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小冤家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战乱不断,偏居东南一隅的吴越两国虽远离中原,却凭借雄厚的国力跻身诸侯争霸的行列。数百年间,吴越两国不仅逐鹿中原,鏖战群雄,而且相互征伐不断,结怨日深,由此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今人除了从“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文献典故中寻迹一二之外,还能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古迹中了解当年的历史。

吴越争霸的由来


  吴越两国素有渊源。吴国源出于中原姬姓周人,殷商时,周人首领古公亶父育有三子,即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之子姬昌素有圣德,古公亶父欲立季历而传位于姬昌。为了避免兄弟之间因王权相争而手足相残,泰伯和仲雍甘愿放弃王位继承权,决意离开王都,南下奔吴。泰伯与仲雍颇显忠义与高洁之风,他们率“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在江南一带创建吴国。吴国传至19世寿梦时,国力十分强盛,置兵车,习武备,成为显赫一时的强国,此后吴王威名传扬天下。
  越国源出于夏朝君主少康一脉,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少康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拱卫朝廷,遂封其庶子无余,是为越国之始。春秋时期,越国专擅征伐,国力强大,“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也感慨道:“天下之国,莫强于越。”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吴王寿梦在晋国的支持下与楚国对抗,为了牵制吴国,楚国则大力支持越国,吴越争霸自此开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吴,夫差不敌,吴国灭亡。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东伐,杀死越王无彊,越国灭亡。吴越两国的恩怨情仇,就此落下帷幕。

巅峰对决的城池较量


  为有效应对敌国的侵扰,吴越两国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城池,在原本荒蛮的江南一带修筑起众多城市,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吴王阖闾即位后志存高远,他虚心向伍子胥请教“强国争霸”之道。在伍子胥的劝导下,吴王阖闾采取了修筑城池、立仓储粮的战略。无独有偶,越王勾践即位后,也满怀兼并天下之心,遂与士大夫范蠡商讨称霸之策。范蠡通过审视夏商两代兴衰的规律,强调图霸业者,唯在广修城池,以定国本。他劝谏勾践,只有迁居择地、建城,方能徐图自强。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兴建不少规模宏大的城池,如吴国的吴大城和吴小城,越国的越城和埤中城等。

木渎古城


  随着历史变迁,古城早已毁于战火,人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中的只言片语中想象当时的古城面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古城遗迹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2009——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苏州西郊木渎镇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城墙、城壕、水门、石器作坊、陶窑、高等级墓葬等遗存 240余处,其极有可能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整座城址规模宏大,依自然地势而建,呈山环水绕之态,充分展现出吴人因地制宜的建城理念。从城址的布局和规模来看,已达到当时都城的级别。


▲ 木渎古城


▲ 上海枫泾古镇吴越古国分界线碑石

  木渎古城的发现为人们揭开吴国神秘的面纱提供了实物范本。2010年,木渎古城遗址被选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考古工作者勘查,木渎古城遗址包括一座大城、一座小城和五座小型城址,整个城址呈大城、小城及郭城三重套叠的格局。
  大城的整体布局略呈马鞍形,四周环绕着灵岩山、五峰山、穹隆山、胥山、尧峰山、姑苏山等。残存城墙沿山麓和山口断断续续分布,在大城西北隅的五峰村和东南隅的河头村附近,分别发现两处约30米宽的城门遗址,在五峰村城墙的外侧还发现了护城河遗迹。小城的南面与大城相接,两城连接处以弧形城墙间隔,西面以山峦为天然屏障。据勘测,小城城墙内侧有宽约25米的河道。郭城部分由大城和小城之外的山岭,以及山与山之间的城垣所构成。此外,还分布有五座小型城址,其中大小城内的社光村、廖里村和惠家场村各有一座小型城址,均呈方形布局,边长约200米。大城外的清明山南麓和七子山东南麓,分别建有千年寺和长头村两座小型城址,这些小型城址主要起到拱卫大小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安吉古城


  考古工作者还在浙江安吉发现了安吉古城遗址,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也是太湖流域乃至浙江省所发现的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址。该遗址位于安吉中部偏北,地处丘陵平原地区。整个城址呈方形布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城内面积约33万平方米,城外有护城河。城墙由平地堆土筑成,保存较好,墻基宽24米,现残存部分高6米左右。古城遗址背靠九龙山,面向笔架山,山水交错,占据地利。城址内出土文物众多,尤其是出土了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瓦当类建筑构件,为人们了解当时的城市建设与手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实物证据。
  古城遗址周围还分布有大量同时期的土墩墓,其中不少墓冢的封土颇为高大,墓群呈较集中的状态。古城遗址共有两处城门,一处是南城门,在南城墙偏东的位置,是为陆门;一处是在东城墙偏北的东城门,是为水门。古城遗址分为多级遗址,如古城中心遗址、外围附属小城、三大墓葬群遗址及其他军事设施遗址等,共同构成了复杂的遗址群。古城遗址内出土有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近2万件珍贵文物,出土器物包括釉陶器、泥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等。


生死对头的兵器相遇


  春秋时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高峰时期,由青铜所制造的兵器是诸侯国常用的武器。春秋时期的兵器主要有戈、矛、戟、剑、弩等,材料多以青铜为主,戈、戟为长兵器,主要装备车兵;剑、匕首为短兵器,主要装备步兵。
  吴越一带自古就以铸造优良的兵器而闻名天下。吴越之地尚武,上至国君、下至平民均爱用剑,相传越王勾践就“有宝剑五,闻于天下”,而吴王阖闾的墓中据说就藏有扁诸、鱼肠等名贵宝剑。众多能工巧匠如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人,利用吴越两国丰厚的矿产资源铸剑,使“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气然也”。据史料记载,吴越铸剑工艺颇为精湛,刀刃极为锋利,“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吴越两国出产的宝剑名扬天下,当时的诸侯纷纷以佩戴吴越宝剑为荣,于是便有了季札挂剑、欧冶子铸剑的千古佳话。

勾践剑


  196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把锋利的青铜剑。剑长55.6厘米,刃最宽处5厘米,重875克。锋刃薄而利,剑身满饰黑色菱形花纹,一面用绿松石镶嵌,一面用蓝色琉璃镶嵌,并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 自乍(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即“勾践”,这便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铸造精良,集华美和实用于一身。据说,当时铜剑从漆木剑鞘中取出时,光洁如新,不见一点锈痕,摞起来的20多层纸一划而破。


夫差矛


  1983年11月,在距江陵望山不远处的马山5号楚墓中又出土了一柄矛,矛长29.5厘米,矛叶宽约5厘米,形状与短剑相似;中部纵向突起脊棱,并有血槽;矛的两刃锋利,斜直向上收聚成尖峰;骹(筒)部較短,下部铸成燕尾形;矛骹的断面呈椭圆形,骹孔直达锋尖;在矛骹上部两面,各铸有一个精美的兽面形钮。矛的通身铸饰与越王勾践剑一样,都有相似的菱形暗纹。矛叶的正面,在靠近骹部的地方,镌刻有铭文八字,“吴王夫差 自乍(作)用剑”,字口错金,依旧光亮如新,这便是闻名天下的吴王夫差矛。
  在相距不到2千米的地方,先后出土了越王的剑与吴王的矛,可谓“冤家路窄”。那么,作为生死对头的吴越至宝,为何均出土于湖北境内呢?对此,史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吴国被越国所灭,后来越国又被楚国所灭。据此推断,夫差矛先是被越王所得,成为越国的战利品。随后,楚国灭亡越国,夫差矛和勾践剑又都成为楚国贵族的战利品。楚国贵族死后,将它们当作随葬品带入自己的墓中。二说,夫差矛和勾践剑是越国公主的嫁妆。据记载,楚昭王曾纳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姬妾,根据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可知,该墓入葬的年代应当是楚威王或楚怀王当政之际,所以说,夫差矛与勾践剑很可能是越国公主出嫁时的陪嫁品。
  两件传世之宝究竟是楚国贵族缴获的战利品,还是越国公主出嫁时的嫁妆,至今仍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如今,夫差矛与勾践剑都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两件展品“比邻而居”,以如此和平的方式再次相遇。不仅如此,荆楚一带还出土了大量越国铸造的宝剑,如江陵腾店、秭归香溪等地都出土过越王剑,但多为勾践剑的仿制品,足见越国的兵器备受世人青睐。
  两千年的历史转瞬即逝,吴越争霸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和古兵器,也依旧在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那些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基于水等效直径(WED)的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WED)和基于有效直径(ED)的SSDEED在估算成人胸腹部CT辐射剂量中的差异。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CT机对240例成人患者行胸部(161例)、腹部(79例)平扫,按部位分别分为胸部A组左右径(LAT)<30 cm,B组30 cm≤LAT≤34 cm,C组LAT>34 cm和腹部
目的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影响。方法分别从高本底辐射地区(HBRA)的4个管区和对照地区(CA)的2个管区选择50岁以上女性居民中各100名,通过超声检查测量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及直径;测量居民血压、身高及体重,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个人生活史和居住史。同时,依据既往研究所测量的室内外环境地表γ剂量率及调查的年龄别居留因子并考虑居住史,估算个人终生累积剂量。采用STATA 11.0软件
慎终追远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怀,对自然,对人文,我们敬畏,我们景仰。文明的源头在哪里,江河从哪里流来,你我从哪里来……源头在召唤,先人与后人,你我他,都会有这种隐隐的感知。  先贤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英雄史诗文本,司马迁将华夏源头追溯到五帝时代;更有人再上溯至三皇或盘古传说时代,那些是神话了的英雄。人文源头探索,又因考古学的成长揭开新的一页,考古人的一只脚留在今天之时,另一只脚却已经踏上数千数万年前的废
期刊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放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12月63例(≥70岁)、接受放疗及放化疗的胃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男性48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74(70~85)岁,分期Ⅰb~Ⅳ期,中位放疗剂量50(16~60) Gy,中位放疗时间36(11~73) d,同期联合以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化疗或不联合。观察患者治疗完成情况、不良反应、症状控制、近期疗效及1、2年生存率。比较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行CTPA的受检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管电压均采用80 kV。对照组固定管电流为180 mAs,采用滤波反投影法重建,获得A组图像;实验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和idose4迭代重建算法重建,获得B组和C组图像。统计分析
▲ 青铜温鼎  海昏侯墓考古创下秦汉考古史上的多个第一,给人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下面,我们就一起围观海昏侯墓中与食物相关的文物,探寻两千年前的饮食历史与故事。其实它不是火锅  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些在那时就已经堪称古董的家什。西周长尾凤鸟纹提梁卣,也许就是刘贺当年的心爱之物,成为他的陪葬品一起埋藏于墓中。  人们还注意到有一件鼎类器,因为它的腹下连铸着一个可能是炭盘
期刊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食管癌放化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00例,放疗前后均行MR-DWI检查。Kaplan-Meier并Logrank法计算生存率,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完全缓解(CR)组放疗前、放疗后ADC值均高于部分缓解(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0、-3
目的通过对1 247例X射线放射诊断致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ESD)的测量与计算,掌握内蒙古自治区放射诊断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实际水平。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X射线放射诊断所致受检者辐射剂量进行采样。采用专用热释光剂量计对辐射剂量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通过相关公式或标准直线对辐射剂量的表征量进行计算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级医院各部位ES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联合放化疗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02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放化疗。放疗前1周内、放疗第2~3周、放疗结束后1周测定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放疗中较放疗前血清VEGF水平不降低的患者随机抛硬币法分为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另将血清VEGF下降患者设为阴性对照(VEGF降低组)。沙利度胺组放化疗过程中给予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和VEGF降低组行常规放化疗。结果95例
目的利用宫颈癌二维近距离后装治疗中危及器官(OARs)点剂量预测其三维体积剂量,评估在特定条件下,二维计划OARs体积剂量能否满足三维后装剂量限值要求。方法回顾性分析基于CT图像的10例宫颈癌患者近距离后装治疗计划,将处方参考点剂量定为600 cGy,膀胱和直肠参考点剂量<360 cGy,设计并优化得到二维后装治疗计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及OARs体积受量做相关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