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有效教学的概念浮出水面,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是中学数学教师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出发,指出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盲区,提出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苦,学生累,效率低。如何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下面就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作出一些探讨。
1.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因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认真,教学的内容是否完成,而且要看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是否学到了知识,学好了知识。说的通俗些,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这里的“有效”,不只停留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方面,还包含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等。
2.有效教学的盲区
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教学低效现象。如:
2.1 课堂气氛表面活跃,实质浅层参与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有的问题生成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时,我生成这样几个问题: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4x+1和y=-3x-2的图像,并说出他们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由问题1你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观察1中的两条直线,直线y=4x+1从左往右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y随x增大而怎样变化?直线y=-3x-2从左往右呈什么趋势?y随x怎样变化?在结合两个函数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学生很快弄清楚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有时提问题要趁热打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持续的兴奋点。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这样的提问式教学与教师的填鸭式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还有的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作任何铺垫,便直接要求同学小组讨论,同学们立即凑到一起,言不达题的随便私语一两分钟,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这与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格格不入的。
2.2 以“少讲”代替“精讲”,忽视问题预设
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而一些教师课堂上讲解缺席,将少讲定位教学原则。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不停地重复“你说”、“他说”,怕担上“灌输”的罪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新课程强调问题的预设,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可有些老师却“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我们的老师课前能合理进行课堂问题预设,就会减少或杜绝其产生负面影响,以提高有效教学的比例成分。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从热闹中沉静下来反思,理性认识新课改,呼唤数学回归本源,真正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3.1 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3.1.1 解读课标,钻研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解读课标、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教材,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开阔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 、新理论 、新方法。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
3.1.2 研究学生,分析学情
要实现有效教学,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即备学生,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教学所用。如:学生能从函数图像中读取数字信息,能对数据进行计算与比较,但是能发现一般规律或推断出隐含的结论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度,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 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知识需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新教材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3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可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3.4 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4.1 注重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我不是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折纸(让每一位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利用剪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进行汇总,从边和教两方面分类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新知识。
3.4.2 关注讨论与合作
教师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取长补短。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同学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生成能力,这才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克服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为此,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活动环节,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探究,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32期
[2]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苦,学生累,效率低。如何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下面就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作出一些探讨。
1.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因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认真,教学的内容是否完成,而且要看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是否学到了知识,学好了知识。说的通俗些,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这里的“有效”,不只停留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方面,还包含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等。
2.有效教学的盲区
在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重形式、轻实质,高投入、低产出,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发展的教学低效现象。如:
2.1 课堂气氛表面活跃,实质浅层参与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有的问题生成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时,我生成这样几个问题: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4x+1和y=-3x-2的图像,并说出他们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由问题1你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观察1中的两条直线,直线y=4x+1从左往右呈上升还是下降趋势?y随x增大而怎样变化?直线y=-3x-2从左往右呈什么趋势?y随x怎样变化?在结合两个函数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学生很快弄清楚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有时提问题要趁热打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持续的兴奋点。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这样的提问式教学与教师的填鸭式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还有的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作任何铺垫,便直接要求同学小组讨论,同学们立即凑到一起,言不达题的随便私语一两分钟,老师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同学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这与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格格不入的。
2.2 以“少讲”代替“精讲”,忽视问题预设
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而一些教师课堂上讲解缺席,将少讲定位教学原则。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不停地重复“你说”、“他说”,怕担上“灌输”的罪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新课程强调问题的预设,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可有些老师却“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我们的老师课前能合理进行课堂问题预设,就会减少或杜绝其产生负面影响,以提高有效教学的比例成分。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从热闹中沉静下来反思,理性认识新课改,呼唤数学回归本源,真正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3.1 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3.1.1 解读课标,钻研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解读课标、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教材,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开阔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 、新理论 、新方法。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
3.1.2 研究学生,分析学情
要实现有效教学,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即备学生,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教学所用。如:学生能从函数图像中读取数字信息,能对数据进行计算与比较,但是能发现一般规律或推断出隐含的结论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度,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 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知识需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新教材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3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可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3.4 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4.1 注重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我不是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折纸(让每一位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利用剪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进行汇总,从边和教两方面分类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新知识。
3.4.2 关注讨论与合作
教师要把合作精神融入课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取长补短。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同学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生成能力,这才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克服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为此,教师要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活动环节,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探究,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32期
[2]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