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纪录片《千年书法——翰墨精神》介绍了书法传承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变革,提出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书法艺术;《淳化阁帖》;传承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大书法家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作品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经过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有10卷,汇集了从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作品,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欣赏《淳化阁帖》过程其实就是在欣赏中国书法1000多年的演变的过程,纪录片《千年书法——翰墨精神》通过《淳化阁帖》的引出下文,四十分钟时间介绍了书法传承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变革,提出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汉字的书写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纪录片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金开诚说:“它是方块字,方块字就有一定的面积,这个面价虽小,但是它可以做文章了。……所谓‘永’字八法,就是一个永远的‘永’字,它把八种笔划都包含了那么这个笔划比较多变。结构也多变,它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单体结构。左右结构还有对称性的左右结构,不对称性繁荣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有两层式的,三层式的,结构变化很大。”中国的文字兼具了使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居魅力的书法艺术,它是一门可以追求线条美的艺术,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
书法艺术传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占据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书法艺术中,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结体的大小、疏密、斜正,墨色的浓淡、枯润,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说中国哲学阴阳变化可以说是书法艺术而存在的根本。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在龟骨、兽骨上的甲骨文,随着青铜器的产生,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钟鼎之上,这就是被后人称为钟鼎文的字体,又称金文。清代书法家李瑞清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毛公鼎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毛公鼎为当今出土的铭文青铜器中,文字最多的一个。毛公鼎的铭文是西周时期金文的代表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广义的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便于管理,秦始皇下令同文,李斯制定出了一种比大篆间接规范的字体——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李斯也就成为了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书法家。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取代了小篆,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一个重大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性的觉醒时期,造就这时期书法艺术繁荣发展,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得到了完善。唐代书法达到鼎盛,各种书体都有了承前启后的发展。宋代书法注重书法家的感情发挥,追求个性的发展。到元明时期,书法大家层出不穷,个人风格更加鲜明,使书法艺术进入新的时代。
书法艺术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汉字自身的逐渐演变为中国书法展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工具的逐步完善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法得以延续发展的真正价值也许是通过简单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再者,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书法家的创作。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后,进行创作。书法作品呈现出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愿望,品格等,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下笔落纸如云烟。”张旭的草书“蓦地而来飘然而去,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腾作势”,心中的激昂慷慨跃然纸上,展示了他傲视一切的胸襟,不拘礼法的生活态度和张扬的个性。
艺术的发展是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而艺术又体现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便于管理而统一文字,这就促进了小篆字体的产生。汉代是建功立业的一个帝国,它是外向的、动态的、粗犷的,像霍去病石刻、马踏飞燕都是动态的,但这时期压抑了认得个性,强调群体去建树功勋,使得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压制。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时期,书法艺术的审美特质渐渐加强。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它浸润着晋人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情。这时期书法家人文精神的觉醒,书法不单单只注重实用性,更加注重书法家个人精神的体现。晋人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是每个时代的主流书风。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想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大特点。”书法艺术不仅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而且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真正的书法作品,在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优秀的作品更加充分的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或者融入书法家的感情,体现民族精神。
“无论是官居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无论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只要是中国传统文人手中都握着这幅笔墨,笔墨间流淌的不仅仅是百折千回形态各异的中国文字,更体现了千百年来磨砺而成的文人性格以及生命状态。”这是现在我们所要思考,当今的社会有多少真正传统文人,又有多少是浑水摸鱼。
《千年书法——翰墨精神》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中国书法艺术是何时产生的,书体和字体是一回事吗?甲骨文、金文是否属于艺术,更深一步思考什么是艺术?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
【关键词】书法艺术;《淳化阁帖》;传承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大书法家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作品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经过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有10卷,汇集了从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作品,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欣赏《淳化阁帖》过程其实就是在欣赏中国书法1000多年的演变的过程,纪录片《千年书法——翰墨精神》通过《淳化阁帖》的引出下文,四十分钟时间介绍了书法传承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变革,提出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汉字的书写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纪录片中,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金开诚说:“它是方块字,方块字就有一定的面积,这个面价虽小,但是它可以做文章了。……所谓‘永’字八法,就是一个永远的‘永’字,它把八种笔划都包含了那么这个笔划比较多变。结构也多变,它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单体结构。左右结构还有对称性的左右结构,不对称性繁荣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有两层式的,三层式的,结构变化很大。”中国的文字兼具了使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居魅力的书法艺术,它是一门可以追求线条美的艺术,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
书法艺术传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占据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书法艺术中,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结体的大小、疏密、斜正,墨色的浓淡、枯润,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说中国哲学阴阳变化可以说是书法艺术而存在的根本。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在龟骨、兽骨上的甲骨文,随着青铜器的产生,一种兼有纪实和装饰作用的文字出现在钟鼎之上,这就是被后人称为钟鼎文的字体,又称金文。清代书法家李瑞清说:“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毛公鼎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毛公鼎为当今出土的铭文青铜器中,文字最多的一个。毛公鼎的铭文是西周时期金文的代表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广义的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便于管理,秦始皇下令同文,李斯制定出了一种比大篆间接规范的字体——小篆作为官方公布的规范书体,李斯也就成为了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书法家。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取代了小篆,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一个重大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性的觉醒时期,造就这时期书法艺术繁荣发展,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得到了完善。唐代书法达到鼎盛,各种书体都有了承前启后的发展。宋代书法注重书法家的感情发挥,追求个性的发展。到元明时期,书法大家层出不穷,个人风格更加鲜明,使书法艺术进入新的时代。
书法艺术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首先汉字自身的逐渐演变为中国书法展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工具的逐步完善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法得以延续发展的真正价值也许是通过简单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再者,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书法家的创作。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后,进行创作。书法作品呈现出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愿望,品格等,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下笔落纸如云烟。”张旭的草书“蓦地而来飘然而去,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腾作势”,心中的激昂慷慨跃然纸上,展示了他傲视一切的胸襟,不拘礼法的生活态度和张扬的个性。
艺术的发展是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而艺术又体现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便于管理而统一文字,这就促进了小篆字体的产生。汉代是建功立业的一个帝国,它是外向的、动态的、粗犷的,像霍去病石刻、马踏飞燕都是动态的,但这时期压抑了认得个性,强调群体去建树功勋,使得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压制。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时期,书法艺术的审美特质渐渐加强。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它浸润着晋人空灵的精神、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的深情。这时期书法家人文精神的觉醒,书法不单单只注重实用性,更加注重书法家个人精神的体现。晋人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是每个时代的主流书风。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想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大特点。”书法艺术不仅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而且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真正的书法作品,在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优秀的作品更加充分的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或者融入书法家的感情,体现民族精神。
“无论是官居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无论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只要是中国传统文人手中都握着这幅笔墨,笔墨间流淌的不仅仅是百折千回形态各异的中国文字,更体现了千百年来磨砺而成的文人性格以及生命状态。”这是现在我们所要思考,当今的社会有多少真正传统文人,又有多少是浑水摸鱼。
《千年书法——翰墨精神》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中国书法艺术是何时产生的,书体和字体是一回事吗?甲骨文、金文是否属于艺术,更深一步思考什么是艺术?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