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社会工作理论简介
理论是由一些了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的抽象概况。理论一旦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同,就可以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中简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为人们生活实践提供指导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不但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服务体系,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更加具有权威性,更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方法和原则,而且也逐步确立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科学学术制度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其首先作用是在于帮助专业建立权威地位,取得在社会中的合法性。继而能否有效地的解释和理解人们的需求,并帮助人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途径。理论作为行动的一部分,不论其在说明抽象水平上。在什么理论视角上都能够对行动产生指导作用,所不同的是行动的后果。一般来说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解释问题、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及发展新的理论。
二、相关理论介绍及浅析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有需求的人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而在帮助实践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专业的、科学的指导方法和理论,这样才能让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此,我从众多的社会理论中选出认知行为、任务中心、心里社会治理模式等理论为例,从概念、优点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相关介绍。
1.认知行为模式浅析
认知行为模式的主要理论是ABC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理论的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只是A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C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行为疗法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来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見行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两者的结合,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要通过矫正技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联系起来,从而使原来不良症状减轻、消失。
优点: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用来解决大学生的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和网络成瘾、逃课等不良行为问题。
不足:認知行为疗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首先,认知行为疗法自诞生以来,虽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多是围绕一些特定的领域展开,比如脱敏疗法对治疗各类恐惧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对抑郁症、强迫症的治疗效果就不明显。
(2)理性情绪疗法在改变受助者非理性观念方面作用显著,但在具体的行为改变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
(3)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受助者行为改变的程度难以做到准确有效的观察与测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
2.任务中心模式优缺点浅析
任务中心模式是由雷德和艾普斯坦两人提倡,是综合危机干预、问题解决及功能学派等理论而形成的的助人方法。此法强调先确定目标问题,再分析并诊断问题原因,然后确定受助者的任务并确定任务完成期限。任务中心模式有独特的假设,它认为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者可透过专业服务过程增强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助者是解决问题及改变的主要媒介,工作者只是扮演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的角色。因此,此模式为“案主中心”而非“专家中心”的工作模式。主要特点:清晰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理界定任务。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等。
(一)我们认为该模式与其他模式的不同在于:不讨论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致力于探讨问题的助力和阻力,以协助服务对象清楚的界定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资源和障碍。
(二)该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1)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问题不仅是来自于案主内部,同时也要注意外部因素案主问题的影响;(2)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3)将案主和工作者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缺点:
(1)任务目标不能定的太大(一般该模式的目标都是为特定的、具体的);
(2)强调案主的改变动机,如果案主改变动机不强,任务就难完成;
(3)需订立契约,对案主的约束性较强,可能会让案主产生逆反心理。
(三)该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倾听的能力、抓住案主问题核心的能力、与案主达成协议的能力、沟通与回应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案主服务。
(四)该模式的特征在于“简要”和“时限”,前者是指在界定核心问题之后,即规划其任务与实行该任务这一过程中,要使问题具体化,尽量简化,并使案主能增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是指任务中心模式是一种很少超过4个月的短期性的个案工作方法。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优缺点浅析
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理论流派,立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协调,推动着个人内在自我需求的实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充分体系了心理分析理论和人在情境中理論的主要思想,在实务的过程中也突出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发掘和联系。由于心理社会模式具有较强的综融性,在实际的运用中并非容易,加之操作起来会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此理论的融会贯通。其中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两大主要方法,在实务过程中更多强调两者的综合运用。
以老年个案工作为例的文章中,在案主的前期介入体现了直接治疗的工作方法,包括鼓励案主多交流,探讨过去工作中的成就引发案主反思等反思性治疗技术,也包括与案主在外打工的子女联系鼓励多关心和看望案主等非思性治疗技术。在介入的中后期,工作者在直接治疗的同时也展开了许多间接治疗的方法,通过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案主本人的改变。
优点:
(1)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体现了以案主为中心,不把其当成弱势群体来对待,承认案主自决的权利,尊重案主的差异性。
(2)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使案主的问题得到解决,也使工作者本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足:
(1)尽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个案工作的实务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专业特质较为模糊,众多不同流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独特性。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多样的技术治疗技巧除了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之外,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易产生时间上的拖延和浪费。
(3)由于该模式强调对人早期生活行为的发掘和对现在行为的影响,对服务对象自身的认知和判断力较高,所以会对服务人群的选择有所局限。
理论是由一些了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的抽象概况。理论一旦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同,就可以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中简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为人们生活实践提供指导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不但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服务体系,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更加具有权威性,更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方法和原则,而且也逐步确立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科学学术制度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其首先作用是在于帮助专业建立权威地位,取得在社会中的合法性。继而能否有效地的解释和理解人们的需求,并帮助人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途径。理论作为行动的一部分,不论其在说明抽象水平上。在什么理论视角上都能够对行动产生指导作用,所不同的是行动的后果。一般来说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解释问题、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及发展新的理论。
二、相关理论介绍及浅析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有需求的人改变他们的不利处境。而在帮助实践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专业的、科学的指导方法和理论,这样才能让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怎样提供帮助。在此,我从众多的社会理论中选出认知行为、任务中心、心里社会治理模式等理论为例,从概念、优点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相关介绍。
1.认知行为模式浅析
认知行为模式的主要理论是ABC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理论的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只是A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C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行为疗法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来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見行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两者的结合,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要通过矫正技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联系起来,从而使原来不良症状减轻、消失。
优点: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用来解决大学生的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和网络成瘾、逃课等不良行为问题。
不足:認知行为疗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首先,认知行为疗法自诞生以来,虽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多是围绕一些特定的领域展开,比如脱敏疗法对治疗各类恐惧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对抑郁症、强迫症的治疗效果就不明显。
(2)理性情绪疗法在改变受助者非理性观念方面作用显著,但在具体的行为改变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
(3)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受助者行为改变的程度难以做到准确有效的观察与测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
2.任务中心模式优缺点浅析
任务中心模式是由雷德和艾普斯坦两人提倡,是综合危机干预、问题解决及功能学派等理论而形成的的助人方法。此法强调先确定目标问题,再分析并诊断问题原因,然后确定受助者的任务并确定任务完成期限。任务中心模式有独特的假设,它认为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者可透过专业服务过程增强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助者是解决问题及改变的主要媒介,工作者只是扮演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的角色。因此,此模式为“案主中心”而非“专家中心”的工作模式。主要特点:清晰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理界定任务。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等。
(一)我们认为该模式与其他模式的不同在于:不讨论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致力于探讨问题的助力和阻力,以协助服务对象清楚的界定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资源和障碍。
(二)该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1)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问题不仅是来自于案主内部,同时也要注意外部因素案主问题的影响;(2)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3)将案主和工作者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缺点:
(1)任务目标不能定的太大(一般该模式的目标都是为特定的、具体的);
(2)强调案主的改变动机,如果案主改变动机不强,任务就难完成;
(3)需订立契约,对案主的约束性较强,可能会让案主产生逆反心理。
(三)该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倾听的能力、抓住案主问题核心的能力、与案主达成协议的能力、沟通与回应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案主服务。
(四)该模式的特征在于“简要”和“时限”,前者是指在界定核心问题之后,即规划其任务与实行该任务这一过程中,要使问题具体化,尽量简化,并使案主能增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是指任务中心模式是一种很少超过4个月的短期性的个案工作方法。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优缺点浅析
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理论流派,立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协调,推动着个人内在自我需求的实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充分体系了心理分析理论和人在情境中理論的主要思想,在实务的过程中也突出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发掘和联系。由于心理社会模式具有较强的综融性,在实际的运用中并非容易,加之操作起来会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此理论的融会贯通。其中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两大主要方法,在实务过程中更多强调两者的综合运用。
以老年个案工作为例的文章中,在案主的前期介入体现了直接治疗的工作方法,包括鼓励案主多交流,探讨过去工作中的成就引发案主反思等反思性治疗技术,也包括与案主在外打工的子女联系鼓励多关心和看望案主等非思性治疗技术。在介入的中后期,工作者在直接治疗的同时也展开了许多间接治疗的方法,通过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促成案主本人的改变。
优点:
(1)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体现了以案主为中心,不把其当成弱势群体来对待,承认案主自决的权利,尊重案主的差异性。
(2)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使案主的问题得到解决,也使工作者本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不足:
(1)尽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个案工作的实务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专业特质较为模糊,众多不同流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独特性。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多样的技术治疗技巧除了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之外,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易产生时间上的拖延和浪费。
(3)由于该模式强调对人早期生活行为的发掘和对现在行为的影响,对服务对象自身的认知和判断力较高,所以会对服务人群的选择有所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