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天青之窑址谜团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过雨霁,云破天青。汝瓷,是每一个爱好中国古瓷器的人心中的梦想。它那典雅的造型、莹润的釉质、天青般的釉色,清素淡雅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清凉寺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山村寺庙,但在瓷器爱好者的心目中,清凉寺却有非常非常大的名头,因为那里是汝窑瓷器的窑址所在地。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世称“汝窑为魁”。2018年10月,我带领“融熙中原陶瓷学游团”来到了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山里的风有点大,吹来阵阵凉意,仰头抬望,初冬的中午,艳阳高照,阳光照得人暖融融,寺前的几棵老树依然绿叶婆娑,被山风吹得猎猎作响,天朗气清,让人心旷神怡。
  所谓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乎绿色和蓝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谥的温润色彩,而蓝色则是带有安静的冷色调,汝窑的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静,又带有绿色之温情,是一种温润适中、十分和谐的色调。这种天青色正是当年宋徽宗尊崇道教审美情趣的反映。道家讲求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观。汝窑天青色含蓄静穆、清幽淡雅的色泽,体现了宋人的时尚。
  当年周世宗柴荣对柴窑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御批,被附会到宋徽宗身上,而这句御批用来形容汝窑却又十分贴切,从此,这句御批就成为汝窑瓷器的最佳表述,流传千古,声名遠播海内外。
  汝瓷的珍罕,南宋时人已发出“近犹难得”的感叹,至今存世公认的不足100件,大多入藏在博物馆,市场能流通的寥寥无几,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场上只有两件。汝瓷每一次出现都引起收藏界的轰动,这毕竟是以亿元起计的拍品,这两件汝窑瓷器我都有幸上手欣赏。欣赏过后,难免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它的生产工艺没有传承下来呢?它到底是从哪里生产的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后人一直没能成功仿烧呢?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代,依然未能成功仿烧,它到底有什么奥秘?
  汝窑身上的种种疑团,非要找到窑址,才有望找到答案。可汝窑的窑址偏偏成谜。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寻找汝窑的产地,千寻百觅,终无所获,汝窑窑址越发众说纷纭。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寻访窑址花了足足四十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揭开了汝窑遗址的神秘面纱。
   1986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宝丰县陶瓷工艺厂员工王留现拿了一件灰青釉汝窑洗到了现场展示,当这件汝窑洗甫一出现,那些专家、学者当场晕眩了——那可是一件明晃晃无可置疑的汝窑瓷盘!据《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一书中载录: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在《汝窑的发现及其相关诸问题》一文中说道:“当王留现要我看一件他在宝丰清凉寺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时,一件典型的汝官窑器突然展现在眼前,我惊得目瞪口呆,似乎有一种失重的感觉。”一件价值连城的汝瓷竟会在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手里?当专家们追问来源时,王留现说是因山里下了大雨,在雨水冲刷过后,清凉寺村的农民捡到了这只瓷盘,因为他爱好研究瓷器,发现这是件不世出的汝瓷,就从村民手里收了过来,专门带来西安,请参加陶瓷年会的专家们鉴定。
  由此发轫,汝窑窑址在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的可能性进入了专家学者的视野。上海博物馆在当年11月、12月即派人到清凉寺村进行田野调查,并于1987年5月公布调查成果,10月份出版《汝窑的发现》一书,认定宝丰县清凉寺窑址为汝窑遗址。清凉寺窑址由1987年至2014年进行了12次考古发掘,一批批专家学者纷纷到现场进行考察,终于确认汝窑窑址就在清凉寺村,汝瓷遗址这个千古之谜就此解开了。
  可惜,最初提供了汝瓷窑遗址线索,并第一次以实物佐证,提出汝窑窑址可能在宝丰县清凉寺村的王留现,因为名不见经传,世间只留有他的一张侧面照片,那只汝窑洗后来也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我曾在上海博物馆见到展陈的一只汝瓷盘,但没见到王留现捐献的价值连城的汝窑洗。
  在专家们接踵来到清凉寺村后,发掘现场惊喜不断,研究成就硕果累累,轰动考古、文博界。汝窑考古发掘就没王留现什么事了,此后他就慢慢淹没在历史里一世事大抵如此。(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将一篇童话从文字转变为画面,就是《大鱼成长记》系列纸本水墨画所做的事。画家对文字的偏爱让她的詩歌、长篇故事可以与这些架上水墨作品互文、互证,相互阐述,这并不多见。从外在清新温婉的颜色运用和灵巧的角色形象人眼,我们会觉得李博伦的画是一种童真而浪漫的、充满轻柔婉约女性特质的表达,无论是画面选用的孩童题材、反复出现的几个灵巧可掬的动物形象、象征天真稚气和纯挚的符号——如泡泡、珍珠、海水、向日葵等,更重要
期刊
乾隆朝仿制宫廷所藏历代文房玩物,是中国文物史上一个高峰期,大凡瓷器、铜器、书画,都有追摹古人而留下名品的实例。而用在书画纸方面,则有赫赫有名的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至今仍为造纸史上的传奇之物。  仿金粟笺源自乾隆之喜好  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浙江海盐金粟山的金粟寺,开始订造了一批抄写藏经用的纸,材料是桑皮、槠皮等,多数抄写经文的纸背后,盖有“金粟山藏经纸”的椭圆形木戳印记,有研究者甚
期刊
一书,一菖,一画笔,这是吴浩的日常。  他痴爱菖蒲,家中常伴菖蒲八百余株,而菖蒲的“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似乎也正应着吴浩性格中的淡泊纯粹。他亦痴迷于传统绘画,那种将高士之清怀雅格纳于心中。浸淫于此番生活趣味,灵动往来的满纸逸气,潜入肺腑。如此这般,画之面目,乃真实性情。  不惑之年为艺术漂泊  冬日,在成都双流麓镇的大来山房与吴浩先生围炉夜话。灵动怪诞、坦荡直率是笔者对吴浩的第一印象。  在大来
期刊
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猪是吉祥、丰收和财富的象征。中国养家猪历史可追溯到黄帝时代。中国文字据说是由仓颉创始,而从家字拆字所见,是六从豕,是无豕不成家。可见在黄帝时期豢养家豕之普遍性。而我国早就有猪图腾崇拜,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红山文化中的玦形猪首龙,其使玉器由一件单纯美身佩饰,异化为神物、权柄和祭器。与这些早期的猪作为祭祀用品不同,在明清以及近现代中,以猪为题材的艺术品,基本上都是取
期刊
在中美贸易战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背景下,2018年成为中国拍卖行业的临界点,而2019年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征集和招商面临的挑战也势必难度升级,大中小型拍卖行均是如此。但某些瞬间也表明,二级拍卖市场在理性调整中等待回暖。如那些自带流量热度与实力派“演技”齐聚一身的超级拍品,给予2018年艺术市场另一种嗨点和爆点。此外,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古董珍玩、古籍善本等每一个业务板块平分秋色,作为艺术市场大众参与
期刊
被余岚吸引是因为惊艳的一抹绿。她当时出现在闺蜜的朋友圈里,对一个敏锐的色彩感官爱好者而言,其实五官、身材、气质在第一眼之中完全是被隐去的,满眼都被那霸道的翠绿感(真的是很接近阳绿翡翠的那种绿)占满。在日常认知里,艳色的饱和度都非常高,是一类非常危险的颜色,以至于经常和俗字挂钩,但是遇见了可以降伏它的人,反而会有一种特殊的高级感。  余岚就是可以降伏这种艳色的人,而且是骨骼纤细,有张小小鹅蛋脸却留着
期刊
以经营名家书画而著称的艺坛老字号荣宝斋是许多中国书画爱好者喜欢的地方。我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到北京开始,每次去北京总喜欢去琉璃厂上的荣宝斋转一转。对于我这样的爱好翰墨的人来说,在此间观赏书画,挑些图书,淘点文房用品,每次都会有收获。但要说收获最大的,倒是听荣宝斋的老人孙日晓老先生讲述他在荣宝斋所亲历的趣闻逸事。  自1894年,松竹斋主人又开设了荣宝斋时,就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雅意。所以
期刊
实用主义者或许认为,花大量的精力投放在事业以外的癖好是不值的。而明朝遗民、大学者、大玩家张岱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无独有偶,明朝另一位大学者袁宏道有句话亦颇值得玩味,“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在古代,人们由于生活节奏慢、物质相对简单贫乏,寓情于世俗生活之外,往往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世界独辟其一方天地、值得有识之人与之相交。“人若无痴无癖,必不是深
期刊
行为艺术,一种长期给人怪诞、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甚至从其诞生起,就一直备受大众的质疑:一个瞬间即逝的动作何以能称之为艺术?当然,正如那句老话一样: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行为艺术亦如此,不管你承认与否,如今行为艺术已经进入博物馆、拍卖行的视野,认识、理解行为艺术,不妨为自己的收藏视野打开一块新天地。  拍卖现场首现行为艺术   2018年末最为轰动的艺术事件莫过于涂鸦艺术家
期刊
水仙作为岁朝清供之物,不仅是文人书房的摆设,更是喜迎新春的应景之物。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有《赋水仙花》诗云:“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在隆冬时节百花凋零之际,唯有水仙、江梅等依然芳香如故,其高洁的品质可圈可赞,所以在宋代以来的画史上,擅绘水仙者代不乏人。  明代隆庆六年(1572)正月,苏州籍画家张元士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