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几个问题撑起一堂课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一节好课的评判依据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学科因其固有的特点,评价依据说法不一。笔者以教学实践的典型案例为依据,就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展开论述,深入探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
  2021年6月份全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优质课比赛”在我县举行,其中两个分赛场共有5位选手主讲了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各县市选送的都是实力派选手,五位老师的课虽课型各异,但都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效果可圈可点。但笔者发现在探究式教学的设问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的主干问题设计要么太过生硬,要么层次不明逻辑颠倒,导致课堂的生成性大打折扣。
  从实验版教材到人教版教材再到统编版教材,《祝福》一直都是精讲篇目。尤其是到了统编版,单元主题教学加任务群教学的精确定位,使得该课文的教学可以呈现出更富教师个性化的特色,也能很好地诠释新课程背景下单元教学和篇章教学的互补关系。于是,七月下旬利用一次外出交流的机会,在汲取几位老师优点的同时,笔者重新设计了《祝福》的导学案,并主讲了这堂课。
  高中“四新”改革背景下,很多语文老师开始真正关注起“探究式教学法”。这种借助广泛的交流达到探讨研究目的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了统编教材“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主题与任务相统一”“目标与生成相统一”的编写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精准有效的课堂设问,诱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推进课堂的目标达成以及知识能力拓展。
  一、结构导入,厘清文章的事件线索
  在学生利用早自习熟读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节课以问题导入:“这篇小说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从叙述角度上来分析,本文有什么特点?”
  导学案上,前两个问题用表格的形式作为预习效果检测,学生课下已经完成,表述毫无难度。第三部分问题也在自读提示里清楚标示:阅读全文,试着按照故事发展顺序概括故事情节,体会倒叙的作用。设置这样三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梳理文本,同时检测预习效果,为后面的教学交流定调子。
  这样的开场使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事件中心和思想中心,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果溯因,探究人物的悲剧意义
  承接开场白的问题探究,紧跟着适时提出第二个问题:“小说把人物结局放在了前面,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意义,请问主人公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哪些人应该为她的死负责任?”
  这个问题提出来后瞬间引发了第一轮的小组讨论交流高潮:有人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通过她问“我”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可以看出来;更多的同学认为她是自然死亡,可以通过最后对她的肖像描写以及“空的破碗”可以看出来祥林嫂是冻饿而死的。这两种设想不仅仅关乎主人公的死因,它慢慢牵引出一个更大的思考:祥林嫂的身上有没有反抗精神?同时还有几个关乎细节描写的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的时候,人们仍然还叫她“祥林嫂”说明了什么?压倒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一环扣一环,让课堂的探讨交流充满了睿智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辩,文章在一遍遍的细读中明了,人物在一轮轮的切磋中凸显出来。
  三、因势利导,掘进小说的主旨思想
  第一轮的探讨高潮结束后,我做了一个小结,并趁机提出下一个问题:“著名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必须得死的。这句话何其残忍,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结合导学案上的补充材料(马洛斯关于人生存的需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很快就将探讨的方向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顺利转移到了鲁迅小说中对国人最常见的思想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上来。很多同学突然体会到祥林嫂的命运越悲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就越深,小说的主旨就越明显。很多很深刻的东西很轻易地被学生探讨了出来,大家妙语连珠,课堂上风生水起,禁不住多次令听课老师鼓掌叫好起来。
  四、及时总结,渗透文学的大局眼界
  笔者提出的最后一个探讨问题是:“鲁迅的‘残忍’是出了名的,他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大家也一直不太懂鲁迅,通过这篇文章,你对鲁迅先生有没有点全新的认识呢?”大家很顺利地思考到了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及“爱之深恨之切”。
  学生整体素质的确很高,最后通过讨论和发言,大家都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是五四以来活的最痛苦的人”,有同学说先生就如同屈原一样“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此问题一结,大家对于鲁迅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曾经的粗浅认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课堂至此,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五、关于设问的几点思考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情节把握,有时不止一种标准,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去把握呢?学生通过这类型的训练,更容易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他们在以后的学生生活中,自然也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通过这堂课,我们还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因此,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问题过大、过深、过难,这样的问题,全班的人点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问自答。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比如只需回答“是”或“不是”)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思考空间和价值,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必须端正思维方式,彻底消灭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热闹假象。
  2.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要适中,不宜泛滥。应该既系统又科学,除了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之外,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3.面向所有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的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
  4.教师还应做好提问中的评价或小结工作。提问中的评价,先要回應学生的回答对否,通常教师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然后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规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要对事不对人。
  对学生的回答还应作到:以表扬为主。鼓励求异,应允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作答。有时的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与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有别,就又叫另外的学生回答,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答疑的积极性。最后还应该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职责是闻道、授业、解惑。现在的教师往往忽视了解惑这一过程。让学生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源于“好奇”与“质疑”。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去努力践行,探究式教学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一节区级研究课的品评,旨在促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改进,关注学生深度思考、善于质疑等优秀思维习惯的养成,关注一线教师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力求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主阵地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质疑;论证;思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42-04  基金项目:北京市物理学会张春丽名师
期刊
物理課堂的触须伸入生活,把生活与物理课堂融为一体.生活的舞台有多大,物理的课堂就有多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高效物理课堂的秘诀.下面从四个方面陈述笔者的实践与思考,与同行探讨.
期刊
摘 要:图表语言是物理学科的三大语言之一,也是高考物理试题灵活度体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高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试题为例,分别从图表应用层次、各类型图表语言解析技巧等方面,初步解析高考物理图表语言的考查方式,以期对广大考生及物理教师以启迪.  关键词:高考物理;图表语言;解析;图表演绎;图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课堂把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能力培养”甚至是“高考应试”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教材编写组对整本书阅读意义的界定。温儒敏先生引领一线教师重新回归整本书阅读意义的源头,提出12字要旨:培养毅力,祛除浮躁,涵养心性。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培养毅力;祛除浮躁;涵养心性  在2021年8月1日启动的“2021年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活动中,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
期刊
编者按:当前,语文课改不断推进,先课标修订,次教材统编,最后自然落脚于教学。其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任务群”不仅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主要的课堂形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怎样按照任务群组织教学,对于习惯于单篇课文教学的
期刊
摘 要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回忆性散文的典型代表。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这两个视角的相互交织,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面对苦难的心路历程。基于对散文体式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看花”这一事件展开,在明确这一明线索的同时,去深入分析“看花”背后的情感暗线,即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转变以及对苦难态度的转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独
期刊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支架理论,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搭建情境支架、语境支架和读写支架,可以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策略,体现多梯度的阅读选择,促成多维度的阅读思维,有效地解决阅读教学中浅表化问题。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嵌入高阶思维的阅读任务,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而清晰的阅读路径,有效地凝聚教学力,让学生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关键词 支架理论;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与高中物理的结合,主要作用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育,充分挖掘物理课程的思政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态度与责任;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19-04  作者简介:刘红娟(197
期刊
构建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景性,由此产生出“探究性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倡导“记忆的理科”转向“探究的理科”.在探究過程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期刊
摘 要: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理科综合物理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核心能力,同时也突出考查考生高效处理“半定量”计算问题的数学处理能力,而这是广大教师平时教学中极易忽视的内容,建议教师要加强对“半定量” 计算问题的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  关键词:高考试题剖析;“半定量”计算问题;处理方法;学科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