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到习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roc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初中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及其习惯养成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调
  传统的体育课堂基本都被教师安排的固定教学内容“塞满”了,每次上课后,教师总是依照老方法带领学生做课前准备活动,然后按照最基本的教法授课。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通常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教学基本形成固定死板的模式,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
  (二)教学内容枯燥
  就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初中体育课程普遍比较乏味枯燥,调查中,学生也普遍反映了体育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的问题。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的某些项目并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比较倾向于一些挑战性较强、考验学生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比如接力赛跑、两人三足、跳高等。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按教学大纲的项目来安排教学内容,或者一节课就仅仅围绕一个项目教学。
  (三)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有多个原因:受我国古代“重文轻武”思想的束缚,很多教师及家长还没有转变观念,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再者,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将学生大部分时间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对体育课程学习的课时安排较少。其次,从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兴趣的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
  受家长和教师思想意识的影响,很多学生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那些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他们一心扑在学习中,根本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精力。还有的学生可能自身身体素质较差,不愿或不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锻炼,又或者曾有过不好的运动史,使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排斥感。
  2.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现,现在学生的学习科目越来越多,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机会寥寥无几,甚至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忘背课文、记单词、思考习题等等,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更难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运动习惯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
  进行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多是因为他们缺乏体育运动的意识,因此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之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例如,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体育运动会,这期间会听到学生高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等口号。
  (二)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保证学时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课程的学习自然无从谈起。学校在紧抓提高教学质量时,应该注重教学综合质量的提升,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时,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更应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主张劳逸结合,充分保证体育课程的学时,严格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结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趣味法、游戏法、竞赛法、多样法、小组教学法、信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渐养成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再者,要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能力。
  (四)完善体育器材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完善体育器材硬件设施是激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保障,一个新鲜运动器材的到来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一批新型的器材填补了学生体育器材的空白,如飞盘、轮滑等,同时器材的改进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如软式排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配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放松身心,让他们对体育课堂乐此不疲,从而达到双倍的锻炼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教育的本质要归结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初中生对体育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初中教育水平的高低,更影响到我国初中生及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江西思想品德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试题特点是“情境搭台、观点唱戏、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以社会热点、焦点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等材料信息立意命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运用学科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面对开卷考试的这些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过五关”学习法,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能力。  第一关:知识贮备关  开卷
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其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学习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与生活共建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因此,语文教学实质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也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道家特
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秀教师要好得多。”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的作用之外,还要协调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和科任老师共同管理学生,发挥团队的核心作用。  一、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机会,树立科任老师的威信  班主任在各种场合多肯定科任老师的功劳,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而教材一直以来都很受重视,甚至被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事实上,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并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不少教师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不知如何备课了,不知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与依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生硬地“教教材”的要求相去甚远。  如何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经常被人们贬称为生硬的“说教课”。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政治课变得鲜活而受学生欢迎呢?我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谈点体会。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相关教育改革的共识。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其出发点在于遏制 “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实施的机构显然不仅局限于学校,近些年来,因其功能的多元性与整体性而见长的校外教育机构已经开始更多地承担素质教育的任务,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机构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在校外教育机构
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里主要说说如何让学生动手。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生读书时动口,还要教学生读书时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曾给学生讲毛泽东等名人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摘抄、批注人手:让学生把自己赏识的词语、句子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初中数学课20年,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厌学的局面。如何改变这种教学局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端正教学思想,贯彻新课程理念,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探究新方法,从而增强初中数学课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20年来,我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
现今的社会,什么都讲个“快”字。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发展要快,连带着文化也趋向于“快餐文化”了。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形象而便捷,大脑的功能很多都被眼和手的功能代替了。这种急功近利型的“快餐文化”甚嚣尘上,甚至已经波及校园,影响教师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越来越少,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还美其名曰要少讲,让学生多思考。教师讲得少,学生在下面乱吼乱叫,这就是所谓的新课堂教学吗?有的听课教师是外行,认
在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语文教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本人认为: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改变以往那种在作业布置上重机械重复、轻能力培养的做法。语文作业的设计不但要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本人在作业设计上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尝试。  一、设计“自助餐”式作业,培养自主能力  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积累增加知识更重要。因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