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学会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人人都知道,每个人都将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便会死亡,但内心或多或少都不愿承认自己也要受这自然规律的限制,会生病、衰老,总有一天也会走到人生的尽头,直至离开。
  笔者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已78岁,我2019年初与老伴儿因疾病缠身,儿女们又工作繁忙或定居国外,均不在身边,生活万般艰难,多次请保姆或小时工,均因种种原因而辞退了,我们不得不入住了北京一家养老院,未曾想到,老伴儿才住养老院几个月就去世了,我的悲痛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偶然从朋友那里得知在我老伴儿去世的十几天前,我兄弟姐妹中唯一健在的大姐也去世了,我的泪水一下子从眼眶喷出,为什么我最亲爱的两个人只隔几天就扔下我而去了呢?过了很长时间后,经过女儿及生活圈的朋友的不断劝慰,我的心情才逐渐好转些,但在梦境中仍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或者从梦中突然惊醒,好像他们就在我身边……
  其实,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和存在而已。从人类的进化来讲,对于未知事物保持恐惧,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会是怎么样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对死亡的恐惧自有人类即存在,从古代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或者食用炼金术士给提供的所谓的仙丹中窥见一斑。
  当前,打着“包治百病”和“延年益寿”等旗号的保健品贩卖者,正是利用了人们尤其是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大行其道。殊不知,从来没有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在害怕衰老和恐惧死亡的心理状态下,老年人不能理性判断,采取一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看待周围的事物和其他人,被一些鱼龙混杂的保健知识所骗,把购买一些所谓功能强大又不甚详焉的保健产品变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却不自知。认为相信这些物品可以帮助自己抵御死亡的来临的观念可以减轻内心的恐惧,而不知恰恰是自己的这些行为将自己置身于死亡恐惧的影响下,使自己的身心更加脆弱。
  对老年人来说,距离生命的终点确实更近一些。因此,对死亡的恐惧也比年轻人多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减退,常因视力减退而变得消沉,听觉迟钝而多疑,动作缓慢反而急躁,记忆衰退更加唠叨。总之,经常自己感觉和不断念叨“我已衰老了”“我不行了”,但他们的心里又不愿意衰老。这种事实上的衰老和不情愿衰老的心理矛盾的反差,使他们无可奈何又焦躁不安。他们留恋过去又对未来不安,并对现实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减弱了。少数老年人还会万念俱灰,精神空虚,恐惧死亡的心理十分强烈。
  另外,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好,但周围的同学、朋友、熟识的邻居相继去世,难免不胜唏嘘,或许自己本来不怕死,但是由于同伴越来越少,就越来越多地感到孤单和寂寞。此外,伴侣、儿女、子孙的亲情也让人恋恋不舍,想到一旦自己死亡便会与这些人永别,对于只有自己一个人即将离开世界,更多了恐惧。
  既然已经知道了死亡恐惧的原因,老年人该怎样克服恐惧死亡的心理呢?首先,就是要意识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兴衰的历程,人生亦不例外。其次,死亡之后,感知觉自然也会终止,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也不再延续,更不存在所谓的“死亡世界”,不必为不了解“死后是怎样的”而恐惧。死亡虽然会把我们和亲人分开,会让他们悲伤,但是对我们来说,越是能做到安详和坦然面对死亡,越能减少他们的担心,减轻他们的痛苦。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要理解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并且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与他们聊聊天,从而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
  对于每个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逐渐學会思考和选择自己的有效方式面对死亡。正如西方著名哲学家、散文家罗素的一篇散文《如何安度晚年》所说的那样,罗素认为,只有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一切,临终时才能处之泰然,如果带着悔意撒手人寰,怎么不令人悲伤甚至恐惧呢?并提出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也就是说要达到忘我的境界才可以。尽可能少地关注自己和死亡,拓展自己的兴趣,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放于超乎个人生命的事情,这样人生就会像一条河,起初很小,被两岸所紧紧夹住,一旦冲过岩石,跃上瀑布,河逐渐变宽了,两岸后退了,河水静静地流淌,最后不知不觉地融入大海,毫无痛苦地失去了其自身的存在。
  总之,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年迈的老人,要以正确而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要学会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拿起年轻时的爱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到人过了80岁一定要想,到90岁时,我的身体一定还会像80岁时的样子;到90岁时一定要想,我这么好的身体,活到百岁肯定没问题!我要做个老寿星!
  笔者是个78岁的老人,且身体多病,如双耳失聪几十年还患有严重的耳鸣,无法与人进行语言交流,只能文字交流或用手机语言交流,给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烦恼。耳鸣耳聋造成我每天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左右,椎管严重狭窄及腰部骨骼病变,造成我走路非常艰难,早已离不开手杖及轮椅。但我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衰老。我从不浪费每一分钟,读书、看报、写作,用微信与众多学生、老师、亲朋好友聊天,常常忙得不亦乐乎,且收获极大;我的朋友圈很大,从而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温暖及友情。写作也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一些报纸杂志经常登我的文章,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与自豪。我没有时间去考虑我多病、耳聋、严重失眠、走路万般艰难,更没有时间去考虑我老迈了,离死亡越来越近了。我只知道我的明天会更忙碌,更美好!老年人如今赶上了习主席领导的好时代,伟大的祖国在世界上威望越来越高,在各方面越来越名扬世界,我们比过去任何时代的老人都幸运!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最后,希望我的文章能给老年朋友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迎接带给我们幸福晚年生活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大庆!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
其他文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们的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癌症是一种高发的慢性疾病,极难治愈且容易复发,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大致死原因。其实,癌症与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能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加以调节,预防癌症并非难事。特别是饮食方面,多吃抗癌食品对预防癌症极有帮助。  癌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对它的病因、病理仍有许多未解之处,对它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谈癌色变并不难理解。癌症的发生
期刊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俗称过敏)密切相关.其临床表现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
期刊
已过古稀之年的赵老师,患Ⅱ型糖尿病8年了,血糖控制一直不太理想。最近他发现自己每天晚上睡觉时脚都肿得厉害,早上起来时略微减轻。生活中,不少老年人会莫名其妙出现腿脚肿大,其实原因很多,不能轻视。脚肿的常见原因很多,除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原因外,也可能是肾病导致的,若“老糖友”出现了脚肿,还要提防糖尿病肾病。  急慢性肾炎或肾病,由于肾血流减少时的钠、水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尿中丢失蛋白太多时造
期刊
在童年的记忆里,夏天对于父亲来说是那样的炎热漫长。  家里田地少,人口多,还要供我和姐姐上学,家里经济一直都很拮据。在邻居农闲之时,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就到家附近的砖厂做小工,尽管我没有看到父亲工作时的场景,但看着天空的烈日,就能想象父亲顶着烈日挥汗如雨时的场景。每天父亲踏着夜色回到家里,我似乎都感到父亲的皮肤又黑了一些。可是父亲从没有喊过累,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父亲回来的晚了,就用長满
期刊
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浙江天台县平桥镇的溪头王村王德惠艺术馆,迎来了一次盛大的画展“惠风和畅——王德惠先生百岁画展”。诞生于这个山村的王德惠先生虚龄98岁,这个画展是故乡给这位学贯中西的老画家最好的寿礼。  王德惠先生看似单薄瘦弱,内心却永远燃烧着艺术的烈焰。在他的画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热烈奔放的色彩、汹涌澎湃的诗情。无论是黄钟大吕式的宏篇巨制,还是轻柔妙曼的小品,与其说是王老的艺术追求,
期刊
心理困扰:莫名其妙的腰疼  梅女士五十多岁,是大家公认的养生家。退休后她专注于养生,先是练瑜伽,后是练静坐,确实很有效果。至于每天在健身广场的晨练,一身太极服,一套太极剑,一套太极拳,更是透着养生家的气质。梅女士还担任健身操领队,每天晚饭后带领大家在健身广场做健身操。梅女士做起操来,动作协调,姿势柔美,举手投足间,透着节律感和韵律感,把健身操演绎得出神入化。  因此,大家起初都会低估了梅女士的年龄
期刊
我们习惯把“诗”和“远方”连在一起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今“诗和远方”几乎成了美好、浪漫、诗意之类的代名词,我们用“诗和远方”挑战凡俗的柴米油盐,仿佛远方必定会有诗意等待着我们,诗意一定是在离人间烟火远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同样的道理,我们以为诗意在别处,在远方。于是很多人开始背起行囊四处寻找诗意,觉得遥远未知的地方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可是他们兜兜转转之后发现
期刊
父亲年届六十了,从没做过什么大事情,更没什么大名气。他一直在我们村里教小学,大半辈子都在与八九岁的小孩子打交道,现在刚刚退下来。我问父亲,就这样简简单单退休了?父亲却乐呵呵地说,我就是一个小人物,做不了大事的。  父亲做起事来从不嫌小,好像就是一个做小事的人,只要能帮上忙的事,再小他都不放过。我把父亲叫到城里小住,那天他去集市买菜,走到一处垃圾站,正巧有个中年妇女扔垃圾。她是骑着电动车过来的,正准
期刊
刚过半百之年的刘先生,身体一直很健康.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小便颜色发红,像洗肉水一样,可是不痛不痒也没有感觉不舒服,就以为是上火了,没怎么去管它.老伴儿知道了,一定要
期刊
“零式”战斗机把我逼上了飞机设计之路rn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陈老随父撤到了福建中部的南平.一次,他和大人们一起在山上躲避日军的轰炸,曾亲眼目睹一位母亲因害怕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