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它传达着中国画所具有的文化涵义,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在绘画中的表现载体,在花鸟画的审美特征中占重要位置,特别是对写意花鸟画来说更具特殊意义。中国画强调笔墨表现的存在价值依附于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所以它同时还体现出画家的人格个性和修养。本文以王憨山写意花鸟画作品为课题研究基础,重点分析王憨山写意花鸟画作品中的笔墨语言特征。
【关键词】:王憨山;写意花鸟画;笔墨语言特征
20世纪末正当笔墨问题的讨论处于白热化的时候,王憨山却寓居在自己农村的小屋里研究属于自己的笔墨,他用行动说明他自己的看法,笔墨传统不能丢,但也不能死守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笔墨。其实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不愠不火、不哗众取宠、不蜚短流长、不人云亦云。他的笔墨确实是从传统而来的,却也没有死守传统,而是超越于传统之外,他将传统的笔墨语言变了、化了,成就了属于自己个性特色的笔墨语言特征。他的笔墨语言不仅彰显了传统笔墨语言的审美价值,而且还彰显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一、笔墨语言特征之一--用笔之拙
从他学习书法的经历来看,他的书法路子很宽, 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书法风格,他从众多书法名家中吸取了他们的雄浑、方折、凝重的一面,使他的书风淳朴厚重,取方折的笔道, 金石味很浓。有了很强的书法功底作支撑,又有对搿书画同源’’理论的认同作理论基础,他的绘画用笔也是依循书法用笔。放笔直下,取拙重、浑厚、质朴的风格。-中国花鸟画用笔从徐渭开始就取“放刀的一格,王憨山的花鸟画用笔也是遵循这一传统的,放笔直下,了无遮拦。消解了传统绘画所规范的用笔须“一波三折刀之类的古训,更注重用笔的“拙”味。
从王憨山的书法作品和画面上的题款我们很难看出他的书法用笔是出自哪家哪体。不管是章法,还是结体,完全有悖于传统书法规则,有现代书风的审美取向,却又不同于现代书风,他拉开了自己与今人、与古人的距离,他就是王憨山,他有他的用笔的“游戏规则”,是“憨山体”,是_种与众不同的、敦实厚重的用笔方式。他远离了传统文人花鸟画家用笔的纤弱飘柔的笔势,强调饱和丰满、拙实厚朴。他写字作画用笔直起直落,不强调笔形变化,不讲究起笔和收笔的规则。虽然也是中锋用笔,但不讲究提按顿挫,不拖泥带水,不左顾右盼,直爽干净,保留了不事修剪的生动性和生机。比取巧的细笔皴染要简洁直率,画面也更爽利大气,不是呆板、‘滞涩, 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弗拙中藏巧刀的拙。这在中国花鸟画中是极其少见的。
王憨山说:“作画用笔,·不宜过快,快则浮华,笔不入纸矣:但亦不宜滞,滞凝则板,不见墨。这是他对前人用笔法则的创造性和有选择的继承。有了对传统画论的精深研究和与生俱来的悟性,他悟到了传统书画用笔的精髓,从而激励了他大胆地融合各种书法的长处和适合自己个性的东西于自己的笔墨变形之中,遂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貌。传统绘画用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规律和法度,并且还将这些规律和法度理论化、规范化了,成为了画家们的最高准则。然而这些理论束缚了画家的创造力,结果画出来的作品就缺乏个性魅力。一样的一波三折,一样的屋漏痕,一样的锥画沙,哪还有什么个性可言,其实就是在无休止地进行重复。王憨山消解了这些程式规范, 显得了无牵绊,简化了繁琐的用笔规则,取消了细节的精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传统的技巧和法度,我们感觉到的是一股疾风吹劲草、所向披靡的快感;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眼球也大受刺激,也根本来不及欣赏细枝末节,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个性的魅力。
二、笔墨语言特征之二--用墨之足。
在用墨时首先注重的不是落墨后的“墨分五彩一,二而是整体的大的效果,使作品有力度、有气势、 有视觉感染力。在确定了大效果的前提下,再恰如其分地掌握局部的变化,他喜欢并善于运用浓墨、焦墨作画,往往以浓重有力的笔线构成画面的基本骨架,强调块面外轮廓的整体与节奏。这样,使他笔下的物象造型浓黑饱满、大气磅礴,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用墨足的特点。
传统文人画非常注重墨色的变化和韵味,有“墨分五彩"之说, 强调墨象的对比效果,‘墨色在重复中变化,在变化中对比。.一幅画中墨无对比的话,就会产生平板、肥腻之感F对比太强则死板生硬,对比太弱则平淡无神。‘‘。王憨山则是不强调韵味,他所追求是一种视觉冲击效果,所以他的用墨不太讲究“五彩’’,对比很大,浓则浓,淡则淡.浓淡分明,很直率。也正是这一特点,使他的笔墨被批评说死板生硬。但是,我们看他的作品时并不感觉到死板生硬,反而觉得憨厚纯正,画面物象还是显露出了它们灵性的光辉。单纯的墨块组合有一. 种节奏美。应证了石涛说的“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 黑乎乎的墨团却蕴涵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让人感动。如果他的用墨还是遵循传统的用墨方法的话,那他就不是王憨山了,就没有个性风格了。
他以他浓重饱满和分量十足的墨色挑战了传统文人画家所遵循的信条,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唯有王憨山有这样的胆色和魄力,给足墨、.卯足劲挑战传统、挑战世俗.这种气魄、胆量和个性在当代画坛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三、笔墨语言特征之三--用色之重
王憨山的花鸟画是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这一条线索而来的。在色彩运用上的胆量和气魄比起他们来”王憨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大胆突破了传统“水墨为上’’的观念’J而且还主张靠色要给足’’, 不仅不排斥色彩,还要给足色彩,用得明亮、用得充实、饱满,突破了一直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文入画的审美标准。看来中国画的色彩美学要在王憨山这个环节发生重大变化了口王憨山在色彩运用上极富主观意识,也有很强的平面构成意识。色调明快而强烈,同样强调了对比。大黑大白,大黑大绿的对比关系强烈。红得耀眼,黑得发亮。大块的墨一大块的色对比强烈,却还是有墨和色的融合,不流于艳俗。使画面具有既单纯又丰富,简洁而又明快的视觉冲击力。而且画面精气神十足,突出了色彩的个性化表现力量。如果说齐白石等人在色彩表现力的探索还是处于尝试状态中的话,那么,王憨山则是大刀阔斧地进行色彩的运用。不敢说是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的。
王憨山用得最多的色是红色,红色是民间的喜庆色。红灯笼、红对联、红中国结、红鞭炮等等,都是突出喜庆气氛的。王憨山也喜欢用红色。他画的鱼有很多就是全部用大红色画出来的,画面上的墨只是陪衬,不也有收获的喜悦吗?斗架时的大公鸡的红冠,,红得耀眼,’ 与大块的墨形成了很强的对比i画面上斗鸡的形象更加突出,气氛也更加紧张。本来被文入画家视为俗气的红色,在王憨山的畫中尽情施展了它的美丽,红得纯粹、红得自然,但还是沉着,不浮躁:使画面不仅浓烈醇厚,而且还充满了稚拙的天趣。
【关键词】:王憨山;写意花鸟画;笔墨语言特征
20世纪末正当笔墨问题的讨论处于白热化的时候,王憨山却寓居在自己农村的小屋里研究属于自己的笔墨,他用行动说明他自己的看法,笔墨传统不能丢,但也不能死守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笔墨。其实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不愠不火、不哗众取宠、不蜚短流长、不人云亦云。他的笔墨确实是从传统而来的,却也没有死守传统,而是超越于传统之外,他将传统的笔墨语言变了、化了,成就了属于自己个性特色的笔墨语言特征。他的笔墨语言不仅彰显了传统笔墨语言的审美价值,而且还彰显了独特的个性魅力。
一、笔墨语言特征之一--用笔之拙
从他学习书法的经历来看,他的书法路子很宽, 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书法风格,他从众多书法名家中吸取了他们的雄浑、方折、凝重的一面,使他的书风淳朴厚重,取方折的笔道, 金石味很浓。有了很强的书法功底作支撑,又有对搿书画同源’’理论的认同作理论基础,他的绘画用笔也是依循书法用笔。放笔直下,取拙重、浑厚、质朴的风格。-中国花鸟画用笔从徐渭开始就取“放刀的一格,王憨山的花鸟画用笔也是遵循这一传统的,放笔直下,了无遮拦。消解了传统绘画所规范的用笔须“一波三折刀之类的古训,更注重用笔的“拙”味。
从王憨山的书法作品和画面上的题款我们很难看出他的书法用笔是出自哪家哪体。不管是章法,还是结体,完全有悖于传统书法规则,有现代书风的审美取向,却又不同于现代书风,他拉开了自己与今人、与古人的距离,他就是王憨山,他有他的用笔的“游戏规则”,是“憨山体”,是_种与众不同的、敦实厚重的用笔方式。他远离了传统文人花鸟画家用笔的纤弱飘柔的笔势,强调饱和丰满、拙实厚朴。他写字作画用笔直起直落,不强调笔形变化,不讲究起笔和收笔的规则。虽然也是中锋用笔,但不讲究提按顿挫,不拖泥带水,不左顾右盼,直爽干净,保留了不事修剪的生动性和生机。比取巧的细笔皴染要简洁直率,画面也更爽利大气,不是呆板、‘滞涩, 是“大巧若拙的拙,是弗拙中藏巧刀的拙。这在中国花鸟画中是极其少见的。
王憨山说:“作画用笔,·不宜过快,快则浮华,笔不入纸矣:但亦不宜滞,滞凝则板,不见墨。这是他对前人用笔法则的创造性和有选择的继承。有了对传统画论的精深研究和与生俱来的悟性,他悟到了传统书画用笔的精髓,从而激励了他大胆地融合各种书法的长处和适合自己个性的东西于自己的笔墨变形之中,遂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貌。传统绘画用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规律和法度,并且还将这些规律和法度理论化、规范化了,成为了画家们的最高准则。然而这些理论束缚了画家的创造力,结果画出来的作品就缺乏个性魅力。一样的一波三折,一样的屋漏痕,一样的锥画沙,哪还有什么个性可言,其实就是在无休止地进行重复。王憨山消解了这些程式规范, 显得了无牵绊,简化了繁琐的用笔规则,取消了细节的精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传统的技巧和法度,我们感觉到的是一股疾风吹劲草、所向披靡的快感;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眼球也大受刺激,也根本来不及欣赏细枝末节,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个性的魅力。
二、笔墨语言特征之二--用墨之足。
在用墨时首先注重的不是落墨后的“墨分五彩一,二而是整体的大的效果,使作品有力度、有气势、 有视觉感染力。在确定了大效果的前提下,再恰如其分地掌握局部的变化,他喜欢并善于运用浓墨、焦墨作画,往往以浓重有力的笔线构成画面的基本骨架,强调块面外轮廓的整体与节奏。这样,使他笔下的物象造型浓黑饱满、大气磅礴,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用墨足的特点。
传统文人画非常注重墨色的变化和韵味,有“墨分五彩"之说, 强调墨象的对比效果,‘墨色在重复中变化,在变化中对比。.一幅画中墨无对比的话,就会产生平板、肥腻之感F对比太强则死板生硬,对比太弱则平淡无神。‘‘。王憨山则是不强调韵味,他所追求是一种视觉冲击效果,所以他的用墨不太讲究“五彩’’,对比很大,浓则浓,淡则淡.浓淡分明,很直率。也正是这一特点,使他的笔墨被批评说死板生硬。但是,我们看他的作品时并不感觉到死板生硬,反而觉得憨厚纯正,画面物象还是显露出了它们灵性的光辉。单纯的墨块组合有一. 种节奏美。应证了石涛说的“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 黑乎乎的墨团却蕴涵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让人感动。如果他的用墨还是遵循传统的用墨方法的话,那他就不是王憨山了,就没有个性风格了。
他以他浓重饱满和分量十足的墨色挑战了传统文人画家所遵循的信条,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唯有王憨山有这样的胆色和魄力,给足墨、.卯足劲挑战传统、挑战世俗.这种气魄、胆量和个性在当代画坛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三、笔墨语言特征之三--用色之重
王憨山的花鸟画是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这一条线索而来的。在色彩运用上的胆量和气魄比起他们来”王憨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大胆突破了传统“水墨为上’’的观念’J而且还主张靠色要给足’’, 不仅不排斥色彩,还要给足色彩,用得明亮、用得充实、饱满,突破了一直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文入画的审美标准。看来中国画的色彩美学要在王憨山这个环节发生重大变化了口王憨山在色彩运用上极富主观意识,也有很强的平面构成意识。色调明快而强烈,同样强调了对比。大黑大白,大黑大绿的对比关系强烈。红得耀眼,黑得发亮。大块的墨一大块的色对比强烈,却还是有墨和色的融合,不流于艳俗。使画面具有既单纯又丰富,简洁而又明快的视觉冲击力。而且画面精气神十足,突出了色彩的个性化表现力量。如果说齐白石等人在色彩表现力的探索还是处于尝试状态中的话,那么,王憨山则是大刀阔斧地进行色彩的运用。不敢说是后无来者,至少是前无古人的。
王憨山用得最多的色是红色,红色是民间的喜庆色。红灯笼、红对联、红中国结、红鞭炮等等,都是突出喜庆气氛的。王憨山也喜欢用红色。他画的鱼有很多就是全部用大红色画出来的,画面上的墨只是陪衬,不也有收获的喜悦吗?斗架时的大公鸡的红冠,,红得耀眼,’ 与大块的墨形成了很强的对比i画面上斗鸡的形象更加突出,气氛也更加紧张。本来被文入画家视为俗气的红色,在王憨山的畫中尽情施展了它的美丽,红得纯粹、红得自然,但还是沉着,不浮躁:使画面不仅浓烈醇厚,而且还充满了稚拙的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