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与社会需求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根本存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要建立相关保障机制,信息畅通机制,职业规划指导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何优化人才资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是摆在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可持续就业竞争力是由大学生就业能力、可雇用能力、就业胜任力等要素构成的,如何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提高可持续就业竞争力值得深思。
一、更新高校就业工作理念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可持续就业竞争力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因此高校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就业观,更新就业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经济时代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进一步明确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有获得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的权利,学校作为教育的服务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高等学校好比造就人才的工厂,毕业生好比学校的产品。要想更好地经营学校,就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认真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面对市场办学。
3.树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的观念
就业率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但不是唯一指标,也不能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要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树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的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倾向,为了提高就业率,一味强调就业数量而忽略就业质量,甚至为提高就业率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另一种是盲目追求就业质量,即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由于过于追求中心城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而失去就业机会,造成人才浪费,导致就业率偏低。
二、创新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就业观念更新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高校应当强化责任意识,把就业看成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把握行业需求上发展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改革传统专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时俱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使人才培养目标更清晰;适度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提高高学历人才质量。
2.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从宏观入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市场的法规建设,规范就业工作程序,完善就业相关政策,优化就业市场环境,指导、协调和服务就业市场。高校作为人才的供应方,与单位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接收方,应当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开放性的用人机制,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为就业市场注入新鲜活力;将自己所缺或急需的人才情况及时向政府和高校反馈,也可与高校合作培养,做到按需培养,避免不必要的人才资源浪费。
3.建立就业信息的畅通机制
信息化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设了空中走廊,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高校校园网是一良好平台,就业信息由专人负责,用最快的速度征集和发布供求信息,建立及时、高效、准确、宽广的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同时,建立网上远程招聘可视平台,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更直观、方便、快捷,从而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4.共建形式多样的推荐机制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任何工作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都离不开高校各单位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招生和就业的高峰期,高校领导应带队组建招生就业小组,深入省内外招生地,充分利用各种人际资源,将招生宣传与推荐毕业生合二为一,实现校领导参与招生宣传与毕业生推荐。其次,各院系要找准载体和把握机会,不失时机地向用人单位介绍本院系的专业特点、培养模式、适用范围等,同时要给毕业生创造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舞台,在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使用人单位走近大学毕业生、了解大学毕业生,从而提高洽谈签约的效率。
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明确发展方向,踏踏实实付出实际行动;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准确定位自己;扎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质;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交沟通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培养自信心;学习和掌握求职技巧,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突出自己的优势;立足兴趣,调整认知,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抓住择业良机,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树立自主创业观念,结合自身特点从小事做起,开创一番事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社会中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81-84.
[2]曾湘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29-31.
[3]易世志.诚信雇主品牌建设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52):190-19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竞争力 职业规划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何优化人才资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是摆在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任务。可持续就业竞争力是由大学生就业能力、可雇用能力、就业胜任力等要素构成的,如何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提高可持续就业竞争力值得深思。
一、更新高校就业工作理念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可持续就业竞争力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因此高校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就业观,更新就业观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经济时代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进一步明确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有获得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的权利,学校作为教育的服务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高等学校好比造就人才的工厂,毕业生好比学校的产品。要想更好地经营学校,就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认真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面对市场办学。
3.树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的观念
就业率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但不是唯一指标,也不能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要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树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的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倾向,为了提高就业率,一味强调就业数量而忽略就业质量,甚至为提高就业率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另一种是盲目追求就业质量,即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由于过于追求中心城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而失去就业机会,造成人才浪费,导致就业率偏低。
二、创新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就业观念更新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高校应当强化责任意识,把就业看成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把握行业需求上发展社会急需的新兴专业,改革传统专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时俱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使人才培养目标更清晰;适度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提高高学历人才质量。
2.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从宏观入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市场的法规建设,规范就业工作程序,完善就业相关政策,优化就业市场环境,指导、协调和服务就业市场。高校作为人才的供应方,与单位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接收方,应当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开放性的用人机制,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为就业市场注入新鲜活力;将自己所缺或急需的人才情况及时向政府和高校反馈,也可与高校合作培养,做到按需培养,避免不必要的人才资源浪费。
3.建立就业信息的畅通机制
信息化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设了空中走廊,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高校校园网是一良好平台,就业信息由专人负责,用最快的速度征集和发布供求信息,建立及时、高效、准确、宽广的信息平台,进行有效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同时,建立网上远程招聘可视平台,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更直观、方便、快捷,从而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4.共建形式多样的推荐机制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任何工作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都离不开高校各单位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招生和就业的高峰期,高校领导应带队组建招生就业小组,深入省内外招生地,充分利用各种人际资源,将招生宣传与推荐毕业生合二为一,实现校领导参与招生宣传与毕业生推荐。其次,各院系要找准载体和把握机会,不失时机地向用人单位介绍本院系的专业特点、培养模式、适用范围等,同时要给毕业生创造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舞台,在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使用人单位走近大学毕业生、了解大学毕业生,从而提高洽谈签约的效率。
总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明确发展方向,踏踏实实付出实际行动;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准确定位自己;扎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质;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交沟通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培养自信心;学习和掌握求职技巧,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突出自己的优势;立足兴趣,调整认知,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抓住择业良机,寻找适合的工作岗位;树立自主创业观念,结合自身特点从小事做起,开创一番事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社会中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81-84.
[2]曾湘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29-31.
[3]易世志.诚信雇主品牌建设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5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