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由孔子率先提出来的,它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当时,新旧制度交替,宗法制处于礼崩乐坏之时,整个社会失去了赖以维系的准则,出现了“失中”现象。孔子认为,这种局面是由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①造成的。这里所说的“无道”,指的就是无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② 孔子把中庸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看成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方法的最高准则,旨在通过人性修养实现太平和合的理想社会。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执中、时中与中和等三个方面。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中庸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工作,特别是解决家庭教育的“失中”问题和促进和谐家庭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执中:行家庭教育之“中道”
  
  孔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③ 所谓“执其两端”,就是把握两端的意思。因为离开了两端,“中”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用中”,指的是“中立而不倚”④。“执其两端”不是用其两端,而是要用两端之中,即“允执其中”⑤。在孔子看来,只有公允地执掌“两端”,才有可能找出正确的“中”来,才不会走极端。“执中”并没有走中间路线的意思,更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从思维方法上来看,“执中”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从认识论上来看,“执中”是集思广益后的科学判断;从实践行为上来看,“执中”又是照顾各群体利益的异中求同。“执中”体现了孔子中庸思想的本质内涵。
  “过犹不及”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孔子的“执中”理念。孔子主张“执中”,反对偏激,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事物的极端化倾向,或者说是两种错误倾向,都不足取。他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⑦ 在这里,狂者“过”,狷者“不及”,狂、狷都不得“中行”,只有“无过无不及”才符合“中行”。孔子还把“过犹不及”分成两类:一类是“小过”与“小不及”。如“师也过,商也不及。”⑧指的是在性情和行为上的小有偏失;另一类则是“反中庸”,即不仁不义,胡作非为。如“小人反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⑨ 指的是违背社会道德规则的极端行为。孔子把中庸视为君子应有的品德,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起不及,归中道也。
  孔子中庸思想的“执中”理念,给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以深刻启示。家庭教育要“执中”,就要“行”家庭教育之“中道”,按家庭教育规律办事,克服种种“过”与“不及”的偏激行为。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领域有两大“失中”现象值得关注。
  “失中”现象之一,是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而另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陪伴不及”的问题。应当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家长对子女的关爱是世界上最可贵的一种情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过分关爱则是一种“失中”的爱。它很容易使孩子失去理智,忘乎所以,形成自私冷漠的心理品格;它还会使孩子丧失自理能力,一遇困难就不知所措,不能自拔。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或自私高傲,目空一切,无所顾忌;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无所作为。其结果,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会使孩子遭到毁灭”。与“关爱有过”相反的是对子女“陪伴不及”的问题。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乡,交给老人或亲戚照看,使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社会上广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因为早期的亲子分离最容易造成儿童成长期甚至成人后的自信心不强与自我价值感不足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说这是外出务工人员迫于生计而做出的无奈选择,那么一些与未成年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长,怕耽误自己的事业而无暇陪伴孩子,也是对家长这份职责认识与履行“不及”的表现。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孩子年龄小,只要在身体和生活方面有人照顾就行了,这是别人可以替代的;而当孩子上学以后,又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因而疏于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这种长期对亲子共处的剥夺,同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家长对子女陪伴与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陪伴与教育子女决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家长应当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
  “失中”现象之二,是部分家长对子女成才期望有“过”而做人教育“不及”的问题。家长对子女成才抱有期望是正常现象,而且适当的期望还可以成为激励子女进步的动力,有助于孩子成才。但是,如果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等实际情况,盲目地提出过高的期望,就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使“期望”变成“失望”。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孩子设置过高的成才目标,并不断施加压力,使孩子整天疲于奔命;一旦期望落空,便采取讽刺、谩骂、体罚等极端手段,使孩子难以承受。近年来,不断出现青少年学生离家出走和轻生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向父母大开杀戒,酿成家庭悲剧。对此,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做人教育从来就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它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可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子女的做人教育,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使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与无助。其中,最明显的是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懒惰、依赖”等弱点问题。现实表明,这些弱点还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当他们为人父母时,依然自私冷漠有“过”,关爱他人“不及”;他们不懂得感恩,缺少应有的亲情、爱心与责任感。家庭教育确实到了行“中道”的时候了。
  
  二、时中:探家庭教育方法之“时中”
  
  孔子在主张“执中”的同时,又提倡“时中”。他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⑩ 在这里,“时中”指的是因应不同时机审时度势以求中的意思。孔子认为,“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君子要“时中”,就是要依据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所谓“时”,而采取不同对策以达到允执彼时彼地情况下的所谓“中”。“时中”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即“中因时变、因时用中”的唯物辩证思想。“时中”并不背离“执中”,而是更为灵活地“执中”。今天人们常说的看问题、办事情要“掌握火候”、“把握分寸”、“适可而止”、“与时俱进”、“不要一刀切”等等,实际上都是“时中”的通俗说法。
  孔子中庸思想的“时中”理念,给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以深刻启示。家庭教育之“時中”,主要指的是探索“时中”之家庭教育方法,因为它是通往理想家庭教育目标的桥梁。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虽然文化程度很高,各方面素质也不差,但是家庭教育效果却不佳。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时中”之家教方法。他们往往采取随意的家教方式,来解决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须知,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随机性强。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按部就班,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抓准教育时机。所谓教育时机,就是家长教育子女所选择的最佳机会。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究竟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取决于教育动机好不好,教育内容对不对,还取决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选准了最佳教育时机。教育时机选择得准确,方法运用得恰当,孩子就会乐于接受,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受益,而看不出一点刻意进行教育的痕迹。如果教育时机把握得不好,方法运用得不恰当,即便教育动机再好,内容再正确,也会事与愿违。因此,家长教育子女要学会捕捉教育时机,讲求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另外,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孩子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所谓“包治百病”的“家教良方”,把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简单化与教条化,使不少想走捷径的家长上当受骗。须知,家庭教育方法千万种,孩子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拿一种方法套用在所有孩子身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对症下药,选择“时中”的教育方法;而不应“随大流”、“赶时髦”,盲目模仿或照搬别人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实施“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
  
  三、中和:求家庭教育目标之“中和”
  
  孔子既尚中,又求和,一贯主张“和为贵”11。“中和”最能体现孔子中庸思想的本义。它既是孔子待人处事的一贯原则,又是他一生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子思在阐释孔子的“中和”思想时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2在孔子看来,只有把中与和结合起来,并维持其统一与均衡的局面,才能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正常运行,才会实现太平与和谐的理想社会。
  然而,孔子所倡导的“和”又是以“不同”为前提的。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孔子在这里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正是对“中和”这一概念的进一步阐释。“和而不同”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包容“不同”,并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孔子中庸思想寻求统一与调谐的兼容精神。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揭示的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们处世行事应当遵循的黄金规则。
  孔子中庸思想的“中和”理念,给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以深刻启示。家庭教育應以求“中和”为目标,通过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家庭人际关系。因为只有民主平等和互相信赖,才谈得上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家庭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实现家庭教育目标之“中和”的先决条件。
  构建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需要贯彻“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而不同”要求家庭成员常怀兼容精神,学会相互尊重:尊重人格,尊重感情,尊重各自的兴趣选择与个性特长;“和而不同”还要求家庭成员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容许各自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要容忍他人说错话、办错事,并有期待其改正错误的耐心。特别是作为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批评或处罚要有事实依据,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无辜的伤害。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家长不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剥夺孩子的自主意识,抹杀孩子的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孔子的中庸思想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其中,“执中”是行为准则,“时中”是思想方法,“中和”是理想的目标。在家庭教育中认真贯彻孔子的中庸思想,将有助于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注释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雍也》
  ③《中庸·大知章》
  ④《中庸·问强章》
  ⑤《论语·尧曰》
  ⑥⑧《论语·先进》
  ⑦ 13 《论语·子路》
  ⑨⑩《中庸·时中章》
   11 《论语·学而》
   12 《中庸·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朱熹集注《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2]杨洪注译《中庸·大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杨朝明、修建军主编《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家長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家長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合格家長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问题家長是未成年人走向失败的根源。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長。好家長是学出来的。家長练好基本功才能教子成功。家長科学教子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家長 家長教育 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 科学教子    许多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人类有用的人才;也有些家長把孩子
期刊
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父母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改变家庭教育现状,关键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辅食添加是婴儿喂养中与母乳喂养同等重要的问题。  辅食添加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涉及到辅食本身的品种和质量,也涉及到辅食提供的时间和次序,还跟辅食添加行为是否遵循添加原则有关。  婴儿接受辅食有一学习、适应、习惯的过程,家长在为婴儿添加辅食时应遵循相应的逐步增加、提高的原则。较多人把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和由细到粗当作辅食添加的基本原则。黎海芪2007年把这些原则解释为:①
期刊
2010年9月1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世界风筝之都山东省潍坊市隆重开幕。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潍坊市教育局联合主办,历时两天,会议主题是“台湾地区推广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会上,海峡两岸的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研究特色与实施策略等进行研讨、交流。  9月1日, 正值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召开之际,第十六届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80后的一代,中国计划生育实施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为人父母。80后父母正在颠覆传统的中国父母形象,他们作为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标新立异的群体,不再以老一辈的育儿方式为榜样;他们正以自己这一代人的视角和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下一代。80后独生子女为父母组成的家庭模式,正在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模式。然而,社会公众和教育界的一些教师对80后父母的认识存有一些偏见,导致部分教师在对80后父母
期刊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致力于中国的“启蒙”和“立人”。在他战斗的一生里,始终关心儿童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儿童教育专论,虽然思想基础不同,但他热爱儿童,培养崭新的人的思想,则是一贯的。在进化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鲁迅用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建立了“幼者本位” 儿童观,从中可以反省当今的幼儿教育状态,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启示。    一、鲁迅儿童观的形成    传统的封建社会
期刊
在中国,神童现象古已有之,却于今为烈。可以普遍看到的是,现在它仍然广泛存在;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十年内,它也不会消失。那么,为何要以2005年的若干个案为解读样本?原因很简单,2005年,神童危机首次浮出水面,神童现象首次引起国人关注。  2005年7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北京语言大学等4家机构公布了2005年春夏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这已是1992年以来第6次发布流行语跟踪情况了。这次的统计是
期刊
中國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杭州菩提花教育咨询机构将于2010年11月27~28日举办第二届华人家庭教育高峰论坛,除继续邀请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参与论坛报告外,今年将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心理和教育专家学者莅会分享当地华人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和经验。自今年起本高峰论坛扩大为“华人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并成为大华人地区
期刊
我始终认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做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在婴儿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同成年兽和幼兽,生物性因素占据着优势。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社会性因素必然逐渐扩大,并且终将占据优势。于是,亲子之间的自然人的关系变成了社会人的关系,孩子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亲子双方是否愿意,都必须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了。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亲子
期刊
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在两岸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两岸交流家庭教育推广经验、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分享研究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效地推动和促进海峡两岸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相信,学术交流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发展、繁荣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庭教育事业,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是1998年开始的。在此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