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即学生的现象,着重围绕知识结构设计教学环节,倾情于“刚性”的程序,满堂生硬地灌输。这种教育的实质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应该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英语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弹性和生命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既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静态弹性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课堂教学中去,为课堂的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在课堂中不断修正预设,寻求灵活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成为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平台。
一、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充分预设,主动构建生成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与设计之意,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材料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实际情况对一节课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预设是生成的起点。但是,我们要克服程式化的设计,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预设的范围越周密,考虑的情况越详尽,则转换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就越强。
1. 学情预设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重视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地预设学情,即预设学生的心理情绪如何、学习起点怎样、教学文本与他们生活的联系是否密切,预设学生可能知道什么、知道了多少、哪些是可能不知道的、哪些是未知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在教学JEFC Book 2B Lesson 82 The Moonlight Sonata前,笔者考虑到学生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了解不多,就布置了搜集有关贝多芬的生平资料和他的作品的任务,并在导入环节设计播放孙燕姿的歌曲,从学生耳熟能详的pop music入手,提出以下问题:“Did you hear the music? Do you enjoy listening to music? What music do you like better?”接着问会拉小提琴的学生:“Can you play the violin?Did you teach yourself? Can you play the piece of music?”(提问的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然后问全班学生:“What’s the name of the music? Who composed it?”因为课前已经做了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这些问题学生能顺利回答出来。至此,顺利“预热”了课堂,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被激发起来,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为动态生成奠定了基础。
2.开放性任务预设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利用教学文本,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预设形式多样、富有启发的开放性任务,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又能诱发思维,启迪智慧,更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被调动起来,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
在教学JEFC Book 2A Lesson 34 The Memory Robot前,笔者设计了一个任务:Design a robot you most want to have. Tell us what it can do and why you want to have it.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课堂就成了学生驰骋想象、进行智慧交流与碰撞的大舞台。学生在大胆想象中既激活了思维,又丰富了文本内容,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生成的目的。
3.体验性情境预设
情境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统一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体验、发展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性体验的情境,使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和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从而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70 Because It’s There前,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主人公永不畏惧的精神,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What’s the most moving point?”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心理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自己的生活,设计问题:“Are you meeting any difficulties? What will you do?”学生有的会谈到对考试的担忧,有的会谈及同学之间的误会……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推动了课堂资源的生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也得以培养、完善。
4.留白预设
中国艺术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构成有无相生的灵动空间,多少经典诗文创造了“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义的空间组织,给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和创造的空间。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何尝不应该讲究“留白”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告诉学生,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师适当留白,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探究,引领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领悟,去演绎,去“补白”。
在教学 JEFC Book 2B Lesson 94 The Man Upstairs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留白:“What does this passage talk about? What do you learn from it?”这样的留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后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人人应该注意公共道德,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拘小节而影响他人。
二、课堂中的即时生成策略——动态把握,智慧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情境的千变万化,催生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动态生成。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时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面对许多“不期而至”的资源,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以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并将其巧妙生成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1.从学生的错误中生成
错误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错误”所带来的契机,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并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34 English Is Widely Used时,笔者提问:“Which language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in the world?”一学生回答:“Chinese, of course.” 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但笔者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追问了一句:“Why?”“Because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1.3 billion. So many people speak Chinese.” 这种错误理解就成了教学的切入点。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并引导学生思考“be widely spoken”与“be spoken b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的不同。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从文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这样有意识地从错误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学生更正确、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2.从节外生枝处生成
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还是抓住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灵活调控教学?对于与教学内容无关、与课堂或是学生毫无意义的“意外”我们应该予以摒弃,对于那些虽与教案预设不相吻合或教师没有考虑到的、但又有其自身价值的“意外”,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思考学生其中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性,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灵动的资源。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54 Shopping Online时,笔者为下一个任务作铺垫而提问:“Now can you shop online? Are you going shopping online?”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时,一个男生说了一句“谁会让我们上网,美得你们!”他的话与课堂气氛格格不入,可是又多少道出了现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关于网络的观念碰撞。笔者没有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话锋一转问全体学生:“Do you agree with him?”有很多学生皱着眉点头支持他的观点。然后笔者顺势而问:“Why?” 学生们道出了大多数家长的顾虑。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明上网,多和家长沟通”的话题,还趁机向学生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学生舒展开眉头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话题之中……
这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教学计划,但正是通过这个“节外枝”,拓展了教材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惑,给课堂带来了生动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3.从学生的质疑中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因此,教师既要有授知的能力,更要有启智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动教学,深化认识。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6 Surfing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Jack Booth surfs in the afternoon and works in the morning and at night. It’s too tiring. Isn’t it too hard to make a living by surfing?”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意识和民族个性的不了解。对于没有社会阅历,大多生活在宠爱之中的中国独生子女来说,Jack的生活的确是不可想象的。而一旦理解了Jack对待生活、职业的态度,也就理解了什么叫“serious surfers”,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于是笔者提供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What kind of surfer would you prefer if you really like surfing?”学生按照观点互换座位,以方便讨论。不一会儿,就有了激烈的辩论。在学生辩论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控,根据他们的理由作出一定的评价。然后,笔者补充道:“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跟他所受的教育、看待世界和事物的观点以及文化背景都有关系,从这个角度看,Jack选择的生活不是“like”一词可以概括的,应该用“执著”更贴切一些。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多人特别喜爱紧张刺激的冒险运动,如bungee jumping, rock climbing等,这在中国比较少见。
这一堂课虽然没有完成原来预设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在质疑、争辩、交流、分享中变得细致又深入,理解渐趋全面、清晰,这是最重要的生成收获。
4.在师生对话中生成
克林伯格说过:“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泛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信息的沟通、汇集和融合。这种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和心灵的交流,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
在教学JEFC Book 2A Lesson 1时,第二部分是有关教师节的内容,学生能不能学有所用,学有行动呢?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先拿出各种种类的贺卡,问:“What are these?”学生回答:“They are cards. ”再问:“When do we send people cards?”学生回答:“New Year, Birthday, Mother’s Day, Teachers’Day ...”然后把话题转向教师节,我说:“Tomorrow is Teachers’ 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your teachers?”学生异口同声地说:“Send them cards with our best wishes. ”接着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空白贺卡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当堂制作贺卡并送给老师。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自然形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也得以应用。
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有效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起点,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和科学艺术的策略,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应该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英语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弹性和生命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既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静态弹性预设,把新课程的理念预设到课堂教学中去,为课堂的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在课堂中不断修正预设,寻求灵活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成为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平台。
一、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充分预设,主动构建生成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与设计之意,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材料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实际情况对一节课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预设是生成的起点。但是,我们要克服程式化的设计,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预设的范围越周密,考虑的情况越详尽,则转换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就越强。
1. 学情预设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重视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地预设学情,即预设学生的心理情绪如何、学习起点怎样、教学文本与他们生活的联系是否密切,预设学生可能知道什么、知道了多少、哪些是可能不知道的、哪些是未知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在教学JEFC Book 2B Lesson 82 The Moonlight Sonata前,笔者考虑到学生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了解不多,就布置了搜集有关贝多芬的生平资料和他的作品的任务,并在导入环节设计播放孙燕姿的歌曲,从学生耳熟能详的pop music入手,提出以下问题:“Did you hear the music? Do you enjoy listening to music? What music do you like better?”接着问会拉小提琴的学生:“Can you play the violin?Did you teach yourself? Can you play the piece of music?”(提问的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然后问全班学生:“What’s the name of the music? Who composed it?”因为课前已经做了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这些问题学生能顺利回答出来。至此,顺利“预热”了课堂,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被激发起来,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为动态生成奠定了基础。
2.开放性任务预设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利用教学文本,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预设形式多样、富有启发的开放性任务,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又能诱发思维,启迪智慧,更能充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被调动起来,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
在教学JEFC Book 2A Lesson 34 The Memory Robot前,笔者设计了一个任务:Design a robot you most want to have. Tell us what it can do and why you want to have it.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课堂就成了学生驰骋想象、进行智慧交流与碰撞的大舞台。学生在大胆想象中既激活了思维,又丰富了文本内容,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生成的目的。
3.体验性情境预设
情境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统一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体验、发展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性体验的情境,使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和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从而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70 Because It’s There前,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主人公永不畏惧的精神,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What’s the most moving point?”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心理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把教学内容引向学生自己的生活,设计问题:“Are you meeting any difficulties? What will you do?”学生有的会谈到对考试的担忧,有的会谈及同学之间的误会……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推动了课堂资源的生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也得以培养、完善。
4.留白预设
中国艺术积极利用虚白和空无构成有无相生的灵动空间,多少经典诗文创造了“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不是有待填充的背景,而是有意义的空间组织,给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和创造的空间。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何尝不应该讲究“留白”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告诉学生,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师适当留白,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探究,引领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领悟,去演绎,去“补白”。
在教学 JEFC Book 2B Lesson 94 The Man Upstairs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留白:“What does this passage talk about? What do you learn from it?”这样的留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后能理解文章的内涵: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人人应该注意公共道德,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拘小节而影响他人。
二、课堂中的即时生成策略——动态把握,智慧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情境的千变万化,催生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动态生成。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时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面对许多“不期而至”的资源,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以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并将其巧妙生成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1.从学生的错误中生成
错误是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错误”所带来的契机,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并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34 English Is Widely Used时,笔者提问:“Which language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in the world?”一学生回答:“Chinese, of course.” 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但笔者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追问了一句:“Why?”“Because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1.3 billion. So many people speak Chinese.” 这种错误理解就成了教学的切入点。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并引导学生思考“be widely spoken”与“be spoken b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的不同。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从文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这样有意识地从错误出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学生更正确、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2.从节外生枝处生成
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还是抓住课堂中的“节外生枝”,灵活调控教学?对于与教学内容无关、与课堂或是学生毫无意义的“意外”我们应该予以摒弃,对于那些虽与教案预设不相吻合或教师没有考虑到的、但又有其自身价值的“意外”,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思考学生其中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性,及时纳入课堂的动态生成,对预设作适当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生成更丰富而灵动的资源。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54 Shopping Online时,笔者为下一个任务作铺垫而提问:“Now can you shop online? Are you going shopping online?”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时,一个男生说了一句“谁会让我们上网,美得你们!”他的话与课堂气氛格格不入,可是又多少道出了现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关于网络的观念碰撞。笔者没有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话锋一转问全体学生:“Do you agree with him?”有很多学生皱着眉点头支持他的观点。然后笔者顺势而问:“Why?” 学生们道出了大多数家长的顾虑。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明上网,多和家长沟通”的话题,还趁机向学生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学生舒展开眉头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话题之中……
这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教学计划,但正是通过这个“节外枝”,拓展了教材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惑,给课堂带来了生动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3.从学生的质疑中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因此,教师既要有授知的能力,更要有启智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动教学,深化认识。
在教学JEFC Book 3 Lesson 6 Surfing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Jack Booth surfs in the afternoon and works in the morning and at night. It’s too tiring. Isn’t it too hard to make a living by surfing?”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意识和民族个性的不了解。对于没有社会阅历,大多生活在宠爱之中的中国独生子女来说,Jack的生活的确是不可想象的。而一旦理解了Jack对待生活、职业的态度,也就理解了什么叫“serious surfers”,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于是笔者提供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What kind of surfer would you prefer if you really like surfing?”学生按照观点互换座位,以方便讨论。不一会儿,就有了激烈的辩论。在学生辩论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控,根据他们的理由作出一定的评价。然后,笔者补充道:“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跟他所受的教育、看待世界和事物的观点以及文化背景都有关系,从这个角度看,Jack选择的生活不是“like”一词可以概括的,应该用“执著”更贴切一些。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多人特别喜爱紧张刺激的冒险运动,如bungee jumping, rock climbing等,这在中国比较少见。
这一堂课虽然没有完成原来预设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在质疑、争辩、交流、分享中变得细致又深入,理解渐趋全面、清晰,这是最重要的生成收获。
4.在师生对话中生成
克林伯格说过:“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泛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信息的沟通、汇集和融合。这种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和心灵的交流,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
在教学JEFC Book 2A Lesson 1时,第二部分是有关教师节的内容,学生能不能学有所用,学有行动呢?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先拿出各种种类的贺卡,问:“What are these?”学生回答:“They are cards. ”再问:“When do we send people cards?”学生回答:“New Year, Birthday, Mother’s Day, Teachers’Day ...”然后把话题转向教师节,我说:“Tomorrow is Teachers’ 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your teachers?”学生异口同声地说:“Send them cards with our best wishes. ”接着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空白贺卡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当堂制作贺卡并送给老师。
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自然形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也得以应用。
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有效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起点,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和科学艺术的策略,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