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为本、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围绕“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疲于记忆;教师主要担当着一名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
这种单向传导式的、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景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英语教学更多地视为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惟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可以这样说,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就是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
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能力是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的生成必须通过主体内部的活动,对操作对象进行内化,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
英语能力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主体观是能力目的论的必然推论,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
二、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
在英语课中,“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误区是把英语看作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知识课。
而事实上,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运用,即言语。也就是说,英语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分,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弊病之一。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在教语言而不是教言语,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的本质是通过开展言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确立“基于实践”的教学观
基于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课可被视为言语实践课。语言知识课中,学生获得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信息;言语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英语能力。尽管英语语言知识与言语实践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但不等于说,英语语言知识学好了,言语实践就自然进行了,英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英语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言语实践。
言语实践,是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事必躬亲”,教师是“讲”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我国普遍存在脱离语言实践活动的、单纯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以致产生费时费力而效率低下的教学效果,这早已从反面证明了语言的实践活动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言语能力是“习性”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习得”是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活动学习言语的过程。“习得”强调的是言语主体的“亲历性”,这种“亲历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英语教学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即通过丰富具体的语言感受和运用,才能最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料,拓展学习渠道。
四、构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变讲授型课堂为交际型课堂,变知识型课堂为言语型课堂,就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所谓“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人文活动,如会话、采访、自我介绍、订计划等;解决问题,如描述工作程序、完成指定任务、根据图表进行讨论;游戏,如猜谜、竞赛;学科活动,如报告会、研讨会、新闻广播等等。
总之,高中英语课教学“耗时较多,收效较小”局面的改变,关键之一是英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起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实践”的教学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
(河北省磁县第一中学)
这种单向传导式的、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景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英语教学更多地视为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惟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可以这样说,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就是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
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能力是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的生成必须通过主体内部的活动,对操作对象进行内化,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
英语能力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主体观是能力目的论的必然推论,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
二、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
在英语课中,“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误区是把英语看作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知识课。
而事实上,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运用,即言语。也就是说,英语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分,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弊病之一。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在教语言而不是教言语,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的本质是通过开展言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确立“基于实践”的教学观
基于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课可被视为言语实践课。语言知识课中,学生获得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信息;言语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英语能力。尽管英语语言知识与言语实践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但不等于说,英语语言知识学好了,言语实践就自然进行了,英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英语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言语实践。
言语实践,是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事必躬亲”,教师是“讲”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我国普遍存在脱离语言实践活动的、单纯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以致产生费时费力而效率低下的教学效果,这早已从反面证明了语言的实践活动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言语能力是“习性”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习得”是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活动学习言语的过程。“习得”强调的是言语主体的“亲历性”,这种“亲历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英语教学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即通过丰富具体的语言感受和运用,才能最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料,拓展学习渠道。
四、构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变讲授型课堂为交际型课堂,变知识型课堂为言语型课堂,就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所谓“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人文活动,如会话、采访、自我介绍、订计划等;解决问题,如描述工作程序、完成指定任务、根据图表进行讨论;游戏,如猜谜、竞赛;学科活动,如报告会、研讨会、新闻广播等等。
总之,高中英语课教学“耗时较多,收效较小”局面的改变,关键之一是英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起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实践”的教学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
(河北省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