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将军在赵成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是好景不长,阎锡山不费一枪一弹,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赵城县城,并与日本人合谋进攻解放区。
  同年10月,传来了特大喜讯:“陈赓将军要率领部队解放赵城!”全县人民莫不兴高采烈。陈赓将军是赵城人民熟知的八路军著名将领。他是湖南省湘乡县人,1903年生,黄埔军校一期毕业。1937年8月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自1940年初率部进入太岳抗日根据地以来,一直是太岳军区司令员,与赵城人民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的陈赓,决定率该纵队第十旅解决赵城,切断同蒲路,阻止蒋军北上。
  当时,我在赵城人民剧团(该团1944年创建,团长苏挺)当演员。剧团就住在县城东南离城只有三里路的侯村。11月2日黄昏时分,攻打县城的总攻开始了,我们就站在房顶观看战斗场面。随着攻城的照明信号弹划破夜空,枪炮声便连成一片。城墙被打开了缺口,战士们蜂拥而进,勇士们登梯而上,城墙上的守敌被歼。部队从四面八方很快突破敌人的防线,冲入城内展开了白刃格斗的巷战。当东方显出鱼肚白的时候,战斗结束了,守敌全歼,县城解放。
  11月3日,我们剧团奔赴县城。这是我这个赵城人第一次进县城啊,心里真高兴!我们入东门行进在东大街上,受到站在伪县衙门前门楼上的陈赓司令员、周希汉旅长、县委书记乔丁珊等党政军领导同志的检阅。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喊着口号向门楼上的陈司令员和其他领导人欢呼、致意。陈司令员身着灰色军服,威武雄壮,英姿飒爽,满面春风地频频向我们招手致意。随后我们剧团就住在伪县衙门内东侧的小院里,连夜赶排庆祝解放的节目。
  11月4日,剧团全体人员在苏挺团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在城隍庙召开的全县庆祝解放大会。党政军领导同志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掌声不断,经久不息。会后,我们剧团演出了节目。陈司令员和党政军领导同志观看了我们的演出,还登台接见了全体演员。他高兴地说:“娃娃们,演得不错啊!”大家都很高兴、激动。一种对陈司令员的敬仰之情,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1946年8月,陈司令员又率领周希汉旅长的四纵十旅来到赵城,准备第二次解放赵城。
  这时,适逢太岳中学从太岳区腹地沁源县李城村迁到了赵城广胜寺下寺。太岳中学是在陈司令员1940年初进入太岳区不久,于同年9月成立的,是太岳区唯一的一所以“培养抗战建国初级干部”为宗旨的干部学校,首任校长是裴丽生(解放后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司令员对太中情有独钟,常利用战前的空隙来到广胜寺,会见他的老朋友、时任太中校长的刘舒侠(解放后曾任山西省委文教部部长),视察学校,游览寺院,还给了学校一些机枪、步枪和马匹,增强了学校的自卫战斗能力。
  为了支援二次解放赵城的战斗,太中的学生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这时,已是太中九队学生的我,也和几个同学一起在明姜镇设茶水站,为沿途向赵城进军的部队送茶送水。陈司令员闻讯视察了学校,大家都很高兴,支前的积极性更高了。一天,我们正在茶水站忙碌着,突然间陈司令员与部队的几位首长,在赴赵城前线的途中,骑马来到我们茶水站,我高兴极了,连忙把一碗碗热茶递到首长们手中,陈司令员微微一笑,一饮而尽。他仔细地端详着我这个身材矮小、骨瘦如柴的太中学生,亲切地问道:“小鬼,你多大了?”我立即回答:“我13岁了。”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太岳中学的娃娃们也来支前了。”没有久留,他们立即骑马向赵城方向奔去。
  这次打赵城,陈司令员遇上了一块硬骨头。阎锡山凭藉三十九师贾宣宗部的3000余人固守赵城。外围碉堡林立,护城外壕又深又宽,铁丝网、雷区密布四周,防务固若金汤,自诩“陆上要塞”。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陈司令员采取“围三打一”的战法:构成东、南、北三面攻城之势,而西门留作一个缺口,让敌人从此外逃,在汾河西侧设下埋伏,相机歼灭之。
  8月14日,我军对外围据点发起攻击。扫除外围后,于18日对县城发起总攻,部队很快突入城内,守敌孤立无援,慌忙之中,果然从西门逃窜,一头钻进陈司令员为他们准备好的“口袋”里,无一漏网。赵城第二次获得解放。
  这次史称“洪赵战役”的作战,是我自卫战中第一次攻占敌人一个正规师担任守备城市的重大胜利。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邓小平首长以陈赓所部“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进行了通令嘉奖。同时,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和赞扬,并通报全军。
  1947年4月23日,陈司令员第三次率部解放赵城后,挥师南进,挺进豫西,从此,离开了赵城,为新中国的诞生奔向了新的战场!
  
  我成了陈赓院长的老朋友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建国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陈司令员又率领部队入朝作战。1952年,正在朝鲜与美军作殊死搏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军奉调回国。毛主席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院长。1953年,我成了军工学院的第二期学员。
  1953年秋,我到学院不久,陈院长给我们新学员做报告。礼堂里座无虚席,走廊过道都站满了人,我们一队的学员只好在讲台上围成半圆席地而坐。陈院长来了,全场掌声雷动。多年没有见到他了,我仔细端详着他的身影:中等身材,微微发胖,身着绿色军装,光彩照人,红润的脸庞上络腮胡刮得又光又亮,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戴一副黑框眼镜,越发显得潇洒英俊。他健步走上讲台,向大家挥手致意。而后转过身来走到我们跟前,兴致勃勃地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我和弯云龙同学坐在最前面,立即齐声回答:“我们是从太岳区赵城来的,是从太岳中学来的。”听说是从太岳区、太岳中学来的,他高兴极了,继续问道:“太中剧团还在不在?我多次看过你们剧团的演出,戏演得很好啊!”随后,他拉着我俩的手,面对全场的人高声说:“我遇到了老乡、老朋友了,他们是从太岳区来的啊!”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多少年过去了,陈院长还记得太岳中学、太中剧团,还把从太中来的学员当成老朋友,我俩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刹时,往事涌上心头……
  太岳中学的太中剧团(主要由太中学生组成),1944年9月在太岳区沁源县黎和村成立。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就是为太岳部队演出。陈司令员和部队首长观看了剧团的演出,演出得到首长们的一致好评,首长甚至幽默地说:“硬可三天不吃饭,不可误了(看)太中的‘岳飞传’。”太中剧团是当时太岳区蒲剧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是太岳区著名的文艺团体之一。它实际上是起到了太岳部队随军文工团的作用。作战时,随部队到前方,休整时,跟部队到后方。不论部队举行庆功大会,还是欢迎新战士入伍,剧团都要送戏上门。剧团与部队交往甚密,友谊深厚。陈司令员更是与剧团交上了朋友,经常来看望,问寒问暖,解决困难。
  1947年春,吕梁战役之后,陈司令员率部回太岳区腹地休整,太中剧团为部队进行了慰问演出活动。这时,我已是太中剧团的演员了,也参加了这次历时两个月、行程600里、演出20多场、观众达8万人的演出活动。在沁源县郭道镇为太岳部队总部的演出,使慰问活动达到高潮。连续公演5天,几乎把我们剧团的全部剧目都展现在部队指战员的面前。最后一场演出时,陈司令员和总部的首长都来观看。他们是那样的认真,是那样的聚精会神,还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呢!演出结束后,陈司令员和总部首长走上戏台,与我们剧团的全体同志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心情都非常激动。作为这个剧团里最小的演员,我又一次见到了陈司令员,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剧团团长南川(解放后曾任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激动地说:“陈司令员,谢谢你和总部首长对我们剧团的鼓励和支持。”陈司令员也满怀深情地说:“应该感谢的是你们,多年来,你们剧团给部队送来了许多优秀剧目,举行过多次慰问演出活动,为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啊!”我们把陈司令员和总部首长围起来,像一家人拉家常一样,互相问候,互相交谈,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已经过了许久,陈司令员和总部首长要走了,我们恋恋不舍目送他们走下戏台离去。已经走了很远,陈司令员还回头向我们招手致意。这是为太岳部队进行的最后一次慰问演出活动。它,给我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原载《洪洞史料》第14辑)
  (责编 征敏)
  (题图为陈赓将军)
其他文献
老布什总统的反复    对于达赖喇嘛来说,1991年4月18日是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因为这天他同布什总统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晤谈!  尽管这次会见不是在椭圆形办公室而是在总统私人住处进行的,但由于是美国现任总统的第一次接见,因而达赖还是感到受宠若惊,得意忘形!  尽管晤谈时间仅仅有半个钟头左右,但由于是总统本人突破了美国政府要员不与达赖晤面或接触的政策,因而达赖还是感到特别的高兴,十分的满足!  应
期刊
山西大学是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之后,于1902年创办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在她早期的办学历史中,分为由中国人主理的中学专斋和西方人主理的西学专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处处体现出中学和西学的不同,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一、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的分设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爱国的知识分子
期刊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别的、作用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彻夜的友好的长谈,有过激烈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中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一、“梁先生,我们早就见面了”    1938年1月,陕
期刊
程宽先生,字子容,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关家窝一户农家。工于诗、书法、拳术、古琴演奏和法律,深谙古文,通晓商贾,颇具匡世济民之才。然而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所幸晚年欣逢盛世,捐献古珍,标注古志,捐资兴学。解放初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晚年被举荐为平陆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健康老人等。1995年2月6日溘然与世长辞,终年93岁。临终前要求入党,经组织审查,特批准
期刊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65周年和闻名中外的忻口战役65周年。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地处当年忻口战役正面战场中心地区的原平市王家庄乡,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组织领导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指导下,退休教师邢明才、王文奎、邢充等同志经过五年多的细致访谈,搜集整理了60余篇、计8万余字反映当地抗战史实的稿件,编成了《王家庄乡文史资料》,已于日前出版发行。一个乡出版文史资料刊物,在我省尚属
期刊
赵老师:  您好!  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学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政治制度史。在2002年全国邮发刊物征订中,我自费订阅了一份《文史月刊》杂志,对贵刊朴实的办刊风格十分喜爱,尤其是颇具特色的《世纪回首》、《民国残页》、《史海揭秘》、《文史论坛》等栏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今年的《文史月刊》第3期,您身为主编,能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热诚地给一名高中同学回信,让我肃
期刊
抗战时期,为确保晋东南、晋东北部的各级干部、中央首长、抗日队伍过往延安的绝对安全,晋绥边区选定了从交城起经方山县的周家沟、马坊、代坡到延安的一条“红色交通线”。因驻马坊日军封锁严密,所以晋绥边区特派了一支交通大队驻扎在过往要地周家沟村,专门护送过往人员。  1942年7月15日,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要通过这条“红色交通线”到延安。这个军事机密被交城汉奸窃取并告密,马坊据点和娄烦县米业镇据点之敌各
期刊
政民先生:  《史痛》(即《历史的阵痛——人在神魔间》)面世后,已经获得各方面的关注。季羡林先生亦亲笔称这是一部“文采斐然、充满哲理、空谷足音”之作;王大高先生(原中共运城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现任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党委书记——编者注)称,他一夜读完后,思绪经天,深感震撼;张维庆(原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现任国家计生委主任——编者注)函曰,他是含着眼泪读完全书并且要书写读后感。特别是
期刊
建国初期,陶铸同志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全家住在军区一幢旧式的楼房里。小楼虽有三层,可房间并不多,光线也比较差,秘书和警卫人员都住在这里,还保留了几间作为公用,陶铸一家住的地方不算宽敞。  过了一段时间,陶铸同志听说军区机关一些新来的干部没有地方住,晚上都挤在办公室里睡觉,心想,同志们这样休息不好,生活很不方便,会影响工作的,便决定把第三层楼房腾出来,并和秘书、警卫人员一起把屋子打扫得
期刊
早在清乾隆年间,碛口已是镶嵌在山陕峡谷黄金水道上的一颗灿烂明珠。在晋商文化兴起的时候,闭塞落后的群山峡谷中,也顺着水路陆路交通,传来了先进文化的种子,在碛口生根发芽。鸦片战争以后,这里最早传来诸多的洋货,同时也传来资本主义腐朽、肮脏的恶习,抽大烟的、开窑子的日渐多了起来。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吕梁西部的几个县解放了,碛口划归离石县第七区,第一任区长由我来担任。碛口镇设立了镇公所,所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