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儒学滋养苏式慢生活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渐冷,文庙古城里的叶子开始泛黄,由姑苏区双塔街道组织的“2020姑苏孔子文化节”已经悄然进入尾声,于是也有人继续思考,“国学”“儒学”“传统文化”,这些词语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有它的作用吗?
  苏州人会告诉你,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之中,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能量,还有许多。
  感知国学典籍里的生活原点
  文庙德善书院是“2020姑苏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文旅交流发布会的举行之地,尽管参观者们已不在,但每周四的上午,这里依然有着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身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有着“聊国学、学画信、谈人生”的“梅子时间”。
  梅子时间,顾名思义,“梅子”的时间。“梅子”是此处的老师顾梅。顾梅,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曾任苏州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学者钱穆的外孙女。作为“梅子时间”的发起人,她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植根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在这里引领大家抄读《论语》,以儒家文化为基石去学习国学经典。
  从三岁奶娃娃到八十岁的老人,提前报名也好,临时起意前来也好,都能在这里静心学习。多年来,顾梅风雨无阻,至今已开展数百期活动。
  落叶纷飞的清晨,走进文庙德善书院,老学员们安静地抄写《论语》等经典儒家著作,新学员们则在顾梅的带领下,重新寻回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尊师重道的“感悟”。清水洗净毛笔,让湿润的笔锋在左手掌上描画,闭眼感知,找回对传统笔墨的敬畏心。心无旁骛,在青石地砖上画圈。或之后沾上颜料,对着桌上的南瓜,将其按照自己的心意“搬”到宣纸之上。在喧闹都市生活中,尋回传统文化,就是寻回一颗许久不曾安定下来自观的心。
   “画信,画心”,顾梅时常在小小的纸片上记下所思所见,赠于学员们。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看到画信内容的感受,听着老学员讲述阅读钱穆先生相关著作后的心得。“家里孩子把《论语》和《大学》都读完了,开始读《中庸》。多年的学习,让我发现其实人生有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就藏在这五千年的文化之中。它会帮助你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一位老学员感触地说。
  “ 钱穆先生说,一个人的生活是复杂的,但群体是单纯的,人心相通是单纯的。”顾梅说,“我们需要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践行儒学思想中的修心养德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创办了文庙府学,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
  苏州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后建有53所书院,儒家文化渗透到了姑苏的每一个角落,读书也深深地溶进了苏州人的血脉。
  坐落于虎丘山庄、南宋时期的和靖书院是苏州最早的书院,2011年,经市文联批准,虎丘书院重建。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不断举行各种传统文化研究、教育和交流活动。
  院长陈东兴认为,儒家的育人之道,要从孔子31岁远赴洛阳拜见老子开始,"儒"之母,在于"易"。儒育人,在循易之道。学习儒家文化要知其本,追其源,循其道。儒家思想要求人规范自身,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有着传统文化里所讲究的悟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就是大觉之道。君子慎独,面壁思过。今天讲竞争,儒家是见贤思齐,见到好的要学习,看到不好马上反省自己。”陈东兴说,“包括对待文字,说文解字,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样才叫做学儒学。”
  事实上,传统儒学也滋养了苏州的城市精神。“苏州为什么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水系比较发达。苏州人的习性就是在水系里生长的。前面是宅院,后面就有河道。”陈东兴说,“北方讲究快马,而苏州走船运,比较慢。苏州是一种慢文化,古人去昆山、常熟或太湖边,起码坐半天的船。有些富裕的人,带着书童,看看书,喝喝茶,吟吟诗,这是一种修身养性。”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文化,而苏州人喜欢小门深宅,于是出门做官,回到家里则把大自然搬到院中,享受生活。因此,苏州成为了江南士大夫文化的中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水,苏州的井,清澈、清沌,少了很多杂质,便少了许多杂念,苏州人为官大都廉洁自律。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苏州为官的楷模,先贤孔子的儒学思想便在这一方水土中沉淀下来,沉浸在士大夫和百姓的寻常生活之中。苏州之所以成为天堂,是因为在这一方水土中浸润的先贤德善种子在一代代后人的心里孕育成长。
  近日,2020年姑苏孔子文化节的后续活动——“姑苏·嘉定”儒行双城文旅交流过程中,由双塔街道相关文化工作人员、居民骨干、“旅游券”获得者等一行人,赴上海嘉定就两地文旅合作进行现场交流学习,这也是将姑苏古城的这份儒学气质展现到了更远的地方。
其他文献
网站点击数超8500万次,网站累计注册45.8万人,微信累计关注44.5万人,苏州未成年人有个专属的网络成长社区,“成长苏州”云平台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牵头打造,三年来,此平台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出发,来探讨生命教育的价值体现。苏州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系统培育,创造了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
期刊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有一本畅销书译作《林间最后的小孩》。在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他对“自然缺失症”做出阐释,描述了在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与自然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断裂。  也许我们还会从儿时的作文中读到夏令营的经历是多么得美好,然而我们却很难重新感受躺在广袤的星空下,伴着昆虫的低鸣和林间的微风,真正安然睡去的那一种灵魂的荡涤。我们离开自然太久,久到失去了与它亲近的本能。  让
期刊
石路社区的居民范学勤带着一块老梅花表到石路一家钟表店碰碰运气,看能不能修好。因为手表机芯内一个零件坏了,手表没法正常工作,如果送返国外的官方维修,费用实在太高。这块老梅花表是范学勤结婚时买的,晨练时突然摔坏了,戴了这么多年,实在舍不得扔掉,到石路来找修表师易伟良看看。易伟良对照着手表机芯的结构,愣是自己打磨出那个已经停产的零件,将范学勤的梅花表修理好。  与“时间”打了近60年的交道,75岁的修表
期刊
随着苏州“三定一督”的实施,垃圾分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白洋湾街道玉景湾社区对辖区多项硬件设施以及软件配置也进行了提档升级。小区内环保主题壁画随处可见;分类点位变身“网红打卡地”,微信群和朋友圈邻里间互相晒照片;“先破袋、再分拣、后洗手”成了家喻户晓的分类“口诀”;线上“云课堂”及时为大家科普易混淆的分类小知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区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面貌。  便民改良实用贴心
期刊
走在苏州城区的路上,偶尔会见到一些与周围建筑风格并不统一的近现代老建筑、老设施,神秘而有故事地矗立着。这是哪里?原来是做什么的?即便是路人,也会有想要探究的念头。  苏州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在一个多世纪的近现代工业发展中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近代工业遗产,是苏州近代工业发展的时代缩影,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特征的重要载  体和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同样是古城保护对象
期刊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节气传统逐渐被人们淡忘或忽略的时下,食材是另一种感知季节变化、重温四季传统的方式。  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南山社区,将二十四节气以活动的形式贯穿全年,将传统文化通过美食为引线,深刻融入了百姓生活。  老苏州的美食秋日进行曲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为了感受农耕秋收之趣,老苏州们分享了多道用桂花“点睛”的
期刊
这里是苏州,故事的开篇。  江河湖海交汇,美食因水而生。通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它们为这座城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总有一种风味勾住你的味蕾,让你记住这座城市,忆起水做的江南。  今天我们为你介绍江南十二道风味,敬请细赏。  八仙过海 这里是水八仙  水八仙是苏南、浙北地区的传统食物,又称水八鲜,包括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菇(慈菇)、荸荠、莼菜、菱八种水生植物的可食
期刊
近日,双塔街道长岛社区以“传承传统技艺”为题,举办了丝巾DIY扎染活动。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志愿者向大家展示了数种图案、颜色各不相同的扎染丝巾,教授了大家简单的几种区别于传统白布青染、色彩单一的捆扎方法,并提供不同颜色的染料供大家选择。  在志愿者指導下,居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丝巾为纸,以染料为笔,创造出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画作”。参加活动的居民们也共同体验
期刊
双塔街道二郎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二郎巷52号,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于2009年12月31日成立,是古城区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成为了街道养老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次升级改造,亮点颇多,中心以原“南山驿站”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在功能定位上立足助餐、助医、助学、助浴、助急、助洁六大功能,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和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目前中心试行社区食堂模式,
期刊
在苏州,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苏老师”。“苏老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来自苏州各行各业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们有一种精神是相通的,就是关注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苏州有无数条联结着“苏老师”和孩子们的纽带:热线、面询、短信、QQ、网站……所有孩子们感兴趣、能碰触到的沟通交流方式无障碍地为孩子开通。如今,“苏老师团队”“苏老师热线”和“苏老师面询”作为苏州中小学生坚强的心理后盾,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心理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