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感性色彩,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人们常常将语文的题目进行量化处理,失去了感性成分。这种教学体系虽然能让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但会使学生过于追求一致的标准而缺少诗意感受和人文情怀。如何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是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诗意情感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的诗意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知识储备的提高,还需要情感的丰富和完善。
  语文同其他自然学科不同,课本中的作品往往包含了作者丰富的人文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这些情感为桥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并引起共鸣。可是为了考试成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情感的输出,使语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一样成了靠原理和公式组成的量化科学。
  在语文学科中不能很好的进行情感教育,就会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造成情感的缺失,这会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
  首先,情感教育的缺乏会让学生对外物的感知过于僵化,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和自身素质的养成。课本中有很多饱含深情的篇章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解放军战士的无比敬爱。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文章的词句进行详致的剖析,让学生尽可能清楚的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这种将一篇感性的文章拆分成为若干语文原理的教学方式固然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但忽略了文章的情感输出,教师在讲授时用的是知识而不是真情实感,会在潜移默化中失去了对文章审美情趣的把握,形成思维固化,不利于感情的培养。
  其次,教学中如果缺乏了情感输出,会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语文是语言能力的综合表述,过于规则化的教学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本来意义,使学生丧失提升表达能力的机会。在后续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到了高中,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是总是感到无从下手,这正是缺乏诗意情境的表现。对过往的文章缺乏感受,因而面对给定的题目时也无法进行合理的发挥。
  再次,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过于僵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作品审美的引导,难以激发情感共鸣,这使得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降低,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由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诗意情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诗意情感的培养方法
  诗意情感的培养可以减少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养成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本领,提高对人对事的理解能力。诗意情感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健全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诗意情感的主要来源,教师不能对诗意情感仅仅局限在认识其重要性的水平,还应该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情感输出,寻求与学生的共鸣。情感的培养需要气氛的烘托,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入情境当中。这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拓展并充分的理解。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使课堂教学立足于课本又不拘泥与课本,在讲课过程中可以旁征博引,引起学生的感悟。博古通今的语文老师总是受学生欢迎的,他的情感以及讲述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如果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的范围内,会让学生觉得了无生趣,也就对教学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
  可以说,教师丰富的知识体系,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吸引,有了这个吸引,情感的输出就没有了隔阂,就能达到最好的诗意情感培养效果。
  其次,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诗意情感的培养是一种共鸣,而不是单向的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一点充分的认识,避免将感情强行灌输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感悟。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的方式给学生建立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感悟的思维过程。
  比如,在讲述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以先问学生觉得什么样的人最可爱,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并引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回归到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之前进行了情感的预演,就能对课文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这不仅达到了诗意情感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这个过程教师要把握得当,否则会使讨论的题目与教学内容产生偏差。
  比如,问学生谁是生活中最可爱的人要强调人的品行特征而不是具体的人物,避免学生开始对人物的讨论而难以回归到教学主线。在课文讲述过程中,教师要在特定的教学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个思索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对文章内容细致的琢磨,经过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就会得出感悟的结论,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意图,也更为完整的消化了课本内容。
  再次,进行思维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许多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他们不愿浪费时间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拓展,认为这种方式浪费了基础内容的教学时间,对成绩的提高没有帮助。
  这种逻辑是错误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难看出,学生的语文成绩往往与其他理科成绩没有必然的关联。数学等自然科学成绩较差的学生语文成绩却可以名列前茅,这说明语文学科与其他理科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同,有很大的感性成分,理解往往比记忆要重要。
  课堂拓展,实际上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长远来看,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在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中进行对实际的联系,比如作者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什么季节,都有什么原因。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用感悟得出的情感去观察身边的生活。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感程度。语文教师可能不难发现,作家往往对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这说明语文学科需要用感性思想去拓展思维空间,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能力,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会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对阅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会有更为精准的把握。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旨在丰富学生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个人素质,如果仅仅局限在对语言的教学上则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初中时期是学生各种意识形态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受到老师影响的同时也会独立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如果能够对学生的诗意情感进行正确的培养,会让学生的一生受益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中学(224622)
其他文献
如果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求相当广泛。比如,语文强调听、说、读、写,其中任何一种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起着相当
阅读能力一直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历来居于语文四种基本能力之首。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的全面发
以现代高速摄影技术和图像分析以及数据处理方法,针对高效振动磨机中弹性散体工质(如钢棒、球体等)的振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研究散体动力学和振动超细粉碎过程中的能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提升作文能力的途径不仅要靠老师的“教”,也要靠学生的“学”。
写作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很多学生都惧怕写作,有“作文恐惧症”。写作教学中运用交互式语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
身份证说:“我的主人叫范杭吉,性别男。于1999年1月4日在杭州出生,因为父母希望他吉祥如意,所以取名为杭吉。”
选取3个具有烟台地质特点的典型工程,利用静压桩能够显示压桩力的特点,分别测试记录3个工程的静压桩在不同深度的沉桩阻力,并绘制沉桩阻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对烟台地区的静压桩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新课标提出的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创造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内在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所有的课程资源均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设,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身边的所有事物均能成为教学资源。显性课程资源表现形态易于为人们所注意,像教材、学习资料、各种可资利用的
一直以来,文言文课堂鲜有亮点,怎样才能摆脱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桎梏,摆脱对文言文教学的各种束缚,值得探讨。   一、 以读促教是关键   读是感知的前提,是深入解读的条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有道理。对文言文而言,假若离开了读,语不顺、意难明,想深入,恐怕是寸步难行,因而,对文言而言首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读,要读顺,读熟。如“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