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点石成金”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高考备考中,诗词鉴赏历来是重点和难点。其中,要求抓住诗词中某一字词进行分析、理解、拓展与联想而进行鉴赏的命题形式,在近几年的备考模拟试题与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种命题形式也越来越引起了高三备考师生的重视。至于在鉴赏中怎样去准确、明了、又快又准地做好这类题目,并从中总结出本身的规律,寻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近年的备考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以下五点是必须要考虑的。
  一、该字词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状
  诗词中的情状,或为事件,或为人物,或为某一景物,诗体不同,所指也不同。换言之,所谓情状,就是诗词中写了什么。说是物象可以,说是意象也行。鉴赏一首诗词,首先要清楚的就是这些。而古诗词中,通过什么情状反映什么情感往往是有规律的,这就为准确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提供了依据。
  有众多的写景状物的作品,经常成为高考备考中诗词鉴赏命题的首选。由此,考生经常使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术语进行分析评价。至于写的是什么“景”,也就是是什么“情状”,必须由具体的某一字词去认识理解。所以,要准确把握诗词作品的情状,需要紧紧抓住字词,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社会背景及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去把握诗词的意象,对诗词进行整体鉴赏。
  二、该字词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诗词的创作方法,也是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把握了诗词的情状的基础上,需要准确地判断出诗人的寄寓之所在。联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去把握诗词的主旨。不同作品,特点各异。有的通过重点词语直接表达,有的通过特定的意象寄托,有的通过一些行为动作流露。但要在鉴赏中将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则必须紧紧抓住某一具体的字词,展开适当的拓展和联想,答案才能言之成理。
  三、该字词有无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古诗词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明显、特点最突出、操作最方便的一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在诗词艺术上的作用自不待说。所以,在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也是必须要注意的一个分析点。表现在某一字词上,常用的修辞方法不外乎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有限的几种,常常一眼就可看出。
  四、该字词有无转化现象
  文学的“含蓄”与“委婉”,备受古人推崇。在古诗词中,这一特点常常是通过字词的表面意义与实际意义的转化来表现的。如,动与静、虚与实、哀与乐、远与近等。这种转化现象,既是作品的艺术特点,也一定是鉴赏活动的着力点,对准确理解把握作品,至关重要。
  五、该字词在结构上的作用
  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常常不是孤立地出现的。它除了在内容上的作用非常突出之外,更主要的是常常起到一定的结构作用。比如,统领下文、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概括总结、烘托对比等。此类词语对整体把握诗词的行文特点与意象、意境,总能起到提示作用。
  下面试结合具体的例子,对上述方法进行检验说明:
  示例: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提示:这是一首小曲,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之作。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联系如上基本理解,结合问题,可以这样作答: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就是此时诗人这种心境的集中表现。既写出了作者对朝代更替、兴亡交现的倦怠和厌倦,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田园、过上“酿酒煎茶”闲淡日子的理想和情怀。从结构上看,它还有为下文“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埋下伏笔的作用,可答为呼应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等。
  如上鉴赏过程,很明显,涉及到了“情状”“情感”“转化”和“结构”四种方法。
其他文献
古语云:“得道多助,失得寡助”。也有语:“得道者得天下。”而事实上,晓以行道永远比得道更愉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非智力因素是基础能力、信心体力、智慧刻苦的展现。著名足球运动员孙雯这样告诉人们:一个人在人生低谷中徘徊,感觉自己支持不下去的时候,其实就是黎明的前夜,只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前面肯定是一道亮丽的彩虹,这就是恒心。但生活学习的过程
期刊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导语的成功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好的导语就像优秀的演奏家弹奏出的第一
期刊
材料作文(不包括漫画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材料作文又是考生最感头痛、普遍反映无从下手的命题形式,有许多考生常常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出现较大的失误.  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和立意,审题必须对材料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是“精读”,而非“略读”;是反复揣摩,而非不经意的浏览。立意是文章成败关键,考生要在审题上多花一点工夫,拿准了再动笔,千万不要仓促上阵,写到“半截腰”发现立意错误再返工。  
期刊
作文需要发挥想象力,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在作文教学中,应放飞学生的想象。  想象与联想需要植根于生活,茅盾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人虽然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源于客观现实,被想象出来的事物定是由已经感知的事物加工改造而来。臧克家说:“想象的丰富与否,
期刊
“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身焦思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面对作文题,有些学生总会有“说不尽的苦楚,道不尽的忧愁”。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新课标给写作指出了方向,但教学依旧迷茫。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令自己满意、让别人青睐的作文,摆脱“每一次都在徘徊无奈中倔强,每一次作文分数总不闪亮光,不知道表达啥时能长双隐形
期刊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老师深知学生怕文言文,却也无可奈何。然而,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功底非常好。两相比较,仔细推敲,不难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兴趣、迁移和“学以致用”这三个特点,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因趣成习  在调查中,很多文言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阅读文言文,经常细心查阅参考书和字典,敢于尝试简单的文言文创作。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修正和
期刊
一、缘起  200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淮滨高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并逐步构建了符合教育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的“三段六块,立体交叉”课堂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规范地应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二、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潇洒走一回》。)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生:《潇洒走一回》。  师:是啊,面对悠悠天地
期刊
阅读方法的整合,包括阅读课内文本内容和课外阅读资源的方法、整合性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和评价方法。  一、阅读方法的整合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阅读资源对照阅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题材比较法、体裁比较法、主题比
期刊
随着北京等地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语文科目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足见各地教育部门对于母语的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这种现象,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一丝忧虑——分数的增加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
期刊
时事评论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种写作方式,那么,中学生面对当今的时事,又该有怎样的感悟与体会,并把它们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首先,是学生的道德取向。据网上调查结果表明,“负责任”在中学生“最看重的品质”中排第四位,和第五位“沟通”都没有超过0.40,也是排在同类积极品质的末尾。在中学生所持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的关系分析中,研究者也发现,“负责任”与生活体验没有显著相关。这些都表明,责任感和责任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