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e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多彩的。“数学味”的内涵也是丰富的
  施银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以下简称“施”):王教授,您好!新课程改革之初,一些热闹而又走样的数学课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张奠宙教授曾告诫“当心‘去数学化”’,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赞同。“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成了老师们的共识。随着实践和思考的深入,大家对“数学味”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起初关注教学内容是数学的还是非数学的“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到如今关注数学的本质“把握数学教学的根”。可究竟什么是数学的本质呢?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负责人之一。以下简称“王”):我并不愿意给数学的本质下定义。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可以给定义的,但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这么“抠”,说数学就是什么,还是从具体的例子来讨论问题可能更好。
  施:对于这个问题。有些数学教育家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回答。史宁中教授曾说“数学的本质就是分类”,梁贯成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曾提到数学和科学完全不同。对于专家的观点,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王:“数学的本质就是分类”这句话我猜测不是史教授的本意,有可能是很随口的一句话,在当时语境下的有感而发。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谈“数学的本质就是分类”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分类的确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但不是数学的专利。梁先生说“数学不是科学”可能想强调数学的严格性,但是因此而断定操作实验就不是数学的方法,我认为并不妥当。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可能就是依赖观察、操作加上一些点到为止的说理得出结论的。说“数学是科学”或“数学不是科学”,说到底还要看你对数学和科学的定义如何,我想最好还是不要在文字上去做这个游戏。
  施:听了您的话,很受启发。原来一直很困惑于罗素关于数学的定义“数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在其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所讲的是什么,也不会知道我们所说的是不是真的”,现已释然,大概这句话也是在特定情况下表达的某种特定的情感吧。可以这样说,数学的内涵是多彩的,因此,对“数学味”的界定也是丰富的,不必在定义上过多纠缠。
  
  数学味,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施:说到数学,就会提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我在刚参加工作时就知道这是一个不能碰的雷区:数学老师一旦用错概念说错话,便是“科学性错误”,因这一点就会“一票否决”。细细想来,觉得不少争论不休的问题似乎没多大意义。您能就下面的例子分析一下吗?
  例1 “描出图形的周长”是错的。因为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长度怎能描出来呢?所以某教材在周长一课中呈现的都是描一描(指一指)它的“边线”。
  例2“万级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是错的。因为“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才是数位的名称,二者不能混淆。(某地教研室编制的测试卷)
  例3“等式两边同乘一个实数仍然相等”是错的。因为等式的性质是“等式两边乘同一个实数仍然相等”,“乘同”和“同乘”含义是不一样的。(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1 P3)
  王:我的想法还是不要过多地在抽象的问题上让学生去做这些区别,应关注对具体问题的理解。线段和长度,某种意义上说原本就是一回事。数位和计数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学生也不会混淆。而在字面上进行机械区分而为难学生没有多大意义。比如给一个多位数,十万位上是3,这个3表示3个什么?学生能理解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了。“乘同”、“同乘”并不是数学上的什么概念。说“同乘一个实数”即“同时乘一个实数”,乘的自然是相同的数,不至于认为左边乘2右边乘3去。在这些问题上较真。会让孩子脑子里充斥着与朴素认识相矛盾的东西,反而不利于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施:不应拘泥于表面的文字,而应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
  王:对,要学会听懂孩子们的“数学普通话”!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数学,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思考问题时也就少了一些条条框框,有时反而更容易接近数学的本质。抛开一些名词、概念,重要的思想往往是相通的。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原则上一定是有道理的。不管在你眼里他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他可能没我们看得那么远,但是最近的一步往往是有道理的。能理解孩子朴素想法里可能蕴藏着的数学本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学会讲道理,这一点很重要。
  “数学昧”不能靠简单下放。而需要深度思考
  施:课改赋予教师更多的“教什么”的自主权。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常看到不少课拥有十分华丽的尾巴——把一些中学甚至大学的数学知识或方法下放。比如小学里就讲实数的连续性和有理数的稠密性,教学平行时谈到黎曼几何,往往这样的课也因为“有数学味”得到大家的肯定。对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王: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就是不见得老师知道的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前不久我刚和老师们讨论过小学的《确定位置》一课,老师们都舍不得放弃研究一条直线上各点或一个三角形各定点数对的特点这个环节,甚至还有老师提要渗透直线的斜率等,我想说,就一个特殊图形做文章这是以后会处理的事,没有必要在刚接触坐标时蜻蜒点水地做。确定位置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对参照点、方向、单位的体会!用数对刻画位置,是实现空间有序化结构化的基础。这是我们要重点做的文章。我们的认识可能有一些误区,我们往往崇拜高深的,欣赏简洁巧妙的,其实重要的思想方法往往能以极其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
  施:蜻蜒点水般把中学数学中的某些知识在小学课堂中走一遭不是好办法,教师要下的工夫应该是怎样在简单中显深刻,浅显中见经典。您能再举一些例子具体谈谈吗?
  王:最近几年我和小学老师有些接触,我们会讨论一些具体问题,挺有意思。
  比如估计。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加强的内容。小学阶段,大家比较认同地把“估计”分为3种类型:计算“估计”(简称为估算)、测量“估计”(简称为估测)和数量“估计”(简称为估数)。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依据“估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划分的。但是从数学的角度看,这3种“估计”类型拥有共同的特点,例如:都需要首先确定数量级(或单位);结果的正确与否都需要评价者给定误差范围才能确定;结果的正确与否与实际情境密切相关等。所以这样的分类对估计的数学内涵的认识没什么实质的帮助。在“估计”的数学本质没有阐述清楚之前,就想讨论估计的策略、技巧等可能意义不大。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如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估算24,82x48的结果。但是这样的估算题目并没有对结果的误差范围作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种“估计”:一是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把原算式变为20x50。从而估计出结果的数量级为103;二是将24.82和48 都往大估,把原算式变为30x50确定出1500是原计算结果的一个上界。再将24.82和48都往小估,把原算式变为20x40确定出800是原计算结果的一个下界,这样就确定出原计算结果在800到1500这个区间中。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缩小误差范围,求得更佳近似值。再如要估计一座15层楼的高度约是多少米,可以以自己的身高为基准量,估计出每一层的楼高约是多少倍的身高,再推测整个楼的高。这里最重要的是选定“估计”的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是科学中已经规定好的单位,如“厘米、千克”等,也可以是自己规定的单位,如刚才我们把自己的身高当作基准量。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估计”中包含的数学内涵有“界、单位、数量级、误差与近似”,而这些则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学习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显然从这4个不同维度再去审视估计,比“估数、估算、估测”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
  施:您的分析让我们很受启发!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自身数学修养的欠缺,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小学数学。可能我们最急需的还是加强学习,您能给我们提些建议吗?
  王:我觉得单纯的学习不一定有效。不少老师有这样的经验:上大学学了高等数学,忘了中小学数学,回到中小学又彻底忘了高等数学。关键还在于深度的思考,从整体上去把握数学课程。我让我的学生思考,在小学(或中学)数学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有哪些主线?我和学生有这样的共识:凡是反复出现的必然是重要的!我们要清楚,教材呈现的是线性序,但孩子的认识不一定是线性序。比如,四则运算,教材呈现的是加、减、乘、除的顺序,但是一定要学了加法后才能学减法吗?减法也可以由“倒着数数”过来。多一些这样基础性的思考,就多了讲道理的可能。再如,教材都是先安排字母表示数,然后才有方程。但是不学字母表示数就不能学方程吗?我并非要抹杀字母符号的作用,或说教材必须调整顺序。我想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可能更容易发现孩子代数思维的萌芽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施:您从具体数学知识中谈应突出的数学本质。很亲切。而把对数学的认识转化成实践智慧又是很重要的一环。您可否也结合案例,从数学的角度,对我们教学的实施给出一些具体的分析和建议呢?
  王:就从颇有争议的“鸡兔同笼”说起,如何?
  案例:
  问题:1支铅笔4元,1支钢笔7元。用46元正好买了10支笔,怎么买?
  方法1尝试调整:
  生:我先试试吧。看看买5支钢笔和5支铅笔要多少钱。5x7 5x4=55(元)钱不够了,这么买不行。
  师:钱为什么不够了?看来是什么买多了?
  生:钢笔买多了。
  师:为什么钢笔买多了,钱就多了?
  生:因为钢笔贵。
  师: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应朝哪个方向试?
  生:钢笔少买些,看看4支钢笔,6支铅笔行不行。4支钢笔,6支铅笔共52元,还比46元多。钢笔还应再少一些。试1支钢笔9支铅笔共43元,钱比46元少了。
  师:这么看来。正确的结果一定在哪里?为什么?
  生:……
  方法2穷举列表、方法3假设推理、方法4代数方程(略)
  王:4种不同的方法,其反映的数学本质不相同,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作用也各不相同。
  我曾经在北京、天津两地做讲座时询问过老师,结果小学老师有95%以上喜欢假设法,初中老师则100%喜欢方程。方法1和方法2因为繁琐原始、不够高级而让大家不屑。而如果跳出中小学数学来看,方法1和方法2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尝试是数学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中小学可举出大量依赖尝试解决的例子。比如,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都是学会了加法才学减法,求15-8=?我们会想8 ?=15。通常我们的教法是强化加法,加法练得极其熟练,熟到看8 ?=15就能脱口而出7的程度。实际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我可以先试着8 (10)=18,结果比15多,说明加10加多了,那么再试着加一个小一点的数,8 (5)=13,结果小了,由此一定能确定要加的数一定在5和10之间,这样就可以缩小范围再试,经过有限次的尝试,一定能找到结果。这个过程比纯粹为了记住一个得数的训练要有意义得多,学生对加法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有了体验,即加得越多,结果就越多。不提函数思想,也不用说单调性,这不就是具体的渗透吗?
  施:尝试还能用在其他领域吗?
  王:再如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用方格纸覆盖分别求出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不断地细分方格,就能越加准确。这个过程也是尝试。再往后,解微分方程都是试,可以说从微积分往后,只要是需要算出值的问题,一定需要尝试。尝试可以说是数学上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方法,它突出的是极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施:那么穷举法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
  王:穷举列表也是重要的,因为它的背后就是分类。分类列举的过程是有道理的:又有铅笔又有钢笔。先定铅笔,再定钢笔。也就是说有两个决定因素时,先定一个,再定另一个,这与所谓的代入消元,其实是一回事。定铅笔时,从0数到10,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的理解。学生有了思路之后,引导他们列表表示,这也很重要,把数学里的一个东西怎么表达清楚,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施:假设法一直是小学里非常推崇的一种方法。它的本质体现在何处?为什么说它有局限性?
  王:假设法把道理讲清楚,可以促进学生对除法中对应关系的理解,1支钢笔比1支铅笔贵3元,一共多了几个3元,就要少用几支钢笔。但假设法有它的局限性。如果说方程可以解决一批问题,那么假设法实际只能解决形如x y=cl,ax by=c2这样的方程组解决的一小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尝试、列表、方程等方法应该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通性通法。而方程可能不易被学生理解,所以一方面借助生活(具体的文字表示的数量)降低其难度,另一方面在孩子没到这个水平时千万不要强加,我想在小学高年级有可能实现。
  施:实际教学中,不见得各种方法都呈现。而是要视学生的生成而定。
  王:这一点很重要,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是在学生自然产生的朴素想法上的提升。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讲道理,但道理只要达到学生认知上能触及的严格就可以。基于学生自己的认识,又突出数学本质的方法,学生就能讲出道理来,这样的方法才真正留得住并具有生长性。
其他文献
【摘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名作,选作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时,编者对其进行了删节与修改,这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然而当我们坚持批判性思维,在“改”“删”“减”等处深入揣摩、咀嚼时,这些“缺口”或“遗憾”,却会刺激着我们在课堂与课程中更加追求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从而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入口”。  【关键词】召唤结构;言语作品;教学入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设置“障碍”或“不协调”,令学生产生“愤悱”之情,可引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学生去寻找协调的途径。  一、留悬念:点燃智慧之火  悬念,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急于求知问究的心理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可围绕教学目标,拟出思考性的问题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  1.留在拨云见日前。  【案例一】绘本阅读课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全国教学观
在我们眼里,李吉林老师是个英雄。伏契克对英雄有个定义:“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李吉林正是这样的人。无论是最初报考师范学校时的坚决,还是后来面对去省队当排球和跳伞运动员机会时婉言谢绝;无论是“文革”中让她下放农村,做乡村教师,还是拨乱反正后在省教材组编教材;也无论是后来成了著名特级教师,还是成了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她始终做着一件事:在课堂,在校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健康、和谐、高品质地发展。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为此,我们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全力构建生命化校园:让校园成为充盈温馨关怀的家园、弥漫文化芳香的乐园、流淌自然灵性的生态园:让校园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体育场、提升生命品质的发射场、增添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让校园成为教师闪烁生命光环的天空、追寻专业成熟的领空、驾驶创造飞船的星空。  生命化校园的建
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小学语文班的学习,来自江苏、安徽共48名学员齐聚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之旅。其中,专题行动研究是国培班的一个鲜明特色,集体备课进行三次,一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二是基于专家指导的团队教学设计,三是基于课堂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我们行动小组共有7人,选用的课题是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担任我们研究小组的指导专
主持人语  本期的话题是“学校管理的理想与工艺”。没有理想的管理工艺往往是经验型、零碎的和低品位的;而没有工艺支撑的管理理想又常常是空洞的、不现实的和无效的。两者必须高度融合,浑然一体。  这个话题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志远行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的,学校管理也是要讲究辩证法、体现辩证精神的。以科学的辩证精神烛照学校管理,将使我们感受到管理视界的敞亮,管理行为的稳健。
【主持人语】  对于特级教师的内涵、特征、意义价值等等进行反思的文章不胜枚举,本期教育研究栏目试图换一个视角,以苏中地区的扬州为例,请不同身份角色的教育工作者——行政干部、科研人员、校长、一线老师,以本地区为言说背景,结合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经历,谈谈他们对特级教师之“特”的理解与认识。正是因为处于相同的背景,他们之间的表达才能给人比较完整的把握,而不是“你说你的、我谈我的”各自独白,从而呈现出一个
主持人语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康德说,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马斯洛说,“教育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马斯说,是“教育为一个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人才”……应该说,教育史上关于教育定义和目的的表述很多。教育属于“人学”范畴,教育的价值、使命,决定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需求应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成全”,应是教育
【关键词】横向数学化;教学思辨;效度重构;教学启示;简单的周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3-02  【作者简介】1.臧亚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一级教师;2.姚建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数学教师基本功竞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撞、相遇,到成为好朋友的事。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的作用,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交流时“悟”,悉心思考时“悟”,既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在情感,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价值追求。立足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走近一份平凡,体验一段生活,感悟一颗童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