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筑心曲 执着奏华章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有人说,音乐像一阵清风,让你在烦躁不安中感到一丝清凉;有人说,音乐是蓝色的梦幻,让你君临如仙境界,享受美妙;有人说,音乐像初春的细雨,浇灌着饥渴的心灵。正如我国音乐家冼星海先生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每每聆听优美动听的音乐,给我安慰、给我力量、给我启迪、给我奇思、给我梦想……
  是的,伴随着音乐的节律,踏过崎岖的岁月河流,脚步从未迟疑、从未停滞,一路砥砺前行,贫困未能遏制他求学的脚步;家门寒微,未能阻挡他追求音乐的执念;因为执着,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历练成为省城知名大学的音乐教授、省内知名的作曲家、音乐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18年11月15日,被青海省委宣传部推荐入选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
  “在执着的音乐追求中,我感到了无尽的快乐和充实,我的人生因为音乐相伴而倍感欣慰自豪,我的人生因为音乐教学、音乐创作、音乐研究而变得丰富精彩。”这些殊荣是党和人民对他音乐教学及创作的首肯,更是对他勤奋、努力所给予的褒奖,也是他人生积年沉淀所迸现的亮丽华光。
  这个怀揣音乐梦想、走出贫困山乡、谱写人生华章的人,就是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国顺。
  引 子
  公元1970年仲秋时节,青海高原一派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时至“文革”中期,农业生产一片萎靡衰败,普通农家的生产生计窘迫愁苦,而地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十余里的朔北公社(现朔北藏族乡)下吉哇大队的小村庄,正值秋忙收尾,农事渐歇,却更有一番热闹光景。生性乐观豁达质朴的农家,在艰苦年代里依然不忘以祖辈传承的方式,找寻独有的精神乐趣,以此减负生活的搓磨和重压。闲置了一年的农村演唱队拉出来了,笛子、二胡、板胡、三弦一应农家乐器从尘封的柜底跃然而出,擦拭得锃亮如新。人人笑逐颜开,忧劳渐忘,正想趁此机会抒怀亮嗓,一展身手。
  伴随着悠扬欢快的乐器合奏,一曲深情朴拙的青海民间小调《满天星》悠然飞荡在村头,立时一种祥和欢快的艺术氛围弥漫在农舍村巷、乡陌田垄。庄稼汉子们情绪高涨,琴乐相合,唱得如痴如醉,浑然忘我。兴浓时,传杯换盏,酒歌相乐。在这鼓乐喧天的浓烈氛围中,有一個身体羸弱的5岁男孩静坐一角,清眸闪烁,嘴角泛笑,痴迷地聆听着这些成年人如醉如痴、精彩纷呈的演唱。幼小的他,随着曲调的舒缓或急促,摇头晃脑、手足亦随之应节相和。这个孩子就是时任该大队第三小队队长的长子,学名李国顺。
  寒门少年树壮志
  1964年腊月末,出生在景色秀美、风物茂盛的大通河流域朔北藏乡的藏族孩子李国顺,自小在父辈们的乡琴民谣中长大,“花儿”、社火、宴席曲、皮影戏等风味浓厚的民间地方曲艺给予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幼少的心灵中,虽然无法完全读懂这些饱受生活沧桑的汉子们在丝竹喧鸣、俯仰咏唱之时那畅快宣泄出的那份积郁愁闷,却也是小孩心性,易受其染。况且,所唱曲调优美明快,词文朗朗上口。聪明伶俐的小国顺也随着乐曲哼唱起来。父亲李永林,本就是闻名乡里的唱把式,小调俚曲、乡谣酒歌无不铭心熟口,随兴而出。小国顺承其父禀,天性聪慧,自小对声律音籁具有超乎一般孩童的敏锐听力。但凡大人们操琴亮嗓之际,他咿呀逐句跟唱,词调相随。尤喜《蓝桥相会》《孟姜女》等民间小调。暗地曾反复习唱,颇解其味。但因家教苛严,国顺自小性格内向,虽心中琴飞歌扬、乐思万端,却殊少敢在亲朋好友前炫耀,委实心痒难耐时,竟会独自钻进被窝哼唱自乐。除此之外,小国顺心思敏慧,兴趣广泛,热衷于美术、书法、手工制作,擅长临摹学作。尤喜搜读寻览各类古典画本读物,古今奇文趣书,《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人物典故烂熟于心,耳熟能详,怜其开蒙早慧,家人亦盼寒门能出俊才,5岁时就送他上学读书。因家贫且家教严苛,小国顺知事明理,不敢枉费父母一番苦心,愈加发奋刻苦,旦夕不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连年得到学校每学期发放的2元助学金,而这成为家中仅盐资一项的全年用度。闲时,他砍柴拾粪,锄草割麦,帮衬家务,殊少一般孩童成日玩闹嬉戏的天然真趣。年岁虽幼,却少年持重,做事严谨有序,俨然一副小大人风范,时至今日成年立业,少年固习依旧如昔。
  虽然家门寒微,生计艰辛,农家孩子读书求学之心如草萌旧霜、蕊吐新雪,愈发迫切执着。初中毕业后,年仅14岁的小国顺因年龄太小,不让报考中专或高中。无奈,只能在家放羊、割草、照看弟妹。新学期开学时,班主任老师苏德清看到班上学习最认真、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小国顺居然没有来上学,他带着新班主任褚占元老师拎着礼行上门家访。一番苦口婆心的动员,国顺又回原校初三复读。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国顺从未停滞对音乐的喜爱与学习,他从报刊上摘抄刊登的歌曲,几年时间,他摘抄的歌曲就有两千多首,大量用心的摘抄,让国顺无师自通学会了识谱、音乐创作。两三年的工夫,国顺练就了广播播放一首歌,就能写出谱子的能力。中师毕业后创作的歌曲《蓝色的歌》《村头的石碾》《熟睡了的小村庄》《金盏花朵朵黄》,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情愫。习作虽显稚嫩,却也不失用词达意、旋律连贯。
  “人生如登山,一阶更比一阶高。”第二年,国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通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好,爱学习的国顺在这里如鱼得水,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大通师范开设的科目较多,有普通中学的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政治、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还有师范学校独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等。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较多,国顺暗暗给自己施压:“家境困难我个人无能力改变,但少玩点、多学点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朴素的认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使国顺取得了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的优异成绩。加之国顺遇到几位治学严谨、慈善的好老师,给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老师任国安是一位认真、严谨的老师,要求每篇课文都要会背诵。仅需背诵的课文达500篇,国顺踏实、肯学,所布置的背诵课文没几天就会背诵了。师范第二年的一天早晨,国顺在任老师的办公室背诵了60多篇课文,《孔雀东南飞》《张衡传》《陋室铭》及唐诗、宋词,国顺背起来连贯流利、富有节律,老师对他更是严要求。大量的记忆让国顺的文学知识逐渐厚重。除了学习好应该学的课程,国顺还喜爱上了书法、绘画。那时没有宣纸,国顺就找报纸练习,报纸也找不上后,国顺找了一个罐头瓶,接上水,用扫把杆扎上布在地上习练、临帖,楷书、行书、魏碑、隶书样样不落。他还学会了装裱,将同学们和自己书写的作品装裱后挂在宿舍里,互相赏鉴、评比。几年以后,国顺的书画技艺小有起色。在一次音乐课上,他第一次看见徐敦萍老师拉手风琴,不禁大为心动。而且,他还对有一次接触到大管乐器因其造型笨重古怪、发音奇特而一度心存敬畏。若干年后,国顺在西北师范大学选修器乐课时,将其作为首选。   这一时期,他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电影几乎取代了所有的喜好,甚至影响着他此后的人生道路。那些火热炽烈的革命激情、战火洗礼的纯真爱情、瑰丽迷人的民族风情、热情奔放的异域恋情,无不让他心旌摇曳,醉迷其间。尤其影片中那些富有哲理的词句、优美的旋律及经典的插曲,较之从小听惯的乡音俚曲,更有一番荡气回肠、抒发情怀的气韵风致。国顺恍听天外清音,如中魔咒,情感心智飘游云外。至今他还记得,他几乎场场不落地反复观看那些露天电影《闪闪的红星》《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来客》《叶塞尼亚》《卖花姑娘》,乐此不疲,意兴难衰。其时,国顺青春韶龄,情愫初开,电影《五朵金花》中美丽善良、机智伶俐的女主角金花,更令他惊为天人,心仪遐想,每每归来竟夜不成眠。片中插曲《蝴蝶泉边》几乎是国顺整个少年时期挥之不去的青春旋律。电影似一石击浪,不经意间,竟掀动起少年国顺沉流心底的涟漪波澜。也就在这时,他心中已然萌生走出家乡、看看外面世界的渴念和冲动。
  如果说电影曾开启了国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那么音乐则是启迪他心灵感知人生、探求外部世界的一把钥匙,电影音乐给予国顺的精神滋养,使他对音乐艺术从此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全新认知,它已不仅仅是父辈们在农闲喜庆之余消闲娱乐的寄情方式。在国顺心目中,它几乎已上升为一种类于殿堂或庙祠的精神栖息地,成为他整个人生中值得全身心投入付出,并赖以获取快慰和幸福,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光明通道。青春的悸动和未来的憧憬,如一条斑斓五彩的丝线,同时不分彼此地缠绕着国顺激情萌发的少年情怀。从此,他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开始生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灵启迪,他着手进行大量的搜寻积累工作。将所见所闻逐字逐句记录在册,积年累月竟成厚厚几大本歌曲手抄笔记。于今逐页翻览,洋洋大观,不啻一部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俗流行歌曲的原始记录总汇。
  年事稍长,阅历既丰,国顺儿童时代拘谨沉郁的性格阴影逐渐淡化,他开朗而随和,学会与人沟通。只要乡间有“花儿”会、文艺演出,他都到场聆听观看、欣赏揣摩,尽情享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雖然生活艰辛如故,家中供给有限,国顺常常就着山涧的泉水,用母亲烙的青稞干粮果腹充饥,但丝毫不以为苦。曲调、音乐、青山、闲云、绿水,家乡的优美景色,赋予他想象的空间,书本知识充实着他的头脑,旋律优美的音乐则如一团迷离奇幻的粉色云霓,笼罩在国顺周身,不断给予他情感心灵上一种希冀和感慰。
  县城的热闹富庶、风物百态,令他大开眼界,而师范学校专业规范完备整饬的教学环境,更使他如鱼得水,那种饥渴和惊喜交织的痴狂状态,令如今的国顺每每念及感慨万千。县图书馆几乎成了他课余假日的唯一去处。他博览群书,广闻强记,通读经典,古今文学名著和音乐专著,使他获益匪浅。他还拓展兴趣爱好,广泛涉猎各类艺术领域,忘情于绘画、音乐、文学、书法、体育,全方位培养锻造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淀人生阅历。每当掩卷遐思,国顺凝目于课堂四壁悬挂的古今中外英杰伟人图像,不禁心飞神驰,钦仰万分。暗中立意要追效先贤,学以大成,图报乡梓。无数次夜深不眠时,国顺携同学少年,夜登老爷山,绝顶临风,遥襟俯畅,极目东望,浩渺长空,发誓要离开祖辈栖息的家园,负笈远游去求学,开创自己崭新的人生天地。
  此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初,文艺全面复兴,中国乐坛繁荣发展,流行音乐始露端倪。早期传媒有意传播通俗歌曲。李谷一、朱逢博、蒋大为等一大批流行歌手的经典曲目,像一泓甘美的清泉悄悄流入国顺久旱逢霖的心田,深深激荡着他年轻的心灵和情怀。他着魔似的汲取和消化各种音乐养分,并有幸受到师范音乐教师徐敦萍的点拨启发,开始自学音乐知识。那时家庭贫困,没有钱购买音乐书籍,国顺就在废旧报刊上搜集曲谱,誊写在本子上,一首首誊写、一曲曲积累。在摘抄中,练习了书法,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为语文功底奠定了基础。国顺更坚定了将声乐演唱和音乐创作作为毕生追索的理想目标。
  中师毕业后,国顺分配到大通窎沟中学任音乐教师。他深知:梦想的实现只有配以坚韧,方能结出硕果。无论课务如何繁忙、负担如何苛重,从中学时就已树立的人生信念牵引着他,让他更加勤奋努力,不敢一日懈怠。誊抄报纸上刊登的歌曲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有闲暇时间,就反复揣摩、反复吟唱。每每假期,总会在县图书馆看到一个瘦小、穿着朴素、精明的中学生,直到快下班,还能看到这个学生抱着书如饥似渴阅读,图书管理员心疼这个用功刻苦的孩子,私下里总会给国顺多延长十几日借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选派到大通师范参加音乐教师培训班,师从时任大通师范音乐教师的安晓梅老师,利用一年的时间,系统而全面地学习掌握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技法和器乐练习,锤炼出深厚坚实的音乐艺术功底。随着年龄增长,眼界开阔,国顺自小为之痴迷醉心的诸多兴趣爱好,此时如溃堤决川,喷涌而出。
  日后,国顺借以技服同侪的傍身绝学——钢琴,也就在那时,始磨锋镝。所有艰苦而严谨的自我砥砺和点滴积累使国顺大获裨益。音乐的教学相长,使他少年时期沉埋的创作激情再次喷涌而出,不可遏止,开始尝试音乐创作。并将其处女作《蓝色的歌》《村头的石碾》《熟睡了的村庄》等几首谱曲寄给国内一些音乐专家,曾有幸得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江定仙教授的指点教诲。江教授的亲笔回函至今珍存箱底,闲暇时,每每拿出阅读,更为这些国内知名的音乐教授谦逊地为一名渴求帮助的青年回信指导而感慨不已。
  负笈壮游苦亦乐
  家乡的叠翠山峦,大通河的浪涛寒烟,再也无法滞留一位壮志青年的干云豪情。国顺毅然决定参加高考,叩敲庄严神圣的音乐殿堂。那一年是1987年。
  凭借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素质,国顺在百余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在青海唯一的招生名额。招生老师无不惊佩国顺优秀的专业水平和音乐实践能力,誉其为“多年鲜见的不遇之才”。国顺没有飘飘然,依然以自己百倍的努力,回报老师同学的赏识之情。
  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国顺总能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并不时爆发出火花。经年积淀的辛劳努力,印证了“天道酬勤”这句古语。他在大学时创作的歌曲《小小马兰头》《草原夜曲》《啊,柴达木》《庄稼汉》《那盏街灯》《里的心,心上的云》《农家的欢乐》《那一棵小树》歌唱了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   国顺考取大学,令家人忧喜参半。刚刚经济自立的他,为家中减轻了不少负担,若去读大学,对这个贫困山乡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全家再临捉襟之忧。老父忧心如焚,与国顺一席长谈。而国顺心意已决,覆水难收。父子相向垂泪,肝肠寸断。家道的艰窘和父亲的通达,更令国顺自强不息。
  回溯国顺求学逆旅,登堂入室,得窥音乐圣殿的端严华瞻,蕴藏万千,怎不令一个农家儿子悲欣交集?踏入大学门槛的第一天起,国顺即奋发励志,自我警束。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刻苦认真学习。四年大学音乐学习期间,他有幸遇到像卜锡文、高天康、李曙明、黄腾鹏、郭林淳、祁文源、毛纯儒、李锦生、康建东等在西北音乐教育界乃至全国音乐领域都殊具成就、造诣不凡的大家前辈,教授们的亲聆面授,使国顺收获良多。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他攻读完成了音乐理论作曲、钢琴、即兴伴奏和电子琴演奏法、钢琴维修与调律等。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26门音乐课程、12门公共课程的专业,连续四年获一等专业奖学金。
  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他的音乐创作水平。这期间创作完成了数十首歌曲和钢琴曲、长笛吉他曲,风格独具,功力猛进,深得师长好评。在精研专业知识之余,他还贪学钢琴调律及维修课程,聊寄儿时对手工制作的钟情爱好。这也成为国顺在教授作曲理论和钢琴之外,赖以糊口挣钱的一项附载技艺。
  蹉跎一曲踏清歌
  大学毕业后,国顺历经波折磨难,分配到兰州铁路局艺术团任演奏员,兼职作曲,成为一名铁路文艺工作者。其后,调入西宁铁路分局文化工作辅导站任指导员,多次参加铁道部系统文艺调演活动,连年组织策划分局各类文艺汇演活动,担纲出任音乐编创人员。五十余人的小团队,藏龙卧虎,国顺编排节目,从选题、节目编排、演出剪辑到播放,既体现民族性、艺术性、行业性,又体现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编排的相声、歌曲、钢琴独奏、男女生独唱、舞蹈等二十多个节目,深入兰铁四个站点,为铁路职工送上文艺大餐。寒冬腊月,车被冻得发动不着,铁路职工买了卤肉、烧酒犒劳他们。从铁路职工的言语、夸赞中,国顺感受到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那一年,文工团为奋战在铁路沿线的广大铁路职工演出几十场。由于工作成绩骄人,国顺由聘用工转成正式工。1998年,国顺参加了青海卫视春晚《放歌二十年》创作,主题曲就是国顺的杰作,曲调豪迈流畅,充满了时代气息。
  1999年,国顺与青海卫视文艺部负责人金强、李世东等人策划、创作大型娱乐项目《幸运快车》,该档节目有现场互动、答题、游戏,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形式新颖。国顺还担任键盘手。激扬欢快的乐曲为该档栏目陡增气氛,现场火爆,收视率较高,成为观众喜爱并参与的一档栏目。
  为了弘扬青藏铁路精神,2003年,国顺又参与搜集修建青藏铁路时用过的手摇老电话、铁路工人修建铁路时的老照片、扳道工使用的马灯、车站获得的荣誉证书,半年时间,搜集了百余件物品。展厅文图并茂,实物生动,许多铁路干部职工通过参观展览,对那个年代的“青藏线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
  艺术实践的逐渐增多,生活的感悟和创作思想进一步开阔纵深。在1992年至1998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不辍,先后完成了创作歌曲及乐队配器音乐、钢琴曲、重奏曲、管弦乐等大量曲目。同时,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发展空间。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文艺娱乐业,意识到音乐创作日趋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他开始更广泛地将艺术触角深入到市场运作和媒体传播的全方位领域。曾参与创建一支乐队辗转演出于西宁及周边州县的娱乐场所。曾为兰铁电视台文艺晚会创作主题音乐,多次应邀为青海电视台春节晚会及各类大型文艺晚会创作主题歌《这一片红绿蓝》《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欢乐心情》等,在中央电视台青海卫视及先后播出,殊获业内人士的好评。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和文化市场打拼的经验感悟,并未使国顺产生丝毫的纷扰和浮躁,面对日益成熟发展的埠外音乐圈,国顺愈发心驰神往,蠢蠢欲动。如同当年立志要走出乡村求学深造,不甘寂寞的他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而这一次似乎走得更远。
  勇立潮头谱新曲
  “世事如云任书卷,人生似棋局局新”。事业正顺,才艺初显,命运再次让国顺做出选择。铁路科技发展迅捷,自动化替代人工化,万余名铁路职工面临分流,对分流职工以劳务输出方式实行保工龄、交三金、年终参加单位考评的政策。
  国顺的眼界再次投向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珠海,施展自己的才华。2000年,国顺停薪留职,只身南下,经曾任青海有线电视台副台长,退休后任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工程部工程师的贾双才先生的推荐,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金色年华歌舞剧院任舞台主任及作曲。
  会展中心是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产物,文艺搭台,经济唱戏,这又成为国顺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时任珠海裕卓集团董事长的吴兴旺说:“贾工推荐的人就录用,干得好就留下,干得不好就走人!”经过试用,委以重任,承担金色年华歌剧院的筹建工作。
  在国顺的人生字典里,就没有“不行”二字。他认真负责,再加之超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一个月时间,国顺在舞台组建、演出筹备等工作中付出心血,做出了成绩,荣获集团授予的“突出贡献奖”。
  一个月后,董事长亲自给财务部提议为国顺涨工资。第三个月时,董事长再次给财务部提议为国顺涨工资。演出团团长调侃地说:“董事长从来都不轻易表扬员工,这位来自青海高原的藏族小伙子到了公司,董事长竟破例了!”
  南中国的富庶繁华和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使国顺再次心胸开阔、见识陡增。据初步统计,在中心的一年半时间,国顺参与编导演出700场次,接待国内外艺术团体大型演出60多场。在这里,他获得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内外众多的艺术家,如俄罗斯圣彼德堡男子芭蕾舞团、中国交响乐团,歌唱家胡松华、李双江、杨洪基、朱明瑛、阎维文、戴玉强、毛阿敏、孙悦、谭咏麟,主持人朱军、周涛,导演周星驰等等,聆听教诲,切磋技艺,拓展了眼界,增加了自信。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環境下,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传播正能量,为珠海的招商引资、文化演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这一时期,他亲自创作的主题曲、歌舞曲十余首,其中编剧并出演大型歌舞音乐剧《刘三姐》成为该剧院保留剧目,盛演不衰。其后任职珠海电视台节目中心编导时,还担纲该台2001年春节晚会副导演工作。充沛的精力和无限的激情,让国顺在编导、作曲、文艺传媒诸多领域大展身手。
  国顺还担纲该台2001年春节晚会《拥抱珠海》副导演,展示珠海风土人情、讴歌改革开放成就。并将时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的阵容组合到晚会,使整个晚会明星璀璨、市民参与,既高大上,又接地气,被行内公认为珠海历史上最好的一台春晚。在晚会上,国顺为那些来自异乡的打工仔、打工妹创作的歌舞节目《回家》,感动了那些身在异乡的辛勤的劳务大军。
  蹉跎岁月返乡路
  “风雨叹飘萍,驿路梦山乡”。经历了一番人生历炼和思考的洗礼,国顺浮游天地三十余载,阅世沧桑,却依然情无所寄,孑然一身,深感岁月蹉跎。此时他已浮躁尽去,灵台澄明。在午夜喧嚣纷繁的都市深处,他乍然聆听到家乡村野的山曲小调,不禁悠然神往。他突然明白:自己生活的家园,正是启迪自己音乐创作的源泉,其实一直静静地守候他曾经出发的那个站台,正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2002年春天,国顺随北飞的大雁,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在这方多民族繁衍生息的高天厚土之上,国顺潜心静气,多方搜集整理遍佚民间的音乐瑰宝,他投身参与2003年青海电视台春节晚会《奔向春天》,创作美声歌曲《世界的青海》、通俗歌曲《西线情事》,改编民族歌舞曲目《新茉莉花》等,其风格清新、手法独特、类型多变,创作水平日臻成熟,创作成果荣获青海省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
  因感念初中毕业时老师在关键时候,对失学的自己的拯救,国顺萌发了“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梦想,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更多学生,让音乐的土地越来越广袤。
  2004年9月,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及音乐功底,国顺考取了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一职,来到了仰慕的高等学府,成为一名“师大人”,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多少年来,国顺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从未间断,每到一地必先去书店淘宝,只要是新的权威的专业音乐文化书籍和音像资料,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不论是在演出的间隙还是在旅行的车上,读书学习成为惯例。到高校后才发现,这些书籍资料的阅读学习成了他快速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和创作活动的营养剂。
  而在此时,国顺也获得一位美丽善良的幼教老师的芳心。两人琴瑟和谐,几年后,诞下聪明伶俐的儿子,今年仅初一年级的幼子,秉承了父母聪颖、灵气的基因及勤奋好学的秉性,一手钢琴弹得娴熟灵动,小小年级就以优秀级别通过全国钢琴十级考试,曾多次参加国际、全国和全省少儿钢琴比赛,取得省级金奖,荣获2015年度“珠江·凯撒堡”全国决赛优秀奖、2017年度第八届施坦威钢琴大赛西北赛区业余组二等奖。2018年1月,在杭州举办的“映童会国际少儿才艺大赛颁奖盛典”中,与著名钢琴家郎朗同台表演。
  既为人师,必得传道、授业、解惑。国顺始终秉持“尊重、爱心、责任”的教学工作理念,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镜,用心地教,快乐地学,追求和谐自然的教学活动和师生关系,教学与教研、科研齐头并进。国顺讲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课前精设计、查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力求将音乐理论、作曲技巧一一传授。几年来,先后讲授《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作曲》《歌曲创作》《基本乐理》《和声学》等课程。知识丰富的他,每每给同学们上音乐课,除了讲授教学的计划内容外,还当堂进行音乐创作,并精挑细选一些中外名曲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和创作能力。
  大学的授课负担十分繁重,国顺在完成教学课时任务的同时,超课时授课,仅2014年全年,授课近700个课时。超过一般教师三倍多,凭借儿时锻炼的体魄,他无怨无悔地坚守。
  2012年至2014年,国顺申请立项的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自主选学《音乐欣赏与生活》课题,加上大学所授课程,国顺一天要上8节课,一周就得上40节课。在师大仅两年时间,国顺就获得副教授的资格,而正常晋升需要五年的时间。2012年,又获得教授资格。
  音乐系学生都赞誉:“听李老师的课就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更多的同事和同学评价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双料教师。正如海南籍2002级音乐系学生银卓玛所说:李老师授课时,总是穿插讲授一些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及国内外音乐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许多同学在私下里评价说:‘听李老师的音乐课,就是一堂音乐专业课、道德熏陶课、人生启迪课’。
  很多学生都是在李老师的启迪下,开启了他们新的辉煌的人生。他的学生银卓玛大学毕业后,考取西北师大音乐学院张君仁教授的研究生,学习音乐人类学,毕业后又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田联韬先生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博士生和博士后,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九六级音乐班毕业生杨正君和魏晓兰,先后考取中央音乐学院杨儒怀先生“曲式作品分析”博士研究生,现分别为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薛海萍、吴雨娟为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系零六级音乐教育班毕业生樊晓燕毕业后,在西宁市回族中学当上了音乐教师,她发挥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大通县开办“哆来咪”艺术学校,并将“哆来咪”艺术学校开到西宁市,在社会音乐教育事业中培养了大批学生。
  闲暇时,他依旧昼夜不辍地练琴、创作,热衷搜购、收藏大量经典音像资料。他深悟:一个真正的音乐人,只要懂得艺术的“厚积”,那么艺术创作轰然“薄发”的那一刻,正是他的精神和灵魂最终的超越和完成。
  艰辛的付出,就会有丰硕的回报。2015年至2017年,国顺连续三年荣获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授予的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名师”、全国第三届“明德教师奖”、全校“文明教师奖”“优秀教师奖”“本科教學工作审核评估先进个人”等荣誉纷至沓来,但国顺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拼搏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学习、创作。   在课余时间,国顺一头扎在图书馆,沉下心来,重新聆听揣摩那些传承千年的河湟民乐,感喟其沉淀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一块亟待挖掘发扬的艺术富矿。
  国顺认为,“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的完美结合和表达,乐者用心,听者感动,最终达到崇高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通过曲调高低和节奏长短的组合,在拨动人们的心律律动的节拍中,实现人们心灵交融、交流、沟通、理解和友谊;音乐是一种生活态度,喜欢音乐的人,必定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情感丰富、善良豁达的人。人们通过音乐表达心情,在音乐里产生回忆,在音乐里回归自然,在音乐里充满希望和动力;音乐带给人们的是轻松、快乐、包容、温暖、博爱的感受。对音乐的挚爱,使他依然执着沉浸在音乐的创作中。
  2003年,由李世东作词、李国顺作曲的《西线情事》问世,此曲创作于青藏铁路第一期西宁至格尔木段通车15周年之际,歌颂了铁路工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表现了国顺对普通劳动者美丽的心灵和光辉的形象的敬仰之情。
  由国顺作曲的歌曲《中国的青海,世界的青海》,在2003年青海卫视、湖州台联办电视春晚《奔向春天》中演播,2004年在青海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文艺演出和青海省建国55周年大型歌咏活动中选用。2006年创作钢琴伴奏五线谱版收入《高原抒怀》声乐作品集。该作品在我国音乐类核心期刊《音乐创作》2009年第四期刊发。歌曲具有颂歌性及舞蹈性的律动感,节奏强劲紧凑、气势磅礴。就像歌中唱的:“你有世上最高的湖面,我在你的湖边升起祖母的炊烟;你有世上最大的高原,我在你的马上接过父辈的牧鞭;你有世上最长的江河,我在你的源头吮足一生的甘甜;你有世上最新的变幻,我在你的变幻中获得最美的体验。”歌曲速度稍快、辉煌、自豪。曲作者加入了四声部男女混声合唱加以衬托,“哦拥有你,我就拥有了世界,哦拥有你,我就拥有了未来。中国的青海,世界的青海,你是我的千金不换,你是我的至亲至爱。”结尾处反复的13小节中,曲作者采用了花腔跳音的创作手法,加之演唱声音饱满,技巧性高,富有颗粒感和弹性,飘逸、晶莹剔透,富有穿透力,连续的花腔旋律震撼人心,升华了歌曲热烈的气氛,把歌曲逐步推向了高潮。
  2005年,由我省著名作家王文泸作词、李国顺作曲的歌曲《彩陶的家乡》,充分展示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山川美景,音乐上运用“花儿”风格的高腔引子乐段,曲调主体部分彰显了河湟音乐的风格及民族地域风情。此歌曲在2005年青海大通“六月六花儿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还纳入2005年青海省大通县“三个一”工程(一本书、一首歌和一部宣传片)。
  2009年10月,创作的音乐作品《我是中国》荣获“2009中国杯共和国六十周年优秀词曲、歌手、乐手大赛”作曲金奖。
  2010年由肖黛作词、李国顺作曲的《黄河边上的撒拉家》,运用撒拉族传统民歌《巴西古溜溜》这首极具撒拉族风格的民歌素材创作而成,旋律流畅,结构明晰,欢快抒情,表现了撒拉族人民热情豪放的生活态度和对家乡的由衷热爱。在青海卫视2010年春晚《春满三江源》以歌舞节目播出,并在央视等多家电视台演播。入编《西宁地区优秀文艺作品丛书·音乐卷》。2011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西北音乐节”歌曲评奖活动二等奖。2012年11月29日,荣获青海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此歌曲再创作后,以《撒拉人家》为歌名,以文本形式发表于2016年第3期《音乐天地》,2017年入围中国音协“欢乐一家亲”全国征歌50强,在歌曲城市巡演拉萨站演唱会上,由著名歌唱家关牧村演唱,成为演唱会上的经典曲目。
  2015年2月,李国顺独立词曲创作了《我的家乡多么美》,“阿爸的山,阿妈的水”,淳朴的语言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表达了青海人民祖祖輩辈繁衍生息,与自然共存的生活理念,给人以和谐与遐想的美感。歌词简明朴素,以蓝天、绿草、白雪、圣湖的简笔描绘,歌曲旋律运用了青海藏族音乐素材,羽调式,音程进行,亦体现出河湟民间小调风格,追求横向旋律的流动性,饱含深情地展现了一幅大美青海的画卷。2015年7月,荣获“童声嘹亮”全国首届少年儿童环保歌曲征集优秀创作奖。
  2018年8月,李国顺应邀参加了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北五省(区)音乐家玉树采风创作活动,感受重建后玉树的和谐壮美,他以玉树康巴藏族最美好的问候语“才仁洛加”为主题词曲,采用藏族弦子的音乐特色为主调,于2019年4月,创作了《才仁洛加》,歌曲旋律委婉动听,特色鲜明,极接地气,用藏汉双语演唱,既富有地域性、民族性,又体现了艺术性和传唱性,成为群众性广场舞的首选曲目。作品辑入“玉树音乐之旅”《我心中的玉树》专辑。他的代表歌曲作品还有:《红军阿奶》《阿姐迦萨》《花海少女》《文成遗梦》《大山上的故乡》《天境祁连》《大西北》《青山不老》《大禹治水》等等,这些或激情豪迈、或音色柔美、或粗放大气、或情感炽热的歌曲,都是他心灵的律动,都是赤子情怀的赞歌。
  人生如戏:“走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追求是国顺人生中永不停歇的信念。2009年,他参加文化部“西部(青海)作曲高级研修班”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技术理论课程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戴嘉枋、姚恒璐、宋瑾、郭伟国、范乃信、张征、陈小龙、安平、张永春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杨通八、王宁、高为杰、权吉浩、张韵璇等教授,学习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管弦乐法》《音乐作品分析》《实用和声编配技巧》《作曲实用技巧与多声部写作技术》《世界民族音乐及作曲》《电脑音乐制作》《和声学》《当代现实主义音乐创作》《复调与复调教学》《后现代主义音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等十几门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眼界,提高了理论水平。2010年,国顺再次报考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君仁教授的研究生,学习音乐人类学。
  音乐人类学是一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人文科学,它要求音乐人类学家具有超越民族狭隘性与局限性的理性思维品格与世界的“广大”视野,同时,又要在“精微”的考察、比较和研究中发现人类文化文明“一元万象”之生成、发展、异化、冲突、融合、升华的演进变异规律和人天和谐与意象。   国顺师从著名教授张君仁、王朝刚、王文澜等音乐理论大家,先后学习了《音乐学研究法》《音乐发展史》《音乐教育学》《音乐哲学》《作品分析法》等。2012年艺术硕士毕业时,他的音乐知识更为扎实,创作视野更为宽泛,创作领域更为广阔,从一草一木一石,向历史性题材、民族性题材拓展。站在青海高原这片高地,他的曲谱更多的是歌颂青海的神山圣湖、山川大河以及世代繁衍生息在此的各族人民,并将高原文化之魂,蕴含于音乐母体之中,将高原独有的文化符号,通过音乐这个媒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高原多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象征,向世界宣传大美青海,让青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玉树地震后,国顺又为韩红星作词的《阿爸的思恋》作曲。曲调忧伤,饱含深情。2013年6月,歌曲荣获第二届中国西北音乐节歌曲创作一等奖。
  累累硕果,是对国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勤奋努力拼搏的最好奖赏。
  潜心理论研究
  音乐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深层文化,当今世界对音乐的理解,是放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来进行的。音乐所表现的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等属性说明了音乐内容的广泛文化特性,对音乐创作和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责任,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解也应该更加注重文化深层的挖掘,涉及一切与“人”有关的文化背景。
  “天下奇观书卷好,最恋书田不老春”。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国顺始终坚守自己儿时的梦想,铭记老师的教诲,秉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古训,将兴趣转移到民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研究中,彰显地域音律的创作实践。先后有三篇资料翔实、见解独到的论文《幻想交响曲及其作者》《铁路文化线建设的几个问题》《试论青海回族宴席曲》等问世。他还将目光投向民族音乐和学术理论研究领域,撰写论文《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点分析》《保护和发展青海“花儿”问题研究》《青海河湟宴席曲文学特征探析》《论青海平弦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价值体现》《以青海藏族民歌为例谈区域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属性》《青海丝路“花儿”会遗存及其现状述略》等,刊登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主编参编专著专辑专题、教材等10部,在《音乐创作》等期刊以及广播电视媒介发表、演出作品10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获得全国作曲大赛金奖,中国音协创作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青海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创作奖、西北音乐节创作一、二、三等奖,全国教学改革、素质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等80余项;主持参与课题13项。应邀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专业活动40余次,担任省级以上文艺评委工作40次以上。事迹与作品入选《中国音乐家图典》《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优秀词曲·音乐教师人物辞典》《西宁地区优秀文艺作品丛书——音乐卷》等。2019年被推荐为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候选人。
  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以父亲般的和蔼和爱心教书育人。”这是国顺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他非常重视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思想、生活、做人、长远发展等方面的教导。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他的工作和为人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好评,获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崇敬,得到社会业界的高度评价。
  作为高校教师,必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提供咨询。如果音乐活动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缺乏深入的音乐理论研究和思考,那么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或者音乐教育将会是单薄的、甚至是低端的。
  2017年底,國顺在凌晨去上班的路上不幸滑倒,造成左脚踝骨折。到医院打完石膏,他拄着双拐赶到学校,高质保量地完成了阅卷任务。两周后的成人音乐教育班教学任务同样圆满完成。新学期开学,他拄着拐杖按时到校,走进课堂。国顺作为音乐学院申报艺术专业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从总体的思路到文本的撰写,从资料的收集到支撑材料的装订,事无巨细样样做到精细。因为有了他和同事们忘我的付出,2018年,换来了青海师大音乐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点申报成功这一丰硕的成果。李国顺在创作和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民间音乐的挖掘、运用和传承,2018年以来,由他牵头在青海师大音乐学院举办了两期文化旅游部委托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群培训班”活动,从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到各种实践活动的安排等等,一系列工作部署周密、协调合拍,培训班得以顺利举办,省内各地“花儿”传承人和“花儿”演唱艺人走进高校校园。他邀请了国内和省垣二十多名专家前来讲座,音乐学院副高以上教师授课,为学员们传授技艺,提高素养。在他的影响之下,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都把师德作为必修课,沉下心来,教书育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当我问及音乐对他的影响时,他深情地说:“音乐是良师益友,音乐是精神食粮,请大家热爱音乐吧,用音乐装点你的生活,用音乐洗涤你的灵魂,用音乐提高你的素质,用音乐呈现你的文明。”
  胸中墨画初染,手中弦琴未断。这位农家子弟,在自己的盛年时代,凭着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及永不停歇的创作激情,将开启一页更为精彩的人生画卷,将谱写更为壮美的人生乐章。
  回忆自己不长不短的人生历程,音乐就是自己工作的基石和根本,是自己生活的方向,是自己战胜逆境的原动力。如果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建树和成就的话,这一切应归功于音乐,归功于自己对音乐的挚爱。音乐人生,人生音乐。我感恩音乐,因为音乐使我更为坚强;我感恩音乐,因为音乐使我更有理想;我感恩音乐,因为音乐使我增进修养;我感恩音乐,因为音乐使我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毛翠香,青海日报社高级编辑,从事新闻工作35年,多次获得五四新闻奖、人民日报暨党报好新闻奖、青海新闻奖。
其他文献
郭勒木德镇: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地位突出,尤其是在多民族乡镇,其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突出。  郭勒木德镇是格尔木市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格尔木市区西郊,距市府驻地仅7千米。辖区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人
期刊
2019年6月3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玉树市结古张灯结彩、国旗鲜艳。人们喜气洋洋,感受着迎面吹拂而来的新时代的徐徐暖风,玉树藏族自治州正在隆重举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总结表彰大会,玉树州、玉树市、治多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州、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前夕,即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玉树州委统战部、玉树市委荣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宗金才、更松拉吉、堪布多杰及
期刊
本期推荐的《路过一个人是如此之快》这首小长诗的灵感,缘起于一次装修房子时的经历。  那一年夏天,装修房子独自跑前跑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类人物。在和他们打过一段时间关乎切身利益的交道后,我觉得有必要把他们传递给我的生存感受和执着情感表达出来。就像诗名一样,虽然和他们只是短暂的接触,甚至有些人只有一面之交或者几句话的交流,但我想,路过一个人的速度再快,他身上所带的温度总会隐藏在擦肩瞬间
期刊
在我提笔写这篇作家印象时,这篇文字的主人公班玛南杰正组织贫困户采摘野生林菌。在那个种植了大片黑青稞与蓝青稞、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的藏族贫困村,他已经驻扎了一年。  初见南杰,是三年前的一個夏日。在省城西宁,从果洛回来不久的他带着准备出版的诗集《闪亮的结》的清样,想让我帮忙看一看。  暮色渐沉。在城市如水的车流中,他匆匆停车交付书稿,未及多言便匆匆告别。  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那么年轻,藏族
期刊
当下诗坛众多诗人中,马非无疑是一位个性鲜明、诗艺别具一格的诗人;当下诗人们纷纷混迹于各种诗歌活动的环境中,马非却是一位不凑热闹、静听风雨的诗人;当下诗人们以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诗作而得意,马非是一位早已将此看得云淡风轻的诗人。其更多地看重一个诗人高产的创作和高质量的诗作,只用作品来发声,以此来衡量一个诗人生命质量的高低。  马非的诗更多着眼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度关怀,善于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诗意,以反传
期刊
听说,贵德县人民医院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江苏“曼巴”,刚到贵德就当了副院长,他是专门看眼病的,摘除白内障“一把抓”,挺厉害!但有些老百姓认为,年纪太轻的医生不可过分相信,在他们心里,医生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值钱,三十多岁就是个“才长全了牙的毛头小伙子”嘛。  带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疑问,我于2018年6月7日走进了贵德县人民医院。按照在单位找人的惯性思维,我朝着副院长办公室走去,副院长办公室有三个,门都
期刊
1  严格来说,我最早接触的新诗是昌耀老师的诗。所谓严格,即通读诗集,并对我深具影响。昌耀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深奥的词汇,看起来像深埋大地的宝藏,很古旧,符合我的审美,那是茶凉的、怀旧的基调。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神性藏地,我曾在《青海日报》介绍藏地诗歌的引言中写道:“西藏大地的每一个石块里都栖居着一位神明。”藏族早期的宗教信仰“本波”就是泛神論,对藏族的世界观影响很大,对我的诗歌创作也深具影
期刊
我和劲松的相知似有一点戏剧性。1999年《散文诗》刊的“跨世纪散文诗大奖赛”,我是评委之一。在评选中,我将组诗《在冬日深处打开春天》推为金奖的候选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不知道,因为评奖稿件是隐去作者姓名的,以示公正。我在给主编邹岳汉、冯明德先生的信中,陈述了我对此作品的观点,其中有言:“我觉此章作品在语言和音乐性的把握上,深得散文诗文体的独特风韵,它的精炼和跳跃性节奏,不仅体现了音乐美,而且有多层次
期刊
万物不言,自有其静默的光芒,它们与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也会激起平常人无法洞察的细小涟漪。诗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洞隐烛微的捕捉者,他们用文字的器皿,捕捉着世间万物的光芒或者涟漪。法国诗人兰波曾说:诗人应是“通灵者”,其任务就是通过感觉的“错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世间万物的光芒和涟漪就是这种神秘“未知”的一部分。  我与诗歌的渊源,来源于我的阅读。我出生在安徽北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子里,小学三年
期刊
珐琅,玉石,金属,玻璃……陈劲松的诗歌,常常散发一种经过月光、手指、悲慈之心浸润,又经过严苛诗歌工艺再次塑型、抛光、镀金镀银镀镍的光芒。诵念、摘取、敬礼和“活在珍贵的人间”的感触,构成了他的诗歌品相。从江淮地带被命运一路指引,终于长期安顿于青藏地区新兴之城格尔木的诗人,他的迁移并不仅仅是一部个人情感史和心灵史的反映——陈劲松是那种长久睁大双眼,竖起双耳,观察、感知外部世界,继而在对外部事物的辨察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