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才叫真能力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dusamat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沈国明近日撰文表示:“讲到社会公德,我想說,我们的教育缺少一点,就是教育孩子做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大家都能有这样一种心理,我们的社会要和谐得多,社会治理也要容易得多。”
  教育最大的成功之一,就是让孩子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能够自理的人,才更能够自强、自立。《论语》上讲“三十而立”,不是说人到三十岁,就一定要有房,有车,有地位,当上什么官。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种浮躁:到三十岁还没有车还没有房,还没有当上处级干部,就是前途暗淡,这是对“三十而立”的一种曲解、一种误导。
  现在的教育,有一种功利,要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名校”,认为只有考上名校,才是最大的成功。然而,我们的许多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输在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上,成为生活、工作、事业上“扶不起来的阿斗”。
  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到的就要自己做,尽量不要给别人,当然也包括不给父母添麻烦。要教育孩子懂得,“不给别人添麻烦”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道德修养,一种做人的尊严,更是一种生活能力,一种成功必需的品质、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奠基石”。
  让孩子学会自理,不是残忍,恰恰是教会了孩子自立的能力。孩子自理之初,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够培养人的自强精神。现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也在搞“挫折教育”“生存教育”,让孩子吃一点苦,对于这样的“吃苦教育”,家长要多支持,千万不要舍不得。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困难向家长求援时,家长一定不要有求必应,而应鼓励引导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甚至应该“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克服。
  一个人的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自立能力。资深媒体人和传播专家罗振宇就认为:“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后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后还会活很久的人。”因此,家长的任务,“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而是让他在没有你陪伴的时候适应那个陌生的世界。”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是一项生存“基本功”,是缺少不得的。
  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如果说是爱,也只能是溺爱,只会导致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孩子一旦产生极强的依赖性后,甚至就会认为家长是他们的保姆,是他们的“拐棍”。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迄今为止,仍在探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定义是“学会生存”。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教育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连起码生存能力都没有的人,谈何实现远大抱负、理想未来?
  一个搞不定自己、搞不定家庭的人,一个饮食起居成问题的人,如何安心工作、在事业上自立?生活从来都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人只有自己生存得好,生活得好,家人生活得好,才有精力、有心力从事心爱的事业,做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先学会自理,然后,才谈得上解决问题,才谈得上自强,才谈得上建设国家。
  一个人要实现远大抱负,要走向未来理想的远方,需要有很多的能力。在众多的能力当中,惟有自立能力,才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才是一切能力的支撑,是能将心爱的事业、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托举起来的基石。要孩子成功,就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自立,不给别人添麻烦。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包括杂文在内,诸多事都该有点“新”感。所幸,《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1·上,很有几篇文章,给人以“新”的感觉———主要指思想新、知识新。  《对周围环境最有利的生物活得好》一文,援引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所说“生存的最好的生物,是对周围环境最有利的生物”之后,指出:“你有利于周边环境,周边环境也不负于你。你让周围生物活得好,你就因周围生物活得好而活得好。利他者利己,此
期刊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可是,一些人在心里种的,却是自私、仇恨、邪恶、嫉妒、狭隘。种瓜得瓜,你不应该怪罪他人。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诗情画意、瓜果飘香,就在自己的心里种花吧!  每一次讲座,几乎都有人问:成功的路为什么那么遥远?我说:我始终感觉,跨越几步,就到了天堂,不明白那么多人,为什么总是到了天堂门口就不再前行?  不久前应邀去一所监狱讲座,到了之后我了解到,我有几个同学和同事正在这里服刑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1·上《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一文,深深为董寅生先生的观点折服。  的确,古今中外很多会说话的人,不仅能力出众,而且还堪当大任,他们在自己“岗位”上,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当然,我们也看到,生活中也存在“马谡”那样的人,平时夸夸其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力似乎很强,但做起事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说实话,对付这样的人还是好办的,“
期刊
在我读完本书第一页时,就决定将此书推荐与你,因为我们中不讲逻辑者实在是太多了也,包括我自己。柏杨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在《丑陋的中国人》之序言《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中对此有生动描述:  医生:对不起,我恐怕要报告你一个坏消息,化验的结果就在这里,恐怕是三期肺病,第一個是咳嗽……  病人:怪了,你说我咳嗽,你刚才还不是咳嗽,为什么不是肺病?  医生:我的咳嗽跟你的不一样。  病人:有什么不一样?你有钱、
期刊
读了《孩子心中的榜样问题》(见《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1·上)有几句话要说。  1、同意作者对此问题“不必大惊小怪”的看法。明星颜值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自然喜欢。明星如果饰演正面人物,傳达了正能量,孩子们把他们作为榜样,也未尝不可。喜欢明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粉丝就是音译外来词。再说,几岁孩子心中的榜样是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改变的。榜样归榜样,生活归生活。孩子最后成了榜样那样的人即明星是极
期刊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忏悔与剖析》栏目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夏平说:“我把别人当朋友,别人把我当‘鱼’钓。在‘利’字当头的商人眼中,我成了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成了‘猎物’。”  夏平素有“平民厅长”之称,可能是因为他善于伪装,或者他原本“并不贪”;可是,在“香饵”的诱惑下,夏平的贪欲一点点膨胀了起来,慢慢在侥幸中咬上了“香饵”后面的“鱼
期刊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代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教养渐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教养呢?有人提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判别方法,即无教养的人图自己痛快,有教养的人让他人舒服。那么,怎样能够让他人感觉舒服呢?  首先,是真心实意地替他人着想。有人说起在台湾旅游消费的经历。在某小店,游客看中了一套非常漂亮的茶具,折合人民币两百多元。店主自豪地介绍说:“这套茶具是本店的团队设计的,获得了
期刊
近年来,中央巡视组在巡视中多次发现,有些干部“以权谋房”,被揭露出来的上至部级下至科级,多名干部有此类问题发生。  譬如,北京市委原副书记吕锡文,以内部价格购买的五套住房中,和市场价格之间,时价相差达两千多万元。深圳市消防监督管理局建审处工程验收科原科长余某然,利用职务之便,以低价购房的形式收受公司贿赂款80余万元人民币。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竟在2004年至2014年中,以权谋私,收受
期刊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7·11·上,佳作颇多,而我独对吴锦祥先生写的《人还是要有点“清高”的》感兴趣。因为此文不但说理透彻,而且我本身就深有同感。我也是一直被人认为是“清高”者,甚至认为这是我的一个“缺点”。  然而,对此我并不服氣,清高,有什么不好?何以就是“缺点”了?难道与此语相对的“浊低”就好吗?满嘴粗话脏话就好吗?说归说,有人就这么看,你有啥法?读了此文大感痛快,总算吴先生为我出了一口“
期刊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天的晚上一个人静坐家中,白居易七绝《邯郸冬至夜思家》便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跳了出来,冥想一千多年前白氏漂泊异乡孤灯独坐,怎一个落寞了得?彼时此刻,相思难眠的何止是他?“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家中亲人围炉取暖,绕不开的话题之中总有远行之人……关山万里,血脉相连,这是一份何等温暖的牵挂……想到这里,怀旧思乡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