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陆战全新变革

来源 :较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lao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自卫能力上不能只谋求渐进式的发展,尽管谁都无法肯定未来的战争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如果以为未来的战争会同过去的一样,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在欺骗自己、给未来的敌人壮胆!”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美国“未来勇士”概念图
  
  2002年,日裔美国陆军参谋长埃里克·辛斯基(Eric Shinseki)上将在造访纳提克实验室时,是这样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未来战斗系统”(Future Combat Systems,简称FCS)计划的——这个计划要“完全重塑出我们所知道的步兵!”尽管如此,与声名显赫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ational Missile Defense,简称NMD)相比,美国陆军正在雄心勃勃进行的这个计划,却并不吸引中国人的眼球。客观的说,对于任何一支在新世纪里可能与美利坚合众国发生利益冲突的力量来说,渐行渐近的FCS计划都意味着潜在的巨大危机;在它面前,对98式坦克与M1A1单挑的讨论,无异于工业革命来临后对长弓与重弩优劣性的争议。这个颠覆了陆战传统的庞大计划,究竟能否为下一代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带来革命性的提高呢?本文期望通过对FCS的起源、最新进展及其火力、机动、防护、探测与指挥控制能力的透视,对美国陆军装备FCS后的整体作战效能以及传统型陆上力量在21世纪的危机,进行一些探讨。
  


  作为过渡力量的“斯托瑞克”旅级战斗部队已经让我们大开眼界
  


  高机动火箭炮系统(HIMARS)已经完全取代了M270(后)
  


  高机动火箭炮系统(HIMARS)
  


  未来美军的防空保护伞—中远程区域防御系统(MEADS)
  
  21世纪“兵力架构”催生FCS
  
  “科曼奇”直升机、“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等先进武器的下马,使很多人相信主宰五角大楼的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等共和党人是杜黑空权论的信徒,他们对陆军这个旧战争时代的宠儿锱铢必较。使人大跌眼镜的是,五角大楼2004年4月却做出决定:在2004到2009年的五年时间内,对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美国陆军和由波音公司牵头的国防工业联合体(LSI)共同担纲的FCS计划提供近227亿美元的拨款,同时,美国军方还追加了31亿美元的经费,用于“相关先进技术”的研究——在“资本家”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五角大楼和白宫眼中,这个革命性计划的每一分投资,都可以从实施该计划取得的战略优势中,获得百倍的补偿!为什么?
  


  


  人类战争出现以来,战略的变迁一直是围绕着武器系统升级而变化的:坦克的问世,使得富有创新精神的德国陆军20年后酝酿出了震惊世界的“闪电战”;四发动机重型轰炸机的出现,则又让英吉利海峡以西的盟军发现了摧毁纳粹战争潜力的“捷径”。但是,FCS系统从诞生开始,就颠覆了根据武器装备性能决定战术乃至战略的传统——五角大楼围绕着军队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首先对21世纪陆军的作战体系进行了规划;而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则只是保证整个陆军作战体系效能的必然产物。
  
  FCS计划的起源
  红色苏联的崩溃,使冷战后的美国陆军忽然失去了明确的敌人和可以预见的战场,而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前沿部署花费了5个月),则凸显出美国军队应付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并不适合白宫充当“世界警察”的决心;事实上,美国人也意识到如果面对着一个富有进攻精神的对手,那么美军重装部队的部署速度和战役运输后出现的“人等装备”、“装备等人”等混乱情况,实际上是送给对手一个实现战役目标并重创美军的机会。根据在海湾、科索沃的经验,1999年10月,美国陆军首次提出新“兵力架构”的设想。当时五角大楼对陆军的总体评价是这样的:美军总体上不能适应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快速部署”,如果一支轻型化的陆军能胜任目前重装陆军所有的作战任务,并提供与之相匹敌的火力和生存力的话,那美国陆军就应毫不犹豫地向这一目标前进。于是,如何“缩编减重”就成为美国陆军21世纪新“兵力架构”中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按照对21世纪初潜在战场环境和战争形态的分析,美国陆军设想的21世纪的陆军将具有以下的能力:
  ①能随意部署在环境多样化的、未经详细勘查的战斗地点;
  ②部署初期能有效压制敌方的反突击;
  ③能连续不间断地在战略距离(超过1500千米)上进行战役机动;
  ④能有效实行全天候、全气象、全地形条件下的联合空地一体战;
  如何实现这一设想?世纪之交,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和系统管理理论商业化应用的成功,为五角大楼构建新型陆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按照五角大楼的预计:在21世纪初,美军需要具备在96小时内向世界任何地方部署一个能战斗的旅级部队,120小时内部署一个师级部队并在未来的30天内在战区部署5个师的能力;这些部队到达战区后应该能迅速展开并立即执行战斗任务。后来的电脑模拟验证表明,现有的技术完全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于是五角大楼果断地中止了过去按先研究新型号武器再考虑使用方法的时代所确定的研究项目,集中精力开始了惊世骇俗的FCS计划。
  经过长达5年的酝酿,2004年初美国陆军最终确定了21世纪中的陆上力量应该是一种什么模式,当然,这也算对FCS的一个不算严格却很详尽的定义:未来战斗系统(FCS)是一个由先进的空中和陆基战斗、支援及保障系统组成的系统体系,它将大量地使用无人驾驶的武器系统。但未来战斗系统并不是把各种传感器和作战平台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堆积,而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的陆军战斗系统。它把信息技术、光电侦察技术、探测技术和目标获取技术连接成贯穿战场空间和时间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各种战术单位能协同一致地发起攻击,而这种能力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
  2004年4月,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由DARPA、美国陆军和LSI组成的联合作战需求委员会最终确定了FCS系统的7项主要性能参数和31项关键技术。这7项主要性能参数是:①联合协同性能,②战役网络指挥性能,③网络化的火力打击性能,④快速运输性能,⑤使用可靠性,⑥便于日常训练,⑦战场生存性能。
  在此基础上,美国陆军2004年10月发布白皮书确定了在21世纪美国陆军的建设思路:FCS系统将成为新世纪里美国地面力量的基石,该系统由“18+1+1”个分系统组成,“18”表示18个核心分系统(8种有人和10种无人系统),两个“1”分别指网络和士兵系统。有人系统包括指挥控制车、装甲运兵车、乘车战斗系统、侦察车、非直瞄火炮(NLOS-C)、非直瞄迫击炮(NLOS-M)、医疗车和抢修车;无人系统包括4种无人机、3种无人车辆(武装机器人车、通用/后勤机器人车和小型机器人车)、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智能弹药系统和非直瞄发射系统(NLOS-LS)。利用系统的优势,战场对美军来说将变得单向透明,而以往地面战争中兵力、武器数量、质量的博弈也将变成系统能力的较量--地面战场上将不会再有进攻和防御的区别,美军战斗的唯一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系统优势对比中的最强点,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按照美国军方的时间表,未来战斗系统(FCS)的试验工作将在2005年3月全面展开,随后将视情况在2006年7月左右决定是否开始并确定初期产量。第一批FCS将在2007年6月装备美国陆军的相关部队进行实战测试和效能评估,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2009年1月。与此同时,经过增量I计划升级的FCS将在2008年1月进入美国陆军服役,并在2010年10月形成初步的战斗能力。而经过增量II计划升级的FCS将在2008年开始概念设计,并计划在2015年形成初步战斗力。当然,除了研制FCS外,新“兵力架构”也将整合多种美军现有的主战装备和发展中的武器系统。初期,经过改良的“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系统将为美国陆军撑起严密的防空保护伞,这一系统最终也将被新发展的中远程区域防御系统(MEADS)所取代。美国陆军也将装备高速机动战术火箭炮系统(HIMARS)和经过改良的“阿帕奇”搜索/攻击直升机。现在正在部署的、作为过渡力量的“斯托瑞克”旅级战斗部队的编制将得到保留,而现有的重型陆军师也将整编成为唯一一支“重装反击军团”。这支军团以第三军为骨干组成,装备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布莱德利”A3步兵战车,在将来还能得到未来战斗系统先进技术的支援。
  


  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在2004年欧洲陆军展上展示的无人驾驶武装车辆的一种火力攻击变型(AVR-A)。AVR-A装备有一门口径为30毫米的Mk44机关炮,炮塔上还安装了4枚处于发射状态的通用导弹。
  
  以FCS为基础的美国陆军新构架
  正如英国人发明了坦克,但真正使其改变了陆战形态的却是德国的装甲部队一样,已经拥有信息化系统的美军,在21世纪初多次的地区冲突和战争后,也深刻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先进的技术不能完全实现新“兵力架构”的目的,必须同时辅之以常变常新的编制体制,方能实现1+1>2的效果。因此,在这场与FCS计划相辅相成的改革中,美国陆军现有的“金字塔”形垂直指挥体系将按商业管理理论延展成相对平行的“扁平式”系统;在美国陆军中沿用了近两百年的军、师、旅的编制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工作群”(UE)和“战斗组”(UA),每一个“工作群”一般下辖3个“战斗组”。根据改革的时间表,第一个“工作群”将在2009财年组建完毕并在2011财年初步形成战斗力,而第一个“战斗组”将在2010财年组建完成并在2012年初步形成战斗力。到2030年,精简后的美国陆军将编成18个“工作群”,共60个“战斗组”。
  事实上,单纯把“工作群”简单地对应为现在的军或师,把“战斗组”对应为师或旅,那就大错特错了。未来的美国陆军将根据任务的不同而弹性地组合这些部队,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各个兵种融合在一起。“工作群”是整个陆军的骨架,它不光肩负着主要的战斗任务,还负责为“战斗组”提供目标发现与识别、远距离火力支援、航空火力支援和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搜索和侦察)支援,并指挥“战斗组”的战斗。“工作群”有两种类型:UE1,等同于现在的一个师,可独立遂行一场中等强度的战斗和精确打击任务;UE2,规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可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进攻或防御战役,是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主力军(注:这里的“等同”或“相当于”并不是兵力或规模的范畴,而是指战斗力或毁伤能力)。“战斗组”则相当于现在的旅、营等低级单位,它能在75千米×75千米的区域内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并以每小时50—75千米的速度进行战术机动。当面对一场高强度的战争时,它能在不依靠外来援助的情况下连续战斗3天,如果战争的强度减弱,它能独立作战7天以上。在最初讨论新“兵力架构”的时候,美国军方认为下车作战的步兵不会成为FCS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现在得到了修正:在新近提出的“勇士计划”(OFW)和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计划中,普通步兵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更多的加强。新的“勇士计划”以士兵为中心强调了传感器、单兵头盔显示器、战术通信系统和便携式计算机的综合应用,并且加强了下车作战士兵与无人地面车辆(UGV)和无人飞行器(UAV)之间的沟通能力。
  为了满足快速部署的需要,美军21世纪的UA与美国陆军现役的装甲骑兵团(ACR)相比总人员减少了40%,却能多装备10%的射击车辆。此外,对作战物资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和现役装甲骑兵团相比,“战斗组”只需携带相当于前者60%的饮用水,5%的燃料和18%的弹药。规划中的FCS系统,从单个装备的性能指标来说,也许不是不可逾越的,但这个雄心勃勃的组织模式和系统如果真的能成功实施,那么陆军总司令能够在需要的地点迅速部署需要的军队、迅速击败任何地面挑战者;战区司令官对敌人的部署了如指掌、并且随时能以火力优势摧毁敌人的抵抗企图;普通士兵摆脱近战混战的梦魇、以最小伤亡完成战斗任务的理想在美军中都可能成为现实——当然,这是相对于传统的武装力量而言。这里,我们以非系统的观点将FCS中的UA与我国正在构建的陆军旅进行比较,其作战效能一目了然。
  


  先进的“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研制计划在新形势下被迫下马
  
  平台广泛使用的无人武器
  
  无人驾驶车辆(Unmanned Ground Vehicle)
  未来战斗系统(FCS)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方就是无人驾驶车辆的大量使用。纵观全球各陆军强国,鲜有不装备无人飞行器执行侦察、校射甚至攻击任务的,但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陆军大量地使用无人操纵的地面车辆来执行战斗任务。根据新“兵力架构”的规划,每一个战斗组(UA)将装备以下种类的无人驾驶车辆:
  ①63套武装遥控车辆系统(ARV)。全车总重大约6吨,携带有自动化的侦察搜索传感器,动力系统强劲,能伴随其他武器系统作战。它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为指挥官快速地提供战场情况,二是参与进攻与防御,保护己方的部队。ARV能装载在美国陆军的CH-47“支奴干”直升机和C-130战术运输机上进行快速部署。作战时,首先由战斗人员通过C4ISR网络向车上的任务电脑发出指令,任务电脑接收到指令后自动控制车载导航系统、推进系统和武器装备完成相应的操作。担任武装侦察任务的ARV回转炮塔装有一门Mk44型30毫米机关炮,而担任作战任务的ARV还能发射“地狱火”导弹和箱式导弹,此外,ARV还装备了反地雷模块和抛射地面传感器(UGS)的传感器撒布模块。
  ②59套多用途后勤运输车辆系统(MULE)。和武装遥控车辆系统相比,它属于小型的无人驾驶车辆,总重还不到1.8吨,主要用于战场运输。它能为下车作战的步兵携带720千克的战斗物资或在前后方运送辎重。MULE装备有一个智能机械手臂,可以方便地装载和卸载物资,车上的微处理器也能根据指令“聪明”地控制卸载什么物资,各卸载多少。战斗时,这种多用途后勤运输车辆被大型车辆拖曳到行动地域,然后自主地伴随下车战斗的步兵,以及时提供补给。根据MULE的36个月发展计划,未来战斗系统将研制三种这样的车辆系统,包括运输、通信中继和空中突击型。它们都将装备反地雷模块,而空中突击型将装备一定数量的武器。
  ③45套单兵携带式无人驾驶车辆。这些小型无人驾驶车辆的质量只有14千克,研制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下车作战的步兵提供多重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当步兵在城镇地区执行军事任务时。这些小型无人车辆可以执行多种作战任务:战场侦察、敌情监视以及其他特殊应用——破墙入门、释放烟雾、释放催泪瓦斯和投掷震荡弹。它携带有一个模块化的传感器和有效的任务载荷,具备极其出色的机动能力,可以上下楼梯,跨过门槛、进入建筑物的地下室以及安全地通过遍布瓦砾的地面。
  目前,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和美国陆军对无人驾驶车辆的一些主要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在感应器、自动控制系统和人/机界面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FCS研究计划将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制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无人地面战斗车辆(UGCV)验证组,另一个是智能机器人技术验证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分别承担了小型和大型UGCV的研制工作。前者研制的无人地面战斗车辆重600千克,可以携带150千克模块化的载荷;而后者研制的无人驾驶战斗车辆重达7吨。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装备了混合电气传动技术,在不加油的情况下能连续作战14天,行程可超过450千米。
  


  图为一级排级无人机想象图,右侧图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RQ-8B“火线侦察兵”无人旋翼飞机将有望成为未来战斗系统四级战术无人机的候选机型。四级无人机属于旅级系统,它的主要用途是在75-105千米范围内进行72小时不间断的战场监视。
  


  无人飞行器(Unmanned Air Vehicle)
  除了无人驾驶车辆系统,未来战斗系统的基本框架中自然也少不了无人飞行器(UAV)的加盟。FCS计划将研制4级无人飞行器,这些飞行器将为行进中的战斗部队提供侦察和目标制导等支援。根据美国陆军的规划,每支“战斗组”预计将装备100架各式UAV,其中包括:
  ①16架四级战术无人机。四级无人机属于旅级系统,它的主要用途是在75-105千米范围内提供72小时不间断的战场监视,覆盖范围远远超过“战斗组”6800平方千米的战斗范围。此外,若安装上重达45—115千克的战术通信模块,它还可以作为战术通信的中继站。
  ②12架三级无人机。三级无人机属于营级系统,它的主要用途是为非线性瞄准武器和视距外武器提供目标定位。它可以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在战线前方40千米处巡逻,可携带18—32千克的载荷,续航力一般 为6—10个小时。
  ③36架二级无人机。二级无人机属于连级系统,它的主要用途是给连级部队提供“山那边”的信息并为视距外武器指示目标。它可以携带4500千克的载荷,能在部队前方16—30千米范围内连续巡逻2—5个小时。
  ④36架一级无人机。一级无人机属于排级系统,主要用于协助排级部队作战,为其提供下一个地形的状况。它可以携带450克的载荷,能在部队前方8—16千米范围内巡航50—90分钟。
  根据FCS计划目前的进展,尽管现有装备、模块的某些功能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研制,但2004年初,UAV系统的4个承包商已经一起完成了历时12个月的风险评估工作,整个无人机系统将在2004财年的第四季度进入系统发展和验证阶段。
  


  小型无人地面战斗车辆(UGCV)
  


  RST-V作战想象图
  
  有人驾驶车辆系统
  
  和现今美军机械化部队的装备相比,即便是未来战斗系统中最大的战斗车辆,其总重也要轻许多。于是美国军方武断地认为:这意味着像C-17、C-141B和C-5之类的大型运输机将在不久的将来失去存在的必要。但问题随之而生,研究人员的结论表明:作为未来空运主力的C-130中型运输机在运送FCS的车辆系统时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C-130的最大载重能力的理论值为22吨,但如果要将装备部署到1000海里以外,其载重量就下降到16.5吨。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FCS战斗车辆在战斗中的生存能力,如果单纯通过增加装甲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那FCS战斗车辆的重量将超过60吨,这和运送一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几乎没有区别。于是,美国军方想出了一个变通的方法:那就是将战斗车辆和附加装甲分开运输,待运载到集结地后再另行安装,这样使得FCS战斗车辆的“最终”生存性也能达到大型主战坦克的水平,并可以提高其运输能力。
  所有FCS中有人驾驶车辆都将集成一个战斗者/机器接口,并可以控制无人驾驶车辆和无人飞行器。虽然装备了适合网络中心战的电子设备,但FCS的有人驾驶车辆仍然要安装传统的车载电子设备,诸如导航定位传感器和车辆状况检测设备等。
  


  美国陆军现在大量装备由M1A1主战坦克底盘改装而来了M88A2战场维修与保障车辆,随着“未来战斗系统”规划中的“未来战术运输车辆系统”(FTTS)装备部队,这种重型战场维修车辆也将失去用武之地。
  
  两种候选有人驾驶车辆:AHED和FCS-T/FCS-W
  2003年7月下旬,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和美国陆军向执行FCS计划的工业联合体支付了3600万美元,用于组建一支集成化的设计团队,来设计FCS项目中的有人驾驶车辆。这支团队由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GDLS)和联合防务公司联盟(UDLP)组合而成。
  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GDLS)经过3年的努力研制成一辆20吨重的8×8试验车,命名为先进机电混合驱动试验车(AHED)。在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和海军研究中心的协助下,GDLS还研制出了一种用于侦察、监视和目标定位的试验车辆,命名为RST-V,GDLS把它用来验证混合电气传动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打算试验一成功就立即移植到FCS的AHED中。RST-V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达到了112千米/时,在乡间复杂地形上的行驶速度也令人满意。如果单纯依靠电池的动力,RST-V也能以32千米的时速行驶。2002年12月,RST-V试验车进行了一次具有说服力的长距离公路试验。在试验的三天中,它在公路上行驶了1600千米的距离且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时速。它还无故障地穿越了山隘、雪地和复杂地形区并经受了雨雪的考验。2003年4月,RST-V进行了野外地形中的集中试验,表现同样出色。
  联合防务公司(UDLP)研制的试验车辆有两种,一种为履带式未来战斗系统(FCS-T),另一种是8×8的轮式未来战斗系统(FCS-W)。UDLP的项目组宣称,由于FCS-T和FCS-W采用了相同的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转向装置,如果它们能够入选未来战斗系统的话,相互之间能达到60%以上的零件互换率。车内的一些主要模块,诸如交流感应电动机、锂离子电池、数字控制系统等都可以实现共享。迄今为止,履带式未来战斗系统已经完成了超过1250千米的公路试验,而轮式未来战斗系统已经完成了1750千米的试验。FCS-W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野外行驶的时速则能超过64千米,从静止加速到48千米/时的正常速度只要短短7秒钟。FCS-W试验车采用了混合结构设计,它的车体结构由钛、高强度的铝合金、复合材料和陶瓷混合而成,这样大大增强了对反坦克武器的防御能力。
  在试验中UDLP公司研制出“通过回转炮塔可视战场”的装置(STTV)。STTV的传感器是8个安装在车体外部的摄像机,可以提供360度全方位的战场图像。STTV使得每个战斗车辆上的乘员都可以在密封的车体内实时观察到周围的战场态势,而不用像其他装甲车的乘员一样为了观测战场环境,冒险暴露在敌方火力下。
  


  在2004年欧洲陆军展上展示的FCS计划中的多用途后勤运输车辆系统(MULE)。它属于一种小型的无人驾驶车辆,主要用于战场运输。它能为下车作战的步兵携带720千克的战斗物资或在前后方运送辎重。
  
  后勤补给车辆:FTTS和“斯图尔特·史蒂文森”
  除了研制新一代的有人驾驶战斗平台外,未来战斗系统最终也需要装备一种新型的后勤补给车辆,以满足快速部署和网络信息战的需要。如果能设计出一种通用型的战术/后勤补给车辆,那就能大大简化部队的日常维护,并且有效地降低研制、生产和装备的成本。名为未来战术车辆运输系统(FTTS)的通用战术/后勤补给试验车正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设计的。这种由NAC设计的试验车广泛采用了机电混合推进、复合动力传动,全自动可变高度悬挂装置和电子轮轴驱动马达等新技术。除此之外,在车辆研制领域内享有盛名的BAE系统控制公司研制了一种名为“斯图尔特·史蒂文森”的战术车辆系统,参与未来战斗系统后勤车辆的竞标。美国陆军将在2004年第四季度开始对这两种系统进行为期3个月的性能对比测试,以决定哪一种系统或哪些技术能安排进FCS的增量I升级计划。
  


  FCS-W与FCS-T对比试验
  


  安装在M2A3“布莱德利”步兵战车上进行试验的“集成化陆军主动防护系统”(IAAPS)。其主要组成部分有:方向性红外干扰装置(DIRCM)、激光目标欺骗系统(LATADS)、APS双波段雷达和APS拦截弹药发射装置。
  
  FCS的战场防护系统
  
  在未来战争中,提高战斗车辆生存性的首要措施不再是一味地增厚装甲,除了在敌人射程外及时摧毁火力平台外,FCS计划的重点是提高车辆对危险的预警能力并能迅速做出反应——这将使未来战斗系统在重量大大减轻的同时要保持至少与当今重型主战坦克同样的生存能力。根据美国陆军系统管理和技术集成办公室的研究报告:经由网络的协助,FCS有人驾驶车辆的整体生存性可提高50%,比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高出10倍。其中机动性能提高带来的贡献是20%,主动防护的贡献为15%,火力的贡献为10%,装甲的贡献则只有5%。可见,FCS是依靠整合系统体系而非单纯加厚装甲来实现提高战斗车辆生存性的目标。
  
  集成化陆军主动防护系统
  FCS计划的增量I升级计划将为美军地面部队配置一种能拦截反坦克导弹(ATGM)和反坦克炮弹的车载主动防护系统,这个系统将由联合防务公司、BAE系统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空间技术公司(原先的TRW)共同参与研制。1997年4月,上述三家公司和美国陆军坦克与机动车辆司令部(TACOM)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合同,正式开始研制这种名为集成化陆军主动防护系统(IAAPS)的车载防护系统。技术人员选择了一辆M2A3“布莱德利”作为试验平台,因为它较薄的防护装甲能很好地模拟FCS规划中的战斗车辆。IAAP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能抵御中口径炮弹的强化装甲、被动式传感器组、一个方向性红外干扰装置(DIRCM)和一个能对来袭弹药硬杀伤的作战系统。被动式传感器组包含有预警敌情的告警接收机和威胁接收机。前者能够灵敏地接收敌方测距、定位仪和武器系统所发射出的激光波束并及时地向乘员报警,后者的主要功能是感应疾速来袭的导弹、火箭弹和其他反装甲弹药。IAAPS系统中的方向性红外干扰装置(DIRCM)能有效地欺骗半主动制导的目视瞄准导弹,而附加其上的激光目标欺骗系统(LATADS)则用来干扰半主动激光制导的反装甲武器。2002年5月,这辆装有IAAPS的M2A3试验车在亚利桑那州的犹马武器试验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验。试验中,它采用不同的方式击毁了2枚货真价实的反坦克导弹:其中一枚被IAAPS释放的假目标欺骗,一头栽在距试验车100米开外的地方;另外一枚则在飞行中被IAAPS发射的直接拦截弹药摧毁。从那时到现在,IAAPS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累计54次拦截试验。其中由DIRCM和LATADS间接拦截了33枚反坦克导弹,而由硬杀伤系统拦截了15枚反坦克导弹、4枚反坦克火箭和2枚由M1主战坦克发射的高爆反坦克炮弹(HEAT)。
  IAAPS的硬杀伤作战系统安装在一个由装甲铸造成的旋转炮塔上。炮塔的顶端是一部双波段雷达,它用Ka波段进行搜索而用W波段跟踪目标。炮塔周围环绕着4个发射装置,用来发射无制导的火箭助推拦截弹药。这种弹药装有高爆战斗部,能有效摧毁来袭的炮弹。整个IAAPS系统的重量为310千克,它能够在40-75米的距离上用硬杀伤的手段直接拦截来袭的炮弹。如果采用欺骗等间接拦截方式,其拦截距离可以扩大到200米左右。从2005财年开始,美国陆军开始拨款对IAAPS进行进一步改进:①采用小型相控阵雷达代替目前的机械扫描雷达,②更换一条速度更快的数据总线,③为直接拦截弹药发展多种战斗部,④尽可能降低告警器的成本。
  除了IAAPS,另外一种主动防护系统也在紧张的研制之中。这个全光谱主动防护系统(FSAP)由美国陆军坦克研究发展工程中心(TARDE)、武器研究发展中心(ARDEC)和陆军研究实验室(ARL)牵头研制,主要目的是用来减小大口径炮弹对FCS战斗车辆的威胁。未来战争中,敌方坦克发射的长杆装药穿甲弹是战场上的主要威胁,研究人员在研究了这种穿甲弹的飞行特性及穿透原理后,制定出了若干有价值的拦截措施,供FSAP选择。比如说发射装有高爆破片战斗部的拦截弹药,当接近目标时自动引爆弹药释放出高能碎片,彻底击毁来袭的炮弹。FSAP除了抵御大口径炮弹外,还可有效拦截轻型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弹和火炮发射的反坦克子弹药。
  


  未来战术车辆运输系统(FTTS)
  
  新一代复合装甲
  为了满足未来战斗系统对空间、质量和后勤补给的需求,FCS战斗车辆的候选装甲将采用非传统的材料和工艺。普通的单片陶瓷诸如氧化铝、碳化硼、碳化硅、碳化钨和二硼化钛等能有效地抵消许多动能弹的威胁。如果用金属把这些陶瓷片压紧封装,不但可以降低这些材料的失效性,还能增强它们对穿甲弹的抵挡能力。美国陆军的研究表明:上述用金属密封的陶瓷片的强度比钛金属要强2.5倍。
  为了抵御重机枪子弹和火炮炮弹碎片的攻击,FCS计划中的战斗车辆也将使用轻型的复合装甲。这些新型复合装甲不单纯依赖复合材料的作用,而更主要地是将各种抵消攻击的机制结合起来。一种候选的复合装甲是在陶瓷片背向威胁的方向上烧结上一层金属或是一种其它的坚硬的复合材料。当来袭弹药击中这种复合装甲时,陶瓷片因为巨大的冲击力被断裂成块状或粉末,但同时也消耗掉来袭弹药很大一部分能量。金属层支撑着陶瓷片并抵挡住爆裂的碎片,此外还能吸收残余的能量,保护车体和乘员的安全。爱达荷国家工程与环境实验室(INEEL)承担了这项密封陶瓷装甲系统的研制工作。与以往的工艺不同,INEEL采用了一种最新的喷雾成形技术把铝合金、铝锂合金或钛合金等金属覆盖在陶瓷片的表面,他们宣称这种复合装甲的原型已经成功地通过了试验,它能够连续抵挡住炮弹弹片的攻击。
  


  该图显示了“网火”导弹系统的典型作战方式。它可以经由GPS卫星、E-8“联合星”飞机、无人侦察飞机的制导,精确地打击敌方目标
  


  2004年欧洲陆军展上展示的“网火”系统通用垂直发射/存储单元(C/LU)全尺寸模型。“网火”系统可以发射2种弹药:精确攻击导弹(PAM)和空中待机攻击导弹(LAM),图中灰色的导弹模型是LAM,金色的则是PAM
  


  武器系统
  
  FCS计划甫一展开,美国陆军就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增强视距外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这一问题上。根据美国陆军当初的设想:如果能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缩小投掷误差,就意味着可以使用较小的战斗部。要是研制出更先进的高能炸药,则战斗部的重量还有继续减小的余地。这样,一辆火力投射车辆可以用同样的空间携带更多的储存弹药,整体毁伤能力不减反增。最近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尽管未来战争中精确的点杀伤武器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部队对能毁伤面目标的弹药依然保持稳定的需求。比如,烟雾弹和燃烧弹在特殊的作战任务中的地位决不是精确弹药所能替代的。于是,美国陆军在FCS中也规划了科技含量稍低的“面杀伤”武器系统,比如经过改良的“双重用途传统弹药”(DPICM)手榴弹和枪榴弹,但这决不意味着不强调FCS武器系统的命中精度。事实上,FCS计划中的各种先进武器,对于传统的陆军力量来说,已构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网火”导弹系统
  根据未来战斗系统的规划,“网火”(NetFires)是FCS计划武器系统中的“重中之中”。“网火”武器系统的研制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和美国陆军共同发起,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非瞄准线式发射系统(NLOS-LS)或箱式导弹(Missile-in-a-Box)。这套武器可以代替传统的榴弹炮,并且具有自动搜索和打击远程目标的能力。“网火”系统由FCS兵力架构中的“战斗组”直接指挥控制,和现在美国陆军装甲骑兵团配备的传统火炮相比,它能够提供5—10倍的杀伤力。“网火”系统可以发射2种类型的弹药:精确攻击导弹(PAM)和空中待机攻击导弹(LAM)。前者用于压制部队前方40千米范围内的目标,而后者能像一架微型飞行器一样自主飞行到200千米外的地方,或者在50千米处盘旋待机30分钟直到找到要攻击的目标。这两种弹药都可以通过无线电与车辆或单兵携带的控制终端相连接。对于PAM来说,控制终端可实时上传数据更新其攻击路径,以准确打击移动目标;而LAM则可以下传潜在的目标位置信息到控制终端,然后接受控制终端的最新指令,继续原先的攻击路线或转而打击威胁等级更高的目标。
  美国陆军航空和导弹司令部(AMCOM)将“网火”的研制计划分包给了两个公司:雷声导弹系统公司负责研制精确攻击导弹(PAM);洛克希德·马丁导弹和火控系统公司则承担空中待机攻击导弹(LAM)的研制任务。目前,两家公司都已经向军方展示了试验弹和通用的垂直发射/存储单元(C/LU)。
  LAM和PAM的弹径都是17.8厘米,2003年10月,“网火”系统进入了系统发展和验证阶段(SDD)。该阶段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阶段历时3年,目标是满足80%的设计要求,并发展出可重复装填和自动瞄准的发射器;第二阶段同样历时3年,将满足90%以上的设计需求,同时确保发射装置的安全性,延长LAM的巡逻时间和增强目标定位功能。“网火”系统的研制计划也衍生出一种防空型和直升机空中射击型,称为LAM-A。后者能由武装直升机和无人驾驶飞行器发射,射程达到40-60千米。射击前,操作员只需将目标图像输入到弹药上的图像存储器中,随后LAM-A上的微电脑制导装置就能够自主地搜寻和攻击目标,并将攻击效果传回控制终端。
  


  未来战斗系统“非线性瞄准式火炮系统”的想象图及结构图
  


  大口径自行火炮系统及先进弹药
  未来战斗系统也包括2种装备大口径火炮的车辆系统——NLOS-C和MCS。前者是“非瞄准线式火炮系统”的缩写,确切地说是一种自行榴弹炮。它能够发射多种系列的常规弹药,射程超过50千米。后者是类似坦克的“车载战斗系统”的简称,也称为“线性瞄准式火炮”(LOS),它装载着一门威力巨大的大口径火炮(MCGS)。
  自2002年五角大楼决定取消“十字军”自行火炮的研制计划以来,美国陆军一直在寻求弥补远程打击火力空白的替代方案。2002年第二季度,美国陆军和联合防务公司签订了一个合同,发展一种“非线性瞄准式火炮系统”,并尽可能地利用“十字军”计划的研究成果。2002年12月,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大规模的计算机模拟试验,联合防务公司将NLOS-C系统的火炮口径选定在155毫米。联合防务公司据此建造了一辆试验车,它能够发射现有的XM777榴弹炮弹。2003年12月,这辆验证型NLOS-C开始了漫长的射击试验。对此,美国陆军表示最早到2005财年才会作出最终的决定。除了XM777榴弹外,联合防务公司的NLOS-C也可以发射XM982“亚瑟王之剑”制导炮弹。这种制导炮弹目前处于系统设计与验证阶段,并有望在2008财年形成初步的作战能力。其他可供发射的弹药来自于“先进传统火炮弹药”(ACAA)项目和南非丹尼尔公司的M2000 155毫米炮弹家族。后者的胜出得益于美国陆军对全球军火市场的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丹尼尔公司的155毫米炮弹家族能很好地满足FCS的作战需求。
  与此同时,美国陆军选择了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L44或身管更长的L55火炮作为“线性瞄准火炮”(LOS)系统上大口径火炮的主要候选者。L44目前是M1A1和M1A2主战坦克的主要装备,在装载到LOS上之前,它必须经过一定的修改,以减轻重量并增强射击性能。L55采用了一种名为电热化学(ETC)喷涂的新技术,这种技术由美国陆军研究试验室和德国国防部共同研制,据说能提高25%的炮口动能,增强毁伤能力。L44/L55既可以发射现有的弹药(比较典型的如M829E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可以使用正在研制的先进弹药如XM1028。后者计划定于2004年财年开始生产,一共包括3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①先进动能炮弹。和M829E3相比,它将使用更加新颖的穿透技术和先进的动力装置,能够在4000米距离内轻易地击穿重型主战坦克的装甲,即使对方安装了设计先进的爆炸式反应装甲。
  ②中程炮弹(MRM)。这种弹药同样用来穿透敌方主战坦克的装甲,但射程比先进动能弹药要远一些,在2000到12000米之间。MRM的研制计划由美国陆军坦克、武器系统司令部(TACOM)与武器研究发展中心(ARDEC)共同发起,合同为期15个月,最终亚利安特技术系统公司和雷声公司分别竞标成功。两者设计弹药的最大区别在于战斗部,前者使用动能战斗部,而后者使用成形装药战斗部。两家公司设计的试验弹都具备自主的功能,这将使坦克炮弹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③先进多用途炮弹。这种炮弹主要用于摧毁混凝土掩体、坚固的建筑物、碉堡、暴露的步兵、轻型装甲车辆甚至直升机和无人飞行器(UAV)。
  在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和多家工业企业的协助下,美国陆军坦克和武器系统司令部正在验证一种名为“多用途火炮弹药系统”(MRAAS)的先进技术,这项技术最终将被用于经过装备改进的NLOS-C和MCS系统。这项技术将在以下五个领域内进行改进:①使用电热化学技术实现高能炮弹发动机的精确点火,以提高火炮的连射能力;②通过增添一个可变推力机械装置来降低40%的后座力;③使用新型的消声装置,减小火炮发射时的噪声;④研制一种紧凑的全自动弹药装填系统,使得火炮在高速运动中也能保持较高的射击速率;⑤开发一种射程为50千米,既能摧毁主战坦克又能有效杀伤步兵的多用途炮弹。这个项目原本计划在2006年4月安装在BLOS上进行试验,但受资金的限制,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决定优先研究MRAAS中的多用途炮弹。
  


  正在测试中的小型无人地面战斗车辆
  


  美国陆军最终定型的“线性瞄准火炮系统”(MCS)的构想图,它安装一门L44或身管更长的L55滑膛炮,将扮演类似M1A1的角色
  
  自行迫击炮
  迫击炮一向是陆军近距离密集火力支援的主力,通常被用来填补战场火力空隙,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未来战斗系统也计划研制一种非瞄准线式迫击炮车辆(NLOS-M)来协同步兵执行作战任务。美国陆军选择了海军陆战队正在研制的“龙火”(Dragon Fire)系统作为唯一候选,该火炮的口径为120毫米,技术先进,称得上是迫击炮中的佼佼者。美国陆军坦克和武器系统司令部(TACOM)根据FCS的作战需求对“龙火”系统提出了改进条款,包括减轻重量、提高射击精度和火炮自动化程度。经过改进后的“龙火”系统,其重量被限制在1820千克以下,能够在11秒内发射第一发炮弹并且配有一个可容纳46发炮弹的自动装填系统。
  NLOS-M 120毫米自行迫击炮可以使用XM984增程迫击炮弹和XM395精确制导迫击炮弹(PGMM)。前者通常装有54枚M80榴弹,射程可以达到8760米,比现役美国陆军装备的同类武器提高了23%。除此之外,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也正在为XM984试验一种地雷散布弹药。根据计划,每枚XM984可以携带6枚这样的地雷散布弹药,射程为11000米。XM395精确制导迫击炮弹的射程能达到15000米,它主要用于摧毁躲藏在建筑物、土木工事和轻型装甲车里的敌方有生力量。美国陆军的试验表明,这种弹药能使己方部队步兵的伤亡减少50%。XM395精确制导炮弹(PGMM)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研制,合同金额超过4000万美元。2001年10月,XM395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随后,美国陆军又和洛·马公司签订了第二份合同,用以改进XM395的战斗部和引信。2003年8月,改进后的XM395进入系统研制与验证阶段,并将在2006年开始小批量生产。第一批100枚XM395迫击炮弹将在2008财年装备陆军部队。
  


  美国陆军最终定型的非瞄准线式迫击炮车辆(NLOS-M)构想图。这种自行迫击炮借鉴了海军陆战队正在研制的“龙火”(Dragon Fire)系统
  


  紧凑型动能导弹(CKEM)将用来装备武装机器人车辆(ARV)和其他战斗车辆,它的作用类似于“瞄准线式反坦克导弹”(LOSAT)
  
  其他武器系统和弹药
  未来战斗系统规划中的步兵输送车和武装机器人车辆(ARV)将装备一门全自动的中口径机关炮,作为密集火力支援和自卫武器。美国陆军要求这种机关炮必须能够在车辆行进间连续准确地射击。目前可供选择的候选者有美国陆军现役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上的30毫米M230机炮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先进两栖攻击车辆”(AAAV)上的30毫米/40毫米Mk44机炮。美国陆军坦克与武器司令部(TACOM)正在试验多种新型的30毫米/40毫米弹药,这些弹药有望在2004财年开始进入技术验证阶段。新型弹药有2种型号:动能弹和空爆弹。动能弹将用来验证一种具有强大穿透能力的钨金属战斗部,这种战斗部穿透装甲后产生的破坏效能和普通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提高了30%。新型空爆弹的杀伤范围比现有的PGU-13B燃烧弹扩大了4倍,且破坏区域的形状得到了改进,这有利于杀伤掩体中的人员、车辆传感器和无人飞行器。
  其他正在开发中的弹药还包括智能弹药系统(IMS)和小型动能导弹(CKEM),在美国军方的眼里,这两种弹药是未来战斗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2004年4月提交给联合作战需求委员会的FCS作战需求文件把智能弹药系统(IMS)描述为一种“集灵敏传感器、致命杀伤力、软件和通信为一体的,能够自主地,无需照料地探测、识别、区分、确认和攻击所选目标的弹药系统”。未来装备部队后,智能弹药系统还能够单独由小型无人飞行器携带,从而增强了其作战弹性。紧凑型动能导弹(CKEM)将用来装备武装机器人车辆(ARV)和其他战斗车辆,它的作用类似于“瞄准线式反坦克导弹”(LOSAT),可以摧毁敌方的主战坦克;和LOSAT相比,紧凑型动能弹的体积较小,质量较轻,后勤维护更加方便。CKEM弹长1.5米,质量只有45千克,射程在200米到8000米之间。在2002年8月的一次试验中,它竟然超过了5倍音速的极限飞行速度。
  未来战斗系统的远景规划还包括: 新研制一种电磁炮、一种装有超音速冲压喷射装置的炮弹和一种新型固态激光指示器。电磁炮的研制计划已经于2003年1月展开,整个项目由美国和英国的工程师共同完成。最终的设计目标是要为FCS提供一种口径为80毫米,炮口动能超过8MJ的火力支援武器。这种电磁炮的火控系统能够根据敌方目标的种类和距离,优化组合射击顺序,优先杀伤高威胁性的目标。带有超音速冲压喷射装置的炮弹由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美国海军和美国陆军坦克与武器司令部共同研制,已经在120毫米坦克炮上做过发射试验。试验中,装有超音速冲压喷射装置的炮弹能以2800米/秒的速度连续飞行4000米,当飞行到6000米时,速度也只减到2000米/秒。
  对于未来战斗系统来说,如何有效抵御空中威胁是一个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空中威胁,既包括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武装直升机和导弹,也包括各种无人驾驶飞行器(UAV)。根据FCS的规划,新“兵力架构”下的“战斗组”(UA)主要负责近距离空中防御,它将装备一系列对空的传感器和瞄准线式防空武器,主要用于消灭无人驾驶飞行器和直升机。而作为“战斗组”上一级编制的“工作群”(UE)将担负区域防空的任务。在FCS增量I计划中,UE将装备由AIM-120改装而来的“可面发射的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SLAMRAAM),随后的增量II计划将换装“增强型区域防空系统”(EAADS)。这个规划还可能有所变动,因为美国陆军认为应该让“战斗组”在战场防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下一代美国陆军将大批装备“未来战斗系统”战场侦察和监测机器人,它们将大大增强步兵的作战能力
  
  C4ISR
  
  在整个研制的过程中,美国陆军深刻地感受到,如果未来战斗系统要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开发新的科技。在所有的子系统中,C4ISR是FCS最核心的部分,传感器是C4ISR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传感器,指挥和控制系统则是整个FCS的“大脑”,先进的通信系统,则是将传感器和指挥控制系统进行集成时的必要的“桥梁”。
  
  传感器及其控制网络
  负责FCS研究计划的联合工业体一共提出了14个传感器的开发计划,几乎涵盖了电、声、光、影各个方面,适用平台从微型无人飞行器到大型的战斗车辆。在未来战争中,这些传感器将协同完成综合性的任务,成为火力的倍增器。其中比较重要的传感器有声学探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在巷战中十分有用,能协助士兵知晓门窗后和建筑物内是否隐蔽着敌人的有生力量。此外还有安装在MCS和NLOS-C上的车载中程光电/红外(EO/IR)传感器以及可借由桅杆升高的远程侦察、探测和目标获取(RSTA)传感器。
  美国陆军分析认为,在未来的战场环境中,敌方很可能使用特殊的网状物或植物伪装来减小车辆的雷达截面积,以达到“隐身”的目的。美国陆军在未来战斗系统(FCS)中规划了一种能穿透植物伪装探测到目标的雷达系统,将其命名为FOPEN。这种雷达工作在甚高频或超高频,能够有效地探测到使用了隐身技术的车辆、经过植物伪装的步兵甚至是敌方步兵使用的单兵武器。此外,这种雷达也能承担电视广播的任务,为心理战的展开奠定了先进的物质基础。
  FCS中安装在无人飞行器上的高分辨率雷达,既能够协助其他平台上的光电/红外线传感器捕捉敌方目标,也能和另一台雷达建立数据交换网络。这项技术可谓是创新性的,只有在未来战斗系统架构中的C4ISR协调下才能顺利地完成。在试验中,美国陆军将高分辨率雷达安装在一架EH-60直升机上,这架直升机能把搜集到的数据和控制信号通过改进的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传送到40-50千米外的光电/红外线传感器上。这条数据链的传输速率十分高,在试验中,空中平台之间的传输速率达到了10兆比特/秒,而直升机和地面传感器之间的传输速率超过了20兆比特/秒。
  未来战斗系统至少包含2种自主式地面传感器(unattended ground sensor,UGS):一种是小型的和较为廉价的传感器,可散布在战场的广大区域;另外一种是大型的、较为复杂的传感器,它能自动地升高到1米的高度,这有利于获取图像和进行远距离通信。UGS除了在野外的作战中发挥作用外,还具有支援城镇地区军事行动的巨大潜力。在UGS的协助下,未来的城镇作战很可能是下面所描述的模式:先由一个小型智能机器人在建筑物上爆破一个缺口,并将其携带的光学摄像头、能穿透墙壁的传感器和CBRN(化学、生物与核辐射)探测器固定在墙角。士兵在这些设备的辅助下迅速地消灭室内的敌人,然后将所有这些传感器安装在房间或院落内,并用宽带网和网关连接起来。于是、这一套传感器系统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己方部队提供敌情信息和战场图像。
  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和BAE系统公司共同研制的微型网络自主式地面传感器(MIUGS)目前在技术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每个MIUGS能携带4个声敏元件、1个装有三轴地音探测器的地钉、1个图像传感器、1个GPS接收机和1个罗盘。根据未来战斗系统的规划,4个这样的MIUGS能利用网关节点组成群组,散布距离间隔通常为100-400米。网关节点的传感器还具有气象探测功能,能提供地面、大气温度、风速和风向等信息。借由网关节点,这个MIUGS群组还能与25千米外的控制中心进行数据通信。
  DARPA还在开发一种低成本的微传感器网络系统。这个传感器网络由许多微型的传感器联网而成,每个微传感器的价格只有50美分,能有效工作3到5天。战斗时,微传感器以2000个为一组由迫击炮弹改装成的运载工具或其他装置投射到部队前方2000-5000米的范围内,散布区域的直径可以达到200米。运载工具自身则成为这个网络的网关节点,控制着微传感器的通信。根据DARPA的估算,如果未来战斗系统使用这种网络,则只需花费55000美元,就可以在战场上形成一个由100000个微传感器和50个网关节点组成,覆盖200米宽、10千米长条状区域的微传感器网络。
  未来战斗系统的其他传感器组件还包括两种“传感器控制单元”,第一种可以以30-40兆比特/秒的速率从远距离传感器上接收数据,并将数据处理后产生目标报告文件。然后再将目标报告文件和采集到的影像传送给移动中的指挥车。第二种则从UAV携带的近距离传感器获得信息。接收目标报告和图像的指挥系统安装在一辆加长型的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上,其乘员通常由战斗组的司令官和三名参谋人员组成。车上安装了AN/VRC-99无线电收发设备、小型相控阵天线、一台商用调制解调器和工作在Ku波段的卫星通信天线(传输速率256千比特/秒)。未来战斗系统依托网络完成战斗任务,因此带宽就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在FCS中,传感器和指挥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系统带宽,因此不免会带来网络阻塞的问题。为了解决带宽不够用的缺陷,工程人员采用了弹性数据压缩技术,即根据不同指挥官的需求决定发送的数据中包括文本、图像、语音还是三者的结合。未来战斗系统C4ISR的负责人之一的罗伯特·多托在解释这项技术的现实根据时说:“并非每一个指挥官都需要看到目标的图像。”
  


  德克萨斯防务系统公司研制的自主式地面传感器不光包含了声学、光电和热成像等多种传感器,还集成了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为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和BAE系统公司共同研制的微型网络自主式地面传感器(MIUGS)。每个MIUGS能携带4个声敏元件、1个装有三轴地音探测器的地钉、1个图像传感器、1个GPS接收机和罗盘
  
  侦察、探测和目标获取技术(RSTA)
  2003财年的第三季度,美国陆军坦克与武器司令部分别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声公司签订了两份研制远程侦察、探测和目标获取(RSTA)技术的合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侦察、探测和目标获取(RSTA)系统名为“蛇眼”多光谱传感器套件(Snake Eyes,按美国俚语,意为投掷骰子中的两点)。新近开发的“战斗视觉中心”(CVC)增强了 “蛇眼”的效能,它能将“蛇眼”获取的目标信息反馈回“侦察、探测和目标获取网络中心”,后者再执行进一步的目标区分和信息的重新分发。“蛇眼”系统还利用了其他一些项目的成熟技术,比如空军的“狙击兵”、“兰盾”目标指示吊舱,以及“阿帕奇”和下马的“科曼奇”武装直升机上的一些光电系统。“蛇眼”传感器系统能快速地扫描操作员感兴趣的大片区域,然后将获得的图像存储在专用图像存储器里。洛·马公司宣称它在“蛇眼”的研制上采用了柔韧化的设计方法,使得这种传感器系统具备螺旋式发展的能力。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只要足够成熟就可以用到“蛇眼”的改进上去。
  雷声公司研制的RSTA结合了FSCS/TRACER和其早先开发的多功能凝视传感器套件(MFS3)的技术。这套系统能安装在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辆(HMMWV)或可伸缩式桅杆上,提供给作战部队大面积搜索、自动目标探测、半自动目标辨识、近距离和远距离目标定位的能力。雷声公司在开发中选择了开放式的软/硬件结构,这有利于将来兼容其他新的技术,而不必大幅度地修改系统的硬件结构。在最近进行的一周试验中,这种RSTA系统被证明能有效地搜索和获取远距离的目标,并源源不断地传回高分辨率的图像。这套RSTA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传感器组和可再部署指挥与控制平台。和先前的FSCS/TRACER相比,这套系统使用了双波段的红外线传感器而不是简单的热成像仪。可再部署指挥与控制平台能由C-130运输机运送到战场的任何地方,扮演RSTA战术中心的角色。这个指挥与控制平台不断更新图像数据,并依靠高速网络将数据分发给其他用户。战场指挥官在获得这些信息后对目标信息进行最终确认,然后下令火力投射车辆向敌人开火。
  
  指挥、控制(C2)与通信
  当前,美国陆军的八个战场功能领域(BFAs)——情报、快速部署、火力支援、防空、机动与反机动、作战后勤维修、指挥控制和信息处理都是依靠独立的系统来完成的,这使得联合作战的自动化程度大打折扣。由于各个系统没有连接成统一的系统网络,使得营级以上的指挥机关必须配备规模庞大的参谋人员,进行战场信息的综合分析。在未来战斗系统中,战场功能将由统一接口、统一协议的网络整合传感器、指挥控制、目标分发和火力打击等子系统共同完成。
  未来战斗系统选择何种通信网络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决定。FCS将依靠具有自主组网能力的高速网络来实现指令和数据的传输。这种通信网络能以现在无法想象的数据速率连接处在任何状态及任何距离范围内的作战单元。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网络必须是完全“移动”式的,不能像现有的蜂窝式移动电话网络一样依靠大量固定式的发射基站。目前,可供选择的通信系统不下5种,无论最终何种系统雀屏中选,它都必须具备兼容FCS规划中其它系统的能力。
  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选择了雷声公司承担未来战斗系统控制子系统(FCS-C)第三阶段的技术开发任务,原因在于雷声公司在FCS-C第二阶段的技术验证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场在2003年10月进行的试验成功地在19个地面节点和1个空中平台之间建立起稳定高速的通信网络。在第三阶段的研制任务中,雷声公司将陆续进行2次重要的试验。一次是将无线电通信设备安装在高速车辆和直升机上进行定向通信试验,另外一次则是验证通信网络的高速传输性能和反干扰措施。
  


  结束语
  
  无论是从整体架构、部队编组模式还是从战场控制能力、战场感知能力、战役机动能力和毁伤效率、持续战斗能力、战场反应速度来说,FCS的到来无疑将革命性地改变陆军部队的指挥和作战方式——在FCS计划实现后,陆军传统的进攻和防御的界限也被彻底打破了,部队战场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在敌人的视野外发起攻击,并且利用技术的优势歼灭其有生力量!当然,尽管目前该系统的各关键子项研发都在顺利进行中,但如此庞大的系统,在今后会出现技术难题是必然的;而且,即使在美国陆军内部,对FCS的颠覆性理念表示怀疑的人也大有人在——不过,对于表示怀疑的声音,美国陆军参谋长辛斯基的回答是这样的:“不上线,就滚蛋!” (If you choose not to get on board,That's okay,but then get out of the way.)
  20世纪末,我们从《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电影中,目睹了美国陆军的小分队在地面战斗中的血腥故事——但是当这些电影的观众从少年变为成年人的时候,记忆中的这些片段,也许将会和罗马步兵方阵、匈奴铁骑一样成为历史的痕迹。在2012年到来的时候,即使是美军最基层的战斗单位“晶格单元”,也将成为一个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单元,他们象排列紧密的一个个晶胞,支撑起一个全新的战场指挥和作战体系。同样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陆军的俄罗斯,在这个转折的年代中,仍然只是在此起彼伏的低烈度战场中疲于奔命;在车臣战争中,可以算是机械化战争开创者的这支部队已是声名扫地——但原因决不仅仅是缺乏训练或者经费不足。曾经在朝鲜、越南让美国人蒙羞的中国陆军,在21世纪里能否继续往日的尊严,在中国的崛起之路上能否以充分的威慑力捍卫国家利益?中国陆军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一系列整编,终于使部队跨上了机械化这个台阶,在这个信息化的新世纪里,我们对中国军队的跨越发展之路还要继续拭目以待。
  


  由网络支撑的fcs计划带来了陆战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他文献
前言    在巡航的时候,它们是和平的货船,高挂中立国或者同盟国的旗帜;但一旦发现了猎物,它们马上挂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海军旗,发动猛烈的进攻。它们在夜幕或者薄雾的掩护下对盟国的商船甚至是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一次又一次地让皇家海军损失惨重,偶尔还在盟国的港口外布下数以万计的水雷或者炮轰建设中的港口。九艘德国全副武装的袭击舰就这样游荡在广阔的海洋上面,寻找着自己的猎物,给盟国的海上补给线造成了极大的
期刊
62年前,在一座德国小城的上空,曾经两度发生壮烈的空中战役。为了坚定地执行盟军高层制订的击败德国的战略,美国第8航空队的勇士们长空浴血,进行了忘我的殊死战斗。时光虽逝,他们的事迹却并未湮灭。只要提起盟军致德国于死地的战略大轰炸,就不能忘记这两次战役。因为正是这样的牺牲,使动摇德国战略基石从而拖垮德国庞大军事机器的目标得以达成,从而间接地使更多的牺牲得以避免。对于最后的胜利,他们功不待言。  战役中
期刊
悠悠沅醴、巍巍武陵,坐落在湘西长山大河间的常德,直到晋代还是陶渊明先生的世外桃源;明代以后,这里渐渐成为“左包洞庭之阳,右抗五溪之要,不特荆湖之唇齿,即滇黔之喉嗌也欤”的富庶之地,盛产粮、棉、油、烟、酒、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这里值得书写的故事不算很多;但一段“虎贲部队保常德,官兵视死皆等闲,八千勇士血流尽,一寸土地一寸血”的往事,使这个湘西山城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据了辉煌而又悲壮的一页。194
期刊
“注意高度,注意高度……”当飞机的飞行高度过低时,几乎每一架现代战斗机座舱的高度警告系统都会向飞行员发出警告,不同的是有些按人性化设计的可能用比较温柔的女声,而大多的可能是发出蜂鸣声。而对于空战指挥官来说,进攻高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战术指标,越来越对空中打击的精确性和战机的生存起到决定的作用。选择空中攻击高度的目的在于权衡飞行员在敌人防空炮火下的危险最小化以及对攻击战果的最大化这两个矛盾体,使之达到统
期刊
中国将如何迎接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之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篇    在去年12月10日荷兰海牙第七次中欧峰会上,无论欧盟轮值主席、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还是欧盟外交负责人索拉纳都对媒体表示了相同的意思:解禁不会立即实现,明年上半年内解决是最可能的时间表,欧盟将为此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日的积极干预,欧盟成员国之间就是否对华解禁仍然存在巨大分歧,原计划2005年6月份就对华解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构想可能无望
期刊
1954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成立初期,在其制定的《新日本海上自卫队建案》中就提出,新海军的规模里包括4艘8000吨级的航空母舰,但由于美国的反对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从那时起,日本曾三度在其修订的“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提出建造直升机航空母舰的规划,但在国内外的压力和限制下,“航母梦”三度落空。  冷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20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的“近海防御”、七十年代中期到八
期刊
2005年3月17日晚上,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一个百岁老人平静地在家中驾鹤西归。第2天,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纽约时报》和曾揭发出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了这位老人去世的消息,而近年来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只有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报纸登出的黑白照片旁边赫然写着:乔治·凯南(George·F·Kennan,1904—2005)。乔治·凯南,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
期刊
说明:本文系在朱世巍作《魏德林将军在柏林:德国视野中的残缺片段》基础上扩写。主要战史分析论证工作由朱世巍完成。而交战过程,则由窦超、迟少强、朱世巍共同执笔。文中如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概由朱世巍承担。  柏林——德国首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欧洲战争的策源地和纳粹制度控制下的德国的权力中心。在这里,希特勒策划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于闪击战的成功而横扫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了1945
期刊
2005年7月,马英九击败王金平当选中国国民党党主席。许多台湾国民党人都把马英九的当选看成中国国民党的复兴的开始。而几乎就在整整60年前的1945年8月,台湾也从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揭开了台湾历史新的一页。那是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一1945年10月25日……    前传:“二二八事件”与国民党“最后的据点”  (1945—1949)    1945年10月25日。日本总督安藤利
期刊
“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辛。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温家宝,2003年3月18日,就任总理记者招待会  所谓的“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