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祯四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造园著作,刚完成时名为《园牧》,他的通行名称《园冶》的由来得于一位关键人物-曹元甫。《园冶》在中国园艺理论方面可谓是首部有体系的著作。
《园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探讨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中国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主,虽然有时候涉及儒、释、道,墨等多家,但是儒家思想相一直是主流,所以这一建筑理论中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思想不足为奇。《园冶》中表明了主人的精神意志对园林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单倚靠技工的设计与建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说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和谐关系,就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情怀。如果建筑仅仅是富丽堂皇,但是主人的品行格调不高,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建筑的主人会影响一个建筑的整体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很好的例证。儒家思想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它是主体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種稳定和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形神的交汇。只有真正懂得天人合一的关系之人,才能体会园林之景的美好.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情形,其中道家一直是和儒家相互对立而存,道家强调的无为与儒家的功利存在很大的差异,《园冶》中以老庄的思想贯穿下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来进行建筑设计,丝毫看不出有雕琢的痕迹,如同天造地设一般。中国的园林建筑向来以神为主,其中所蕴含的无疑是老庄自然淡泊的哲学,计成指出“假山依水为妙”则体现了借景的想法,以自然的山水为背景,体现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智。老庄逍遥的哲学也充分的体现在这本著作中,逍遥提倡的是物我合一的自然状态,而园林设计也要达到物我合一,自然而不露痕迹,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人工设计的美景反而以自然为主,将自然与美景融为一体,宛如天成。
时代在进步,不同阶层的人的审美观也有变化,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等各个方面,而尤其体现在建筑方面。建筑上的审美在《园冶》中主要体现的是士大夫进步的审美观,它反映了特定时代状态背景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一个人的审美不仅与自己的审美素养有关,与整体社会水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中向来以雅为上,士大夫崇尚典雅而排斥世俗,所以在文章中则充分体现了典雅的设计美感,使得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突出表现了士大夫的文人情趣和他们对诗情画意的追求。审美观也代表了一定的思想水平,《园冶》对建筑雅的追求,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庄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在《园冶》中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不追求刻意雕琢而造成的富丽堂皇,而追求惨淡经营、匠心独运。同时在建筑中强调空,强调的是实中之虚,就像亭台楼阁一样,以其间的空来面向外面的世界,使得主人足不出园,就能与自然交流,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充分的体现了道家空的思想特征。所以我们说园林设计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园冶》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其中“因”是凭借的意思,是指设计者充分利用园林周围的景色,“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借景,是指园内外景物之间的联系,因借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达到一种天然之致。通过借景使景色与建筑构成浑然一体的形式,可能比这一自然之景独立存在更能发挥景色的内蕴和趣味。有的设计专以自然之景为背景,比如园林中背后倚靠大山,园林之中围绕自然湖建造,以自然树木为屏障都是借景,符合传统的建筑设计原则,体现出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的景致。虽然位于一墙之内,追求的是一墙之外的景致,就如同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布置则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原则,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就是以竹子作为整体背景,体现了住所主人的心智品格。“得景则无拘远近”,通过借景可以将园外的景色与园内之景相映衬,通过园内之景可以看到所借之景,而借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园内之景相融合,不用远行千里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古代,传统士大夫都追求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们向往那种安贫乐道,消闲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躬耕田园的生活范式也引起了设计者的重视,设计者将田园与建筑相结合,构造出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当时士大夫可以凭借一定的经济条件,与工匠探讨自己的想法,建造出一所自己所满意的田园。因为受时间、生活、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士大夫一般不能直接隐居田园,他们只能借园林之景想来达到自己心中对理想田园的向往。总的看来士大夫的园林设计都符合两个审美原则,一是可居住性,二是可游览性,只有满足了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才能发挥其作用。可居住性就是实用性,不能设计出来单单是为了观赏。游览性就是观赏性,这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游览性一般表现在园林主人在闲暇时刻邀请好友来欣赏园林之景,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园林设计很重要的是园林的选址,计成在《园冶》中强调“以偏为胜”,所以这种园林一般建在中心之内的僻静之处,达到闹中取静,使得士大夫在繁忙的公务生活中能够得到放松,享受自然之美,这是园林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地方。建造园林的主人非富即贵,所以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较高,所以它们有实力,也有心力去建造一个舒适的园林,同时园林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彰显他们的地位,体现他们的审美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出名的园林建筑构成了一幅田园画,有山、有水、有石、有鸟、有鱼,达到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状态,使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体现文人雅士的情怀。园林之趣包含在这幅田园之画之中,其中声色的配合也使这一建筑生趣盎然,是声、画、意三合一的造化。《园冶》有很多这样的设计,如“夜雨芭蕉,”就是一种唯美的景致,“移竹当窗,分梨为院”体现的就是借景的设计,沉静的月色,萧索的风声,袅袅的秋水更体现了诗画的结合。“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描写的是一幅田园之景,门外有花,门前有水,还有一片翠竹,同时也能听到滔滔的浪声,极尽田园之意。园林设计田园化是很重要的设计方向,通过田园化,使得建筑能够不落俗套,别具一番风味。
《园冶》意境美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与时代相关,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而时代也能造就一批杰出的建筑者,因为社会的动乱使得他们产生了隐蔽的心态,所以在建筑方面更能体现曲径通幽的情致,远离世俗动乱,追求内心平衡。园林的意境美往往体现出设计者的隐士情怀,他们希望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心境,使主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寄情山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体现的就是这一意境给主人带来的舒适之感,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这正是《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许多许多文人雅士心向往之。
《园冶》是一部园林理论,但是其中也包含了美学,使得整个著作更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的美学理论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特色,如道家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致意之精神,其中最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空和借景都是中国美学的内在理论,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境界。而意境之美也打破了建筑本身的局限,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今时代,园林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要学习这门学科必定要学习《园冶》,因为这部书中的理论和设计对后世的园林设计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罗欢,广西大学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
《园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探讨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中国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主,虽然有时候涉及儒、释、道,墨等多家,但是儒家思想相一直是主流,所以这一建筑理论中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思想不足为奇。《园冶》中表明了主人的精神意志对园林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单倚靠技工的设计与建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说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和谐关系,就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情怀。如果建筑仅仅是富丽堂皇,但是主人的品行格调不高,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建筑的主人会影响一个建筑的整体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很好的例证。儒家思想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它是主体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種稳定和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形神的交汇。只有真正懂得天人合一的关系之人,才能体会园林之景的美好.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情形,其中道家一直是和儒家相互对立而存,道家强调的无为与儒家的功利存在很大的差异,《园冶》中以老庄的思想贯穿下来,以一种无为的心态来进行建筑设计,丝毫看不出有雕琢的痕迹,如同天造地设一般。中国的园林建筑向来以神为主,其中所蕴含的无疑是老庄自然淡泊的哲学,计成指出“假山依水为妙”则体现了借景的想法,以自然的山水为背景,体现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智。老庄逍遥的哲学也充分的体现在这本著作中,逍遥提倡的是物我合一的自然状态,而园林设计也要达到物我合一,自然而不露痕迹,在一定程度上经过人工设计的美景反而以自然为主,将自然与美景融为一体,宛如天成。
时代在进步,不同阶层的人的审美观也有变化,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等各个方面,而尤其体现在建筑方面。建筑上的审美在《园冶》中主要体现的是士大夫进步的审美观,它反映了特定时代状态背景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一个人的审美不仅与自己的审美素养有关,与整体社会水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文化中向来以雅为上,士大夫崇尚典雅而排斥世俗,所以在文章中则充分体现了典雅的设计美感,使得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突出表现了士大夫的文人情趣和他们对诗情画意的追求。审美观也代表了一定的思想水平,《园冶》对建筑雅的追求,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庄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在《园冶》中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不追求刻意雕琢而造成的富丽堂皇,而追求惨淡经营、匠心独运。同时在建筑中强调空,强调的是实中之虚,就像亭台楼阁一样,以其间的空来面向外面的世界,使得主人足不出园,就能与自然交流,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充分的体现了道家空的思想特征。所以我们说园林设计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园冶》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其中“因”是凭借的意思,是指设计者充分利用园林周围的景色,“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借景,是指园内外景物之间的联系,因借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达到一种天然之致。通过借景使景色与建筑构成浑然一体的形式,可能比这一自然之景独立存在更能发挥景色的内蕴和趣味。有的设计专以自然之景为背景,比如园林中背后倚靠大山,园林之中围绕自然湖建造,以自然树木为屏障都是借景,符合传统的建筑设计原则,体现出气韵生动,韵律和谐的景致。虽然位于一墙之内,追求的是一墙之外的景致,就如同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布置则充分体现了这一设计原则,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就是以竹子作为整体背景,体现了住所主人的心智品格。“得景则无拘远近”,通过借景可以将园外的景色与园内之景相映衬,通过园内之景可以看到所借之景,而借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园内之景相融合,不用远行千里就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古代,传统士大夫都追求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他们向往那种安贫乐道,消闲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躬耕田园的生活范式也引起了设计者的重视,设计者将田园与建筑相结合,构造出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当时士大夫可以凭借一定的经济条件,与工匠探讨自己的想法,建造出一所自己所满意的田园。因为受时间、生活、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士大夫一般不能直接隐居田园,他们只能借园林之景想来达到自己心中对理想田园的向往。总的看来士大夫的园林设计都符合两个审美原则,一是可居住性,二是可游览性,只有满足了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才能发挥其作用。可居住性就是实用性,不能设计出来单单是为了观赏。游览性就是观赏性,这是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这两个原则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游览性一般表现在园林主人在闲暇时刻邀请好友来欣赏园林之景,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园林设计很重要的是园林的选址,计成在《园冶》中强调“以偏为胜”,所以这种园林一般建在中心之内的僻静之处,达到闹中取静,使得士大夫在繁忙的公务生活中能够得到放松,享受自然之美,这是园林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地方。建造园林的主人非富即贵,所以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较高,所以它们有实力,也有心力去建造一个舒适的园林,同时园林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彰显他们的地位,体现他们的审美趣味。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出名的园林建筑构成了一幅田园画,有山、有水、有石、有鸟、有鱼,达到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状态,使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体现文人雅士的情怀。园林之趣包含在这幅田园之画之中,其中声色的配合也使这一建筑生趣盎然,是声、画、意三合一的造化。《园冶》有很多这样的设计,如“夜雨芭蕉,”就是一种唯美的景致,“移竹当窗,分梨为院”体现的就是借景的设计,沉静的月色,萧索的风声,袅袅的秋水更体现了诗画的结合。“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描写的是一幅田园之景,门外有花,门前有水,还有一片翠竹,同时也能听到滔滔的浪声,极尽田园之意。园林设计田园化是很重要的设计方向,通过田园化,使得建筑能够不落俗套,别具一番风味。
《园冶》意境美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与时代相关,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而时代也能造就一批杰出的建筑者,因为社会的动乱使得他们产生了隐蔽的心态,所以在建筑方面更能体现曲径通幽的情致,远离世俗动乱,追求内心平衡。园林的意境美往往体现出设计者的隐士情怀,他们希望通过建筑表达自己的心境,使主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寄情山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体现的就是这一意境给主人带来的舒适之感,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这正是《园冶》意境的美学本质。许多许多文人雅士心向往之。
《园冶》是一部园林理论,但是其中也包含了美学,使得整个著作更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的美学理论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特色,如道家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致意之精神,其中最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空和借景都是中国美学的内在理论,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境界。而意境之美也打破了建筑本身的局限,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今时代,园林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要学习这门学科必定要学习《园冶》,因为这部书中的理论和设计对后世的园林设计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罗欢,广西大学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