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早已步入网络时代,对于初中生而言,传统的历史课堂已无法满足孩子们拓宽视野和思路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本文尝试利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建立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转变初中历史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历史教学;个性化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建立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共同体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为例,谈谈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策略。
一、课前导学——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一)利用互联网掌握学情,制定个性化的导学案
在教授《科技文化成就》这一课的时,笔者利用新浪微博投票功能在课前做了个问题调查:你对本课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有四个选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文化事业成就),投票结果是“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得票率最高,而前三项的得票率超过90%,说明学生对科技成就比对文化成就更感兴趣。根据调查结果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制定了两份导学案供学生选择,一份是常规的,另外一份是个性化的。结果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第二份学案,他们利用互联网资源,补充了很多教材没有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而小部分基础差的同学也通过完成常规性学案达到了预习目的。
(二)利用互联网突破时空,共享个性化的导学资源
现在的00后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非常普遍。在这节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两弹一星》,从两弹一星研制的背景、成功的意义等方面多角度介绍了两弹一星研制的前因后果。微课制作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化,这个微课和一些相关视频都在课前传到班级群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化的需求,选择自己想看的视频。这样的备课既体现出教师的个性化设计,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学习,一举两得。
二、课中展示——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合作学习
(一)利用互联网寻找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小组合作
学生在课堂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因此教师将全班50个人分成五个小组(两弹一星组、载人航天组、杂交水稻组、青蒿素组和文化事业组),每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搜集资料和制作课件的任务,课堂进行展示评比。要求每组建立一个微信或QQ交流群,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解决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小组增加了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能够发挥每个人的特点专长,团结协作来探究解决问题,从中积累成功体验,分享成功喜悦。这样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
(二)利用互联网制作课件,进行个性化的小组展示
在本课课堂的小组课件展示环节中,学生制作课件的水平大大超出笔者的预料,有感人的音乐,有催人泪下的视频,还有图文并茂的史料补充,每个学生都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收获。每个小组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内容选取更适合的材料,选取制作课件的知识点也可以自主选择。这样的课堂呈现出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课堂展示让学生之間的联系更紧密了。
三、课后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探究学习
(一)利用互联网答疑解惑,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
一般来说,教材有限的资源和课堂有限的时间难以满足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需求,而互联网在探究问题时恰好弥补了教材资源不足、课堂时间不够以及学生讨论不充分的缺陷,满足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个性化需要。所以教师在课后鼓励学生把不会的问题发到班群,既鼓励合作学习,寻求同伴的帮助,又可以给学生在线答疑,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
(二)利用互联网指导提升,帮助个性化的学习探究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促成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巧妙地利用“互联网+”思维。
本课上完后,教师布置了两个探究型作业:1.探究“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意义。2.探究文化繁荣对国家崛起、民族振兴的影响。要求学生借助于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后提交到班级微信群中。这是教师运用“互联网+”思维布置作业,也是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完成作业,作业对引领学生复习巩固、吸收内化知识方面的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与时俱进、潜心探索一些能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但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未来我们面临的是个性迥异、经验背景千差万别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福华.“互联网+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与学习方式的转变[J].辽宁教育,2016,(13) :21.
[2]孔红霞.互联网+为初中历史教学助力[J].新课程,2017,(07): 96.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历史教学;个性化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建立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共同体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笔者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为例,谈谈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策略。
一、课前导学——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一)利用互联网掌握学情,制定个性化的导学案
在教授《科技文化成就》这一课的时,笔者利用新浪微博投票功能在课前做了个问题调查:你对本课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有四个选项(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文化事业成就),投票结果是“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得票率最高,而前三项的得票率超过90%,说明学生对科技成就比对文化成就更感兴趣。根据调查结果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制定了两份导学案供学生选择,一份是常规的,另外一份是个性化的。结果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第二份学案,他们利用互联网资源,补充了很多教材没有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而小部分基础差的同学也通过完成常规性学案达到了预习目的。
(二)利用互联网突破时空,共享个性化的导学资源
现在的00后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非常普遍。在这节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两弹一星》,从两弹一星研制的背景、成功的意义等方面多角度介绍了两弹一星研制的前因后果。微课制作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化,这个微课和一些相关视频都在课前传到班级群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化的需求,选择自己想看的视频。这样的备课既体现出教师的个性化设计,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学习,一举两得。
二、课中展示——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合作学习
(一)利用互联网寻找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小组合作
学生在课堂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因此教师将全班50个人分成五个小组(两弹一星组、载人航天组、杂交水稻组、青蒿素组和文化事业组),每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搜集资料和制作课件的任务,课堂进行展示评比。要求每组建立一个微信或QQ交流群,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解决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小组增加了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能够发挥每个人的特点专长,团结协作来探究解决问题,从中积累成功体验,分享成功喜悦。这样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水平。
(二)利用互联网制作课件,进行个性化的小组展示
在本课课堂的小组课件展示环节中,学生制作课件的水平大大超出笔者的预料,有感人的音乐,有催人泪下的视频,还有图文并茂的史料补充,每个学生都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收获。每个小组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内容选取更适合的材料,选取制作课件的知识点也可以自主选择。这样的课堂呈现出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课堂展示让学生之間的联系更紧密了。
三、课后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探究学习
(一)利用互联网答疑解惑,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
一般来说,教材有限的资源和课堂有限的时间难以满足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需求,而互联网在探究问题时恰好弥补了教材资源不足、课堂时间不够以及学生讨论不充分的缺陷,满足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个性化需要。所以教师在课后鼓励学生把不会的问题发到班群,既鼓励合作学习,寻求同伴的帮助,又可以给学生在线答疑,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
(二)利用互联网指导提升,帮助个性化的学习探究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促成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巧妙地利用“互联网+”思维。
本课上完后,教师布置了两个探究型作业:1.探究“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意义。2.探究文化繁荣对国家崛起、民族振兴的影响。要求学生借助于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后提交到班级微信群中。这是教师运用“互联网+”思维布置作业,也是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完成作业,作业对引领学生复习巩固、吸收内化知识方面的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与时俱进、潜心探索一些能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但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未来我们面临的是个性迥异、经验背景千差万别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个性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最大化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福华.“互联网+教育”下的初中历史教与学习方式的转变[J].辽宁教育,2016,(13) :21.
[2]孔红霞.互联网+为初中历史教学助力[J].新课程,2017,(07):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