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对比,翻出“仁义”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人谢枋得说:“凡议论,好事须要一段歹说,不好事须要一段好说。如此则文势亦圆活,义理亦精微,意味亦悠长。”《过秦论》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开启了单篇议论散文对比论证的先河,使这篇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文章通过层层对比揭示了秦兴秦亡的原因。下面笔者试从本文的对比手法入手进行简要说明。
  
  一、秦国与六国之师的对比
  
  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他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国的 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当时秦国之强,非诸国所能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之多;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六国叩关攻秦的来势汹汹。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六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六国之师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二、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
  
  秦孝公当政,“商君佐之”,采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措施;继而“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延续了秦朝的强盛。总之,这些“仁义之施”,都有利于老百姓安定的生产与生活,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才使秦国从诸侯各国中逐渐强大起来。而强秦到了秦始皇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却败在陈涉手中,是因为秦始皇“废先王之道”,“不施仁义”,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通过“焚百家之言”来愚弄百姓,接着“毁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来削弱民众,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来防备人民。历史有训:“失民心者失天下”。秦始皇的这些政策完全背离仁义,有失民心,所以导致了灭亡的后果。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合国情顺民意则国兴,悖国情逆民意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三、陈涉军队与九国之师的对比
  
  文章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陈涉的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起义军队的组成是“疲弊之卒,数百之众”;其武器装备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其起义的影响却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而九国统帅是九国的国君;他们有九国民众;有十倍于秦的土地;有百万之师;有钩戟长矛;在谋划、外交、统兵方面有众多的文臣武将。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的原因。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秦当时要统一中国,自然对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秦当时采取的政策既合民意,又符合历史的潮流,所以秦能够战胜强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势由攻变为守。处于守势,“贵顺权”即施仁政,拢民心。可秦始皇恰恰相反,施暴政,失民心,故败于弱小的陈涉。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暴政的不得人心。
  
  四、陈涉与秦的对比
  
  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倚顿之富”,“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唯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也就是陈涉起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
  所以,陈涉“一夫作难”秦朝“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被最弱小的陈涉所灭亡。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过秦论》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军队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四组对比,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地翻出“仁义”要旨,即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题材:抒情主人公因为某件事辗转难眠,甚至夜不能寐,直至整夜失眠。这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应该值得我们思考。现结合高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其他相关诗歌,将其中主要的原因及表现陈列如下,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启迪。    一、壮志难酬,夜生悲愤    中国古代诗人多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而积极入世,有的甚至怀揣“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梦想步入仕途
期刊
伊万·马林诺卡斯基,1926年生,丹麦诗人,主要作品有《暂缓》等。  我第一眼就看到诗歌标题中“世界”两字,心想世界那么大,然而诗歌是那么短小,只有五行四句话,诗人能作什么交代呢?读罢全诗,我却思绪万千。诗中的第一、二句诗人平静地叙述了世界变迁的真相。那种代表古老传统文化的“教堂”、“古堡”已淹没在象征着现代商业和文明的“摩天大楼与工业烟囱”里,不再耀眼,少人问津甚至不能自拔。第三句是诗人对世界道
期刊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下面谈谈
期刊
语文学习习惯,是经过长期教育和训练形成的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比较固定、能下意识、自动化动作水平的特殊倾向。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拥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便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才能从“学会”到“会学”,才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新课标明确
期刊
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语文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阅读就是它的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语文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有的时候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时间读,没有方法读,没有兴趣读,没有好书读。  首先,没有时间读。课堂上,有的老师为完成预设、展示素质等目的,任意压缩学生阅读的时
期刊
前不久,笔者观摩了一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课。这节课教的是徐志摩先生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其教学安排如下:  1.教师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视频片段,由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导入。  2.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3.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康桥的实景图片后,播放了一段介绍康桥的视频。  4.教师给学生播放《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  5.教师范读。  6.学生齐读。  7.学生讨论这首诗的语
期刊
天降甘霖,“五四”风雷应时而来,唤醒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生命。深宅高院的高家兄弟的生命在展示别样的意义。觉慧走出深渊的决心如同一只发疯的狮子,而觉新却陷入了无限的困惑中。本该属于年轻人的幸福的日子却成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本该给自己带来温暖与安宁的家日日夜夜煎熬这颗本不刚强甚至略显脆弱的心。  觉新对新思想充满了渴望。“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的消息,以及后来上海、南京两
期刊
两千年前的汉朝,是历史上群星璀璨,群峰并峙的光辉岁月,因而才有那么多千秋万载后,依然存留青史卷册的不朽名字。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天辟地,建功立业,才成就了汉武帝的光辉盛世。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功臣,但是,这些功臣并非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和结局。其中,魏其侯窦婴就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作为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有着令世人艳羡的出身,他尽可以依傍姑母这棵参天大树
期刊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却走着一条“高耗低效”之路,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苏教版大容量的课文压力之下,老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浮躁的情绪,对原本应该是美的体验式的阅读失去了应有的耐心。于是几乎是在学生对阅读对象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结论便像珍宝一样
期刊
中考作文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写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这不仅符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切合考试时间安排的实际,同时也保证一篇文章以较为充实的内容表情达意。因此看来,掌握六百字左右记叙文的写法实在是广大初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笔者从实践中认识到,要写好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线索要单一一点    记叙文都应该有贯穿全文的线索。在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里,有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