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三化学总复习的教学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三的化学总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老师科学系统的复习指导,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深刻理解,让学生学会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学会表达,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去解题,为六月的中考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初三的化学总复习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复习和学会考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初三化学总复习教学状况来看不容乐观,甚至让人担忧。教师满堂灌、题海战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体性的传统应试教育现象仍非常明显,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统一的教学标准,忽视学生的疑惑和和反思,机械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失去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初三化学总复习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以有效复习为主线探索出适合初三学生化学总复习的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和体现学与教相统一的素质教育。
  一、初三化学总复习现状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在各单元、期中以及期末等各种复习课之后,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提高综合应用水平,为最后冲刺中考做准备的阶段。承载着这个重要使命的初三化学教师的总复习课堂教学就显得比以往的课堂教学更为重要。复习课不但要让学生做到“温故”,还要做到“知新”。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熟练和深化,在学习方法和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宽,能够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继续学习。虽然复习课如此重要,但化学总复习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让人担忧。一些教师把复习课简单地理解成是重复以前学的知识,巩固以前学的知识,把以前学的知识回锅加热就是复习课。
  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但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几十年用惯了的教学方法要一下子改变,并且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让一些老师感到很不适应。新课标下的化学总复习更是对化学教师对化学知识结构、化学教材的领悟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教学素养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并且总复习不像新课程一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又不如新课程那么新奇、有趣、有悬念,而且在总复习阶段,学生的两级分化已较明显,必须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复习需求,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素养不过硬,就不可能在总复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于是,为了中考,又回到以前的借助各种教辅书进行地毯式的题海战术的老路上去,学生的学习被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和讲解所取代,缺乏主动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学得辛苦,毫无学习激情可言。
  这些年,一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也主动去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复习方法,但是这些复习方法的探索更多的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是站在教师自己的角度去探索的,主要表现为教师如何去教。而对学生如何去学关注较少,这些复习方法因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而不能盲目照搬,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初三的化学教师打破原有的复习模式,大胆研究。开拓创新,为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努力。
  二、初三化学总复习方法
  有效的复习方法是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因素统一起来进行。初中学生因为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的特点,在学习上还不能达到完全自主的程度,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研究一系列相应的教的复习方法来影响学生的学的复习方法。传统的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的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主动交流,学生缺少获取知识的经验和体验。大量的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恶扼杀了他们主动复习的愿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借鉴,总结出了在初三化学总复习中的几种复习方法。
  一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双主体互动合作复习方法。这种复习方法是为了发挥学生在复习时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复习教学中的参与度,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为导的主体的双主体的复习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与合作,教师是课堂互动合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作用,整个复习教学过程随着知识巩固互动,问题质疑互动,任务引领互动,拓展思维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在互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组间合作,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炼。提高学习能力。
  二是“任务驱动”模式的复习方法。这种方法是以与复习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教师将复习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中,通过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和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先前学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开展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在对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理清知识脉络,在潜意识中建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三是针对错题复习方法。这种方法是对学生平时做错的题进行归类、分析,找出做错的原因。比如可从习题的设问和条件、相似类型习题解题的思路和过程等若干方面进行归类比较,从而探寻做错了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学生归类分析后再在易错点上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对错题的改正,让学生对错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从而对易错点理解透析,使知识掌握得更牢,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并且在对错题的不断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
  总之,初三化学复习课不是对以往知识的简单的重复练习,而是要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通过复习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考试,这就需要我们初中化学老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去探索更好的复习方法。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随着它的飞速发展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量运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腾飞,在利用环境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人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向自然大肆索取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地球的保护,造成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被破坏,飓风、洪水、地震、泥石流、沙尘暴、酸雨、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的不
一、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
一、拓展探究式学习的同时,接受式教学法不能完全舍弃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老师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相对探究式学习法而言,很多老师对传统教学中接受式学习的方法持否定态度,课堂上“每问必究、每课必究”,其实这种作法恰恰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比如一位老师在一节公开课上讲解葡萄糖的相关知识点,重点是葡萄糖的性质。这位老师从糖的分类开始讲
开展情境教学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无疑是激活课堂,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原则  情境创设的原则一般有三个:第一,科学性原则;第二,激励性原则;第三,应用性原则。情境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中应有的作用。教师应重视初中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到北京35中听了5节课,召开了座谈会,强调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力解决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他提出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就是符合这一指导思想的教育方法,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它的提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
我是一名乡镇的化学教师,参加了今年暑期培训,教研员分析了市区和县城的中考化学成绩的差异,显示出了城乡之间的教育落差。看到这些心里感觉很沉重,同时,更促进了我对这份事业的珍重。所以,从学习回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我从下面的几个方向改变。  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重
期刊
初中物理课程提出,初中物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对大干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的兴趣,有目的地创设学习物理知识的学习氛围——即物理教学情境。就成为新初中物理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在科学“猜想”中创设情境  科学的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