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倾“煤城” 激情燃“怒火”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460530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东作家出版了两部影响全国的长篇小说,一部是郭澄清的《大刀记》,另一部就是向春的《煤城怒火》。
  《煤城怒火》以枣庄矿区为背景,描写了矿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鬼子、汉奸走狗英勇斗争的故事。在中国抗战文学的画廊里,《煤城怒火》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这部红色经典,更加使人感到激昂、振奋!
  向春,本名李向春。1936年5月8日出生于山东汶上县南旺镇柳林闸村,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村庄,向春的童年、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他就经常到运河里捕捞小鱼小虾,以贴补生活。因家境困难,买不起油盐醋,清煮的小鱼虾很难下咽,以致他见了小鱼小虾就害怕。
  1947年,他的家乡成了游击区。为避战乱,向春进了本村的私塾读书,这是他学习文化知识的开始。
  1948年初,村里组织成立了儿童团。为吸引上私塾的孩子参加,农会主任让他当了儿童团副团长,这是向春参加革命工作的开始。不久,一股溃败的国民党官兵来到村里,溃退到微山湖里的还乡团也回到村里。这伙灭绝人性的反动派怀着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仇恨,大肆杀戮农会干部,儿童团长也被他们装进麻袋扔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运河。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私塾老师把向春藏在了他的家里。夜晚,父亲用小独轮车接走了向春,父子二人趁着夜色逃往外地。还乡团没有找到向春,就把他的大哥毒打一顿,一个月后才能走路。
  向春和父亲在已经解放的肥城县羊马庄一带流浪,讨饭度日,直到1949年家乡彻底解放,父子二人才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人民政府分了土地,成立了小学校。向春家分到的土地当年就获得了丰收,他也进了小学读三年级。新的生活感染着少年向春,他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向往着美好的新生活!
  后来,向春考入了曲阜师范学校读书。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济宁县康庙乡小学教书,从这时起开始文学创作,他写的诗歌曾在《人民日报》发表。1958年又以较好的成绩考入菏泽师范专科学校文史专业,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曾在《青岛文学》发表《老妈妈》。
  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向春的大哥和他的三个孩子相继饿死。为抚养饥饿中的老父亲,向春只好退学,到包头建筑部二局《跃进报》当了记者,随后把老父接去。这一时期,他接连发表了通讯、诗歌、小说等作品。著名诗人郭小川到包头讲学,看过向春的作品后,认为他有创作的才华和潜力,建议他去当工人,深入到生活中去。因父亲病重,向春只好辞职,送老父回山东老家。回到家乡后,向春到枣庄矿务局朱子埠煤矿掘进一区当了一名矿工,这为他日后进行煤矿题材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向春身高力大,不辞辛苦,总是拣最脏最累的活干。工友们也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人。他被选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和生产组长。工作虽然很累,但他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坚持读书,同时又重新燃起了创作的热情。向春的工友师傅大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工人,他们苦大仇深,经历过资本家的剥削和日本鬼子的残暴。说起经历过的苦难,他们就痛恨,就放声大哭。这一切,深深地激起向春心中的怒火,他决心把这一切写出来。他用了两年的时间采访,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一团烈火在胸中燃烧,难以抑制创作的激情,已经到了不能不写的程度。于是,向春拿起笔来开始了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艰苦的,工友们下班以后打牌逛街,向春伏在床板上写;为了清静,他把门锁换成暗锁,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停地写,连工休和探亲假也利用上了;夏天热得昏了头,冬天手脚冻出了疮,但他从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苦战三载,写出初稿,又经过加工,充实细节,突出人物,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定名为《寒冬》。投寄给了《收获》编辑部。
  1965年12月,向春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收获》的一位编辑来到会上找到向春,约他一同到矿上请创作假,去《收获》杂志社修改稿子。1966年,向春因传达了彭真在“青创会”上的讲话被批斗,《收获》之行终成泡影。向春写信给《收获》编辑部,让他们将稿子寄回,照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但此时“文化大革命”的火焰已蔓延全国,向春受到冲击,被搞得六神无主,再也没有心思修改稿子。直到1973年,形势趋于稳定,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来枣庄找到向春,要求看看稿子,向春把正在修改的《寒冬》给了他。半个月后,这位编辑又来到枣庄,到矿务局党委为向春请了创作假,约他到出版社修改稿子。向春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修改稿子一年多,老作家王安友、宋协周等人都为稿子费了心血,向春十分感谢他们。一部长篇巨著终于诞生了,《寒冬》最终易名为《煤城怒火》。一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争相阅读这部充满民族抗争精神、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
  向春因在出版社修改稿子,收入减少了,造成了他经济上的困难。他写信向江青反映,江青让于会泳派人到山东省委,让出版社多给一千元,帮助他还上了矿上的欠账。打倒“四人帮”后,有人以此为由对向春发难,说他是“四人帮”的人。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说:“向春给江青写信是反映困难,完全的工作关系。”遂解困。
  进入新时期,向春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连续出版多部著作。迄今,他已出版长篇作品13部,绝大多数是反映煤矿不同时期生活的。“从《黑色世界》到《绒树花开的时候》是我写百年矿山的开头和结尾,一幅煤矿的百年画卷呈现出来。”
  向春的文学创作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每部作品出版后总有一些评论文章问世。山东大学中文系成立了“向春作品研讨班”;山东省作家协会和枣庄市文联召开过“向春创作研讨会”。近来,又有学者取得了“煤矿文学研究基金”,向春的研究名列其中,已有文章发表。
  已经80高龄的向春生活俭朴、低调,依然在文学园地里勤奋地耕耘不止。“我是个很简单的人。生活最简单,不烟不酒,有粥、有馒头、有咸菜就行。荣誉我从不争,反而会让。电视朋友做专题,我逃避。我认为奶牛最可敬,供奶就是了。”“我虽80岁了,精力还行。每天读书、构思,脑中创作的细胞聚集一起时,会创作新的作品。我是个勤奋的人——出苦力养成了闲不住的习惯。年龄和阅历会让作品更充实。”
  我们期待着这位可敬的文学老人在以后的岁月里创作出新的、更加动人的篇章!
  王肖明:笔名肖明。山东德州人。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主要作品有:小说《明月夜》《白杨树下》,散文《秋天的故事》《清华游》《陕北情》《高原夜莺》《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等。
其他文献
我喜欢看海,经常行走在海边远眺,目睹海天一色,去体会海的宽广。尤其海与天亲密地挤在了一块儿,如热恋的情人温情拥抱,撩拨每一条神经,令人遐思。徐徐的海风沐浴,又仿佛三伏天喝了一杯冰镇啤酒那么清爽。  我更喜欢海鸥,迷恋它逐雨穿云的气魄,娱划翱翔的靓丽,惊涛骇浪的搏击……清晨,成群结队的海鸥穿过红彤彤的早霞,熙熙攘攘地自由地飞翔,低鸣中吵醒了黎明,交汇于水天之间。每每看到海鸥们一会儿在空中盘旋,一会儿
期刊
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主要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我接受的基础学习也是素描色彩的写生,以块面结构为主。在后来有去美院进修机会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认识:学习油画专业还是中国画专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涵中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感悟中国绘画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这种传统文化的学习,显然中国画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选择了去天津美院进修中国画专业,考虑即便以后画油画也要有中国
期刊
贝 壳  矿井凿岩时,发现岩层里镶嵌着许多贝壳,尽管它们已成为化石,但花纹依旧清晰,栩栩如生。  细一看,和昨天烧烤时吃掉的花蚬一模一样。  它们死了,死于一场天翻地覆的地质运动。铠甲般的外壳没能让它们幸免于难。  这些鲜活于侏罗纪的精灵,在地层深处至少埋藏了一亿三千万年,那该是怎样一个穿越冰冷与洪荒的长夜!  那该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与无助!  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得知它们绝望时的心
期刊
在201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开滦集团公司“劳模颂”首场主题文艺演出在唐山矿西山口俱乐部拉开了序幕。开滦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建公,唐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喜怀以及开滦集团公司其他领导、劳模代表、员工代表一千余人,一同观看了精彩的演出。  这是一场以赞美百年开滦、颂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专场文艺演出;是一场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奏响企业扭亏脱困攻坚战号角的精神盛宴。整场演出精彩纷呈,激
期刊
一  宋东全从医院里把老婆接回家,好像从井下出来泡了个干干净净的热水澡一样,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老婆说,这段时间又劳累你啦!宋东全“嘿嘿”一笑回答,侍候你,不累!老婆问,今天几号啦?宋东全说,我知道你的心思,你好好在家养着,别犯病就行。妞妞那儿,明天我去一趟。宋东全望了躺在床上的老婆一眼,从面瓮里舀出些面粉,加上发面团用水和面。老婆好半天没说话。宋东全揉好面,让面发着。过来坐到老婆身边说,我知道你
期刊
有那么一会儿,天色暗下来,云彩不再是白的,还起了一阵小风。风打着旋,纸屑、枯枝烂叶什么的随着风柱往上爬。马万里吹了一聲口哨,潘多拉抬起头,嘴又尖又长,眼睛滴溜溜打转。它放过了那群正在忙着觅食的蚂蚁,朝花台一蹦一跳而来,风扯开它黑得发亮的羽毛,藏在翅膀下的那几根白色羽毛也被扯出来。  马万里商量说,回吧?  潘多拉仰起头,喉咙里叽里咕噜。  那阵小旋风很快就散了,云彩依然是灰暗的,不远处有栋两层的小
期刊
云,从来都是俯瞰众生的。因为它的轻盈、飘逸而高高在上。如今,科学进步有了飞机,人类终于也可以俯瞰云了。  云,的确美妙。  晴天里,在一万米左右的高空,你若乘坐飞机,凭窗眺望,窗外一派云的世界。像白雪、像棉团、像童话世界……极目望去是高高堆积的厚厚的冰川一样高耸的云雪山。定睛注视它,你会发现它不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万物都在光的游移中随性变化着,更何况水凝结的云呢?云雪山在气流的冲击中移动着,其高度和
期刊
想起儿时  想起儿时,便使我想到过早仙逝的父亲。  小时候,父母就在我们身边,不用思考也不会思考,心里有一份踏实;长大了,我们远离家乡,父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他们仿佛是你头顶上那片祥云,时刻保佑着你。父亲虽然永远地去了,但依然在我的心里,我在做,父亲在看,我坚信!  我出生在古城开封,那是赫赫有名的七朝古都大梁、汴京。我家住在古城的西大街,宋都御街的西边。前几年回去时已找不到旧时的门牌和院子了,西
期刊
这是梦里的一幅画,画里有绿树、有野花、有一望无际的青草,这些美丽的植物只是衬托,衬托着一座青褐色的山峰,它伟岸、冷峻、拔地而起,阳光照在上面,发出青白色的圣洁的光辉,它坚挺着,浑身散发出一种雄伟的阳刚之美,美得让人肃然起敬;这更是一块通灵宝玉,它具有人间最朴质的真情,它来到人间游玩时,恋恋不忘它年迈的老父亲——一块更老的青石,它挺立着,把它的老父亲扛在肩头,这一挺,就是几亿年,几亿年的背负,几亿年
期刊
一  太阳失却了炽热的光芒,像个蛋黄挂在天边……早上太阳刚冒头,我便从北京出发,先是坐飞机到达省城,又从省城坐汽车到了镇里,接着又坐上了“风彩车”——一种我故乡的敞篷简易小车。再用双脚走上几里山路,我的目的地就到啦。  我沿着熟悉的山路走着,有好几年没有回家了,一路上仍然是似曾相识的风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微风夹带着山间特有的清香迎面拂来,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从前。  我在这个小山村出生、长大,犹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