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 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hblu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很容易理解,有的很难理解,如何使抽象的难理解的生物学知识在适当的生活情境中变得简单,易懂,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本文主要是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谈一下如何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在课堂上达成。
  【关键词】生活情境 创设 构建 高效课堂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的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标准倡导"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确了生物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连续性,使新课程植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生物学教学也应体现生活化。"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充分利用专业的学科知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科教学生活化。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搭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达到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目的。
  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创设生活化情境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好的导入一开始就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并让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期待和参与冲动,从而把学生带进一个与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案例l:如讲授《人体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有一篇文章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同学们很快能说出海伦·凯勒,提问:"她和别的作家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都知道,她是一位盲聋哑女作家。所以她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提问:"我们要感受到光声语得依靠什么才能办到?"学生很容易说出眼睛,耳朵等。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能进入课堂角色,把自己的切身感知与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难度,更好的理解生物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案例2:讲授《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时,高纬度的北欧地区冬天气候非常寒冷,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他们的鼻狭长,鼻管变长,形成"狭鼻",而生活在低纬度赤道地区的居民,为适应终年高温潮湿的环境,鼻孔很大,形成大鼻子,也称为"广鼻"。地处中纬度地区的居民,形成过渡性的"中鼻"。你的鼻子属于哪一种,你知道为什么处于不同纬度的人的鼻形差别这么大吗?用一些学生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讲授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跟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摘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的材料,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案例3:在《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这节课中,说到动物是如何运动的,首先以人为例,学生很容易说出是一前一后,不断重复,这时我告诉学生这样的运动方式叫做交替运动。紧接着提问四条腿的动物是怎么运动?学生讨论,会有很多答案。大致有两种方式,其一,前腿和后腿长度不一,用后肢跳跃;其二,四条腿的长度相同的,一侧的前肢和另一侧的后肢一起向前,剩下的一起再向前。与学生一起总结如果把一侧的前肢和另一侧的后肢看成一组,也可以把它叫做交替运动。蚂蚁是一种我们非常熟悉的多细胞动物,蚂蚁究竟如何依靠其运动器官来运动的?蚂蚁有6条腿。这时学生会很容易的套用用交替运动来描述蚂蚁的运动方式了,一侧的前足和后足与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像这样逐渐的把生活经验逐渐推广,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很好的解决较难的教学问题。
  三、创设生活情境完成课堂小结
  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生物现象,如何将一种生物现象解释的更加清晰明了,在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设置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在结课中对此问题进行回答和小结,既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总结了全课知识,这样首尾呼应就使一节课的脉络清晰明了。
  案例4: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中,教师用"水往低处流"这样的自然现象,设疑"是否存在水往高处走的现象?如果有,是什么力量使得水往高处走?"作为导入,而作为呼应,"植物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植株的地上部分,其动力是蒸腾作用。"作为小结。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的亲身经历抽象的生物知识恰当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生物和理解生物,使生物更加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吉林主编《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生物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大量被应用,实验教学中也开始引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启发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突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每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有些实验的
【摘 要】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科学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探究性教学 应用  科学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物理。在过去的物理学教学过程中,教育模式有些固化,因此,教师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传输、表达和应用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显现的因素,而且更应关注教学的内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问题和需要为契机,促使学生学的更有情趣、更为投入、更富有创造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探究能力 问题教学 合作学习  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有效教学、有效课堂
【摘 要】新课改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即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和思维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探究能力 观察和思维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进程史上古老而新鲜的话题。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最终使
进入九年级的孩子将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虽然化学在中考中所占比分不多,所学知识只有一个学年,综合下来看,化学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九年级的孩子该如何"先声夺人"?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做法及经验,从以下8个方面探讨如何指导九年级学生学好化学。  1.要重视基础知识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是世界上最充满智慧的学科,让人向往的学科,一个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也是一个充满挑战,让人忘却止步的学科。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能力要求更高,灵活性更强。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一节课学有所得,课堂上如何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仅就教的方面谈一下我的想法  1.树立直观形象  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的直观开始,生动
【摘要】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意义重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整合方式上多加探索,使整合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将分析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并为如何开展课程整合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信息技术本身的科技化特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能
【摘 要】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情于理。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扩展思维,这就是情境教学。本文紧扣教学主阵地对高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展开探索,以此让课堂绽放异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境创设  引言  新课程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
【摘 要】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可从师生情感交流和言词表达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字】情感 民主 奖励 幽默  古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中,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旦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如痴如醉的热情。会把学习物理看成是一种成功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激发初中生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教材内容的组织整合、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强调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探究活动也已被广大物理教师所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达到具有一定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任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教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应该从教育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