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释义的设误角度与应对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语:文言实词义项繁多,除了平时积累牢记外,对试卷中常见设误角度了然于胸,并掌握相应应对策略,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每年高考的重点考查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各地高考题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对文言实词显性与隐性的考查均在5-8分,有些省市(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事实上已占到了10分左右。因此,加强文言实词考点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文言实词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研究2007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文言实词含义考查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给出文中四个句子和加点词的含义,要求选出词义解释不正确的项;二是要求直接解释具体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三是给出有加点词的语句,要求选出四个选项中不存在(存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项。当然,还有放在翻译题中考查重点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等题型,这一题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是第一种设题方式的设误角度及应对策略。
  设误角度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不合情理
  【例1】(2007年高考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
  B. 臣不敢私 私:独占
  C. 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 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D项将“居”解释为“超过”,放在句中表示“超过一半”,似乎很通顺,很合情理。但仔细考虑一下,“居”除了“居住”“处在”“占有”等词义外,与“超过”并无任何关联,“居”根本无“超过”之意。即使在表示“过了……时间”之意时也不能解释为“超过”,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古汉语中表示“超过”之意常用“逾”“过”等。此句中“居”应解释为“占据、占有”之意才与文意上下贯通,即“他在为官的五十年中,做留守的官职占有一半时间”。
  【应对策略】直选法或排除法。即观察解释的词义是否合乎该词的常见义项,或是否横生枝蔓解释不合情理,从而直接选出答案。也可根据所积累的词义排除正确项即可选出不正确项。当然,这些方法都需要通过回归语境去检验,以增加“保险系数”。
  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
  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靠,往往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出题者也常借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例2】(2007年高考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 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 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 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B项中“完”今义就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此义极少见,而且将此义代入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此处明显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句中应为“缴清”之意。在原文语境中我们会发现“完”有“赋”与之搭配,是说“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清,然而缴清赋税之后老百姓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了”,这样文意才能贯通。由于D项“比”作“挨着、连着”解,考生不熟悉,所以D项成了最大干扰项。其实在《促织》中有“纳比笼中”,在《核舟记》中有“其两膝相比者”,其中的“比”均为“挨着、连着”。可见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例3】(2007年高考天津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A项“信”作词的今义“相信”,很容易引起考生的误解,但根据上下文意,原句是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核实情况,将“相信”代入其中就不贯通了,所以此处“信”应解释为“确实、正确、真的”。《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中的“信”即此义。
  【例4】(2007年高考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 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 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 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C项“载”在古汉语中是多义词,有“装载”“充满”“记载”“年”“开始”等意思,这里解释为今义常用的“负载”,代入原文就是“负载道路”,明显讲不通,因而为错误项。再加上我们熟悉的成语“怨声载道”中作“充满”讲,也可用于佐证我们的判断。
  【应对策略】代入辨别。即将词义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情理,上下文意是否通顺,比较鉴别其与现代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如果能找出更为恰当的词义替代,即可初步判断此词义不正确。
  设误角度三:不明通假
  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要掌握此类现象需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强化这一意识,根据上下文也是可以识别正误的。
  【例5】(2007年高考湖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 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 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 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C项“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字,本义为唱歌的艺人,有引申义为“歌唱”,也可理解为通“唱”,原文是说“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筑墙的人不感到疲劳”,将“倡导”放到语境中是不合文意的。
  【应对策略】语境推断。也就是将各个词义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推断,看是否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将错误项从通假字角度解释是贯通的,则判断正确。
  设误角度四:忽略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除了在选择题中常考,翻译题中也很常见。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分析和辨别各类活用现象,灵活而熟练掌握辨析的方法,注意准确解释。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例6】(2007年高考北京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 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 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 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A项分析句子结构,“能”这一能愿动词之后应接动词共同作谓语,而形容词“正”就只能活用为使动,可解释为“使……进入正道”。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活用词语的解释应该立足于其基本义,不能完全抛弃基本义另起炉灶。
  【应对策略】语法分析。对原句进行语法分析,确定其中某词的活用情况,再根据其基本义斟酌对其进行准确解释。
  设误角度五:细微差别
  考生对与现代汉语“迥异”的词义很容易辨别,但对那些与现代汉语“微殊”的词义却往往忽略了,而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也在准确性方面有所侧重。如:
  【例7】(2007年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质:询问
  B. 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
  C.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
  D. 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此题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不偏不生,在懂得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只要回归原句,依据文意就可判断。不正确的是D项,“录”意为“抄录”,不是“记载”。在原句中“录”带了宾语“向之洒点烦多者”,是指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他怀疑狐狸,所以想考验狐狸先前是否是胡乱地涂抹,于是抄录了被狐狸肯定的文章来试。所以解释为“记载”上下文就不贯通了。如果对明代张溥的书斋名“七录斋”熟悉的话,很容易理解“录”的意思就是“抄录”。
  【应对策略】温故知新。古汉语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之间差别很细微,如果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错误,这就需要在原文语境中推断,将语意的细微差别之处反复比较,同时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加以佐证、甄别。如果加点词语的义项少见于课本,答题时更应将义项置于句中解释,还应紧密联系例句的上下文,并结合积累的词语,推断词义的正误。还有如上海卷、江苏卷要求写出词义的题型,更应该用这些方法准确释义,不能忽视词义的细微差别。
  当然,立足于文本才是理解文意词义的基础。丰富的积累才是解答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根本和重中之重,我们应该通过理解记忆教材中出现的重要实词的意义,牢固掌握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特别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几种语言现象。对常见易误的词义应重点记忆,对次常用意义应勤翻字典整理记忆,对陌生词语学会通过字形、语境、联想、成语、语法等途径加以推断。
  积累扩展
  【常用实词推断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根据该字的形旁推断大致词义)
  1.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飨:用酒食款待人,犒劳
  2.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登泰山记》) 磴:石阶
  3.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锲:雕刻,凿穿
  4.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津:渡口
  5. 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病梅馆记》) 斫:砍
  6.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适:到……去
  二、语境推断法(立足于上下文语言环境,灵活贯通,推断词义)
  1. 发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 发:拿出
  ②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发:头发
  ③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发:抒发
  ④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传》) 发:送
  2. 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亡:逃亡的人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亡: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亡:逃亡
  三、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1. A. 进之布指算,不爽(2007年高考江苏卷)爽:差错
  B.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爽:差错
  2. A. 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07年高考江苏卷) 刑:宰杀
  B.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刑:杀
  3. A.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2007年高考江苏卷) 伺:等候
  B. 伺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伺:等候
  C.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童区寄传》) 伺:窥探
  4. A. 道济趋下阶(2007年高考江苏卷)趋:快走
  B.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 趋:快走
  四、 成语印证法(现代汉语成语大多沿用文言词义,可根据成语词义的积累推断)
  1.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 挠:屈服 ——不屈不挠
  2. 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 谨:慎重小心 ——谨小慎微
  3.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滕王阁序》) 披:分开 ——披荆斩棘
  4.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拔:超出,超过 ——出类拔萃
  五、 对句推断法(文言文中常用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和互文等,可根据对应关系互为解释的现象加以推断)
  1.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固、地:险固的地方
  2.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用、以:被任用
  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灭、族:灭亡
  4.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过秦论》) 絜:比较,衡量
  六、 语法分析法(对词语进行语法分析,根据活用现象推断词义)
  A.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用眼示意
  B.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C.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病:得病
  D.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促织》) 高:抬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责任编辑:周俊
其他文献
编者语:构思是写作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顺利迈开这一步,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张慕元老师不讲空话,不说套话,而是结合自身擅长写作的优势,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写作的情景出发,授之以渔,独创“提问式”作文构思法,能帮助同学们走出作文构思的困境,较好地解决“无话可说”的苦恼。    【导 语】  几年前,张老师看到武汉的公园都收门票,而不像许多城市一样免费开放,就想写一篇“呼吁武汉的公园也免费开放”
期刊
综观近两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在素材的运用上多有巧妙之处,现归纳总结,供广大考生借鉴。其常见技法一般有以下五种:    一、量裁    量裁,就是根据话题、主旨或内容的需要,从不同角度上切入材料。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中“邰丽华”这则素材,在2007年河南省高考满分作文《成长路上的跌倒》中是这样“量裁”的:   还记得那个让整个中华为之感动的邰丽华吗?对于她来说,生活是苦的,苦不堪言,但她从容
期刊
记不得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只是村前的那条小河在记忆里静静地流淌,微风徐徐而来,空气里掺杂着水的味道。  也许每个人都是一只风筝,无论飞多高都会被一根线紧紧牵住,在高飞与回归之间挣扎。任你飞得再高,一种说不清的情愫也会像开在心底的蔷薇,时不时的诱惑着你。  如果我是一棵树,那鸟语花香的家乡就是我扎根的地方。那些安静祥和的景象屡屡出现在我的梦中。那条东流的小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碧玉似的水中沉
期刊
“环保”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绿色意识早已渗进了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此类话题倍受关注,因此,它也将成为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之一。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②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③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期刊
一、要“直译”,不要只求“大概”    所谓“直译”,就是“以直译为主,字字有着落”。文言翻译题打分都是按“点”给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或通假字,或古今异义,或一词多义,或词类活用等。愈是“难”的字、词,愈要“突破”,不要绕道而行。  如:“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中“披”字,许多考生要么没译,要么译成“披露”或“披衣”。这里应该是“批阅”的意思,即“阅读”。    二、要“通达”,
期刊
成语,主要指习用的古语、俗谚以及能独立表意的词组、短语。大都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成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前代故事等,二是历代流通度大、影響甚广的经典著作。正是由于成语的这两个来源,决定了成语含有前代语言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因此,利用好这一部分的成语,以此作为桥梁,有助于提高我们学习文言的效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
期刊
朔风凛冽,大雪纷飞,不同的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感受自然千差万别。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和杜牧的《初冬夜饮》这两首小诗就借雪夜饮酒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悟。前者是这样写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后者是这样写的:“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白诗似熊熊炉火,照亮眼睛,温暖人心;杜诗如暗淡烛光,拉长身影,投下凄凉。何以见得?
期刊
在現代汉语中,含“如”字的成语不仅“量大”——各类工具书中收录的有190余条,而且“面广”——因其形象的表意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如”字成语也出现了媒体使用出错率高、命题考查点击率高的“双高”现象。所以有人戏言:“都是‘如’字惹的祸。”为帮助广大师生走出“如”字成语的使用误区,现对其错因作如下剖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经典回放]    游庐山记  [清]恽敬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庚辰,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②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③,横五老峰之麓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编者语:实战演练是把知识内化,举一反三的重要途径。本期“题型讲练”立足湖北,兼顾全国,前呼“专题讲座”,后应模拟试题,精讲精练,点拨切中要害。    泉的怀想  胡昭穆    我爱做梦,做泉的梦。因世界上除生物而外,它最有灵性与活力。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智慧与快乐,就因其流动、畅达、喜融合而富变化,不像山岳般滞固和凝重。泉又是水中最秀美、活脱、明澈的一族。它拔地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