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培养,重在感受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由此可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数感是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基础,理解和应用数学的基石,数感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链接数学与生活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生活感知  实践体验  训练强化  运用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36-02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感。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学习与活动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心。数感好的孩子,在数学学习的初期,最能表现出的方式就是计算速度快,答题准确率高,所以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数,启发孩子对各种数字产生兴趣。例如:在生活中,引导小学生观察日历、车牌、门牌、钟表的数字。再比如:你今年几岁?在几年几班学习?家里有几个人?自己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日?父母亲的电话号码各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又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据的大小和使用的多样性,比如“10”可以表示什么?哪些数比它大?,还有比它小的吗?只要教师巧妙引导,既能让小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字,又能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初步感知到数的含义,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二、经历实践、体验数感。
  实践证明,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但是,许多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要理解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的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生活数学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小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探究实践活动,从而逐步积累数感的经验。
  例如,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已经能够感受“米”“分米”“厘米”每一种单位的大小,且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对“1千米”的具体长度一直都是比较含糊,为了加深小学生对“千米”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学校操场走1千米,从而体验具体长度。走完操场的1千米之后,小学生在数学日记里最大的感受是:“1千米非常长,走得我眼冒金星,让我记忆深刻!”发展了距离感。又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桌子上摆了一些商品,标上价格,让同桌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如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小学生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
  三、思维训练、强化数感。
  《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春游”活动中,如果每人50元钱,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可以参加娱乐场的哪几项运动?又如,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水袋18元,保温杯43元,餐具一套34元,妈妈的钱够吗?要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估多,什么情况下需要估少,学生们要能够进行判断。再如,三年级学习完“计量单位”后,可以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①学校教学楼高大约17(   );②一块空心砖重约5(  );③1千克鸡蛋大约有   (   )個。引导学生掌握了估算的技能,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感受估算的合理性与价值。
  四、知识运用、升华数感。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量化的意味。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例如:一个餐馆一天约有100人就餐,如果这些人都用一次性筷子。估计一下一年要用多少双这样的筷子?大约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再如:认识“1亿有多大”时,如果每人浪费1粒米,全国14亿人口,就可以浪费14亿粒米。这么多粒米需要几辆核定载重10吨的卡车一次运走?每人如果浪费一张A4纸,全国浪费的14亿张纸叠起来与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比,如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观察、理解、体验、猜想,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强化和升华。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的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以往教师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递,缺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缺乏数感的培养,学生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教师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体会数学化的生活,利用数学与生活链接“数感”这座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小学生的数感。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大学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大学老师在上好课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就是以CNKI平台为基础,对大学英语老师近五年的科研论文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对于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趋势进行预测,希望能够达到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为今后科研提供方向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科研能力研究 趋势预测 CNKI  【中图分类号】G648.4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数学文化也开始备受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授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重要影响,高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十分重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与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文化 渗透策略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学习难度也较大,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数学学科抽象难懂,其中包含的大量公式、概念、难以理解,公式推导又较为复杂,是部分学生不乐意学习,缺乏学习兴趣的科目。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的融入建模思想非常关键,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建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新课改下,将思维导图这一行之有效的笔记方式和思维方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既是增强小学数学系统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又是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促使学生感受数学之趣进而激发学生数学求知热情的内在要求。为此,有必要找准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契合点,并采取科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目前小學数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方面仍表现为欠缺,在对专家型教师及新教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教学水平在能否把握学生思维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此类差异主要由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上的差异引起,故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以提升其教学水平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通过搜寻过往的资料以探寻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科知识
期刊
【摘要】国际部的英语口语教学正夹杂在中西英语教学的交汇处,具有教学目标国际化、教学师资难以稳定、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等问题。文章通过对问题背景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了关于高中国际部在英语口语方面的教育过程中的突破策略。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沟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12-02  一、关于问题的出现以及相关背
期刊
【摘要】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核心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课程教材整合、教学方式转变以及评价教学质量诸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必要将核心素养的思想融入进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生本理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编号:EDU6302)的课题阶段性成果;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科学规划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课程, 它有其鲜明的课程特点,我们只有了解他的特点, 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法,适度整合民族地区的自然历史、 风土人情、 文化教育等方面学生能耳熟能详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的实践与探索能力, 让学生爱学、会学,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學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地区 信息技术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初中數学,源于执教者不同的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路径选择往往通向的并不是“罗马”。不同的“起跳者”和“仰冲者”的心态,都决定了“撑杆跳”的高度和质量,决定究竟是“殊途同归”还是“殊途殊归”。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版 磁力场 撑杆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32-01  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然而,在
期刊
【摘要】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带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智慧课堂以其互动性强、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方式直观灵活等优点愈发受到重视。以高职计算机类课程为例,尝试建立智慧课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桥梁,把课前教学分析、课中引出教学内容、课后教学情况反馈紧紧联系在一起,建立起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智慧课堂模型;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检测、设计教学活动、自主补救应用步骤,实现了高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