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的中国建筑学界,对于文化建筑的公共性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以政治学中公共性理论的概念为背景,着重对于中国当下文化建筑设计的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关于在公共性理论在文化建筑设计上意义的见解。
【关键词】:公共性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建筑研究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大批城市文化建筑应运而生。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这些文化设施的兴建,初步解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在质量上其实还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求。我国的文化设施在人均上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即使这样,很多文化建筑还是面临着备受冷落的局面。具体表现为(1)很多文化设施成为了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秀政绩,大搞文化设施建设,有些成了摆设,只是一个名片工程。很多文化设施成为了居民一日游的去处,看过之后,便失去了它的作用。这样来讲,文化建筑就无法承载它提升民众的教育与艺术的智能了。更无法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达到想象中的作用。(2)一些文化建筑装修极为豪华,投资惊人,过于庄重和威严,使得普通市民有距离感,不愿意进入其中。(3)文化建筑使得文化成为小部分人的风雅,普通大众无法企及(4)现今的文化建筑缺少对于城市公共精神的关怀,在现今社会,阶级分化极为严重,文化建筑本应承担弥合阶级裂痕的工具,而此时的文化建筑对于这种分化,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文化建筑与普通大众已经有了明显的隔阂,是时候该回到文化建筑的本质上来讨论问题了。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建筑,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建筑作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就对应了公共性对于文化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在文化建筑的建设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更应该合理的设计公共文化建筑。一些建筑设计师只沉醉于绚丽的造型,而忘记了文化建筑最本质的只能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应该转变自己的设计思路,回到人民大众中的实际需求中来,积极地思考文化建筑对于我们社会的重要意义,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1.公共建筑的危机
近年来,公众的文化空间被压榨到很低程度。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个城市的市民广场。这种政府机构门前的巨大的广场是一个政治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城市广场都是对称性的按中轴线进行布置。表现了建设者对于秩序,对于等级的认可程度。同时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求大求壮观成为了市民广场的应有之义。用硬质底板进行铺装,使得公共生活名存实亡。这些并不是市民进行公共生活所首选的地方。
另一方面,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主流,他又侵蚀着公共的文化建筑空间。表面上的商业空间,充斥着摄像头,使得公众没有了隐私的空间。实则这种场合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无法进入的。
对于产生公共空间的决定,民众参与度不够或者说决策权不够。文化设施的建设一般服从于政府意志。一般将其放在政府重点发展的区域,民众参与度不高。要改变这种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增加民众的参与度。
2.文化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文化建筑在公共生活中具有中心的地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文化建筑是一种社会公共的福利,提供公共的服务;(2)文化建筑是城市公共社会生活的载体,是城市居民表达自身的舞台(3)文化建筑的产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文化建筑在现代社会是全社会所有成员所共有的共同财富,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在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一般属于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投资兴建的,所以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公益性。它应该具有以下的属性:(1)共有性。它面对的对象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向大众提供福利(2)必须具有公益性。公共文化建筑一定具有非盈利的性质,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3)提供服务所具有的公平性。任何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公平的社会服务,这是最基本的权利。这也就是说公正公平才是文化服务的存在价值。
3.当代文化建筑对于公共性的追求
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生活和谐,追求的是民主与争议、开放和包容等。文化建筑要作为群众生活中的主要的参与地点,概括起来就就是追求三个理念:公平、民主和开放。公平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理念。民主和开放都是基于平等之上的。
3.1公平的价值追求
公平的理念不是均贫富,也不是吃大锅饭。它所表达的意义是所有的个体享有的社会权益与保障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差别。若想追求理想中的公共生活状态必须首先追求公平的价值。
3.2 开放的价值追求
公众对于空间的利用程度取决于这个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另外,开放作为我们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思想,一种包容的思想。这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表达,使得让整个社会能够容纳那些所谓的异类的观点。开放性就是解放自我,最大程度上尊重个人差异,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于多元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肯定。
3.3 民主的追求
民主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人都能以平等的主体进行参与。公众的参与已经成为民主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在其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并且建立在平等的知情权上,要求参与民主生活的成员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建筑战略
综上所述,文化建筑公共性的缺失,原因众多。有的是政府职能的缺失,有的是公民精神有待于培养,制度也有待于去完善。从目前来看,公众参与度过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全过程群众参与的开放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实行:
(1)前期调查阶段:主要的方法是调查问卷和口头的问询等方法。必须深入到公众中,深入到基层中去听取群众的建议。随后,应该尽快把调查的结果公开,让群众有知情权。而不是拿已经完成好的方案去征询群众的意见。并将调查所取得的成果最后汇入到项目的策划的报告中去。
(2)设计阶段:主要是做到信息进行公开,要把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告知群众,使得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促进意见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还要征询群众对于设计方案的意见,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众人的意见对建筑设计师的想法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3)项目的招投标以及施工的阶段:招投标和施工的进度也要向民众进行公开,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4)使用阶段:在建筑的试运行期间就要多争取群众的意见,对于民众反映较大的问题要迅速进行整改
除了做好以上阶段的公众参与,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做好与群众的沟通的工作,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广播、网站等等,让民众了解项目的进展;
(2)要建立类似于环状的设计流程,打破建筑师孤立、封闭的创作空间,积极争取群众的意见。把群众的建议当做重要的参考资料。
5.结语
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在设计时要更多考虑公共性的因素,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使得公共的文化建筑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公共性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建筑研究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大批城市文化建筑应运而生。各大城市兴建了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这些文化设施的兴建,初步解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在质量上其实还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求。我国的文化设施在人均上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即使这样,很多文化建筑还是面临着备受冷落的局面。具体表现为(1)很多文化设施成为了当地政府的面子工程。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秀政绩,大搞文化设施建设,有些成了摆设,只是一个名片工程。很多文化设施成为了居民一日游的去处,看过之后,便失去了它的作用。这样来讲,文化建筑就无法承载它提升民众的教育与艺术的智能了。更无法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达到想象中的作用。(2)一些文化建筑装修极为豪华,投资惊人,过于庄重和威严,使得普通市民有距离感,不愿意进入其中。(3)文化建筑使得文化成为小部分人的风雅,普通大众无法企及(4)现今的文化建筑缺少对于城市公共精神的关怀,在现今社会,阶级分化极为严重,文化建筑本应承担弥合阶级裂痕的工具,而此时的文化建筑对于这种分化,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文化建筑与普通大众已经有了明显的隔阂,是时候该回到文化建筑的本质上来讨论问题了。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建筑,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建筑作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就对应了公共性对于文化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在文化建筑的建设中,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更应该合理的设计公共文化建筑。一些建筑设计师只沉醉于绚丽的造型,而忘记了文化建筑最本质的只能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应该转变自己的设计思路,回到人民大众中的实际需求中来,积极地思考文化建筑对于我们社会的重要意义,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1.公共建筑的危机
近年来,公众的文化空间被压榨到很低程度。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个城市的市民广场。这种政府机构门前的巨大的广场是一个政治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城市广场都是对称性的按中轴线进行布置。表现了建设者对于秩序,对于等级的认可程度。同时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求大求壮观成为了市民广场的应有之义。用硬质底板进行铺装,使得公共生活名存实亡。这些并不是市民进行公共生活所首选的地方。
另一方面,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主流,他又侵蚀着公共的文化建筑空间。表面上的商业空间,充斥着摄像头,使得公众没有了隐私的空间。实则这种场合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无法进入的。
对于产生公共空间的决定,民众参与度不够或者说决策权不够。文化设施的建设一般服从于政府意志。一般将其放在政府重点发展的区域,民众参与度不高。要改变这种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增加民众的参与度。
2.文化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文化建筑在公共生活中具有中心的地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文化建筑是一种社会公共的福利,提供公共的服务;(2)文化建筑是城市公共社会生活的载体,是城市居民表达自身的舞台(3)文化建筑的产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文化建筑在现代社会是全社会所有成员所共有的共同财富,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在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一般属于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投资兴建的,所以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公益性。它应该具有以下的属性:(1)共有性。它面对的对象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向大众提供福利(2)必须具有公益性。公共文化建筑一定具有非盈利的性质,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3)提供服务所具有的公平性。任何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公平的社会服务,这是最基本的权利。这也就是说公正公平才是文化服务的存在价值。
3.当代文化建筑对于公共性的追求
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生活和谐,追求的是民主与争议、开放和包容等。文化建筑要作为群众生活中的主要的参与地点,概括起来就就是追求三个理念:公平、民主和开放。公平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理念。民主和开放都是基于平等之上的。
3.1公平的价值追求
公平的理念不是均贫富,也不是吃大锅饭。它所表达的意义是所有的个体享有的社会权益与保障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差别。若想追求理想中的公共生活状态必须首先追求公平的价值。
3.2 开放的价值追求
公众对于空间的利用程度取决于这个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另外,开放作为我们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思想,一种包容的思想。这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表达,使得让整个社会能够容纳那些所谓的异类的观点。开放性就是解放自我,最大程度上尊重个人差异,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于多元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肯定。
3.3 民主的追求
民主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人都能以平等的主体进行参与。公众的参与已经成为民主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在其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并且建立在平等的知情权上,要求参与民主生活的成员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基于公众参与的文化建筑战略
综上所述,文化建筑公共性的缺失,原因众多。有的是政府职能的缺失,有的是公民精神有待于培养,制度也有待于去完善。从目前来看,公众参与度过低的问题尤其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全过程群众参与的开放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实行:
(1)前期调查阶段:主要的方法是调查问卷和口头的问询等方法。必须深入到公众中,深入到基层中去听取群众的建议。随后,应该尽快把调查的结果公开,让群众有知情权。而不是拿已经完成好的方案去征询群众的意见。并将调查所取得的成果最后汇入到项目的策划的报告中去。
(2)设计阶段:主要是做到信息进行公开,要把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告知群众,使得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促进意见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还要征询群众对于设计方案的意见,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众人的意见对建筑设计师的想法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3)项目的招投标以及施工的阶段:招投标和施工的进度也要向民众进行公开,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4)使用阶段:在建筑的试运行期间就要多争取群众的意见,对于民众反映较大的问题要迅速进行整改
除了做好以上阶段的公众参与,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做好与群众的沟通的工作,可以利用电视广告、广播、网站等等,让民众了解项目的进展;
(2)要建立类似于环状的设计流程,打破建筑师孤立、封闭的创作空间,积极争取群众的意见。把群众的建议当做重要的参考资料。
5.结语
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在设计时要更多考虑公共性的因素,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使得公共的文化建筑真正的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