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对学生的影响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47472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绿色”是近些年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绿色能源”、“绿色生活”等等也是频频提及。面对严重的环境危机,新课改以来就将“绿色化学理念”作为必修内容带进了高中课堂。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了一定的冲击,对学生环保意识等习惯的养成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绿色化学理念;高中课堂;环保;习惯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当人民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我们除了致力于不断的改善环境以外,放眼未来,更应该在教育问题上重视学生绿色素养的提高。
  一、什么是绿色化学理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ally Friendly Chemistrqy)。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这是一门从源头上将污染阻止的化学,也是更高层次意义的化学。从“绿色化学”的定义中我们也能看出,它是秉承着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责任所诞生的。
  绿色化学理念则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核心,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思想,结合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素养,使环保、绿色成为一种习惯。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
  1.结合教材,在书本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今年的新课标教材将绿色化学这以理念充分融入了教材中,在课本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编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这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环保意识。而在讲解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老师要始终保持着一颗环境保护宣讲者的心,坚信绿色化学理念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绿色化学内容贯穿整个课堂。例如,在讲解有机物这一章节知识时,结合“烯烃的加聚反应”让同学们了解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合成生产的塑料薄膜,以及它们带来的白色污染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介绍绿色化学又是如何致力于将这种影响降低的研究。再如,讲到关于“卤代烃”相关知识时,介绍氟利昂对于臭氧层的影响以及臭氧层空洞将对我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造成怎样不可磨灭的伤害等等。在课堂中,结合教材发散讲解化学物质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如何在降低这种伤害。
  2.结合生产、生活了解绿色化学理念
  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要将其运用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方便人类的生活。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绿色化学理念。在学校课堂之余,还可以让学生去亲身实地的感受化工生产对于环境的破坏。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去往有化工厂的地方,让同学们观测化工厂周围的环境,空气的能见度、水质的酸碱性、数目的繁茂程度,路边的清洁设施等等,并对多家化工厂周围的环境进行比较,根据调查结果上交调查报告。当亲身经历了化工厂周围的环境,以及不同化工厂对环保的不同措施,哪些化工厂是按照国家标准的环保措施在进行生产,能让学生们更能体会绿色化学的理念。
  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周围人们对环境的各种处理,学习到绿色化学所代表的真正内涵。
  3.在化学实验中解读绿色化学理念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在高中教学中很多情况下都会利用实验教学来引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增强学生的理解。绿色化学实验有以下几个具体体现:
  (1)实验微型化。化学实验中药品的使用不当将会导致药品浪费、污染环境甚至是危害人体,而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在高中课堂中,我们都尽量使得实验微型化。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在微型化学仪器中进行的、试剂用量少的、可获得大量实验信息的化学实验方法。微型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将工厂中的大型实验缩小,降低成本,节约原料。
  (2)操作规范化。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3)污染最小化。绿色化学理念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所有的实验还是生产中都要将污染降到最低。根据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产生废弃物的特点,以经济合理、简便易行、减小污染为出发点,探讨了将这些废弃物作低毒处理及回收利用的方法。在过程中树立保护环境的不易与敬畏。
  三、润物细无声——绿色化学理念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绿色素养的提高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味把化学理论知识灌输于学生,却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严重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加上教师在协助学生进行有关课本内容化学实验过程中,通常重视实验结果而忽略过程,从而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然而现代课堂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始终,使得很多实验要学生自主去探究完成,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在课堂中以及生活生活中对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个环保的意识,在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能结合绿色化学给予解释的同时也相处解决措施。
  2.探究解决所遇问题
  在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了课本既定的实验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所有人都关心的环境问题,将学生的求知欲提到另一个新高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而这样一种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习惯,使得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会脑洞大开,迎刃而解。
  总之,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的,在极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同时,更需要告知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绿色素养高的地球人,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慣。
  参考文献:
  [1]吴辉禄.绿色化学[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嵩.高中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理念[J].理科讲堂.2015-02(59)
  [3] 李丽君.“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理论研究.2013.04(12):124-125
其他文献
泰州市田家柄实验中学艺术特色教育源起于学校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指向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以艺术教育中心建设为基础,建立既自成体系又相互配合、富有特色的艺术教学体系。我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  变革一:创设独特鲜明的校园艺术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好的硬件条件。为此,我校首先着眼于各画室、琴房、艺术工作室、场馆的建设与设备的配备。  完善艺术校本课程的场馆建设。建成
学情调查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学情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调查、学生潜在状态的调查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
“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是协同教学的模式之一,主要指同一课堂同时容纳两位不同专业的教师同时授课,而汽车专业英语是糅合了汽车专业术语与英语双重知识的一门学科.据国内英
高职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加之高职院校的“大扩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均存在改进
知识服务是互联网时代出版服务的重要方式,知识服务模式下的主题出版对文化出版企业而言是职责所在、立社之本,是数字出版的一种类型,更具时效性、严肃性,更能凝聚和引导社会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促进乡村振兴.在农村,由于地理环境使各个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渗透率较低,银行服务网点较少,甚至还有一些农民由于没有工资单或者开户所需要提交的证明材
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阐述了民办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的问题及分析,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从而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摘 要:创新是新时代对于传统教育体系所提出的一项崭新要求,本篇文章以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主要切入点,针对历史故事的实际应用一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选择历史故事的三大要素以及历史故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措施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國初中历
摘 要: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尤其是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和班级建设,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对班会课的认识分析上,对班会活动的功能初步了解上,通过分析当前班会的问题,浅谈常态化的系列主题班会。  关键词:主题班会;常态化  一、对班会课的认识  班会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看重要的作用。  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 要:正美术教学的静态多,动态少,这是当前美术教学的弊端之一。什么是美术动态教学呢?即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看、听、讲、做等多种活动里愉悦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其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且还能促进教师改变过去那种“一画到底”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向开放型发展。对此略述个人见解,以为引玉之砖。  关键词:动态教学;美术教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