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从作业分层布置开始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我尝试了“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一、一刀切的弊病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的提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代人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课后作业是做课后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探究”题。我在作业布置后就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大半节课后,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开始没有事干了;而基础差的同学一节课就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投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不会做”。原来是他们不会分析,有的把方程组列好了,解方程组又有问题。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他们却完全没有收获。他们每天的作业不是抄别人的就是不做,我也知道他们没办法,因为问题欠得太多了。
  和同学们交流时,他们说:每天的作业因为不会做而做不完,老师要求交作业时,不是抄作业就是欠作业,其他人用20分钟完成的作业,而我们用一个小时都不能解决,建议老师给我们少布置一点作业,布置简单一些的作业。的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就象一个人只能背50千克的重物,不能勉强他一定去背100千克,这样会出问题的,做任何事都必须量力而行。教学中教师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往往有一种无名的担心-----怕学生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恰好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尝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击。他们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刀切”,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信心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即作业完成的情况。作为教师应该从作业布置中承认他们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学习上的快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笔者把作业分层布置,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在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就。下面将分层布置作业的做法做一简单介绍。
  
  二、分层布置作业取得明显效果
  
  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最好的命名为“绩优股”(即A组),成绩中等的命名为“提高组”(即B组),成绩较差的命名为“奋进组”(即c组)。其中“奋进”就是是奋勇进步,不断提高的意识。我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是最终要让大家共同优秀,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
  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提高组和绩优股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绩优股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到学习的喜悦。
  学生完成分层作业后,各层次的学生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小结当天的知识点、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时的独到见解,积累方法,优化解题策略。同时我鼓励“奋进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提高组”的作业,“提高组”的同学去尝试做“缋优股”的作业。我再对他们成功的尝试给予大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采用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测评学生,就是对好、中、差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差生判分适当放松,对优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中差生可放松,对优等生可紧些。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和两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如奋进组的同学可以进入提高组,提高组的可以进入到绩优股。当然,若绩优股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提高组,提高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奋进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差生的得来,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部分就是无数的学习打击而造成。他们很难有成功的体验和尝试,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有的甚至是谈学色变,这样的心理根本不利于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教学中采用分层布置作业,体现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理,从作业安排上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消除他们心理上对数学的紧张情绪,轻松地参加数学学习,能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收到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若只停留在关注传授知识的效果上,显然是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理解课堂教学效率,必然涉及到两个因素:一是课堂教学效果,二是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时间成反比,与课堂教学效果成正比。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课堂教学效率观。    生物学教学不同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 快乐学习 数学 合作交流      随着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逐步推广,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将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说到底就是激活课堂,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
课程改革的东方吹遍神州大地,各地教师个个上阵,摩拳擦掌,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向前迈进。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老师们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也有不少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改革,“花拳绣腿”,不但达到改革的目的,还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通过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一、要求实,一堂语文课应是有意义的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特别强调,它应该对学生的发展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的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但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化学习很容易流干形式并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教师无针对性的诱导,学生钻进教师预设的“圈套”,没有真正的自主空间;要么是“自主”成为一种“标签”,学生没有真正地进行自主学习,而被教师牵着鼻子去发现“新知识”。本文以《中心对称》教学环节为例,探讨教师在自主学习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有效
我们经常慨叹阅读教学投入多,产出小,收效太低,个人觉得造成这个现象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太低,他们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此,我们就要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致地体味和深入地理解,唤醒他们的言语生命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力,促进他们的言语生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确立关键词语,找到品读对象  要进行语言品读,首先我们找到品读的对象。语文教材大多是文
【摘 要】小学数学老师如何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如何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出来了一些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缘故,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创新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它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
少年儿童是人生的春天,也是良好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什么样的品德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格修养,将引导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句古语;“三岁至老”,就是说,幼小的品德教育对人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我们不能等闲视之,绝对不是可有可无,教育中,我们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课前引德、评述立德、实践促德”,努力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一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训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火炬在珠峰登顶时,全校进行了收看。一年级的孩子看得懵懵懂懂,于是我就在旁边起劲地解释。一个孩子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那么麻烦,用飞机直接送上去就好了呀!”另一个孩子立即接上话头:“那就没意义了呀!”我在哑然失笑之余,想起了发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件事。  学习《诸葛亮和小皮匠》一文时,学生正沉浸于搭人桥,用木筏,造牛皮筏子种种办法之际,一学生冒出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不用潜水艇啊?”顿时整个课堂七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