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中的山歌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476789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人们来到漓江边,看着山光水色的江面上那流动着的竹筏,还有那渔夫忙碌的身影,耳边似乎就会飘来刘三姐那动人的歌声:唱山歌来哎,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
  人们熟知的刘三姐是壮族人,这位壮族的民间音乐家,在歌声中将壮族的风情融入到美妙的旋律中。隔着江水,远望壮寨,则看到壮族房屋在层层如螺如髻的梯田间,顺着陡峭的坡地从山间延伸至山顶。
  


  壮族人把建房当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对建房的要求较高。在每一个村寨里,大家都保持着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印砖、奠基、砌墙、建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这样可以说:壮族的寨子,是靠大家齐心协力建起来的。
  
  古式的传统气息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壮民居住房屋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的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鱼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在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在屋檐等雕刻成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族民居很少开后门。
  
  现代“干栏”的魅力
  
  现代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多沿水而居,村寨依着山傍,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
  壮家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形式。“栏”字在壮语里是“家”的意思,比如“回家”就叫“北栏”,“干栏”就是漂亮的家的意思。
  


  壮族人称干栏建筑为麻栏。此类建筑用料用松木颇多,工艺复杂,由支高中柱、间隔柱构建而成。整幢木楼用40到60余根直径近50公分的圆木支撑,这些制成受力柱和铺设地板的松木均要经过剥皮、泡水、清除淤泥、创光等加工工序,使其具有防腐、防蛀的功能,经久耐用。木楼所有柱、梁全靠榫头互相穿架拉引,形成立体力学结构,把整个房子支撑起来。在柱子离地约六尺处密铺厚松木板成为楼层,四周围板,上盖瓦片。
  壮族干栏二楼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为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厨房。据说,过去山上野兽很多,这样的设计可防野兽;其次是山里气候潮湿,人住一楼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大屋内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的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客房在前庭左角。
  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选择这个最靠边落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让年轻姑娘方便与情人幽会,过去壮族人有种习俗,每到傍晚时分,小伙子就可以在钟情的女子楼下轻唱情歌,而女子也可与之相呼应。
  这种房屋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壮寨民居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形式。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比较传统的住房形式。在过去,这种居俗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由于居住地区的不同,其建房形式也有所不同。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以木头建筑为主、瓦顶,显得端庄、大方,受汉族风水观念的影响,宅基的地点要由风水地理师来确定其是否对应“龙脉”,朝向是否吉利。
  壮族的房屋建设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用来堆放稻谷、农具和牲畜。壮族干栏建筑的阶梯都是用单数,多为7级或9级,这是与建筑第二层地板的高度有关系的。木楼里,长长的楼廊提供了较宽阔的活动空间,楼梯设于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走廊,较宽敞,围以栏干或半节板壁,光线充足,壮家人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
  


  旅行结束,我发现探讨刘三姐到底是哪里人,意义已经不大了。其实每个屋子里都住着刘三姐般的壮家女孩。现在的“刘三姐”代表的是一份深埋在岭南人民、特别是壮族人民心里难以割舍的情感。
  在壮民心中,山歌从壮族女刘三姐的口中出,壮族的各种民俗民风都在歌中得以体现,并世代传唱着。流连于层层烟海中的壮族“干栏”房屋,挨家挨户,我在找寻刘三姐踪迹的同时,更多的是领略到了丰富的壮寨民族建筑特色。行走在壮寨里,我听见了很多“刘三姐”甜美的歌声,它们滋润着山峦清水,沁人心脾,给夏日带来一丝清澈的凉意。
  深吸一口山间的原味壮乡空气,闭上双眼,听着“刘三姐们”在与“牛哥们”对唱山歌,歌声飘过壮寨、飘过群山、飘过银带般的河流。顷刻间,便获取些许的温暖与感动。
  
  链接
  
  壮族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民以农业为主,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最负盛名的特产,饮食方面壮族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的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时喜欢用糯米做五色饭或各种糕点,部分地区还有嚼食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
其他文献
图瓦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性民族,他们在前苏联、蒙古国有数十万人,在世界的范围内,他们相对集中在阿尔泰山的周围,中国的图瓦人主要集中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喀纳斯景区,是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集地。目前他们只有2000多人,长年生活在阿尔泰的大山深处,他们的生活风俗、婚姻方式等很少被人注意。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一些学者和专家进行历史探讨、田间调查,渐渐地,图瓦人终于露出了他原始的面孔。  图瓦人因
期刊
彝家的风情从一支火把点燃开始,以一腔歌谣归为结束。这个藏在大凉山深处的山地民族,悠远历史与多种来源使其形成了丰富文化。他们更是能歌善舞,连一片木叶亦可吹出动人曲调。每逢婚嫁节庆,人们围着熊熊篝火,合着月琴、口弦的欢乐曲调,跳“锅庄”、跳“打歌”,通宵达旦,尽兴方休。彝人崇虎、尚黑、敬火、爱武,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从火把节、彝族年,到少女们争奇斗艳的赛装节,彝人总有自己狂欢的理由。  彝
期刊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本族人自称爱尼族或阿卡人。历史上住在半山或高山上,以轮歇式的刀耕火种和狩猎为生,是西双版纳除傣族外的第二大民族。因居住地域不同,其服饰、习俗也有较大差异。作者拍摄、记录的此次婚礼地点为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的南西村,是四年前才从高山上搬迁到坝子边的,生活还不算富裕。其民风纯朴,习俗保持相对传统和古朴。  新郎叫钟强,28岁。新娘叫敏松,24岁。他们不是同村人,两村相距一天的路程。按
期刊
德国喷气“三剑客”    Me 262——“雨燕”、“风暴鸟”  毫无疑问,Me 262战斗机是二战期间出现的最具创造性,最非凡的战斗机。时至今日,Me 262在二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依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一些人认为如果这种新型飞机在二战期间能够大量在战场上投入使用,并在一开始就被作为战斗机,可能会大大扭转二战欧洲的空中战局。而阿道夫·希特勒决定将Me系列作为战斗轰炸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至今依然倍
期刊
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交往方式、名称和活动各地不大一样。一般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白天进行,称“玩山”或“玩山赶坳”;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晚上进行,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在活动中,男女唱歌谈心,寻找恋人。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要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后女方要到怀孕后才能住到丈夫家。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
期刊
哈尼人过去一直沿袭古代遗留下来的“抢婚”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方亲属相中姑娘之后,不经媒约提亲,也不让男女双方认识交往,便组织一帮小伙子把姑娘偷抢回来,由男方家长或亲戚主持,让他们结为伉俪。另一种“抢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相互爱慕,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家长。男方已备礼品请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门求婚,但女方家长百般阻挠,不愿成全女儿的婚事。儿女们为反对长辈对婚烟自由的束缚,便
期刊
西江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一律盖有黛瓦,日渐斑驳的墙角裸露出黑而光圆的卵石。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后半边靠岩着地,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者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西江千家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从贵阳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凯里市,再包车
期刊
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惊艳的民族审美。然而一场汶川大地震,数万生灵惨遭涂炭,巴蜀大地及其周边省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中央及地方政府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是,抢救,修复,转移……一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战役的集结号吹响了。远在深圳《焦点》编辑工作室的我们,在痛惜、祈祷之余,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加入了抢救的行列,由此,《行走少
期刊
阿昌族的村寨,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居民的住宅,都建造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样式,其中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邻里户外都可相互照应。而传统全木式的仗楼建筑如今已越来越少了。虽然如此,但木头仍然是阿昌族人民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尽管过去的木框架如今已改变为今天的钢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内壁仍然用木料装饰。  阿昌族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交通状况不会太挤,从昆明客运站总站乘坐直达陇川的客
期刊
“底页”,是由母系或父系血亲集团组成的大家庭,大“底页”之下又有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称之为“底各”。因此,由若干个“底页”组成的村寨,是形成拉祜族社会的基本单位20世纪50所代初,勐海县偏僻山区的拉祜族,一家数代几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底页”这种独特的、典型的民居形制,7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拉祜族的“底页”逐渐解体,“底页”成员共居的大房也随之逐渐消失。个体家庭居住的草顶竹楼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