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悟(外一篇)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he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深夜静,家人静睡。窗外静月寒袭,室内台灯静照。幽静书房,静默而读,内心泛起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激荡之情,思绪于夜静更阑中悄然涌动,颇有几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这便让我自然揣摩起“静”字来了。这一揣摩还真是颇有所获、颇有所悟也。据汉语字典的诠释,我理解“静”大体有五种基本字意:一是与“动”相对,停止的意思,譬如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等;二是没有声音,比如安静、寂静、僻静、冷静、肃静、静穆、静谧、静默、静观、静听、静悄悄等;三是安详闲雅,譬如静心、静气、恬静等;四是古用同“净”,表示清洁,比如前面提到的“静月”意同“净月”;五是一个姓氏。尽管“静”姓,现在较为罕见,但以静为名的倒是颇为多。似乎百家姓中各个姓氏都有以静为名的,且多为女性名。譬如赵静、钱静、孙静、李静、周静、吴静、郑静、王静,等等。我觉得,这个看似重复率较高的简单名字里,实则蕴含着天下众多父母,对自己宝贝女儿、挚爱千金的一种美好祝愿和期望呀!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文静高雅、娟好静秀、仪静体闲。
  由此可见,“静”首先蕴含动与静的内在逻辑关联与辩证统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特征和根本属性泛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则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变化或者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动与静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正是《孙子兵法》对军队攻防中动与静辩证的最形象、最通俗比喻与概括。开国领袖毛泽东则以诗人的浪漫情怀,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向我们揭示了静止(坐地)与运动的宇宙空间的辩证关系。
  正因为“静”具有相对于“动”的特殊性、暂时性,所以更显弥足珍贵,这便有了“百动不如一静”之说。古往今来,世事多变,人间沧桑,当人们生活于动荡年代,混迹于动乱时期,置身于骚动人群时,难以“买静求安”,则都神往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能够偷闲躲静,让自己身心沉静下来,恭默守静,以求得六根清净、神闲气静。当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更加感觉到瞬息万变,处处皆为“动感地带”。欲动中取静、闹中取静,则需要更大的修为。
  因此,“静”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无言的睿智。心静如水,方能平静做人,平静处事。人只有在内心宁静的状态下,才能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才能舒展地释放内心的情愫与潜质,才能真正触摸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歌德认为“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的,他并且从修养的角度说过“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手段。”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静的阐释,更是成为国人修生养性的至理名言。亮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由此可见,真正的宁静是放逐贪念物欲,气定神闲,避开攀比追逐后的怡然自得。道教之师祖老子则认为“静为躁君”,主张“守静笃”,安闲静处、超然脱俗。静之境界、静之品格、静之力量,无语言表,无需渲染,于无声处,直击心灵。
  带有“静”字的成语颇多,我最喜欢的是“静水深流”。我有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便是《静水深流》。从成语寓意看,静水,象征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深流,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我认为,静水深流的深意则是比喻做人做事的一种动静自如的态度与意境。静观默察中洞察一切,暗流涌动中突破桎梏与束缚,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欲望所捆绑,动静有常中,寻求生活之和谐,生命之激情、生存之快乐。如此之静,谁能堪比?
  “静”富有诗意般的灵动和文化气息。静夜读诗,会惊异地发现,不仅仅有用于诗名的《静夜思》,更是从《诗经》开始,静字便悄然入诗。《诗经》曰:“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好一个“静女”,撩动心扉,令人彷徨犹豫。此后,“静”嫣然成为诸多名人赋诗中用来渲染某种独特意境的一个关键字。
  且看,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崔颢“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白居易“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刘长卿“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朱景玄“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陆龟蒙“静烟临碧树,残雪背晴楼”;项斯“静中无伴侣,今亦独随缘”;王安石“静看苍苔纹,莫上人衣来”;司马光“清波见白鸥,静林闻啄木”;朱熹“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陆游“何时枕白石,静听辘轳声”……諸如此类,不胜枚举。
  同一个“静”字,竟然穿越时空、跨越朝代,荡及于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境遇的诗人们灵感中,巧妙地镶嵌于不同意境的诗行里,颇有“沉默如金”之感,彰显出丰富多彩、内涵丰硕的静之巨大感召力。好一个“静”字,岂能让人静得下来?怎不让人静静思之?
  突然想起几年前,小儿初识“静”字时,曾问我:为啥“静”字是“青”字旁边加一个“争”字呀?说实话,此前我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当时略作片刻静思,忽然灵机一动,回答说: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人青年是要只争朝夕,不断争取进步,不断挣钱养家,老了才能安静无悔的生活;二是人老了,要与世无争,不争强好胜,才能受到年青人的尊重,才能保持年青的心态,这样方可静享晚年生活。印象中,儿子静默无语地看着我,似懂非懂,将信将疑。现在看来,那时即兴回答,依旧颇有几分道理,几分静悟哦!
  静影沉璧,夜阑人静。我于幽静书房里,静静地写下这篇安静的文字。没有任何人打扰,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和我心脏的跳动声。此刻,我感觉自己在这声色犬马、热闹喧嚣的尘世间,守住了几分难得的宁静,守住了几分美好的情趣,更守住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佛心与俗念
  我有一位朋友,已经结婚生子,然而却非常热衷于求佛念经祷告之类的修行,在我看来,算得是虔诚的“俗家弟子”吧!在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能够潜心向佛,怀有佛心,着实难能可贵,也是一种执著,一种追求,甚至算得一种高雅清新、超然洒脱、阳春白雪式的奢望。但是这位朋友毕竟已有婚姻家庭儿女情长的维系,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还有来自外界的各种人情世故的打扰,以及人之本性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七情六欲的困扰,这就难免会有诸多俗念产生出来,弥漫开去,扰动心境,甚至迷惑佛心,无法释然、无法超脱。于是,我能够真切地感受这位朋友在佛心与俗念之间,时常产生矛盾与困惑、桎梏与挣脱。   我没有朋友那样的修行和道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的俗念与朋友之佛心,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畅谈交往的机会并不多。就我而言,我其实一直回避与这位朋友交流,特别是有关佛教与修行方面的话题。我自知,对于佛教的本源教义,我理解肤浅,对于佛家的經典经文,我知之甚少。即便偶尔浅学一下,也确实是“临时抱佛脚”,虚张声势,故作斯文,唯恐暴露我这“假教授的真面目”。譬如《心经》,这位朋友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融会于心,而我似乎只记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等屈指可数的几句,且完全不求甚解。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佛心与俗念,只是不同的人两者的比重不同而已。譬如,我与这位朋友,其佛心大于俗念,于是其潜心向佛,注重修行,不断地学诵经文,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念佛祈祷、消除罪业、修炼心性、提高修为。而我则是俗念大于佛心,于是我则忙碌于世俗杂务,心思于挣钱谋生,甚或沉浸于俗念庸事。工作中看似不断地忙忙碌碌,实则听命于长官,迎合于领导,业绩平平、碌碌无为;生活中看似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喝,实则负担较重,捉襟见肘,也就落得一个“穷快活”式的自我满足;仅有的文学写作爱好也始终处于业余水平,闲赋状态,甚至不敢声张,不敢得意,唯恐因此耽搁了仕途与工作。哈哈,君看我都俗成何等样子了?想起来就羞愧也。
  或许,从一定层面讲,佛心与俗念是难以相容的。故而,念佛之人,都希望从脑海中不断地清除俗念。正所谓“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就连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有“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的诗句;更有《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写道:“聆卿佳音,令人宿酲顿醒,俗念俱消。敢再求一曲,望勿推却。”南宋末年道学名家丘处机,即长春子道长,自创一个词牌名就叫《无俗念》。该词名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其实,透过上面词句,不难看出,好似“俗念息、俗念消、无俗念”,恰是“另有所念”也。故而,这世间毕竟佛心与俗念同生同在才是一种完整,始终是一种圆满。
  佛心与俗念同生同在,且能相互融合的最好佐证之一就是在西藏。众所周知,西藏几乎整个地域所有的藏族同胞都虔诚于藏传佛教。在西藏,活佛是最受人们尊重的人物。而活佛是可以成婚、可以生儿育女的。西藏的家庭组织是多元组合的,一切随缘。一个妻子可以有好几个丈夫,一个丈夫也可能有好几个妻子。一个家庭的孩子的爸爸可以是不同的,兄弟朋友可以共妻,都在一起生活,彼此相安无事。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在西藏很正常,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个人理解,对于活佛而言,一定具有佛心和深厚的佛教修为;对于家庭而言,活佛也一定具有俗念和常人应有的生活情趣。
  由此可见,佛心是一种境界,俗念是一种现实。佛心与俗念之间看似矛盾、看似对立,其实有时也就一步之差而相容或相悖。禅语云:“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禅语又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佛心禅语能够开启人们的心胸,念经拜佛能够慰藉人们的心灵。其实,佛心如人心,人心即佛心。正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自观自在,守本真心”;“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真心应物,不生分别”;“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诚然,谈及佛心,我非潜心向佛之人,没有资格;说及俗念,我倒是满脑俗念,怕露庸俗。故而,一直没敢写就此文。然而,总觉得应当向我的这位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对此的理解和心得。或许这位朋友看来肤浅得很,粗俗得很,可笑得很。那倒无所谓,毕竟我尚未启悟、尚未开悟、更没顿悟,离佛太远,离俗太近,难有修为。倒是希望我的这位朋友能够有所领悟,时时动佛心,天天增佛性;同时更希望我的这位朋友能够保持“俗家弟子”的常人心态和应有的生活俗念,少却矛盾、少却困惑,快乐、幸福、健康。
  同时,也祝愿天下所有的人都珍藏善良的佛心,拥有正常的生活俗念,保持中华传统的民风民俗,共创共享和谐美满的生活。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其他文献
火车驶过一个叫河西的村庄  火车驶过一个叫河西的村庄  只见山村  未见乡亲  山村原貌依旧  田舍变了模样  火车驶过  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河西没有站台  我乘坐的列车无法停留  我内心祈望  快驶的列车能够慢些  让我看看河西  看看故乡  可我多少年都只能这么  乘坐火车从河西匆匆经过  在经过河西的土地上  去体验一个异乡人奔波的沧桑与累  去体验那种离乡的乡愁  火车经过一个叫河西的
期刊
这是朋友经历过的一个故事。  俺曾在一家国企码字,就是吹鼓手呗。效益好的年月,俺的大作连连在各大媒体上亮相。老板在表彰会上说俺,已经懂得了企业新闻传播的技巧,俺被上面抚摸了一把,翘着二郎腿儿忘形了一回。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板惊醒,企业财务上出了个大的黑窟窿。俺的宣传工作一下子像泄气的皮球,没了生气。老板多次在小会上指点,说俺吹出去的调子太沉闷,五音不全,没韵味。就是没技巧呗。  俺还是懂
期刊
最近一次看到它是在两年前。它依然那样挂在老家堂屋墙上的木柱上,音筒上积满了灰尘,表面的油漆已然斑剥,昔日的光泽也已消失;音筒上的蛇皮皱皱巴巴,有如饱经沧桑的老太太的脸;仅剩的一根琴弦也松弛地挂在调音柱上……在灰色的墙角衬托下,整个就像一幅怀旧的油画。  据父亲讲,这是一把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得多的二胡。透过破旧的它,经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每当吃过晚饭,在田地里劳作了一天的父亲,沏
期刊
在十堰市张湾区市郊新疆路,从有名的犟河河道菜市场转个弯,从高层楼楼下过去不远就是有着近千名员工的变速箱公司。  翻到1月3号这天日历,晴,适宜动土、搬迁、聚会。早晨7点多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街上买菜的人,上医院的人,锻炼的人,还有形形色色在小吃铺吃早餐的人,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年味儿。  1月3日也是变速箱公司元旦假期上班的前一天,大部分人都还在赶着度过假期的最后一天,而在公司的厂房里就迎来了这
期刊
五姐儿已经抱孙子了,儿孙满堂,乡亲们可羡慕了,都说她命好,是有福之人,真的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五姑娘投胎转世。  原先可没有人羡慕五姐儿,你要是不小心说谁长得就像五姐儿,妈呀,她们会跟你翻脸骂娘,骂你祖宗八代,甚至大打出手。五姐儿在家并不是排行第五,因为小时候生病发烧把大脑烧坏了,智力低下,就是有些弱智,在故乡,弱智的人统称一个字——苕,五姐儿就是个苕姑娘,苕姑娘就是五姐儿。  苕姑娘因为智力问题上不
期刊
在我年幼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父母含辛茹苦供养完的三个女儿也陆续成了家,还剩下一个懵懂无知到处闯祸的我。那时候不太懂人情世故,经常赖在别人家看电视,一直看到深夜,直到别人家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他们要休息了我该离开了,或者被我父亲挨家挨户寻着领我回去。  初二的时候出了点意外,胳膊断了,拍的X光片上能清晰看见一根骨头分成两截,其中一截跑到旁边骨头的另一边去。由于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和床铺费,父母打包包好
期刊
小猪倌  猪倌的地位,在村里是最低下的。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为的是一年四季有油水吃。冬春时节,各家的猪可以撒开,让它们漫山遍野去找吃的。可是夏天和秋天不行,地里有庄稼呀。这时候就要找一个放猪的,把全村的猪集中管理起来。  正常点的人,一般是不会去放猪的。这活不但脏,而且名声不好听。人一说哎哟那个放猪的,好像在说一个臭虫,你说这活儿谁愿意干呢!  偏偏小六子愿意放猪,当小猪倌。  小六子那年
期刊
母亲打电话过来,说父亲快不行了,已经放弃了治疗,就是这两天的事了。放下电话,心里像塞满东西的房间,逼仄得让人窒息。是痛苦,还是悲伤,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我只是知道从小对我不苟言笑的那个人要离我而去,再也不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很早就读过这兩个李煜词的句子,那时,年少的我很难理解和体会得出这一份乡愁的重量,如今把它用在父母身上竟也如此贴切。在外多年,心底泛起的陈旧记忆,正带
期刊
一  在黄河边一个僻静的山村里,农民李汉三两口养了一头黄牛耕田干活,这一干就是八个年头,小黄牛也逐渐变成了老黄牛。  冬去春来,转眼又到了春耕,老黄牛又忙碌起来。它忙了东家忙西家,好像总有耕不完的田,干不完的活。原来这村庄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那些养牛种田的庄户因缺劳力使牛耕田,就把牛都卖了。到了春耕时,他们就花钱请村子里仅存的这头老黄牛主人李汉三,带着老黄牛去帮助他们耕田。  有一天黄昏,
期刊
夜里手机铃声突然响了,打开手机一看正好是凌晨一点,该是我去上夜班的时间了,揉着惺忪的睡眼,我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无奈地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了起来,尽管我的动作很轻,但还是惊醒了在一旁熟睡的妻子。知道我要上夜班,妻子没说什么,只是叮嘱我工作时,不要忘了喝一杯蜂蜜水。妻子的話寥寥数语,虽然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却让我心里感到特温暖和熨帖,也荡起了我对往事的温馨记忆。  那是几年前和妻子结婚之后,因为工作需要,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