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教学要生“动”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5002554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尤其是在概念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概念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录所能解决的,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下面就人教版必修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概念引入片段进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教学设计
  第一步 提出问题
  首先是复习向量的三种线性运算及共线定理,接着马上设置问题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问题1 如图(略),已知向量e1和e2,作出3e1+2e2和e1?2e2.
  问题2 如图(略),已知不共线的向量e1和e2,及平面内的向量a,你能通过作图,用向量e1和e2来表示a吗?
  设计意图 问题1是向量的合成,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完成,问题2是向量的分解,是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考查,两个问题在平行四边形法则下得到和谐统一.而且在课的开头就把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给抛了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心动”.
  问题3 已知e1和e2是平面内给定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向量a是此平面内的任一向量,你能用e1和e2来表示a吗?(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其中e1和e2是已知的,让学生任作一向量a,完成作图)
  设计意图 问题3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过渡到一般,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动脑”、“动手”的机会.而3个问题层层递进,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变异性都得到训练.
  第二步 探究问题
  问题3提出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平面内任意选取向量a,并进行作图.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思维着眼点,学生作出的图形是各式各样的.独立完成后,学生再分组交流,教师在其间巡视,并选择四张有代表性的图投影展示.由于向量选择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各种不同方向的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图形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尝试着“动口”表述结论:存在λ1,λ2∈R,使得
  a=λ1e 1
  +λ2e 2.由于思维的限制,大部分同学最初想到的只是向量a方向的改变,但都能构造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进行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追问1 任意选取向量a,都能构造出平行四边形吗?(停顿,让学生思考)
  追问2 若改变向量a的方向呢?追问3 若改变向量a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 教师的3个追问,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二次提问,引发学生的再思考,激发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又一次“心”灵的触“动”.通过设置问题,在教学中,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师生对问题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当然,此环节也可以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节,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自己“动口”表达,进行小结:当a//e1时,a=λ1e 1+0?e2
  ;当a// e2
  时,a=0?e1+λ2e2;当a= 0时,a=0?e1+0?e2.
  追问4 若e1,e2也没有给定,可以任取,那么a一定能用它们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 通过又一次的追问,营造一个让学生“再思考”的情境,对一个似乎已经完成的问题进行再思考,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设疑,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动脑”,感受探究的乐趣.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定理的理解是主动的,是透彻的.通过向量的不断变化,明白定理的前提条件是“e1,e2是不共线的”.
  第三步 归纳结论
  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首先由学生根据上面的探究口述定理,教师进行完善归纳并得到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而且在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定理中需要注意的如:“不共线”、“唯一”以及定理的一些特殊情形等,在前面的探究中都已经很好的展示并解决.学生已经主动构建了知识,不再需要教师“一个定理,三项注意” (章建跃老师语)的提醒,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2 教学反思
  本节课,书上只有短短2页不到,内容也很简单.如果为了应付教学任务,15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结合高考题,发现定理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先理解定理,才能灵活应用它.于是在设计时,着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经历定理的形成过程并主动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向量在“动”,另一方面关键是突出生“动”,让学生的心、手、口、脑都“动”起来.
  2.1心动
  鲁宾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要学的.本例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产生“心动”,从内心渴望解决问题.
  2.2手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并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主动的、积极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本例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作图中理解概念,强化记忆并学会应用.
  2.3口动
  数学最初给人的感觉就是数字、符号、式子等,大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往往忽视了数学语言的表达,以为数学只要会解题就行.殊不知,数学语言的表达对于数学思维和数学解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在概念形成中,在解题过程中,都要让学生“动口”说话,增强数学语言能力,加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本例中,首先通过学生的操作,然后在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后面几个追问时,当学生有所发现后,让学生一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同时进行语言表达.最后,让学生试着对定理进行表述,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4脑动
  课标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口说话,自觉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进行积极的数学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的头脑真正的“动”起来,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本例中,教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不论在“手动”还是“口动”的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学生是完全的“动”起来了.
其他文献
排列组合是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听”易“做”难.笔者认为,合理运用一些思想方法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例说之.  1 数形结合的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仔细观察,合理联想由形及数,由数构形,发现本质的形数特征,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情境的概念及创设的有效性  所谓的“情境”,从教育学的层面上看,指的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据此可
期刊
在立体几何中,有些求体积问题可以通过等积变换来完成,即将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价转化为另一个便于求体积的几何体来解决;求某些点到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通过等积法来完成;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回避寻找垂足点的具体位置,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省去许多作图和论证过程,而将问题巧妙地得以解决;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时,若能求得斜线上的某点到斜足的距离及该点到平面的距离,便可快速求出该斜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从近几年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而且“倡导探究性学习”又是高中数学课标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探究是指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究适
期刊
我国传统的教学优问题是不自然、缺乏问题意识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讲逻辑而不讲思想等.基于《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的课程改革坚持优良传统,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本文依据课标课程的改革重点,结合教学案例,对如何用《课标》的课程理念来考量教学设计展开讨论,期起抛砖引玉之效.  1 加强“亲和力”设计,以自然、亲切
期刊
1 教学内容 中位数与众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  .  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方法目标  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情感态度目标 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  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
期刊
数学的公式往往以两个量为基本元,将研究对象用基本元表示.如,三角公式以两个角为基本元,等差数列以首项、公差为基本元,平面向量以不共线的两个向量为基底,…….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常常根据已知条件,先确定基本元,再将所研究的代数式用基本元加以变换.只有掌握基本元变换,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使学习远离题海战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1 以已知量为基本元,将所求量用已知量表示  例1 已知锐角α,
期刊
1 问题背景  函数图象可以形象地反映函察图象可以确定图象的变化趋势、对称性、分布情况等,关系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  为研究数量  题的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函数图象的性质反映了函数关系,函数关系要重视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教学片断  ()  教师引出与图象对称性重要结论:若 f bx?,x∈R恒成立,则的图象关于直线  ( )  =成轴对称图形.  师:
期刊
前不久,笔者所在的年级备课组统一布置的作业上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若命题“?x∈R,ax2?2ax+3≤0”是假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认同以下的解法(不妨叫方法1)和结果.  解 问题“若命题‘?x∈R,ax2?2ax+3≤0’是假命题,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等价于“已知不等式ax2?2ax+3>0对任意x∈R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于是有a =0或??  ?Δa
期刊
几多风雨,几多春秋,转眼间,福建省课标课程的第四次高考也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回顾我省数学教学的现状,数学难学难教,数学是学生高中学习所用时间最多的一门学科,但学生怕学数学、怕数学考试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面对这一现状,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是应该欢喜,还是应该忧愁?4月7、8两天,我省的广大高三学子迎来了高考前的一次重要考试——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本文拟以此为载体,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