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一句话,揭示了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数与形相结合的方法具有很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一、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小学阶段的某些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数形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具体的事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教《近似数》这一课时,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二年级初学者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与演示后,会机械模仿,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四要舍、五要入”的意义呢?我是这样教的: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下面各数各接近几百:105、198、170、112。这时我就引进了直观的数轴,在数轴上取两点,一个表示100,一个表示200,又把两点间的距离均分为10份,指导学生在数轴上找到这些数的位置。
借助数轴,学生能直观地看到105、112离100近,所以105、112是舍,而170、198越来越接近200,170、198是入。这样,我让学生经历了近似数的形成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感受了“四舍五入”的由来。
又如认识《分数的意义》,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先实物演示分饼干,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这块饼干的一半(半块饼干),然后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一半”。学生思考后,用了很多不同的图形表示“一半”,如 等,我就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①平均分;②分两份;③取一份,此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这样的图形可以用表示。然后自学课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汇报时,有学生就能回答:“分数就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还有同学说:“我知道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分母……”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这时,我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么多,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
学生分别回答:[13]、[14]和[58]。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理解分数表示的是图形涂色部分与整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分数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在这种直观的体验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道理。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9÷4时,我是通过画图和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
通过图形,学生很直观地看出9÷4表示把9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后还多1,所以9÷4=2……1。像这样,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了其中的算理。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能使“数”与“形”统一起来,可以使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些数学问题在描述上抽象,数量之间关系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正处于发育阶段,逻辑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无法完全理解。而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转换成直观图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学习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找单位“1”,仅让学生凭借教师总结的方法去解决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如: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一块大棚菜地面积共480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面积的[14],红萝卜地的面积是多少?”
这道题单位“1”的量是发生变化的,萝卜地的面积是把整个大棚的面积看作单位“1”,红萝卜地的面积是把萝卜的面积看作单位“1”。因此,学生在解答时就很难找准。这时,我就通过引导学生折纸、画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画出如下图形的。
大棚面积“1” 萝卜地面积“1”
从上述图形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萝卜地的面积是大棚地的面积一半,大棚面积是单位“1”。大棚面积×[12]=萝卜地面积,即480×[12]=240(m2),而红萝卜地面积是萝卜地面积的[14],萝卜地面积是单位“1”,萝卜地面积×[14]=红萝卜的面积,即240×[14]=60(m2)。
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方法后,我又继续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面积吗?”此时,我再一次指导学生观察图形,追问:“红萝卜面积是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很多同学纷纷举起小手,能回答出红萝卜面积是大棚面积的[12×14=18],大棚面积×[18]=红萝卜面积,即[480×12×14]=60(m2)
像这样的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动态变化的单位“1”更使题目增加了难度,通过“以形助数”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题目含义,便于解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而恰当的材料,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有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小学阶段的某些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数形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具体的事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教《近似数》这一课时,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二年级初学者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学生在老师的讲述与演示后,会机械模仿,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四要舍、五要入”的意义呢?我是这样教的: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下面各数各接近几百:105、198、170、112。这时我就引进了直观的数轴,在数轴上取两点,一个表示100,一个表示200,又把两点间的距离均分为10份,指导学生在数轴上找到这些数的位置。
借助数轴,学生能直观地看到105、112离100近,所以105、112是舍,而170、198越来越接近200,170、198是入。这样,我让学生经历了近似数的形成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感受了“四舍五入”的由来。
又如认识《分数的意义》,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先实物演示分饼干,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这块饼干的一半(半块饼干),然后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一半”。学生思考后,用了很多不同的图形表示“一半”,如
学生分别回答:[13]、[14]和[58]。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经历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理解分数表示的是图形涂色部分与整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分数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在这种直观的体验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道理。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9÷4时,我是通过画图和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
通过图形,学生很直观地看出9÷4表示把9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后还多1,所以9÷4=2……1。像这样,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了其中的算理。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能使“数”与“形”统一起来,可以使许多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些数学问题在描述上抽象,数量之间关系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正处于发育阶段,逻辑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无法完全理解。而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转换成直观图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学习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找单位“1”,仅让学生凭借教师总结的方法去解决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如: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一块大棚菜地面积共480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面积的[14],红萝卜地的面积是多少?”
这道题单位“1”的量是发生变化的,萝卜地的面积是把整个大棚的面积看作单位“1”,红萝卜地的面积是把萝卜的面积看作单位“1”。因此,学生在解答时就很难找准。这时,我就通过引导学生折纸、画图,弄清题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画出如下图形的。
大棚面积“1” 萝卜地面积“1”
从上述图形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萝卜地的面积是大棚地的面积一半,大棚面积是单位“1”。大棚面积×[12]=萝卜地面积,即480×[12]=240(m2),而红萝卜地面积是萝卜地面积的[14],萝卜地面积是单位“1”,萝卜地面积×[14]=红萝卜的面积,即240×[14]=60(m2)。
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方法后,我又继续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计算红萝卜地面积吗?”此时,我再一次指导学生观察图形,追问:“红萝卜面积是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很多同学纷纷举起小手,能回答出红萝卜面积是大棚面积的[12×14=18],大棚面积×[18]=红萝卜面积,即[480×12×14]=60(m2)
像这样的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动态变化的单位“1”更使题目增加了难度,通过“以形助数”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题目含义,便于解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而恰当的材料,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有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