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星空,像热爱大自然一样热爱城市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22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城市留出黑天空,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所涉及的正是人与自然这一古老而恒久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下的城市建设,在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上显然已无问题。但人却不只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比如对星空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在不久之前还身处乡村社会,如今生长于城市,对城市似乎很熟悉,却难免以乡村思维想象城市的原因。
  城市,俨然成了“反自然”的代名词。它所承载的所有现代文明,同时也成了困扰我们的烦恼: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过度扩张、大规划的荒诞……我们需要反思,城市发展的意义何在?城市的发展又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灯火下留住星光,给予城市“黑”的权利,便是这种反思的结果。城市的灯光固然一度是代表繁华、文明的标识,是装点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是代表城市实力的表现,但它的“彻夜无眠”,也让城市失去了想象的柔性,失去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而居于其间的人们,更是为此失去了对浩瀚星空的无限想象,失去了与天地共鸣的精神脐带。
  从现实层面来说,“黑天空保护区”这样一种举措,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光污染、节约资源,更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超前理念,将给城市带来不可忽视的美誉度。而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这是对人类天性最根本的尊重和遵循,也是对“和谐”这一哲学理念的深刻体会与认知。事实上,城市本身也是自然的一种,是“人化”的自然。诚如思想家及城市学家芒福德所言:“古往今来多少城市都是大地的产儿……城市是自然界万般事实中的一种。”因此,在处置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我们能做的,并不是要将城市打造成另一个乡野,而应该是在城市发展的规律下,让它离自然更近一些。古人讲求天人合一,所追求的就是与天地共鸣。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却也是当下城市发展的哲学基础。人、城市和自然,这三者如何和谐共生,是现实的问题,也是未来的方向。
  此外,我们必须记住,城市是我们无可避免的几乎与生俱来的存在方式,这是我们的本性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今日城市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在城市本身。因此,如果我们真的热爱大自然,那么我们就应该如同尊重与理解乡村那样尊重与理解城市。
  把黑夜和星空交还给城市,这是灯火与星空的和谐,也是文明与自然的和谐,更是当下提倡的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本文原载2019年5月10日《钱江晚报》,本刊有删节)
  观点运用:把看星星的权利还给孩子们;西湖的“黑天空”透出以人为本的光;天人合一;文明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保护;反常与反思;正本清源,回到对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編辑/华放
其他文献
陶渊明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  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紅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戏为“呆拙”。描红乃初学者入门功课,是“小儿功”。而这位书画名家,却临池不辍
【本期赛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文章。  我曾经跟朋友聊过这段学英语的日子,他感叹说:真是只有贫穷才能出英雄啊!我说:不对,贫穷不会出英雄,這个时代贫穷只会让人寸步难行,贫穷只会让人志短。其实,专注才能出英雄。  何为痴?林语堂说:“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留一点痴性,做一个痴人,把时间、精力和
纪德说:“借着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谋求出路,改造世界,开发自然,却往往忽视了经济效益背后更加重要的自然规律,而这顺应自然,实现有所作为的发展之道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法自然。”此处的自然并不是指狭义上的青山绿水的自然,它是尘世间众生生存的混沌状态的统称,而“法”字则有遵循、提供、依照之意。自然万物须得依从于道,而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滴墨水滴入裝满清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整杯水都会慢慢变成黑色;将两滴墨水同时滴入温度不同的两杯水中,盛有热水的这杯就会先变成黑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之前的热水杯还是冷水杯,其水里的黑色均慢慢沉淀,水杯中上层的清澈渐渐显露……  现实世界中,这滴墨水常常是生活中的污浊、卑鄙或黑恶,也可以是人生中的苦痛、艰难和挫折,还可以是人与人
采访花丝镶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时,这位在业界被尊称为“程观音”的女士,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干我们这一行,新手与老手的区别在哪里?手法的精细娴熟,还是对工具的创造性运用?都不是,说到底,是对呼吸的控制能力。  花丝镶嵌这种工艺,在影视剧中我们见过不少。皇后的凤冠,嫔妃的金簪,皇帝放在书案上的文房宝车,都是这种精细工艺的结晶。这种古老的黄金工艺的烦难之处,一是备料,二是焊接,三是填丝。每一步,
清晨初醒时,一缕阳光刚好照射在我的窗台,抬头望去,是久违的湛湛青空。时间仿佛驻足在这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又转瞬即逝。  此刻,我呆呆地坐在窗前,而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地停留在了昨天。大地归咎于人,惩罚那些不知足的人们,然而却有多少无辜的人们为此付出了生命。  连日来,那些冰冷、灰暗,不断往上攀爬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而背后掩藏的是多少弱小生命的消逝?在这漫长的冬季,我的泪水滑落,窗外的风仿佛唱起了冬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写作指导  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局限”。第一句讲述了局限在生活中的普遍性,第二句限定了局限的概念,我们通常认为看不见是局限,却忽略了看得见也是一种局限,从而证明“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的合理性。  虽然这两种局限看起来是并列关系,但若侧重写后者应当更有深度。可恰
春柳如烟,行尽江南山水千里,沿着石板,小巷深浅间,轻轻推开掩着的门扉,遇见一场传承的宴会。  旧时人们生活的许家山,躲在青石灰瓦的老房子里,那是爷爷奶奶生活了一世的地方。大大小小几百座石屋,依山而布。阳光投在石巷里,石屋的阴影高大而沉重,如古老的青铜器一般,古朴而有诗意,仿佛是把上几个世纪的时间都凝固在了这古老而沉默的山村石屋群中。  在江南濡湿的空气里,岁月打磨着青石的棱角,却带不走它守护的记忆
曾有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我们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  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村庄?  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