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谢冕先生认为是“最能代表本世纪下半叶—当他出现以至于今—中国诗歌的经典性人物”的穆旦,一生命运坎坷,受尽迫害。而他晚年所写的最后一首《冬》颇受研究界的注意。有关《冬》的原稿和修改稿这两个版本,学界尤为关注,有人从荒原意识角度来看,认为《冬》原稿太过消极,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从穆旦的人生经历来探讨论证穆旦《冬》的创作意图是“原意是要写冬之乐趣,不过乐趣是画在严酷的背景上”而不是“太过消极”。并试图从其人生经历诠释一位文人对于生的坚韧和时代的责任感。
关键词:穆旦;冬;人生经历;苦难
一、原稿现状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最受欢迎的诗人。然而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文革,他就频频遭致政治迫害,受到不公正待遇。新时期之后,穆旦在中国文坛上的价值才得到恢复。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穆旦的《冬》的改稿问题更是备受关注。目前学术界都普遍存在认为《冬》的原稿太过消极和悲哀,所以才修改的。而现在出版的书籍,几乎都是以穆旦的修改稿为定本。
目前,关于《冬》诗歌的原稿有如下的说法:
1980年第二期的《诗刊》发表的是原稿版,对此,笔者特意查找过1980年第二期的诗刊,确是如此,发表在第二期《诗刊》上的《穆旦遗作选》里。穆旦的同乡陈伯良先生同样和《诗刊》1980年2期刊出的一样,认可《冬》的原稿[1]P187。而由李方编著在1996年出版的《穆旦诗全集》362页下的注释也表明诗的原稿是刊登在《诗刊》上的,但李方选的却是穆旦的修改稿。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2版出版,李方编选的《穆旦诗文集》第361页选编的《冬》仍是修改版,也在此页下的注释表明原稿第一章,每一节的末句本为“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2]P11即目前有1980年2月的《诗刊》和由陈伯良的《穆旦传》刊登过《冬》的原稿(笔者能力有限,只查见此两个原稿来源)。而李方编选的《穆旦诗全集》《穆旦诗文选》只是刊登了《冬》的修稿版,但在此页下注释解释了原稿的存在。朱栋霖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里的诗歌部分所选与马超,雪潇主编的《百年新诗百篇导读》中选的《冬》都是穆旦的修改版却并未提及原稿之事。
现在我们先来对照一下原稿版和修改版。修改的地方仅在第一章。
原稿: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的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修改稿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我们看到,作者将原稿第一章中每一节的最后一重复句“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改成“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不少研究者认为,原稿太过“消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修改稿是对原稿的“阉割”[3]P2,有违作者的初衷。那些认为消极的大都是从穆旦多难的人生和“荒原意识”[4]P1来看待,或者仅从杜运燮“结论为太悲”[5]P171中来断言,便断章取义地从文本分析认为“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显得太过消极。然事实果真如此么?笔者并不如此認为。相反,“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这一句既是穆旦一生的写照,更是穆旦经历了人生苦难之后对人生的透彻领悟和淡定从容。
二、人生经历
(一)忠厚朴实的家风
穆旦幼年家庭困苦,自幼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养成了坚韧的性格。父亲查燮因不善于人际交往,不愿趋炎附势,所以常常失业。在失业的冷清日子里常常读书,写字,作诗,看报纸。这些也给了少年穆旦文学的熏陶。在生活上,穆旦父亲十分俭朴,在用水上也常常是把洗过脸,洗过菜的水用来抹桌子,冲厕所,这无形中也让穆旦在生活中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而穆旦的母亲李玉书,家境贫寒,常常靠给人家浆洗缝补衣服,揽些零活挣钱糊口。嫁到天津查家后,因常被男的没“本事”,女的也是穷苦出身而被查族中人看低,不识字的李玉书便学习识字起来。她的枕边常放着书和眼镜,就空就看,也常把书中看来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母亲李玉书的刻苦勤奋,严于自律无形中言传身教地教导了少年穆旦。父母营造的忠厚朴实的家风培养了穆旦坚毅好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性格。也使他自小比别人更能在艰苦的生活中自律生活,不轻言放弃。
(二)从地狱中生还
1941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共同抗击法西斯战役时,翻译人才便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穆旦又岂能落在人后。在1942年的缅甸撤退中,他从事于自杀性的殿后战。在部队撤退的过程中,穆旦的战马早就倒毙在半路上,传令兵也牺牲了。他自己迷失在胡康河谷,也即缅甸人成为“地狱之门”“魔鬼居住的地方”。穆旦在热带的暴雨下,在阴暗死寂的胡康河谷,他的腿肿了,全身疲乏得令人难以想象,一天比一天沉重,不能动弹,还带着一种致命的疟疾,任蚂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叮咬着,穆旦一次断粮达八天之久。然而25岁的穆旦,在失踪了五个月之后,令人意想不到地居然从“地狱中生还”。而在以后修养的三个月里,穆旦因饥饿以后的过饱,又差点死去,但这个瘦弱的诗人以意想不到的坚韧,经过抢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6]P117。穆旦可以说是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即有人评价“地狱中生还”。一个从“地狱中生还”的勇者又怎会轻易言弃,对生命的渴望,又怎会让他消极。
(三)逆境中的乐观
穆旦尽管回国二十多年,过的多半是受屈辱受折磨的日子,没有好好休息过。但他的一生正如他在鲁迅杂文集的扉页上写下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样,不管身处怎样的逆境,也是依然乐观坚强地奉献着。
文革期间,穆旦被关进南开大学的“牛棚”,在劳动期间,也不忘关心保护别人。一次就悄悄叮嘱来新夏,要他少说话。因为他有时不免流露抵触情绪,受到那些“革命群众”的斥责。穆旦开导他:这是为群众劳动,不是怕谁。来新夏照着穆旦的样子去做,果然免掉了许多无谓的羞辱;[1]P151当他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后,妻子因为他们过去的熟人见着了假装没看见,低头过去而生气时,穆旦反而安慰妻子不要太认真,事情总会过去的;“四人帮”被打倒后,他高兴地对妻子说“希望不久又能写诗了”,还说“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重新恢复青春”。[7]P10
三、结语
突然想起一句诗“在荒凉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穆旦一生艰难多折,但从不曾放弃过,反而在岁月里越显从容。正如秋吉久先生在访问周与良,准备出版日文版《穆旦诗集》,挑选一张查良铮微笑的照片时说“虽然穆旦后半生在寂寞中度过,苦难二十年,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笑对人生”我想正因为穆旦经历了人生所有的苦难,透彻地明白“人生本是严酷的冬天”才会在多难的岁月里一直怀着希望生活,更加从容,更加坚忍地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陈伯良.穆旦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穆旦.冬[J].诗刊,1980(2).
[3]周锋.严酷背景上的乐趣——解读穆旦的《冬》.名作欣赏:诗文鉴赏.
[4]王攸欣.穆旦晚年处境与荒原意识—以《冬》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
[5]穆旦.穆旦诗文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6]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A].见:穆旦.新文学碑林 穆旦诗集 1939-1945[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周与良.永恒的思念[A].见:穆旦.穆旦诗文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0.
关键词:穆旦;冬;人生经历;苦难
一、原稿现状
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最受欢迎的诗人。然而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文革,他就频频遭致政治迫害,受到不公正待遇。新时期之后,穆旦在中国文坛上的价值才得到恢复。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穆旦的《冬》的改稿问题更是备受关注。目前学术界都普遍存在认为《冬》的原稿太过消极和悲哀,所以才修改的。而现在出版的书籍,几乎都是以穆旦的修改稿为定本。
目前,关于《冬》诗歌的原稿有如下的说法:
1980年第二期的《诗刊》发表的是原稿版,对此,笔者特意查找过1980年第二期的诗刊,确是如此,发表在第二期《诗刊》上的《穆旦遗作选》里。穆旦的同乡陈伯良先生同样和《诗刊》1980年2期刊出的一样,认可《冬》的原稿[1]P187。而由李方编著在1996年出版的《穆旦诗全集》362页下的注释也表明诗的原稿是刊登在《诗刊》上的,但李方选的却是穆旦的修改稿。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2版出版,李方编选的《穆旦诗文集》第361页选编的《冬》仍是修改版,也在此页下的注释表明原稿第一章,每一节的末句本为“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2]P11即目前有1980年2月的《诗刊》和由陈伯良的《穆旦传》刊登过《冬》的原稿(笔者能力有限,只查见此两个原稿来源)。而李方编选的《穆旦诗全集》《穆旦诗文选》只是刊登了《冬》的修稿版,但在此页下注释解释了原稿的存在。朱栋霖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里的诗歌部分所选与马超,雪潇主编的《百年新诗百篇导读》中选的《冬》都是穆旦的修改版却并未提及原稿之事。
现在我们先来对照一下原稿版和修改版。修改的地方仅在第一章。
原稿: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的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修改稿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我们看到,作者将原稿第一章中每一节的最后一重复句“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改成“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不少研究者认为,原稿太过“消极”,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修改稿是对原稿的“阉割”[3]P2,有违作者的初衷。那些认为消极的大都是从穆旦多难的人生和“荒原意识”[4]P1来看待,或者仅从杜运燮“结论为太悲”[5]P171中来断言,便断章取义地从文本分析认为“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显得太过消极。然事实果真如此么?笔者并不如此認为。相反,“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这一句既是穆旦一生的写照,更是穆旦经历了人生苦难之后对人生的透彻领悟和淡定从容。
二、人生经历
(一)忠厚朴实的家风
穆旦幼年家庭困苦,自幼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养成了坚韧的性格。父亲查燮因不善于人际交往,不愿趋炎附势,所以常常失业。在失业的冷清日子里常常读书,写字,作诗,看报纸。这些也给了少年穆旦文学的熏陶。在生活上,穆旦父亲十分俭朴,在用水上也常常是把洗过脸,洗过菜的水用来抹桌子,冲厕所,这无形中也让穆旦在生活中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而穆旦的母亲李玉书,家境贫寒,常常靠给人家浆洗缝补衣服,揽些零活挣钱糊口。嫁到天津查家后,因常被男的没“本事”,女的也是穷苦出身而被查族中人看低,不识字的李玉书便学习识字起来。她的枕边常放着书和眼镜,就空就看,也常把书中看来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母亲李玉书的刻苦勤奋,严于自律无形中言传身教地教导了少年穆旦。父母营造的忠厚朴实的家风培养了穆旦坚毅好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性格。也使他自小比别人更能在艰苦的生活中自律生活,不轻言放弃。
(二)从地狱中生还
1941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共同抗击法西斯战役时,翻译人才便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穆旦又岂能落在人后。在1942年的缅甸撤退中,他从事于自杀性的殿后战。在部队撤退的过程中,穆旦的战马早就倒毙在半路上,传令兵也牺牲了。他自己迷失在胡康河谷,也即缅甸人成为“地狱之门”“魔鬼居住的地方”。穆旦在热带的暴雨下,在阴暗死寂的胡康河谷,他的腿肿了,全身疲乏得令人难以想象,一天比一天沉重,不能动弹,还带着一种致命的疟疾,任蚂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叮咬着,穆旦一次断粮达八天之久。然而25岁的穆旦,在失踪了五个月之后,令人意想不到地居然从“地狱中生还”。而在以后修养的三个月里,穆旦因饥饿以后的过饱,又差点死去,但这个瘦弱的诗人以意想不到的坚韧,经过抢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6]P117。穆旦可以说是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即有人评价“地狱中生还”。一个从“地狱中生还”的勇者又怎会轻易言弃,对生命的渴望,又怎会让他消极。
(三)逆境中的乐观
穆旦尽管回国二十多年,过的多半是受屈辱受折磨的日子,没有好好休息过。但他的一生正如他在鲁迅杂文集的扉页上写下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样,不管身处怎样的逆境,也是依然乐观坚强地奉献着。
文革期间,穆旦被关进南开大学的“牛棚”,在劳动期间,也不忘关心保护别人。一次就悄悄叮嘱来新夏,要他少说话。因为他有时不免流露抵触情绪,受到那些“革命群众”的斥责。穆旦开导他:这是为群众劳动,不是怕谁。来新夏照着穆旦的样子去做,果然免掉了许多无谓的羞辱;[1]P151当他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后,妻子因为他们过去的熟人见着了假装没看见,低头过去而生气时,穆旦反而安慰妻子不要太认真,事情总会过去的;“四人帮”被打倒后,他高兴地对妻子说“希望不久又能写诗了”,还说“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重新恢复青春”。[7]P10
三、结语
突然想起一句诗“在荒凉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穆旦一生艰难多折,但从不曾放弃过,反而在岁月里越显从容。正如秋吉久先生在访问周与良,准备出版日文版《穆旦诗集》,挑选一张查良铮微笑的照片时说“虽然穆旦后半生在寂寞中度过,苦难二十年,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笑对人生”我想正因为穆旦经历了人生所有的苦难,透彻地明白“人生本是严酷的冬天”才会在多难的岁月里一直怀着希望生活,更加从容,更加坚忍地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陈伯良.穆旦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穆旦.冬[J].诗刊,1980(2).
[3]周锋.严酷背景上的乐趣——解读穆旦的《冬》.名作欣赏:诗文鉴赏.
[4]王攸欣.穆旦晚年处境与荒原意识—以《冬》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
[5]穆旦.穆旦诗文集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6]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A].见:穆旦.新文学碑林 穆旦诗集 1939-1945[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周与良.永恒的思念[A].见:穆旦.穆旦诗文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