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仿金粟笺考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朝仿制宫廷所藏历代文房玩物,是中国文物史上一个高峰期,大凡瓷器、铜器、书画,都有追摹古人而留下名品的实例。而用在书画纸方面,则有赫赫有名的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至今仍为造纸史上的传奇之物。
  仿金粟笺源自乾隆之喜好
  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浙江海盐金粟山的金粟寺,开始订造了一批抄写藏经用的纸,材料是桑皮、槠皮等,多数抄写经文的纸背后,盖有“金粟山藏经纸”的椭圆形木戳印记,有研究者甚至认为这种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甚至晚唐。经历元初的战乱与明代倭寇骚扰后,寺院藏经逐渐散失,明代中期流落到民间的有不少。由于背后有木戳印记,早在明代中期文徵明的年代,已经成为书画家喜欢创作的用纸。存世不少明代中期书画,都用此种纸作素材。
  乾隆帝对于书画和装裱用纸,非常用心,今日在两家故宫的藏品中,很多宋元墨迹的引首,诗堂上都用金粟山藏经纸,乾隆御题其上。例如著名的神龙本《兰亭序》引首“晋唐心印”就是用的金粟山纸。但是金粟山纸在明代已经很贵重,再到乾隆年间,宫中存宋纸已经很少。从很多宫藏画的诗堂可以发现,连没有木戳只有模糊的印经的纸,即普通宋纸甚至明初藏经背纸都用上了,可见老纸的不敷使用。
  此时即促成了乾隆年仿金粟纸的出现。在文献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对于金粟纸的再造非常重视。至少在乾隆九年,《石渠宝笈》面世时,已经记载有乾隆御笔书画用藏经纸的条目:
  乾隆九年秋御笔《临文征明兰花卷》
  同年八月御笔《临赵孟兰蕙图卷》
  同年九月御笔《临文征明五君子图卷》(俱见《石渠宝笈》卷二十)
  以上各件,均见于文献,且都是乾隆御笔,可见当时他对于这种仿制纸的满足程度。除了用作自己书画,乾隆初的不少书画上,也已经用仿制纸作引首,证诸实物,例如香港艺术馆藏唐人《小楷大般泥洹经金刚身品第六卷》,此卷为《秘殿珠林》初编著录,其引首为空白未写之藏经纸,有“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木戳,《秘殿珠林》于乾隆九年编成,可知最迟在乾隆九年(1744)前,这种仿造纸已经问世,并且用于书画和装裱。
  仿造古纸自成一脉
  对于仿造古纸的成功,乾隆显然是满意的。
  在《御制诗二集》中,乾隆曾写诗《题金粟笺》记载仿造藏经纸赋诗云:“蔡左徒曾纪传闻,晋唐片拟卿云;铺笺见此代犹宋,试笔惭他鹅换群;蒸栗只需夸玉色,青莲仍自隐经文;用之不竭非奇事,金粟如来善化云。”从诗中可知,乾隆对于仿造的标准是,颜色犹如蒸熟之栗子。证诸传世数种乾隆纸,确实都有唐宋纸用黄檗染纸的黄褐色。至于“用之不竭”,则又间接透露出当时宫中唐宋古纸已经接近枯竭的状况。
  乾隆年仿纸,尺寸有数种,其小者尺寸大约都为每幅48cmX29cm,颜色亦有数种。笔者所藏两种,其一为中等褐色,纹为隐约可见之大小不同圆圈;另一种为古纸底色(较淡褐色),斑点为不规则之水渍纹。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纹样,按照文献记载,这与不同批次仿造有关。而每次制作,乾隆都会亲自过问,如:
  《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将杭州送到有斑点藏经纸一千张外随备用藏经纸一百张呈进,交太监鄂鲁里呈览”;
  同档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则记载:“将杭州送到青玉盘四件,无斑点小藏经纸一百张,外加丝绵宣纸一百五十张呈览。”
  由此可知,藏经纸尺寸应该有大小两种,并且颜色至少也有分有斑点和无斑点两种。笔者又经过试验发现,目前网上拍卖图片所显示的各种未装裱藏经纸多数为水渍纹样,而书画存世实物则为淡圆圈纹,这是因为水渍纹在经过装裱过后,会自然渗化成淡圆圈效果,与真正的藏经纸近似。
  又由文献可知,负责仿造藏经纸的,是浙江杭州织造。因为金粟山位于浙江海盐,所以杭州得地利之便,当时负责的是织造徵瑞,而所选用的纸、材料也不是普通树皮,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乾隆四十年闰十月条:
   “《永乐大典》毁造仿藏经纸二张持进呈览……再向懋勤殿要旧宣纸五十张交寅著,并先发去,旧宣纸五十张做藏经大纸一百张,其仿藏经小纸,俱著照样成作进来。”
  又四十四年十月记载:
   “太监厄鄂里交头号高丽纸三十张随白纸尺样一张,传旨着交杭州织造徵瑞用造藏经纸料,将高丽纸归入其内,按纸样尺寸抄造藏经纸三十张,或二十张亦可,有斑点者一半,无斑点者一半。”
  造纸用古纸作原材料,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古法,即所谓还魂纸。乾隆为了自己书画的风雅,不惜毁坏宫中旧藏的明代《永乐大典》和进贡的旧高丽纸,做仿古藏经纸,也可见他对于这种纸的高度重视。甚至有时乾隆对于纸的颜色也有严格要求,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月初三日活计档:
   “奉旨将藏经纸交懋勤殿写经用。再传与杭州织造将有斑点藏经纸再抄做一万张,其颜色少为黄浅些,得时陆续呈进。钦此。”
  吴振域《养吉斋丛录》曾记载,懋勤殿大库为内府储存各种纸张之所,前述供造纸的旧白宣纸和高麗纸都从此库取出,各省进呈之藏经纸,也存放于此库。准此上谕可知,乾隆朝仿纸每批均有不同颜色,深浅随皇帝之喜好而定。
  至今仍是仿古纸中名品
  至于上引所说的一万张,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曾经有学者提供一则数据:乾隆五十一年正月二十九日至五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计有九次杭州方面送到有斑点藏经纸,每次均五百张,并交懋勤殿收讫。又乾隆五十四年(1789),福建巡抚徐嗣曾一次进贡仿金粟山藏经纸五百张。
  按此可知,在乾隆后期,仿造金粟山纸仍然是热门贡品,甚至连浙江的邻省,福建巡抚也凑热闹进贡仿金粟纸。纸多了之后,乾隆用纸也大方起来,除了用作书画装裱之外,甚至出现了宫中印制经文,也用藏经纸。存世实物之中,笔者所见,如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图书馆藏乾隆丙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内府所印《御书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经》即用此纸套色印刷,纸上所用木戳字样为厚实的一种,与笔者所藏较深褐色者同。证诸《秘殿珠林》著录之唐人经卷亦较近似,可以作为乾隆初藏经纸的标准。而存世较多的另一种,底色较浅者,木戳字样较瘦,或为乾隆四十年之后进贡的特征。
  乾隆年仿制的金粟山纸,在后代陆续有仿造,称为虎皮宣纸,至今仍然是仿古纸中的名品。民国时期乾隆仿金粟山纸也出现了仿品,木戳较为笨拙,没有乾隆字体古朴的特征,水渍纹也很呆板,即用虎皮宣仿成。而真正的乾隆金粟纸,其水渍每幅不同,应该是以人手洒染成,这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言及华夏的青铜文明,中原地区瑰丽而精巧的青铜器处处彰显着礼仪之邦的气度,也无疑是其杰出代表。但放眼与中原相对的北方塞外地区,则另有一番景象。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来看,从西辽河流域,至燕山南北,内蒙古中南部和山西、河北北部,再至陕西至宁夏、甘肃的长城地带这片广大的地域,也有大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證明生活在这里的众多游牧民族,同样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他们不仅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也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
期刊
初秋,香洲埠在晨曦中被鸟鸣唤醒。那欢喜雀跃的啼叫,响彻每一座院落。当视线沿着鸟儿掠过的弧线远瞻时,川派的斗拱、晋派的屋檐、微派的马头墙逐一映人眼帘。它们在风格上相互交错,时而又兼而有之,讓人疑惑得讲不出具体的何门何派。置身街巷,每走一步,都在变幻着景致,只因这里的每一处都饱含着太多细节,无论是结合多项非遗古法的建筑装饰,还是看似随意的几株绿植,既彰显着文心匠意,也隐隐蕴含着低调的奢华。  香洲埠的
期刊
三街、五巷、一百三十六院,每座院子都巧妙融合了砖雕、石雕、木雕、铜雕、灰塑等非遗建筑工艺……游走其间移步异景,似从古卷中走来,却又有着这个时代独特的印记。600名非遗工匠历时五年,耗资数亿元,“将每一座院子打造成艺术品”。一句简单的描述何其云淡风轻。  当中造院的艰辛繁琐、工艺文化的融合创新、古建精髓的升级打造……让黄恬明白非遗文化的复兴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國人的信心正在恢复,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
期刊
闲置于案台上的小物件往往能将时空折叠,一锭古墨、一方砚台、一缕青烟……博古之物扩大了我们的想象,似乎古代文人的生活起居就在我们眼前,砚渠墨浣、沾墨挥毫……现代人生活节奏越快,我们与古代意趣就显得越遥远,他们遗留下一锭制作精巧的古墨,似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念想,使人向往过去诗意生活,也会遐想古人如何把墨视为知己,将其制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古代文人与笔墨纸砚日日相伴相随,文房用具对于他们犹如手
期刊
当代艺术主张个性,但一些当代艺术家选择联合,以艺术小组发声,或抱团取暖,或因某一理念而结合。艺术小组向来又是松散且不固定的。在当今文化传播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小组又将何去何从?  自而松散的小团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的现代哲学和先锋派艺术涌入的背景之下,产生了一场前卫美术运动,即“85新潮”。在“85新潮”进行得如火如荼期间,些艺术小组应运而生,如因地域原因而组成的小组“北方艺术群体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冬天还没有结束,我们已经走在了辞旧迎新的道路上。回顾2018年的国内艺术品市场,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投资者,其心情都可谓是复杂的。新的2019年已经开始了,“金猪”在财富上无疑被每个人寄予了更多的想象和期许,在遭受了过去一年的行业持续大调整的考验以后,能否在接下来的一年迎来更多的好运气,现在就让我们来放飞思绪,自由畅想一下。  一、需求疲软引发的调整趋势能否回归正常轨道?  受大环境的
期刊
无数次在瓷器上、油画上、铜版画上,见过那处千帆云集,洋楼林立,还有彩旗飘飘的广州十三行,也总会遥想两个世纪前它的繁华盛景:车水马龙的街道里夹杂着广府乡音与洋腔洋调,鳞次栉比的商铺里陈列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当然,还少不了那数之不尽的工艺品,广绣、壁纸、银器、牙雕、贝雕……在这些专售给西方人的东方奢侈品中,唯有外销扇最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多种工艺存于一扇的集大成者,方寸之间凝聚着十三行匠人的整体智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曾是那个让人向往的天朝上国。技艺精湛的手工品为世界各国艳羡,更曾远涉重洋,成为异国他乡让人趋之若鹜的奢侈品。即使未曾踏出国门者,也各具特色,铭记着一方水土的风韵。斗转星移,那些原本精美绝伦的手艺似乎已跟不上社会极速前进的步伐,成为日益被边缘化的“非遗”。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遗工艺最多的国家。除了少数在当今获得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依旧举步维艰,甚至奄奄一息,亟待社会力量
期刊
当一位老师面带略作神秘的笑容把这部书递给我的时候,我就知道眼福来了。这是属于那种让我浊眼为之焕发异彩的古籍,人手的木夹板与粉色的槟榔笺封皮很是搭调,扉页的万年红让我猜到是一部岭南旧物。当看到书名《楚庭稗珠录》时,我不禁脱口而出:“此书一直以来只闻其名,不知其踪,不料今日于此得见本尊真颜。”立地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多年宋,究竟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拥有这部书?而当我看到内中“陈君葆”的藏印时,当下释然。宝
期刊
将一篇童话从文字转变为画面,就是《大鱼成长记》系列纸本水墨画所做的事。画家对文字的偏爱让她的詩歌、长篇故事可以与这些架上水墨作品互文、互证,相互阐述,这并不多见。从外在清新温婉的颜色运用和灵巧的角色形象人眼,我们会觉得李博伦的画是一种童真而浪漫的、充满轻柔婉约女性特质的表达,无论是画面选用的孩童题材、反复出现的几个灵巧可掬的动物形象、象征天真稚气和纯挚的符号——如泡泡、珍珠、海水、向日葵等,更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