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长寿俱乐部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哲学系有一个有趣的别称———“长寿俱乐部”。哲学系的教授中,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85岁以上的超过20人。
  不求寿而得寿
  93岁的杨辛教授,早年师从徐悲鸿,他所著的《美学原理》是所有艺术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然而杨教授的家却不太符合“美学原理”,70平方米的老式楼房基本没有装修,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杂物,连转身都困难。老人丝毫不以为意,笑着解释:“学校在五道口有一批新宿舍,我能分个140平方米的房子,可最后我还是没搬,因为这里安静,住惯了。”
  拜访了哲学系另一位长寿老先生李德齐,才发现这种“乱”不是杨教授独有,大概是教授们的“风格”。他们心无旁骛,陶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对衣食住行全不在意。
  杨辛教授谦虚地表示自己在系里年龄只排第二,排第一的是94岁的张世英教授。说起哲学系的长寿传统,杨教授细数他认识的老先生们:“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都是九十多岁的高寿哲人,朱光潜和宗白华都是89岁,可要说他们的养生秘诀,还真没听说过。”哲学系的另一位教授李中华曾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哲学大家,他和杨辛教授有着类似的说法,认为这些老先生从未刻意养生,生活平淡自然。“长寿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追求的是能把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结合在一起,保持平和心态。周辅成先生活到98岁,他常说,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
  在杨教授的记忆里,哲学系这些著名学者吃穿极不讲究,不补充营养品,也没有谁喜欢运动,很多人都住过中关园简陋的平房和旧楼。“朱光潜先生常年在北大的一个小理发店理发,老板一直以为他是个看门老头,后来听说他是知名的大学者,大吃一惊”。
  “也许,支持他们生命的最大动力就是钻研学问的乐趣吧。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的兴趣都在学术上。有精神力量支撑,有追求的生命自然长久。”杨教授沉思片刻后说道。
  朱光潜去世前的一桩小事,让杨辛教授记忆犹新。“朱先生从医院回来,发现自己的书都不见了,原来家人怕他不顾身体又看书写书,就把书都藏到三楼去了。老先生锲而不舍地爬上去找,把家人吓坏了。他说是因为刚翻译完的《新科学》里有一条注释不妥,他要修改,要不然心里总放不下”。
  这些老先生去世前还在动脑子,思考问题,无暇顾及其他,“不知老之将至”。他们从未觉得自己老,因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安死才能乐生
  作为哲学家,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和这些长寿哲人的交谈中,他们毫不避讳地谈及死亡。
  住在中关园的另一位高寿老先生———91岁的李德齐教授语出惊人:“死是什么?死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啊!面对死亡,我要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
  李教授的家比杨辛教授家更为局促,一间十余平方米的斗室是书房兼卧室,房间里转身都难,基本已无处下脚,到处堆满了书,墙角一张简陋的硬板单人床就是他休息的地方。
  “我这里叫书山、书海,别看屋子小,对我来说这是最愉快的地方。”李教授的专业是逻辑学,但他兴趣广泛,对数学、物理、音乐、绘画、书法都有涉猎。“当年北京电话号码从七位数升至八位,我坐在公共汽车上,脑子就在转,计算电话增加了多少户,还要减去以零开头的数。这是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乐此不疲。脑子不动就会老,‘勤思’是我的养生秘诀。”
  没有音响设备,只是每天收听广播电台的古典音乐节目,李教授经常会听得泪流满面。说起他钟爱的那些音乐,舒曼的梦幻曲、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慢板,还有他最爱的贝多芬,老先生脸上浮现出一种迷醉的神情,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
  打开一本祝允明的字帖,老先生抚摸着那遒劲的字迹。“古诗十九首,诗好字好,我一看就迷了。”在他看来,生命就应该是为这些美的东西而存在的,“这种乐趣是一种极乐的境界,无法用语言形容。生命力是什么?就是永远对美充满兴趣!”
  “有生之物必有死,死对自然界是一种贡献,是和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没什么可悲哀的。我所信奉的是安死乐生,哪怕下周死,我依然还会惦记着这周六的人大书市,会多淘一些折扣书回来。”李先生笑得像一个孩子。做什么?是拜天,敬天,天就是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生命循环不止,生生不息。泰山包含着中国哲学中‘生’的内涵,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爬泰山激发了我的生命力。”杨辛笑谈自己以前瘦弱得像一片树叶,别人担心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走,爬山让他身康体健,像换了个人。
  老先生的书桌上放着一幅刚刚写就的书法,是他的一首小诗:“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他饶有兴致地讲解:“最后一句,到了期颐百岁之年,四季看似已经走到头了,可迎来的是春回大地,这就是生命的循环。我现在不认为生命是一条直线了,生命是一个圆,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个体生命结束了,融入宇宙的大生命中去,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
  在杨教授看来,生命循环方式有很多种:“我教过的学生,我帮助过的人,他们就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收藏和创作的艺术品放在展览馆中让人欣赏,这也是我生命的延续……”不给生命设终点,每一天都会过得愉快而有意义,老先生认为,这就是生命的自由。
  “哲学家的世界不仅是书斋和象牙塔,心灵是一个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存在,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从五尺的躯壳,直接通向万物之极。哲学家要安顿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生民和天地。正是在对他人和世界的承担中,在道的传承和践履中,才可以找到德行、智慧和幸福。”
  这段北大哲学系百年庆典上的致辞,勾勒出的正是哲人们的精神境界。也许,这种对德行、智慧和幸福的至死不渝的追寻,才是他们真正的长寿秘诀。
其他文献
夫妻俩都是堂主  2014年年底,我去采访徐铮、李菁夫妇,徐铮递上一张让人眼睛发亮的名片。  名片正面是四个绿颜色大字———“三乐堂主”,夫妻俩的姓名、手机号码则并排印在下面。也就是说,两人都是堂主,不分正副。接下来是家庭地址、邮编等信息。名片的背面也别有洞天,上面印有两句话:快乐一生心态好,天天快乐乐乐乐!右下角是徐铮画的兰草与蝴蝶,蝴蝶身披红、黄、蓝、白、青五种颜色,绚丽多彩。  一字一句读过
期刊
刚搬到上海的时候,和一些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一起聚会,他们提醒我说,20年前我走进他们办公室,围巾长得拖地,一屁股坐下就开始说事情,什么寒暄的话也没有,当时他们都私下想,北方人怎么这么不懂事。  前几个星期在一个活动上面碰到演员黄磊,他叫我“晃姐”,我笑着说:“怎么不叫阿姨啦?”将近二十年前,我和一个纽约小哥们晚上10点到黄磊家,劝说他的父亲,让刚考上电影学院的儿子先去演个电影,再去学校报到。那年
期刊
早晨又遇到王大妈。六十多岁的她,每天出门必定衣着整洁,挽个利索的发髻,见到谁都是满面含笑。看到她这样悠闲,很多人会以为她的生活很安逸,其实不然。  王大妈的老伴两年前得了脑退化症,她的儿子不成器,每天不是赌博就是和媳妇吵架,从来没有养过二老,还总是恶语相加。王大妈为了攒钱给老伴看病,在小吃街摆了个摊子,每天从傍晚忙到半夜。  每天清早,王大妈都要推着老伴在楼下散步。我看见她一边走一边和老伴耳语着,
期刊
从三千多米高空跳下,很多年轻人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尝试了。可是一位八旬的中国老太太,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功挑战了这项极限运动。这位老太太名叫闵德玉,今年81岁,现住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老太太的儿子熊建平,现定居澳大利亚,在墨尔本一家科研机构任职。  2014年春节前,熊建平接母亲到了墨尔本。他常常带母亲到外面游玩。平日里,母亲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喜欢尝试新事物。  2014年11月底的一个周末
期刊
每一天对这个世界而言都是同样的一天,但对某个人可能就是非常特殊的一天,今天对我就是如此。60年前的1955年3月22日,我出生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那么今天,我满一个甲子,踏入耳顺之年。  这一天我只想做一件事,看望我的接生婆———叶惠芳大夫。此事我筹措了许久,有点儿担心和忐忑,花甲之年毕竟是中国人的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节点,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下半生新的起点。叶惠芳大夫高龄99岁,精
期刊
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曾在山东当过知县,因为刚正不阿而被罢官,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长期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这在当时实在算得上高寿。  难得糊涂  郑板桥曾题过很多著名的匾额,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  他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
期刊
我今年97岁。每当有人问起我的长寿之道,我的回答都是两个字:搓身。年轻的时候,我在家乡务农。每次劳动过后,我都大汗淋漓,用温水搓洗身体对我来说不但可以缓解疲劳,还能去热解暑。慢慢的,这个习惯就保留了下来。  后来,我还尝试着“无水搓身”。人到中年之后,我每天都要搓一遍身,主要是胸部、背部和四肢这几大部位。在我看来,搓身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疲劳,还有助于睡眠。到了老年,我的搓身技艺更是日渐精进
期刊
从酒精的代谢过程可见,所谓“靠谱的”解酒途径可能有两种:延缓酒精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血中乙醇浓度的骤升;增加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数量或提高它们的活性。  第一个办法,还是可以做到的:饮酒前垫些食物,能够减缓饮酒的速度,并能稍微减少酒精的吸收,给酒精的代谢赢得一些时间;在饮酒过程中随时吃点东西喝点水,可以促进酒精随尿液排出,还能补充水分和矿物质。有些俄罗斯人主张在喝伏特加的时候吃些油炸土豆,想来
期刊
他生于光绪年间,曾两度摘得“泰山寿星”称号,是山东省最长寿的男寿星。他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而始终保持身体康健,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山东长寿一哥”的杨明运。那么,长寿的杨明运究竟有何养生秘诀呢?  摇山晃海功  杨明运13岁时就开始到当地的寺庙当童工,扫地、烧水、做饭。这段时间里,杨明运常常看到庙里和尚们早起后,端坐着全身不停地晃动(即“摇山晃海功”),感到颇为好奇。  后来,杨明运跟着庙里一位老
期刊
中国人做菜讲究火候,民间早就有“千滚豆腐万滚鱼”的说法,形象地点出豆腐和鱼都是耐煮的食材,费时较长,吃的是“功夫菜”。然而,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鱼和豆腐真是煮得越久越好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滚”字指的是慢炖,锅烧开后用中小火慢慢烹制,保持汤面微微滚开而汤汁又不溢出。和绿叶菜等食材相比,鱼和豆腐的确是比较耐煮的食材,从这个角度来说,“千滚豆腐万滚鱼”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论营养,在加热不超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