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艺术魅力创设高效课堂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之本,内容丰富而有趣,需要长期扎实的学习和积累。但目前的初中学生因课程繁多,负担较重,外加家长对孩子数理化和英语要求过高,加大课外补习力度,以至于语文课堂有时竟成为学生们休息的“港湾”。而老师的讲授若稍一平淡,整个课堂便成一潭死水,失去了它原本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老师有时需要像魔法师一般,灵活多变,掌控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课堂活跃又高效,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法宝之一。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时,我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便很自然地驱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当学生找出答案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以此为突破口,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设置的“矛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故弄玄虚,使学生陷入云雾之中。
  二、问题新颖,设疑巧妙,激发情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强烈的好奇心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思维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之一。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就要讲究发问方式,注重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发人深省,情趣盎然。例如,在讲解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问学生:“铭是古代具有颂扬或激励内容的文体,而作者的这篇铭文却是写给‘陋室’的,你想了解他的陋室吗?你能读懂作者的颂扬或激励之意吗?”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一种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使我能很快将学生引入到重点之中,顺利有效地完成本文的授课任务。
  三、变直为曲,问法灵活,引人入胜
  课堂中的提问如果直来直去,没有迂回,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课文《范进中举》。我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让学生想象如果范進在酒店中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辱骂会怎样?孔乙己如果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巧妙发问,让学生换位思考,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便开始认真地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很快就能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所以说这种拐弯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老师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谋划,设计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由易而难,理解作品深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的深度、广度。例如,在讲解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对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学生历来是难以一下子理解的,我便分层设问,先从“坼”和“浮”字的字义入手提问,当学生回答了“坼”是分裂,“浮”是漂浮时,紧接着问学生:“吴楚大地被水分裂,日月星辰如漂浮在水面之上,作者极力地在描绘洞庭湖的什么特点?”学生自然能很快地想到“汹涌、澎湃、浩渺、广阔无垠”,这时我因势利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当年杜甫登临岳阳楼看到洞庭湖如此的气势时是喜悦还是哀伤,为什么?当学生从诗中找到答案时,我适时地对杜甫当时的生活背景及处境作了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赏析的境界,理解诗的内涵,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并让学生学到了赏析诗歌的方法。
  总之,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求语文老师有娴熟的教学技能、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有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提问的艺术在课堂上彰显魅力,让我们将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注入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2009年我带了美术班。耳闻这个班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纪律不好。然而我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孩子,从不嫌弃他们。我想首先得用一颗极公正的心去对待他们,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己,然后爱上课堂,爱上学习。下面就是我一年来的心得体会。  一、让他们找回自信  特长班的学生往往缺少自信,尤其在面对本部的学生的时候。第一堂课我有个要求,希望他们每天能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教室里,要分外自信,相信自己是
摘要:教学中在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及相互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素质,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追求,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现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音乐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音乐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音乐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音乐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
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难与易、繁与简、流畅与堵塞、成功与失败。因此,精心搞好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就抓住了关键,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真可谓抓纲带目,以线联珠。  下面就本人讲解《孔乙己》一课的板书设计,谈点自己的看法。(板书设计见下图)  这个板书设计首先就抓住了文体特征,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孔乙己),故事情节(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和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环境描写(咸亨酒店),
摘 要: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师未能掌握散文阅读的应有取向与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欣赏语言文字之美与品味思想情趣之美,可作为散文阅读和教学的两个基本点。  关键词:散文阅读;散文教学;教学方法  散文,作为一种感染力、审美效果俱佳的文学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打文体,但当前的散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典型问题,笔者将之归纳为如下三点:  一是在课堂中在文本外。在课堂教学中,图片
学生经常迟到是令教师很恼火的一件事情。在学校的纪律评比中,这常常是最刺眼的一个项目。有学生经常迟到,班主任的压力很大,在处理时,也就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发脾氣,容易搞体罚,容易请家长,也容易激化矛盾。按说迟到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情,可是由于上述原因,它已成为班主任日常管理中一个常见的、棘手的问题。  班里有个孩子叫小凯,平时上课总是拖拉、磨蹭到最后一刻进教室;放学时却一定是第一个冲出教室:一周中
[背景]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思想品德上或学习纪律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牵扯老师的精力最大,有时甚至影响老师的正常工作。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也应该偏爱一些,用爱的力量去积极进行正面疏导,以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争取教育的主动权,促
“超重和失重” 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且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物理实验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备课过程中,对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做了仔细的分析与选择,深有感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题实验的教学方案  方案1:演示实验:两手托住一个托盘,内放两个靠近的磁铁,磁铁不会吸引到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解决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尝试。那么,教师该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呢?本文从口语交际融入活动、提倡课外阅读、利用地方网络等方法探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力求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要将口语交际融入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摘要: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本文立足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促进精彩教学资源生成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资源;捕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