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文化,是指家庭成员通过劳动、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本质,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欲望、要求而创造出一定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物质与精神成果。家庭文化包括家庭物质成果(即物质文化)和家庭精神成果(即精神文化)及其创造过程。家庭文化建设,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正文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成员通过劳动、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本质,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欲望、要求而创造出一定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物质与精神成果。家庭文化包括家庭物质成果(即物质文化)和家庭精神成果(即精神文化)及其创造过程。
家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住房条件等。这些因素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重大影响。
家庭结构可以分为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大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构成)、断代家庭(只有一代青少年或一代未婚青少年与祖父母或其中一方组成的家庭)三种类型。核心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宽严容易统一,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子女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不利于培养子女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并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扩大家庭成员结构复杂,对孩子的教育宽严不一,教育方法上也容易产生差异,孩子将无所适从,易养成不良习惯,如任性、娇横、依赖性强、圆滑等,但有利于培养孩子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孩子一般比较活泼开朗而善于交际。段代家庭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和情绪压抑而多孤僻、内向,但有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无论是哪种家庭结构类型,对孩子来说既有利又有弊。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因势利导,化弊为利,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理想的环境。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可为家庭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一方面,可提供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丰富多彩而结构合理的食物,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可靠的生理基础。另一方面,还能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必要的物质条件,如书籍、报刊杂志、学习用具等。
家庭住房条件较好,能为孩子提供休息、学习和娱乐的必要空间,将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地域因素及交通条件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上谈的是家庭物质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下面再谈谈家庭精神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精神文化主要应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爱好和业余时间的分配、职业特征及劳动态度、价值取向和信仰、审美观,父母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家庭书架的内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及其教育技巧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进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地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据某厂子弟学校对该校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对孩子学习、思想的影响的调查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下班回家爱好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搞家务,和同事朋友闲谈的内容大多是国家大事、业务工作、子女教育,平时对孩子思想学习比较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业较优。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下班回家爱好打牌下棋、钓鱼、串门,和同事朋友闲谈的内容几乎是兴趣相投的谈得没有边,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督促检查不严,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业一般或者成了双差生。
父母的职业特征及其劳动态度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主导者的父母,对孩子将来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早、最深、最细致、最全面。主要表现在:直接帮助孩子树立就业目标;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孩子的未来志向;按既定目标要求对孩子进行技能培养;直接帮助孩子谋求就业门路等。同时,父母对职业的态度是否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这对孩子的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培养影响极大。正如陶行知所说:“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非劳动的生活,就是非劳动的教育。”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若父母对生活始终充满信心,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就会使孩子积极进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若父母崇尚科学,强调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的奋斗精神,就会鼓励孩子不自卑自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志成才,勇于创新;若父母仅强调追求合理的现世幸福,就会培养孩子的求实精神和现实主义的思想方法;若父母强调对自己的一切行动承担责任并逐渐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不断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强化独立意识,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树立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等。而“混世魔王”的父母,是很难培养出对国家、社会、他人和家庭有所贡献的孩子的。
美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所以父母首先必须具有科学、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然后才能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充分感受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现实生活美)的能力。发展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从小就让孩子接受积极、健康的艺术美的熏陶,多给孩子讲英模的故事,指导和培养孩子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家庭书架的内容应讲究科学性、广泛性。应以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培养和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的原则来充实家庭书架的内容。
在家庭里,孩子以父母为楷模,从父母身上学习处理各种人際关系的方法,所以父母关系如何及其处理其他人际关系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据心理学家海尔特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的家庭更有坏的影响。父母长期敌对,争吵不休,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定,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的行为。家庭和睦的孩子,则心情安宁、活泼、愉快。家庭夫妇间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对邻居和气、处事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团结伙伴,善与人交;父母言行粗暴,互相争吵,与邻里不和,孩子也蛮不讲理,出言不逊,冷酷,缺乏同情心。
有的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分为民主或宽容,权威或独断,放纵或溺爱三种类型,并观察到三种类型的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在儿童身上分别打下了不同的烙印。第一种类型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和禁止;由于父母子女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孩子大多数表现得谦虚礼貌,待人亲切诚恳。第二种类型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或斥责,甚至迷信惩罚的作用,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就大发脾气或揍一顿了事,结果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变得既胆怯又不诚实,或性情变得爆躁;第三种类型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分娇惯,把孩子 视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结果使孩子逐渐形成胆小怯懦、蛮横胡闹、没有礼貌、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缺乏独立性和同情心等不良品质。
父母应从对下一代以及对整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最优的家庭精神文化氛围,以期培养和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因此,在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时,既要重视家庭物质文化建设,又要重视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父母不仅应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为家庭创造出现代化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追求科学文化知识,尤其要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才能科学、顺利地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正文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成员通过劳动、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本质,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欲望、要求而创造出一定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物质与精神成果。家庭文化包括家庭物质成果(即物质文化)和家庭精神成果(即精神文化)及其创造过程。
家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住房条件等。这些因素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重大影响。
家庭结构可以分为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大家庭(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构成)、断代家庭(只有一代青少年或一代未婚青少年与祖父母或其中一方组成的家庭)三种类型。核心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宽严容易统一,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子女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不利于培养子女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并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扩大家庭成员结构复杂,对孩子的教育宽严不一,教育方法上也容易产生差异,孩子将无所适从,易养成不良习惯,如任性、娇横、依赖性强、圆滑等,但有利于培养孩子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孩子一般比较活泼开朗而善于交际。段代家庭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和情绪压抑而多孤僻、内向,但有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独立性。无论是哪种家庭结构类型,对孩子来说既有利又有弊。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因势利导,化弊为利,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理想的环境。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可为家庭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一方面,可提供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丰富多彩而结构合理的食物,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可靠的生理基础。另一方面,还能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必要的物质条件,如书籍、报刊杂志、学习用具等。
家庭住房条件较好,能为孩子提供休息、学习和娱乐的必要空间,将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地域因素及交通条件等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上谈的是家庭物质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下面再谈谈家庭精神文化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精神文化主要应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爱好和业余时间的分配、职业特征及劳动态度、价值取向和信仰、审美观,父母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家庭书架的内容,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及其教育技巧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进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地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据某厂子弟学校对该校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对孩子学习、思想的影响的调查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下班回家爱好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搞家务,和同事朋友闲谈的内容大多是国家大事、业务工作、子女教育,平时对孩子思想学习比较关心。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业较优。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下班回家爱好打牌下棋、钓鱼、串门,和同事朋友闲谈的内容几乎是兴趣相投的谈得没有边,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督促检查不严,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业一般或者成了双差生。
父母的职业特征及其劳动态度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主导者的父母,对孩子将来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早、最深、最细致、最全面。主要表现在:直接帮助孩子树立就业目标;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孩子的未来志向;按既定目标要求对孩子进行技能培养;直接帮助孩子谋求就业门路等。同时,父母对职业的态度是否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这对孩子的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培养影响极大。正如陶行知所说:“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非劳动的生活,就是非劳动的教育。”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的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若父母对生活始终充满信心,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就会使孩子积极进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若父母崇尚科学,强调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的奋斗精神,就会鼓励孩子不自卑自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志成才,勇于创新;若父母仅强调追求合理的现世幸福,就会培养孩子的求实精神和现实主义的思想方法;若父母强调对自己的一切行动承担责任并逐渐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不断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强化独立意识,培养集体主义思想,树立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等。而“混世魔王”的父母,是很难培养出对国家、社会、他人和家庭有所贡献的孩子的。
美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所以父母首先必须具有科学、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然后才能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充分感受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现实生活美)的能力。发展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从小就让孩子接受积极、健康的艺术美的熏陶,多给孩子讲英模的故事,指导和培养孩子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家庭书架的内容应讲究科学性、广泛性。应以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培养和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的原则来充实家庭书架的内容。
在家庭里,孩子以父母为楷模,从父母身上学习处理各种人際关系的方法,所以父母关系如何及其处理其他人际关系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据心理学家海尔特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的家庭更有坏的影响。父母长期敌对,争吵不休,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定,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的行为。家庭和睦的孩子,则心情安宁、活泼、愉快。家庭夫妇间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对邻居和气、处事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团结伙伴,善与人交;父母言行粗暴,互相争吵,与邻里不和,孩子也蛮不讲理,出言不逊,冷酷,缺乏同情心。
有的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分为民主或宽容,权威或独断,放纵或溺爱三种类型,并观察到三种类型的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在儿童身上分别打下了不同的烙印。第一种类型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和禁止;由于父母子女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孩子大多数表现得谦虚礼貌,待人亲切诚恳。第二种类型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或斥责,甚至迷信惩罚的作用,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就大发脾气或揍一顿了事,结果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变得既胆怯又不诚实,或性情变得爆躁;第三种类型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分娇惯,把孩子 视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结果使孩子逐渐形成胆小怯懦、蛮横胡闹、没有礼貌、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缺乏独立性和同情心等不良品质。
父母应从对下一代以及对整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最优的家庭精神文化氛围,以期培养和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因此,在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时,既要重视家庭物质文化建设,又要重视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父母不仅应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为家庭创造出现代化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追求科学文化知识,尤其要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才能科学、顺利地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