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清供:张元士白描水仙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仙作为岁朝清供之物,不仅是文人书房的摆设,更是喜迎新春的应景之物。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有《赋水仙花》诗云:“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在隆冬时节百花凋零之际,唯有水仙、江梅等依然芳香如故,其高洁的品质可圈可赞,所以在宋代以来的画史上,擅绘水仙者代不乏人。
  明代隆庆六年(1572)正月,苏州籍画家张元士与其友人雅集于文友琴山的书斋。此时正值新春佳节,斋中水仙盛開,诸名士推杯换盏,吟诗作赋。一后,张元士回忆当日盛况,应友人之约,绘制了白描《水仙图》。在画中,张氏所绘两株屹立于山石丛草中的水仙,因系仰望的视角,水仙显得伟岸挺拔。作者以双钩法画叶,辅之以淡墨,再勾勒花瓣,而花蕊则以细腻的墨线勾染。两株水仙,一为五叶,一为六叶,花瓣均为六瓣。水仙生长之处,为淡墨渲染之小草、山石,这与水仙一贯生长的环境——水盆有很大的不同。很显然,画中的水仙并非张元士在书斋中所见到的实景,而是将水仙置于山野之中,增添一种野趣,更见其脱俗不阿的秉性。
  此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在画中题识日:“隆庆壬申春正月,琴山斋中,水仙数茎,精彩倍常,诸名公日觞咏于其间。余亦叨侍席末,琴山怪余久无作至,闰二月既望,勉图此纸,自愧拙劣,岂敢与诸大家争妍耶?支峰张元士识”,钤白文方印“张元士印”,另在画幅左下角有白文方印“张叔,上氏”,疑为张元士名印。其鉴藏印有朱文椭圆印“嘉庆御览之宝”和朱文方印“宣统御览之宝”,可知一直收藏在清宫,但并未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或三编中。
  张元士生平资料史载阙如,只知其号支峰,乃书画家张元举之弟,花鸟画家陈道复(1483—1544)之甥。陈道复为“吴门画派”代表作家文徵明(1470—1559)弟子,擅画花鸟,尤其擅长写意花鸟,与徐渭(1521—1593)并称“青藤白阳”。在其传世作品中,有《梅花水仙图》(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水仙山茶图》(南通博物苑藏)、《山茶水仙图》扇面《茶花水仙图轴》、《倚石水仙图轴》、《松石水仙图》扇面、《红梅水仙图》扇面(均藏上海博物馆)和《水仙竹石图》扇面、《梅花水仙图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均以白描法绘水仙。张元士或与其有师承关系。
  因此从艺术渊源来说,张元士应属“吴门画派”传人。从陈道复和张元士的水仙可看出,两者在气韵、意境及画法上确有相似之处。所不同者,陈道复水仙有飘逸之感,而张元士水仙则有坚挺劲健之感。但若深究其源头,则可上溯至宋代的赵孟坚。在现存的传为赵孟坚的《水仙图》卷(分别藏天津博物馆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可见其以白描法绘群仙图,用双钩写叶,再以淡墨填色,工整秀逸。赵氏的这种画法,于元明以降的水仙画法,可谓开创了先河。在张元士的水仙中,就可见到这种典型的印记。
  仅仅在明代画坛,除陈道复、张元士外,就有唐寅、仇英、陆治、钱毂、周天球、文嘉、马守真、陈嘉言、张寅等诸家的水仙画行世,且多为白描画,显示出明代水仙题材绘画的兴盛。而且在明人诗歌中,也有多人咏及水仙画,如倪谦(1415—1479)在其《倪文僖集》中有《水仙画二首》,其一云:“微人有所思,江皋静无语。翠袂含香风,翩翩欲轻举”;而徐渭则在其《徐文长逸稿》中有《画水仙付鹫峰寺僧》诗云:“水仙画里妙氤氲,詹匐从兹等烂芸。安得香岩真鼻孔,一时成雾尽从闻”,均对水仙及其水仙绘画赞誉有加,其他如达兼善、周天球等也有类似的诗歌传世。很显然,张元士的《水仙图》,只是众多以岁朝清供为主题的水仙绘画的缩影,也是明代文人自宋元以来风雅清玩的代表。
  需要提及的是,作为“吴门画派”的余绪,张元士也和众多吴门地区书画家一样,擅画山水。《石渠宝笈》二编《淳化轩》著录其《华山鸟道图轴》。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中,亦出现其山水扇面,其风格颇类沈周、文徵明山水画风,反映出张元士在白描水仙之外多方面的绘画才能。其兄张元举亦擅画山水,有《山亭观瀑图轴》、《观瀑图》扇面(均藏南京博物院)、《草阁飞泉图》(广东省博物馆藏)《载酒图》(湖州市博物馆藏)、《溪山深秀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图》(天津博物馆藏)等传世,同时亦兼擅竹菊,有《竹菊图》(宁波市天一阁文物保管所藏)行世。
其他文献
当一位老师面带略作神秘的笑容把这部书递给我的时候,我就知道眼福来了。这是属于那种让我浊眼为之焕发异彩的古籍,人手的木夹板与粉色的槟榔笺封皮很是搭调,扉页的万年红让我猜到是一部岭南旧物。当看到书名《楚庭稗珠录》时,我不禁脱口而出:“此书一直以来只闻其名,不知其踪,不料今日于此得见本尊真颜。”立地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多年宋,究竟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拥有这部书?而当我看到内中“陈君葆”的藏印时,当下释然。宝
期刊
将一篇童话从文字转变为画面,就是《大鱼成长记》系列纸本水墨画所做的事。画家对文字的偏爱让她的詩歌、长篇故事可以与这些架上水墨作品互文、互证,相互阐述,这并不多见。从外在清新温婉的颜色运用和灵巧的角色形象人眼,我们会觉得李博伦的画是一种童真而浪漫的、充满轻柔婉约女性特质的表达,无论是画面选用的孩童题材、反复出现的几个灵巧可掬的动物形象、象征天真稚气和纯挚的符号——如泡泡、珍珠、海水、向日葵等,更重要
期刊
乾隆朝仿制宫廷所藏历代文房玩物,是中国文物史上一个高峰期,大凡瓷器、铜器、书画,都有追摹古人而留下名品的实例。而用在书画纸方面,则有赫赫有名的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至今仍为造纸史上的传奇之物。  仿金粟笺源自乾隆之喜好  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浙江海盐金粟山的金粟寺,开始订造了一批抄写藏经用的纸,材料是桑皮、槠皮等,多数抄写经文的纸背后,盖有“金粟山藏经纸”的椭圆形木戳印记,有研究者甚
期刊
一书,一菖,一画笔,这是吴浩的日常。  他痴爱菖蒲,家中常伴菖蒲八百余株,而菖蒲的“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似乎也正应着吴浩性格中的淡泊纯粹。他亦痴迷于传统绘画,那种将高士之清怀雅格纳于心中。浸淫于此番生活趣味,灵动往来的满纸逸气,潜入肺腑。如此这般,画之面目,乃真实性情。  不惑之年为艺术漂泊  冬日,在成都双流麓镇的大来山房与吴浩先生围炉夜话。灵动怪诞、坦荡直率是笔者对吴浩的第一印象。  在大来
期刊
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猪是吉祥、丰收和财富的象征。中国养家猪历史可追溯到黄帝时代。中国文字据说是由仓颉创始,而从家字拆字所见,是六从豕,是无豕不成家。可见在黄帝时期豢养家豕之普遍性。而我国早就有猪图腾崇拜,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红山文化中的玦形猪首龙,其使玉器由一件单纯美身佩饰,异化为神物、权柄和祭器。与这些早期的猪作为祭祀用品不同,在明清以及近现代中,以猪为题材的艺术品,基本上都是取
期刊
在中美贸易战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背景下,2018年成为中国拍卖行业的临界点,而2019年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征集和招商面临的挑战也势必难度升级,大中小型拍卖行均是如此。但某些瞬间也表明,二级拍卖市场在理性调整中等待回暖。如那些自带流量热度与实力派“演技”齐聚一身的超级拍品,给予2018年艺术市场另一种嗨点和爆点。此外,中国书画、现当代艺术、古董珍玩、古籍善本等每一个业务板块平分秋色,作为艺术市场大众参与
期刊
被余岚吸引是因为惊艳的一抹绿。她当时出现在闺蜜的朋友圈里,对一个敏锐的色彩感官爱好者而言,其实五官、身材、气质在第一眼之中完全是被隐去的,满眼都被那霸道的翠绿感(真的是很接近阳绿翡翠的那种绿)占满。在日常认知里,艳色的饱和度都非常高,是一类非常危险的颜色,以至于经常和俗字挂钩,但是遇见了可以降伏它的人,反而会有一种特殊的高级感。  余岚就是可以降伏这种艳色的人,而且是骨骼纤细,有张小小鹅蛋脸却留着
期刊
以经营名家书画而著称的艺坛老字号荣宝斋是许多中国书画爱好者喜欢的地方。我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到北京开始,每次去北京总喜欢去琉璃厂上的荣宝斋转一转。对于我这样的爱好翰墨的人来说,在此间观赏书画,挑些图书,淘点文房用品,每次都会有收获。但要说收获最大的,倒是听荣宝斋的老人孙日晓老先生讲述他在荣宝斋所亲历的趣闻逸事。  自1894年,松竹斋主人又开设了荣宝斋时,就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雅意。所以
期刊
实用主义者或许认为,花大量的精力投放在事业以外的癖好是不值的。而明朝遗民、大学者、大玩家张岱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无独有偶,明朝另一位大学者袁宏道有句话亦颇值得玩味,“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在古代,人们由于生活节奏慢、物质相对简单贫乏,寓情于世俗生活之外,往往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世界独辟其一方天地、值得有识之人与之相交。“人若无痴无癖,必不是深
期刊
行为艺术,一种长期给人怪诞、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甚至从其诞生起,就一直备受大众的质疑:一个瞬间即逝的动作何以能称之为艺术?当然,正如那句老话一样: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行为艺术亦如此,不管你承认与否,如今行为艺术已经进入博物馆、拍卖行的视野,认识、理解行为艺术,不妨为自己的收藏视野打开一块新天地。  拍卖现场首现行为艺术   2018年末最为轰动的艺术事件莫过于涂鸦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