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教材名著阅读的“三维路径”建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语文教材的推出,的确让中小学师生眼前一亮。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纠偏原有教学弊病,扣准时代脉搏,真正满足了一线的需要。尤其是“名著导读”版块,从文学本源出发,从兴趣激活出发,细致、多元、丰富、深入,在改变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脱离原著死背习题的“伪阅读”痼疾方面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经典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修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否有效传承,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质量和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早在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提到过:“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教学主张。而现实中却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始终迈不开步伐。结合部编教材体例,笔者以教材推荐主要篇目为核心,以阅读思维能力培养为方向,建构名著导读“三维路径”模型,旨求走进整本名著阅读的操作层面,让教师有章可循,学生有法可依。
  一、厚积维度的沉潜与蕴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課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目前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培养目标相距甚远,普遍对大部头文学作品理解感到吃力。而部编教材正是从调动兴趣出发,通过“方法引领、推介带动、选篇精读”等板块由浅入深地搭建阅读格局。操作中最关键的就是语文老师自己,有没有潜心先读先思先积累,有没有远景近景目标规划、有没有渗透坚持不懈的习惯培养,有没有设计灵活巧妙的语文活动直接决定着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品质。
  1.让厚度可观——重挈领
  整本书阅读最难的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读全、读透、读完一本书。在启读之初教师就要布置好全班阅读计划,包括每学期读几本、每周读几章、每日读几页。还要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带动学生积极性,建立起个人阅读档案。
  “导读与导图”——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导读以及作品中的序言自绘思维导图,整体构建阅读模型,握住阅读主线索,边读边充实、边修正、边细化。
  “悬疑与解码”——教师可以根据阅读进度,适时抛出阅读疑点,学生在破解欲望的驱动下,更能促进阅读的实效性。例如学习七下《骆驼祥子》,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引领:有人用一辆人力车图比喻祥子、虎妞、小福子之间的关系,祥子被比作为车轮,虎妞被比作为车座,小福子被比作为车把。你觉得这种比喻有道理吗?为什么?
  2.让厚度可感——教读法
  指导阅读方法是部编教材很有针对性的创新之举。
  “张弛有度”——阅读整本书不能把长篇小说当做语文课文来读,要从以语词为主体的阅读改变为以段落为主体的阅读。每小时阅读的字数应在两万字左右,对经典情节要精读,对雷同故事要跳读。
  “圈点批注”——学会运用圈点符号,读书留痕。查阅注释、亮点剖析、情节质疑、微言感思、升发联想、假设推理、批判思考都可以星星点点散落在读书过程中,再回望已是银河璀璨。
  “抓住要核”——部编教材在选用名著时也考虑到文体风格的多样性,阅读不同名著思考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不能所有作品一个读法。读《泰戈尔诗选》要学会捕捉意境意象、体会音韵美、含蓄美;读《水浒传》要侧重理解古典小说章回构设的用意以及人物形象的生动性;读《简爱》要注重把握外国小说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描写的细腻性;读《格列佛游记》要发现讽刺小说的夸张、幽默背后的社会弊端;读《昆虫记》要学会体验它的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读《红星照耀中国》要学会提炼纪实作品中人物的品格成就及时代影响力。
  3.让厚度可鉴——纳书评
  这一阶段建立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学生把名著肢解成一个个答题点,思想简化、思维弱化,可以适当推荐深度阅读书目或文化节目。除了教材上的名家书评,还可以关注孙绍振的《名作细读》、聂振宁的《创意阅读》,关注央视的《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喜马拉雅的《名著艺术评论》……都能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思维探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二、纵深维度的思辨与求解
  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许多小说在第一页就告诉读者差不多十八件事情:文体、强调、情绪、措辞、视角、叙述的在场、叙述的态度、嘲讽、节奏等。如何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对这些方法性知识敏感并形成感悟需要思维的碰撞和演练。部编教材精选能够体现作品内涵的核心问题和精彩片段作为范本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1.活化“专题探究”
  七年级上的《西游记》设置三个专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互联网,开展激活创新、动态合作的共研组来深入学习。
  “取经故事会”,可以以“大画西游”的形式阅读。将81难分到各个组中,每难绘成一幅图,体现地点、妖怪、妖怪法器、如何降服等细节。绘完可以组织“看图猜情节”的集体互动,背出回目、讲出故事交流补充。然后可以编辑成绘本图册以供回味分享。
  “话说唐僧师徒”,可分成四个文学圈。重点研读四个人“从 (人或妖)到 (佛)”的蜕变过程,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并梳理出对应情节,归纳出此人在团队中的价值作用,召开“人物聚焦分享会”。
  “创作新故事”,可以拍摄“新传微电影”。首先是全班展开“剧本竞标”,每人都要精研原著的情节风格、语言特色、想象手法、悬念伏笔、巧设波折,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为81难再添新看点。中标剧本可以自建剧组,通过表演、配音、后期制作等加工出来的微电影极具智慧与创意,真正将阅读与兴趣融合。
  2.用好“精彩选篇”
  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形式(包括词句运用形式、篇章运用形式、材料运用形式、和文体运用形式)为学习对象,以认知培养和情感激发为学习目标来开展的研读活动。精读选篇时,注意渗透学科意识,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时运用的夸张、对比、烘托、设置悬念等众多艺术表现手法,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与课文语篇阅读的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上的《朝花夕拾》选用《五猖会》这一篇,可以制作一期《朗读者》节目。话题为“保护童真”,按篇章把朗读任务分给各小组,各组选手声情并茂地进行课上情境朗读,并设计焦点话题访谈。走入作品的情感世界,自然可以多角度解读出民俗与文化寻根层面或是父权本位的封建教育压抑个性层面的要义。
  3.融通“自主阅读推荐”
  七年级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单元里推荐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要领会编者的目的,在七上前三单元教学写景、写人、写事三个内容的阅读写作之后,推荐三部散文集,是为了有效夯实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名家笔触中学到散文运笔抒情的精髓。
  不妨成立两个文学圈,为《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编写教材导读内容。第一阶段学生可以组内分工,从名家推荐、作品概览、读法建议、专题探究、精彩选篇等角度布置编辑工作,带着任务研读作品。第二阶段召开出版論证会,可设置推介展读、主题研讨,写法提炼等环节展开共读碰撞。第三阶段修正完善、校对无误后印刷成册作为补充教材。这样既能保证自主阅读的实效性,又能带着情境任务深度思考,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
  三、博广维度的比较与贯通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比对作品的异同,能够更为深入准确的理解其现实意义及经典的价值。在导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初问题,抓住学生认识的肤浅之处,以经验为原生点链接,以经验为触发点升华,以经验为生长点课外迁移,同类重组、博观约取,更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成长与优化。
  1.人物形象的比照
  抓住同一作品中的相似人物,或不同作品中的相似人物比照阅读,能够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鲁智深与李逵同属放达粗鲁之人,但一个“身穿战袍,腰系青绦,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一个“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一个称“提辖”,一个叫“铁牛”;一个粗中有细、颇具智慧,一个鲁莽冒失、频频惹祸。
  鲁智深与林冲同是官府官员,一个撞见妻子被高衙内调戏“先自手软了”,一个听说朋友妻被欺负,气愤扬言“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
  通过比照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就会读出同是英雄的不同性格以及性格成因,也为不同的命运走向埋下了伏笔。
  2.作品风格的比析
  不同作家有着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作品语言表达方式透彻作品意旨有着重要的启智作用。
  老舍与沈从文都喜欢用喻,作品中的比喻句却呈现不同风格的感情倾向。
  “祥子的大脚东插一步、西跨一步,两手左右拨落,像条瘦长的大鱼,随浪欢跃那样,挤进了城。”民俗化口语化的联想是对乡下生活的仔细体悟,是对动荡社会的有力反衬,是苦涩辛酸的幽默,是温和平静的讽刺。
  翠翠心事多了,经常无故发呆,凝望天空。爷爷若问她,她又巧妙地漾开话题说:“在看水鸭子打架”。这是当地的俗语,将什么也不想比喻成“看水鸭子打架”,实际上她在悄悄掩饰爱情到来的迷惘。《边城》里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俗语为喻暗示情节的发展,昂扬着自然的气息,展示着在底层挣扎却生命顽强的人性光辉,蕴藉着湘西的美与力。
  3.现实意义的比悟
  如果说《五猖会》反映了封建家庭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那么现代理想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是漫画《父与子》的轻松诙谐?是《傅雷家书》的苦心孤诣?是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顺势与从容?还是《当幸福来敲门》的充分尊重共同成长?或是《摔跤吧!爸爸》的逆境培养?不妨开个话题辩论会,探讨一下理想父子的相处原则。从名著出发,当然也可以延展到经典电影、生活实事,这种思考将真正实现阅读名著的意义,促成学生思维的成长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经典名著对每个人来说更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教师要注意操作时导和读要分出层次,让教和学各得其位。无论是阅读进程的导控、阅读任务的设计,还是阅读方法的指导,都旨在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支持、激活兴趣、开通入口。更主要的还是要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读起来,学生才会真正形成能力,在经典名著中发现人类文明的精神风光。
  参考文献
  ①钱梦龙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08月。
  ②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04月。
  ③诸定国.部编教材“名著导读”解读及教学启示——以七年级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08):56-58.
  ④潘雯.“部编”《语文》七上“整本书阅读”指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9):48-49.
  ⑤赵杰.名著阅读教学应聚焦阅读方法——部编人教版教材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17(14):57-58.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思政与高中物理的结合,主要作用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育,充分挖掘物理课程的思政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态度与责任;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19-04  作者简介:刘红娟(197
期刊
构建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景性,由此产生出“探究性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倡导“记忆的理科”转向“探究的理科”.在探究過程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期刊
摘 要: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理科综合物理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核心能力,同时也突出考查考生高效处理“半定量”计算问题的数学处理能力,而这是广大教师平时教学中极易忽视的内容,建议教师要加强对“半定量” 计算问题的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  关键词:高考试题剖析;“半定量”计算问题;处理方法;学科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 要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一节好课的评判依据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学科因其固有的特点,评价依据说法不一。笔者以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为依据,就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展开论述,深入探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  2021年6月份全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优质课比赛”在我县举行,其中两个分赛场共有5位选手主讲了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各县市选
期刊
摘 要 《与妻书》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高一学生借助注释基本都能读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及对革命事业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因此教学重点落在该文好在哪里上面。教师应带领学生去体会“缠满悱恻”和“荡气回肠”这两种情感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抒情效果达成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与妻书》;文本细读;情感线索  《与妻书》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提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解密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的基础上,从试题得分解析、揭秘套路模板、教学互动测评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基于高阶思维素养之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的应对策略与测评的途径,深刻意识到“去套路”“去模板”的教与学的误区,从而回归文本,着眼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高阶思维;阅读素养;教学测评;关键能力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与测评应着力于思维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即高阶思维
期刊
摘 要:对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的内涵进行解读,列举高考试题中应用性的体现特点,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做题错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并给出了落实应用性要求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错因分析;教学策略;动量定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60-03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引导
期刊
摘 要 学习情境创设有三大诉求:一是以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为双重前提,二是要具备深度学习的可能性,三是以促使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生成为根本。落实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把体验梦境和主旨思辨作为重难点,其路径是从展开想象、个人体验到理性思辨,理解三次情感流转和诗人的生命追求,通过比较鉴赏,横向展开,把握古体诗的特点。   关键词 学习情境创设;情感流转;生命追求;古体诗  《普通高
期刊
摘 要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择了卞之琳的《石门阵》。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來看此次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但因为文本删改、题干表述、答案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题目的思维含量没有得到足够体现。  关键词 石门阵;高考评价体系;命题技术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的文学类文本考查选择了具有鲜明革命文学特征的小说《石门阵》,所命制的主观题既充分体现了高考评
期刊
吕思勉曾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从另一层面上讲,先秦诸子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先秦诸子选读》是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系列教材之一。对于选修课文,学生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研读,从而拓展文化视野、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能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而《孟子》选读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孟子》选读的教学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在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