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善舞”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舞之精华——长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瑰宝,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积淀三千年古代文明艺术,以历史悠久、姿态婆娑旖旎而闻名宇内,是中国古典舞舞库中的瑰宝,具有长于抒情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文明本质的体现,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它总是给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慰藉,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净化和提升着人生的境界,促使人们用新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古人“翘袖折腰”的轻盈绝妙的舞姿,自周以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和体系。
  我国早在《史记》中就记载有“长袖善舞”之说,周代宫廷有雅乐舞蹈——《小舞》中的《人舞》:“以手袖为威仪”(即徒手舞袖),这种舞蹈平时用于宫廷和贵族。日本《金村古墓聚英》一书,载录一件双舞女玉雕,据说是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战国韩墓。双舞女衣着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后世京剧戏衣的“水袖”。这对舞女做着相同的舞蹈动作,一手扬袖于头上,一手摆袖于裙下,扭胯屈腿,体态婀娜,丰容盛鬓,轻盈奇特。湖北随县擂台一号墓出土的战国初年的彩绘鸳鸯盒,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铜杯,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楚彩绘锦瑟等器物上面,都有舞女舞长袖的形象,其动作比金村双舞女玉雕舒展、飘逸,袖子也更长些。
  据汉代学者蔡邕《琴操》说,秦时优倡屠门高,有感于秦王收罗天下美女以充后宫,致使许多女子幽愁怨旷,遂作《琴引》进行讽刺。今存《琴引》诗中有“舒长袖似舞兮,乃榆袂何曼”之句,说明秦代宫中仍流行长袖舞。
  长袖舞在汉代风靡一时,这与最高统治者的审美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汉高祖刘邦对曳长袖束细腰的楚舞情有独钟。他曾对宠妃戚夫人说:“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而戚夫人恰是一位“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即擅长表演有下腰动作的长袖舞的舞蹈家。在规模宏大的百戏演出中,长袖舞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这一节目也为当时的贵族阶层所青睐。汉代长袖舞蹈的服装基本上沿袭了战国长袖舞的式样,其长袖不是衣袖本身的延展,而是在宽衣袖中附加一条较细的长袖;有的把长袖折叠得整整齐齐,可以伸缩自如,并在袖头连缀一条飘带似的长巾,这样的舞袖,挥动起来不会太沉重,而显得格外飘柔、秀媚。汉代长袖舞的表演者有女佣,也有男倡,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上,舞者即为男性。长袖舞有时甚至影响了其他舞蹈形式。汉代著名的《七盘舞》,舞者也是长袖,只不过增加了在盘上舞蹈的技巧罢了。由于长袖舞的优美迷人,致使一些才华横溢的汉赋作家趋之若鹜,他们尽情铺叙长袖舞表演的盛况。张衡《西京赋》描写:“纷纵体而迅赴,若惊鹤之群罢。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丽。要绍修态,丽服扬菁……”这里叙写的就是汉代百戏中的长袖舞:仿佛惊飞的群鹤一般,舞女们纷纷伸展腰肢,飞速起舞,她们穿着鲜红的丝鞋,在筵宴上移动着脚步,并且挥舞着修长的袖子,那舞姿袅娜动魂,服饰雍容华丽,舞女们眉目传情,顾盼之间,足以倾国倾城。汉代长袖舞主要是在宴会上表演的。先是独舞,舞者出场前,按着鼓点,以足击地为节,然后出场,做幅度较小的俯仰动作,走圆场,两袖或交叉或抛扬。之后,群舞者鱼贯入场,以丰富的队形变化和穿插往还,挑起热烈的舞蹈气氛。可就在这时,众舞女忽然敛队欲回,正当观众以为舞蹈已结束之际,舞女们却都猛然转身,回到场地中间,在急如骤雨的拍节中做翻腾、跪下腰、劈腿下叉、飞速旋转等令人击案叫绝的精彩表演,把舞蹈推向高潮。尔后才息音罢舞,甜甜地微笑着施礼,依次退场。舞女的装束是罗裙红鞋雪白的长袖。伴奏是先由人唱曲,尔后奏乐,乐器以建鼓为主。
  至魏、晋、南北朝,长袖舞虽不及汉代那样兴旺,但在及时行乐的贵族阶层内仍很流行。动作比汉代发展的更加高难。舞蹈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动作有如下特征:脚步轻盈、行进舒缓,有时以足击节拍,有转袖、扬袖、飞袖、发袖等动作。伴奏有歌有曲。盛行于六朝的《白芝》舞是长袖舞中的代表作品。白芝,指用白色苎麻所织的夏布。舞者因身着轻如蝉翼、白若银箔的长袖舞衣而得名。长袖舞属于舞具性舞蹈,它是通过舞者手臂和身体的律动,赋予舞具——长袖各种优美的造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长袖舞演出的鼎盛时期是唐代。唐代宫廷中专门设置了庞大的乐舞机构——教坊、梨园和太常寺,汇集了天下的歌舞精英。这为长袖舞这朵舞苑奇葩铺垫了肥沃的土壤。唐代最著名的长袖舞是《绿腰》舞。唐代诗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给我们了解这个舞蹈提供了可靠的文学资料。诗云:“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指云雨。翩如兰苕翠,婉若游龙举……坠珥时流眄,修裾欲溯空。”从描述看,这个舞蹈的显著风格是“轻盈”,有飘袖、抖袖等。《绿腰》是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独特风格。节奏由慢转快,慢舞时散板,婉转多姿,动作连绵不断,且多变化,到节奏转快,在急管繁弦中如风中飘絮,惊鸿振翮。唐代的长袖舞仍较为普及,我们无论是从唐代壁画还是出土的舞俑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舞者,洛阳北邙山唐墓出土的女舞俑,跳的都是长袖舞。唐代吟咏长袖舞的诗歌,更是俯拾即是。唐代长袖舞的舞服似不拘一格,一种是窄袖的自然延长;另一种是内服长小袖裙外套阔袖短袄。唐代长袖舞的姿态繁多,节奏快慢相同,或婆娑柔丽,或旋转如风,袖姿千变万化,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乐舞承袭唐代,但规模和气氛都逊于前朝。宋代教坊四十大曲中仍有《绿腰》名目,宫廷队舞中也还有《柘枝》队舞,但都在新兴艺术形式——杂剧的夺目光彩下,显得黯然失色。长袖舞虽也仍在演出,却明显受了杂剧的影响。
  中国古典传统舞蹈自元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因为受中国古代戏剧艺术、元代蒙古族贵族、清代汉族贵族在欣赏口味上的差异的影响以及时代的变迁使广大文化消费者对艺术形式需求目标发生了转移。元代时期中国古典舞是一个衰落的时期,元代的“十六天魔舞”,只能养在深宫、是仅供极少数统治者欣赏的一朵小花,而像唐代那样灿若繁星般的有着广泛影响的舞蹈艺术包括迷人的长袖舞,却无可挽回地从舞台上减少了她那俏丽的身影。
  清朝末年,京剧成为国剧。为了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京剧艺人积极地从传统舞蹈和杂技中吸取营养。具有优美的造型性和表现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柔情性的长袖舞,理所当然地被移植到京剧中,并改变为程式化极浓的水袖舞。
  袖舞之所以能历代相传,还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那轻重缓急、刚柔相济的韵律,充满着生命的节律,那富有形式美的线条,是手臂、身肢的延长,是感情的延续,它是优美生动的,流畅的,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是多样变化、流动的自由美。它行云流水,曲折迂回,有刚有柔,力量适度,它是流畅的草书,线条的艺术,活力的体现。
  长袖舞经过历代发展演变,目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我国专业舞蹈学院已把水袖舞做为一个舞种来进行教学和科研。长袖舞讲究“身与袖合,劲与袖谐”,为体现袖技掌握的基本规律,教学中把身体、情绪、韵律、动势走向、舞姿造型、方位角度要与水袖吻合在一起,做到身、袖、劲三位一体。
  水袖有多种技巧,如:出、扬、搓、冲、绕、背、抓等,它需要以身为基础,注意控制和配合才能掌握,它抓要准,冲要直,扬袖走弧线,团扰绕袖迂回周迂,需要身体含、腆、收、放、冲、筋、移、拧、倾配合,那刚直遒劲,轻盈飘逸的舞姿,要通过身体内在的动力控制,那行云流水,袅袅不尽的线条,要与流动的步法、动律充分配合。所以水袖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舞蹈训练系统并且广泛运用到中国古典舞的作品中。如戴爱莲编导的女子双人舞《飞天》,就是采用长袖舞的表现手法,从敦煌壁画中寻找到飞天的舞姿形象,用飘然舞动的姿态创造出天宫仙境之美。编导也从天空中云彩层次和变化以及景色中获得灵感,充分发挥想象,用丰富的艺术手段,表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创造出一些新的舞姿,让静态的画鲜活起来,并赋予他一定的生命力。如舞蹈开场,表现两位仙女在天空中飞翔,舞者舞动的长绸在身体两侧上下飘动,彩带飞扬,璎珞飘舞,忽轻忽重,忽刚忽柔,忽疏忽密,动作大小,力度与袖技,节奏不断变化,让观众感受到飞天的定格造型创造出了仙女在天空中如行云流水似的飞动意境,给人一种美的遐想,并富有诗情舞韵,《飞天》舞蹈具有挥舞长袖风格独特,语汇新颖的艺术功能,并带有异国情调,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成功典范。
  (作者单位:郑州师专音乐系)
其他文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综艺节目纷纷占据各大电视台周末黄金时段,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开办了以游戏为主的综艺节目。但自2000年以来,综艺节目便已风光不再:不少节目纷纷落马,幸存下来的节目的收视率也直线下降,某些节目还引起观众和专家的激烈“讨伐”。而湖南电视台于1997年7月11日开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从开播至今,却已顺风顺水地走过了
期刊
室内空间设计指在一定的建筑空间内,通过装饰使空间富于张力和意味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展示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具有实用性,设计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空间使用的需要。所以,有人认为空间设计是科学,旨在有效调整空间使用效率,而非艺术。这种思维走到极端表现为严格的功能主义和反美学。但是,空间设计的历史以及人们对设计的审美要求均同时显示出空间设计的内在艺术性。根本不存在纯粹功能性的室内空间设计,当
期刊
与当代其他著作量惊人的小说家相比,路遥在他二十来年创作生涯中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只有屈指可数的《路遥文集》五卷,不足二百万字。然而,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却给路遥带来巨大声誉。在“一九七八至一九九八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中显示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呈逐渐攀升之势,其影响力还会延续于未来,惠及着将来的读者,“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读者的接受史,文学的本质与读者紧紧地联系到了一
期刊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人自身的和谐首先从人的内心和谐开始,人的心性修养与品格提升是人类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大乘佛教修行的最终理想是成佛(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为仅次于佛的阿罗汉)。佛者,觉也,自觉觉他,于心上做功夫。心性的修为可视为佛教信仰的全部内容,这对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中国传统的书法审美品评,也涉及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期刊
“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现代性和现代化的主要命题,所追求的是整体性社会在差异基础上所达成的和谐状态。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其中最为关键的又是作为社会精神维度的文化的和谐。不容否认,文化和谐需要构建诸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的多元共存。不过,不同文化的整合和文化间的“主体间性”只是“文化和谐”浅层面的表征,而“文化和谐”深层面的表征则是文化内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而这恰恰为
期刊
陈平原对汉语小说历史和文本的详熟有利于他对汉语小说类型理论的批判与重建,而深厚的小说类型理论功底又有力地促进了其小说文本和小说史的阐释和探索。更为可贵的是,陈平原追求小说史研究中理论的整体意识,让叙事学、文体学和类型学等理论相互辉映,使他对中国现当代小a说史的研究别具眼光和理论魅力。不过,目前对陈平原开创的小说类型研究重视不够,这一方面说明了类型理论,特别是小说类型理论在我国研究的薄弱,没有引起学
期刊
《等等灵魂》① 是著名作家李佩甫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以题材而论,小说主要是商战的故事,为此有评论认为《等等灵魂》是李佩甫从官场到商场的转型之作,又有人说这是中国商界的病相报告。但笔者认为,仅止于商场、商战的主题,来分析《等等灵魂》的故事蕴意,未免有些肤浅。透过浅层次的故事叙述,我们会发现,其中人性异化的现象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在文学发展史上,人的异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或不
期刊
卞之琳、冯至和穆旦三位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集诗人、翻译家和学者的身份于一体的,他们力求翻译和创作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传统和现代结合。他们的诗歌翻译不仅对各自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共同推动中国新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下具体分析三位诗人的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他们的异同。  首先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目录:1930年,选译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等的象征主义诗歌,并在
期刊
一、艰难的人生突围    记得在二十年前的邵阳县城,在喧闹芜杂的十字街头的一个小阁楼里,李青松创办了“扬帆”文学社,办起了《哲理诗刊》,启迪了家乡一批文学青年的梦想。他对诗歌的追求,引起了当时还健在的冰心、臧克家等老人的关注和帮助。其时,李青松将人性的荒原幻想成芳草如茵的乐园,但现实中的他只有尴尬和困窘。后来的年月里,一连串的不幸使他愈来愈感到与尘世格格不入,这无疑让他深深地感觉到生命的痛苦。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跃文是一个风格极为独特的作家。他从不回避自己对政治的热情,他的小说既有着特殊的题材域,又有着曲折精彩的故事和爱憎分明、痛快淋漓的语言追求,在精英读者和大众读者中都极受欢迎。他凭借亲历官场十余载的丰富经验和深切洞察,怀着悲悯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秉笔直书,将官场上林林总总的世态人心、众生之相展现得淋漓尽致,对经久不衰的“官本位”思想、“官场亚文化”以及中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予以深层观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