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对非遗的认识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依然存在不足。比如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差、制度保障不健全、立法保护不完备、创新不足、财力支持不足等现象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局限。文章以汴绣为例,分析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汴绣;传承人;创新;政府扶持;制度完善
中国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汴绣”作为河南地区特色的刺绣形式,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齐名,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汴绣发展的历史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之题材区别于南方绣品的灵巧性和表物性的特征,黄河文明哺育了它浑厚、博大、深沉的北方文化底蕴。汴绣的题材以注重反映历史画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为特征。汴绣的魅力在于手工制作,反过来,手工艺品的漫长周期和艰辛历程又制约了刺绣的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1]。随着工业文明的进展,汴绣进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迷期,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把汴绣推向了一个国际化发展的大空间。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出汴绣新形象、 新工艺、新内涵,以适应现代人的需要、现代家庭的需要、现代审美的需要[1]。汴绣该如何传承如何振兴,是摆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面前的问题。对此,我提出以下思考:
明确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主体地位
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是多样的、立体的。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核心”还应集中在对传承人的保护上。只有传承人,才能让这种文化“活”起来。不只是保护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保护着未来必要的精神财富、守护着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2]。民间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是“活态”续存。其载体主要是传承人。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保护住了传承人就保护住了民间文化。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存在,赋予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和鲜活的生命力,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传承下去的灵魂。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那些曾经靠口传身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严重冲击,这也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汴绣传承人王素花表示因汴绣生产费时费工,要想学习到其精髓并非一日之功,且生产性保护因利润微薄,市场难以做大。许多年轻人因赚不到钱而不愿意学习。因此明确传承人的地位并予以支持保护极为重要。
传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站在传承人的视角看,传承人的本职工作就是传承,这是传承人必须履行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能亦步亦趋地刻板传承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创新,而是要求他们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上保持不变,其他变化与自由发挥并不在禁止之列。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一定要在适度原则下进行,在保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原生态、原真性前提下,合理创新,适度创新。
时代在进步,生活质量在提高改善,人民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样汴绣艺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说汴绣技术有提高和创新,但在有限的技艺水平和有限传承人的限制下,纯手工绣制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汴绣制品可以综合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效率。如在汴绣开始绣制之前,先用机器对布料进行染色处理,这样可以使刺绣工人在刺绣过程中节约时间,并使作品更逼真生动。再者用电脑对画稿进行辅助设计,使得汴绣在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创新。
人才技术培养与新产品开发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却使这种良好愿望面临种种困难。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保护纺织非遗并非要使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一成不变的典籍和古董,而是要使其依然是有所发展的活态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传承。因此,根据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质,有的采用加强继承人培养的方式来传承,不失为保护工程的创新思维之一。而要把培养继承人的工作落到实处,也应有新的思路与办法。
汴绣的人才培养,传统的方式是师徒相传,有助于增强师徒双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很有必要把刺绣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纳入高等职业教学之中。可以建立企业和中高等教育学校的合作模式。学校负责培养专业人才输送给企业。既注重了人才文化的培养,同时又保证了纺织非遗文化后继有人,也实现了和企业的紧密交流,以保证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3]。汴绣是一门技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如今,每年都有众多有美术功底,且文化素养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样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创新。
此外也要注意新产品的开发。汴绣经过多年的发展,种类繁多,但重复复制现象也很严重。建议汴绣企业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发出更多的原创性产品。同时,有实力的企业应选择时机,开发新类别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发传统类产品的新产品,挖掘本土文化,传播中原文化,汴绣精髓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常慧娟,王安霞.汴绣的传统技艺及产业化之路[J].電影评介, 2010,(6):99+105.
[2]张倩.保护非遗关键是保护好传承人[N].甘肃日报,2012-01-30(04).
[3]郑高杰,陈明珍.汴绣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纺织科技进展,2009,(3):27-29.
关键词:汴绣;传承人;创新;政府扶持;制度完善
中国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汴绣”作为河南地区特色的刺绣形式,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齐名,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汴绣发展的历史变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之题材区别于南方绣品的灵巧性和表物性的特征,黄河文明哺育了它浑厚、博大、深沉的北方文化底蕴。汴绣的题材以注重反映历史画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为特征。汴绣的魅力在于手工制作,反过来,手工艺品的漫长周期和艰辛历程又制约了刺绣的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1]。随着工业文明的进展,汴绣进入了历史发展的低迷期,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把汴绣推向了一个国际化发展的大空间。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出汴绣新形象、 新工艺、新内涵,以适应现代人的需要、现代家庭的需要、现代审美的需要[1]。汴绣该如何传承如何振兴,是摆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面前的问题。对此,我提出以下思考:
明确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主体地位
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是多样的、立体的。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其“核心”还应集中在对传承人的保护上。只有传承人,才能让这种文化“活”起来。不只是保护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保护着未来必要的精神财富、守护着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2]。民间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是“活态”续存。其载体主要是传承人。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保护住了传承人就保护住了民间文化。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存在,赋予了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和鲜活的生命力,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传承下去的灵魂。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那些曾经靠口传身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严重冲击,这也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汴绣传承人王素花表示因汴绣生产费时费工,要想学习到其精髓并非一日之功,且生产性保护因利润微薄,市场难以做大。许多年轻人因赚不到钱而不愿意学习。因此明确传承人的地位并予以支持保护极为重要。
传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站在传承人的视角看,传承人的本职工作就是传承,这是传承人必须履行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能亦步亦趋地刻板传承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创新,而是要求他们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上保持不变,其他变化与自由发挥并不在禁止之列。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一定要在适度原则下进行,在保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原生态、原真性前提下,合理创新,适度创新。
时代在进步,生活质量在提高改善,人民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样汴绣艺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说汴绣技术有提高和创新,但在有限的技艺水平和有限传承人的限制下,纯手工绣制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汴绣制品可以综合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效率。如在汴绣开始绣制之前,先用机器对布料进行染色处理,这样可以使刺绣工人在刺绣过程中节约时间,并使作品更逼真生动。再者用电脑对画稿进行辅助设计,使得汴绣在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创新。
人才技术培养与新产品开发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却使这种良好愿望面临种种困难。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保护纺织非遗并非要使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一成不变的典籍和古董,而是要使其依然是有所发展的活态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传承。因此,根据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质,有的采用加强继承人培养的方式来传承,不失为保护工程的创新思维之一。而要把培养继承人的工作落到实处,也应有新的思路与办法。
汴绣的人才培养,传统的方式是师徒相传,有助于增强师徒双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很有必要把刺绣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纳入高等职业教学之中。可以建立企业和中高等教育学校的合作模式。学校负责培养专业人才输送给企业。既注重了人才文化的培养,同时又保证了纺织非遗文化后继有人,也实现了和企业的紧密交流,以保证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3]。汴绣是一门技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文化。如今,每年都有众多有美术功底,且文化素养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样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创新。
此外也要注意新产品的开发。汴绣经过多年的发展,种类繁多,但重复复制现象也很严重。建议汴绣企业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发出更多的原创性产品。同时,有实力的企业应选择时机,开发新类别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发传统类产品的新产品,挖掘本土文化,传播中原文化,汴绣精髓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常慧娟,王安霞.汴绣的传统技艺及产业化之路[J].電影评介, 2010,(6):99+105.
[2]张倩.保护非遗关键是保护好传承人[N].甘肃日报,2012-01-30(04).
[3]郑高杰,陈明珍.汴绣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纺织科技进展,2009,(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