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主题性阅读”培植阅读主体人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状点击
  
  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孩子们与书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不少孩子甚至已经不再适应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学习方式。其实,广泛阅读对于个体语文素养乃至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极为重要。读书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身。随着新课标对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的明确量化,各种版本的读本也随之应运而生,这些无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阅读是阅读者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其间读者主动参与的成分越高,其对话的质量亦相应提高。如若以此度量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透过表面的浮华,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潜藏的诸多问题。若将现今学生的课外阅读作类别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由型。学生完全凭据个人喜好选择读物,阅读欠缺一定的计划或目标,不少沦为“快餐加休闲”式阅读。
  (2)控制型。阅读书目完全由教师或家长控制,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变成阅读材料的奴隶。
  (3)随机型。对学生的阅读,教师虽有一定指导,但缺乏系统构建,多属即兴式的随机推介,阅读策略的指点则更为欠缺。
  长期处于此种阅读“体制”之下,学生的阅读量尽管能得到一定保证,但其更为重要的阅读主体人格、阅读兴趣等却很难得到有效催发与培植,渐此发展,在缺乏外力的作用下,学生的阅读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一年多来,我们在“打造书香班级”工程中,着力于“主题性阅读”的构想与实践操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本构想
  
  1.阅读目标:涵育儿童精神发展,培植阅读主体人格。
  通过“主题性阅读”这一形式,我们力求除了达成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更主要的是希望能够培植起他们的阅读主体人格,获取精神的成长:主动接纳阅读活动,将其视作一种生活方式;与阅读文本积极对话,并不断进行阅读批判与反思;在读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进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2.指导理念:为达成阅读目标,实验过程中,我们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挖掘:
  (1)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们设想一方面通过阅读单元结构的精心构架,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的空间;另一方面,在主题、阅读材料的选定上力求既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发展阅读深刻性。以阅读促成学生思维方式的优化与深化,以阅读造就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把握。这一理念的物化主要体现在阅读材料的有效组织上。
  
  具体操作
  
  1.“学生也是编者”——阅读主题与材料的获得。
  传统意义的拓展阅读选文一般都由具备“眼光”的选家选定,这种策略固然可以保证选文的“经典性”,但却忽视了作为阅读主体的阅读者(学生)的接受性,难以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我们尝试着采用由教师、学生共同商定阅读主题的策略。同时,这种“商定”还带有开放与流动的特点,即具体实施中若有新的情况发生,可作适当调整。譬如,上半年我们在初期制定了阅读主题,随后突发“非典”,于是我们临时调整方案,组织了“珍爱生命”主题阅读活动,选编了《她的名字叫天使》等诗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主题确定后,在具体材料的编排上我们同样将一定的空间留给学生。我们在每一单元后都留有空白页,设置“我有一双慧眼”栏目,让学生粘贴自己喜欢的选编材料。 有时,在一个单元中,我们甚至仅确定主材料,副材料全由学生确定。六年级“跨越千年的相会”是唐诗单元,不过我们只提供了主材料——一首新诗:
  
  阅读唐诗
  李戈
  是商隐的那轮夕阳吗
  随落霞没于秋水之间
  寒山寺外的渔火
  依旧照亮舟客的无眠
  山穷水尽黄鹤楼空
  而前无古人的幽州台
  是否还有来者凭栏独叹
  一骑如飞
  冷风吹散一册线装古书
  夜光杯斟满古战场的鲜血
  将军以含泪的豪烈
  笑傲边塞
  潮湿的绝句擦亮
  那把龙泉宝剑
  此时
  千树梨花正在京城路上 等待着
  冬去春来
  依稀的记忆
  衔住松间的明月
  昨夜的李白已醉
  梦中醒来
  地上 仍是千年的冷霜
  我们启发学生阅读诗歌,去发现诗中涉及的唐诗,将原诗编为副材料。
  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单元生成”兴趣颇足,常常体会到一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2.“原来可以这样读书”——文本材料的组织。
  对问题思索的深度与内涵是阅读主体人格的重要体现。我们以为,除却教师的策略性指导,阅读材料的有效组织将对培植学生的阅读主体人格产生很大作用。为此,我们对这一领域也进行了精心的打造,通过具备一定内在关联的“单元板块”加以显现。在我们所组织的主题阅读单元中,汇聚在一起的文本“板块”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
  (1)多语种比照。譬如,“古老的文字不变的情”单元选编了一组古人送别诗,我们特意在诗后附上了英译。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FAREWELL TO MENGHAORAN ON HIS WAY TOYANGZHOU
  By Li Bai
  You have left me behind,oldfriend,a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On your way to visit Yangzhouinthemistymonth of flowers;
  Your sail,a single shadow,be-comes one with the blue sky,
  Till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onits way to heaven.
  学生对照着目视口诵,除了体会到一种情趣,更会感受到中华语言独特的魅力,深深沉醉于母语在音律与形体上飘逸的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多体裁表述。譬如,我们在“儿童的哲学——寓言”中选编的主材料是寓言《滥竽充数》,其后即收录了诗人刘征的杂剧新编《南郭新传》和寓言诗《南郭先生传奇》。在“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风景单元的主材料散文《桂林山水》后,安排了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陈毅的《游阳朔》以及歌词《我想去桂林》,而学生又在“我有一双慧眼”栏中 增加了桂林旅游广告词等不同体裁的材料。学生比照阅读,不难感受到各种题材颇具情趣的语言风格与表达个性。
  (3)多意象碰撞。这种编排主要是着眼突破传统的“阅读定势”,引导学生挑战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经验范围。如果不对自己已然接受和形成的认识进行挑战,不对自己的能力和习惯尝试超越性体验,就难以真正的成长。老鼠、狐狸、乌鸦、狼等动物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向来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在“你真的了解它们吗”单元中,我们却安排了《乌鸦反哺》、《鼠年致老鼠》等反常规文章,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思维与情感的撞击。又如《可爱的草塘》一文向来被解读作北大荒翻天覆地成“米粮仓”,我们却在该文后编入了《欣闻北大荒又荒》一文。
  (4)多角度互补。“长大后我想成为你”是以人物为引导主题的阅读单元。我们意在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故事抵达其内心,从而结识精神上的朋友。为此,我们努力在单元编排中呈现一种“立体”、“真实”的追求:既有事业上勤于探究的,又有生活中充满情趣的;既有品格崇高贵为人师的,又有勇于悔过的——总之,展现出易为人接近的人物的鲜活风貌。这些阅读材料共同组成了相互呼应、相互照亮的一个“板块”,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作者在这个平台形成了一种开放式对话,而学生在这种互补式阅读中,将获得文章传递的不同意蕴与别样含义。
  3.“我们都是小老师”——导读系统的建立。
  导读系统是一套阅读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启迪对话、促进感悟等职能。在这一系统的构建中,我们着力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与阅读对象积极地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获取心灵的共鸣与人生经验的感悟,在历经知识与智慧的冒险和享受中最终获得阅读的幸福感、快乐感。
  我们在一个单元后相机设置了“想对自己说”、“我的小问号”、“我来理一理”等小栏目,用以引导学生阅读后放飞心灵、质疑存疑、整理归纳等。譬如阅读了“长大后我想成为你”这一单元,有的学生就根据相关材料在“我来理一理”中为文本人物列了小传。“想对自己说”是留给阅读者私人化的感受空间,他们在那里尽情缅怀与追思,和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内心交流,感悟悠远岁月与自我生命的怦然触动,获得精神的延续。
  这种开放式导学系统构筑了一个具有多元意义的对话场,它静静地等候着阅读者心灵的加盟,等候着属于个人的精神历史的开始。
  
  不是尾声
  
  余秋雨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们的主题性阅读实验刚刚起步,无论理论建设或实践操作都亟待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就“阅读主题的整体设置”“文本材料基本篇目的设定”等专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我们相信,阅读着,是美丽的!
其他文献
【习作内容】  学习使用修改符号,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描写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以此为指导思想,上好这次作文修改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要
期刊
最近笔者读了贵刊2005第7~8期《这类句子不是病句》一文。文中认为“全班同学的作业都交了,只有陈华一个人还没交”是舛互修辞手法的运用,不能算是病句。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特撰写此文与张老师商榷。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舛互的修辞手法。所谓舛互,就其实质来说,是指先对事物看似全部、实质并非全部的对象肯定或否定,接着再否定或肯定事物的部分对象;或者先肯定或否定事物的全部,再否定或肯定一个表面看似
期刊
在校本教研中,课例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选取了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爷爷的芦笛》作为课例,先由两位教师拿出教学设想,之后分两个备课组进行两轮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诊断反馈,各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案,接着由两位老师分别在两个不同班级进行教学,最后交流反思、总结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以声促忆,感知
期刊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提倡“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把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的体现。《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是一篇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的好文章。可是,由于文中描述的事件的时代久远
期刊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识“家、白”等10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培养自主学习、积极表达的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快乐,激发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师生交谈,激趣设疑  1.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邵老师,我的家在××小区××幢×单元×室,欢迎小朋友去老师家作客。你们欢迎老师去你们家作客吗?谁来说说自己的家?咱们今天一起学习
期刊
[习作内容]    一说到秋天的景物,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请你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开展想象,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景物写下来,写出这处景物的特点。如果你们班已经组织了秋游活动,可以写秋游活动中看到的景物。    [设计理念]    以观察、想象、体验为
期刊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本次学习,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  2.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过程预设    一、激发探究热情。讨论学习方案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快来临
期刊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多种句式进行表达。    学习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学习准备    1.教师搜集课文中各种鲜花开放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观察和收集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
期刊
话题背景:    随着课改的到来和深入,许多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值得庆贺的。但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还有不少教师把本来很简单、很自然的事,人为地搞复杂了,把本来简单、自然的语文教学搞得玄而又玄。有的甚至视其为教学时尚,动辄“超越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多元信息系统”之类恐怕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名词术语。值得警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这样一些理念的指导下,搞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期刊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峨眉山月歌》(苏教版第七册),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诗文所描绘的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5分钟左右)  师:在交流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想告诉大家什么,请暂时不要说出来,要把它读出来。  (第一个学生读,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  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