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而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形象——抽象”,小学生正好处于“具体——形象”的阶段,适合具体形象知识学习,要学生认识理解抽象数学的知识,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活用学具,对小学数学课堂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想要在40分钟内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课堂的学习至关重要。除精心备好每一节数学课之外,我认为数学课堂中,学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合理地运用学具,可以让你的课堂变得精彩,学习气氛更浓,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才会不断的提高。因此,就如何通过合理运用学具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谈几点看法!
一、活用学具,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学生对抽象的几何图形难于产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脑海中难于形成三维思想。然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呢?这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几何学具,把各种的图形、图形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以及一些图形的组合过程在学生面前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思维概念,这样学生学习几何知识起来也比较容易掌握。比如:数出图中有()个。很多学生只数出3个,而忽略被遮挡的另外一个,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前准备一些学具。在课堂中,借助学具来拼一拼、叠一叠的过程,把这个模型组合起来。学生通过演示,对这个模型的构成有了基础性的认识,剩余时间,笔者再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层次认识,也使他们从中认识到这个中正方体的个数是多少。若单凭我们凭空说,学生凭空想象,是难于理解。而且他们也只会相信自己看到的正方体的个数,而通过合理运用几何学具,让他们深彻理解最上面的一个正方体下还有一个,由于观察角度的问题会发现这个正方体却被遮挡。
2.活用学具,可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的第一节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是一个较难掌握与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这一知识点,关键是理解分法,特别是“平均分”。而“平均分”更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平均分”这概念呢?教学中,笔者创设猴子分桃的情境,准备6个桃子卡片,要求学生把这些桃子分3份,然后让学生自由去分,笔者负责把学生在黑板展示的分发记录下来。他们通过思考分出了好幾种不同的方法。为了把本节课内容引出,笔者便提问: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谁可以说说?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会细心对各种分法进行观察对比,每种分法里是3份,不同的却是每份的数量。这时,学生们会发现一种特殊的分法,即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那么,笔者便告诉他们,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课堂中运用卡片进行教学使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更通过这种活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这样既能从分发中体现方法的多样性,更从各种方法中让学生观察发现平均分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3.活用学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服务,学具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有真实、直观、形象的感觉。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一直是低年级学生的难点,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技能。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张、在课堂中创设“银行”,让学生们分小组到银行里进行换零钱,或将零钱换整。这样的活动,学生是很乐于参与的,因为可以“用钱”了。这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于体验到的,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得到不同程度的体验,而且从中可以掌握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这一学具的巧用,把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活跃,更生活化,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另外,我们也可设置“超市”情景,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自由购物,从这一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人民币认识。同时,让他们学会简单人民币之间的加减运算。同样道理,在教学时间时,配合学具使用,也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活用学具,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图形在数学领域中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们从数的方面出发,结合图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然后,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教师运用学具,可以轻易达到这一效果。教学一位数除法时,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上除后出现余数情况,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与个位的数结合。应如何往下再继续除这一难点,难于理解,那如何突破呢?可借助摆小棒,例如:68÷4,把60根小棒捆成6捆(每捆10根,6个10)平均分成4份,每份只分1捆,这样得到十位的商是1,可还剩下2捆,如果要继续平均分,只能将每捆的小棒拆开与单独的8根结合,组成28根,再让学生平均分,每份是7根,那么个位商就是7。借助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平均分,如何分,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把动手操作与竖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两者之间进行对比,数形结合,从形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步过渡数的思维,关键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活用学具,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数学体系研究时重点培养的能力。其中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数学论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然而,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学具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张分成已学的图形,借助已学图形的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学生通过不同的尝试,进行不同的实验。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剪、拼、补等操作,最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通过运用学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6.活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见解、能否概括与接受他人的见解等问题。为此,在小学阶段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数学课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操作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学习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时,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天平左、右两边分别放100克砝码和1千克的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要在左边再放几个100克的砝码呢,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互相合作解决,小组内有的同学负责放砝码,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观察天平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这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也体现出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合理运用学具进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部分。教学中,学会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应用学具的方法,对课堂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平.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想要在40分钟内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课堂的学习至关重要。除精心备好每一节数学课之外,我认为数学课堂中,学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合理地运用学具,可以让你的课堂变得精彩,学习气氛更浓,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才会不断的提高。因此,就如何通过合理运用学具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谈几点看法!
一、活用学具,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学生对抽象的几何图形难于产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脑海中难于形成三维思想。然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呢?这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几何学具,把各种的图形、图形组合、立体图形的形状以及一些图形的组合过程在学生面前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思维概念,这样学生学习几何知识起来也比较容易掌握。比如:数出图中有()个。很多学生只数出3个,而忽略被遮挡的另外一个,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前准备一些学具。在课堂中,借助学具来拼一拼、叠一叠的过程,把这个模型组合起来。学生通过演示,对这个模型的构成有了基础性的认识,剩余时间,笔者再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层次认识,也使他们从中认识到这个中正方体的个数是多少。若单凭我们凭空说,学生凭空想象,是难于理解。而且他们也只会相信自己看到的正方体的个数,而通过合理运用几何学具,让他们深彻理解最上面的一个正方体下还有一个,由于观察角度的问题会发现这个正方体却被遮挡。
2.活用学具,可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的第一节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是一个较难掌握与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这一知识点,关键是理解分法,特别是“平均分”。而“平均分”更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平均分”这概念呢?教学中,笔者创设猴子分桃的情境,准备6个桃子卡片,要求学生把这些桃子分3份,然后让学生自由去分,笔者负责把学生在黑板展示的分发记录下来。他们通过思考分出了好幾种不同的方法。为了把本节课内容引出,笔者便提问: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谁可以说说?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会细心对各种分法进行观察对比,每种分法里是3份,不同的却是每份的数量。这时,学生们会发现一种特殊的分法,即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那么,笔者便告诉他们,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课堂中运用卡片进行教学使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更通过这种活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这样既能从分发中体现方法的多样性,更从各种方法中让学生观察发现平均分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3.活用学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服务,学具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有真实、直观、形象的感觉。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一直是低年级学生的难点,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技能。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样张、在课堂中创设“银行”,让学生们分小组到银行里进行换零钱,或将零钱换整。这样的活动,学生是很乐于参与的,因为可以“用钱”了。这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于体验到的,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得到不同程度的体验,而且从中可以掌握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这一学具的巧用,把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活跃,更生活化,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另外,我们也可设置“超市”情景,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自由购物,从这一活动中加深学生对人民币认识。同时,让他们学会简单人民币之间的加减运算。同样道理,在教学时间时,配合学具使用,也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活用学具,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图形在数学领域中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们从数的方面出发,结合图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然后,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教师运用学具,可以轻易达到这一效果。教学一位数除法时,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上除后出现余数情况,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与个位的数结合。应如何往下再继续除这一难点,难于理解,那如何突破呢?可借助摆小棒,例如:68÷4,把60根小棒捆成6捆(每捆10根,6个10)平均分成4份,每份只分1捆,这样得到十位的商是1,可还剩下2捆,如果要继续平均分,只能将每捆的小棒拆开与单独的8根结合,组成28根,再让学生平均分,每份是7根,那么个位商就是7。借助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平均分,如何分,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把动手操作与竖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两者之间进行对比,数形结合,从形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步过渡数的思维,关键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活用学具,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数学体系研究时重点培养的能力。其中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数学论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然而,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学具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纸张分成已学的图形,借助已学图形的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学生通过不同的尝试,进行不同的实验。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剪、拼、补等操作,最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通过运用学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6.活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见解、能否概括与接受他人的见解等问题。为此,在小学阶段应关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数学课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操作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学习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时,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天平左、右两边分别放100克砝码和1千克的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要在左边再放几个100克的砝码呢,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互相合作解决,小组内有的同学负责放砝码,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观察天平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这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也体现出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合理运用学具进行教学是实践的重要部分。教学中,学会运用学具辅助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应用学具的方法,对课堂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平.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