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再要求要有语文味。本论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美”的挖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文中体验美,在朗读中欣赏美,在写作中创造美。在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圣人孔子十分重视对“礼”“乐”的学习,近代蔡元培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如此,何为美育?德国作家席勒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重要地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充分体现了美的教育对生活、对人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快速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
小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处处闪烁着美丽的光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了美的信息。许多课文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篇简单的文本,而是一幅画、一首美丽的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提取文本中的“美”,进行美育教学。语文内容极为广博,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美,自然美、人情美、精神美、艺术美、语言美、风格美、结构美等等,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渴望和追求。它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才思敏捷,能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领域。只要教师能诱导学生时时体验到美,处处感受到美,悉心地鉴赏美,努力地创造美,毫无疑问,就一定会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苦读”变为“乐读”,在赏心悦目中掌握语文知识。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中应怎样让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以《桂林山水》为例:
《桂林山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参考用书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桂林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从文本中,可以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两方面: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以桂林的山水的特点为基础,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进行哪一种美的教育呢?
针对这问题,教师除了思考教师参考用书中指出的教学目标外,还应思索如何具体实施。围绕山水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照片地播放,实物地演示,使学生初步感受桂林之美。其次,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幻想,使学生自主感受桂林之美。只有通过如此,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进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升华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美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桂林山水》一文,体现了自然之美,还有《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由衷的赞美。又如《春》、《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等。这些课文通过描写对自然物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方面的美,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语文中除了自然之美,还有组多方面的美。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妈媽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又如《草地夜行》一文中有舍己为人的句子:“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我掉进泥潭里了。’”在教学的时候,紧抓住老红军先后说的两句话采取比较的方法:老红军先后说了什么?如将句子位置调换可以吗?为什么?通过比较,老红军那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便屹立于学生面前。学生不仅明白老红军的高尚行为,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情操的熏陶。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个机会,指出衡量一个人美与丑的标准是看他的心灵美丑,为人类所作的贡献的大小。从而让学生体验人物的人格美。同样的《张海迪和她的妹妹》这篇课文也体现了人格之美。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些文章通过运用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的介绍科学知识,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科学之美。
总之,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各个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反过来,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的难点。语文教学改革应当有一个高标准,把语言表达美、创造美提高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使语文教育成为创造教育,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语文创造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译林出版社.2009-07.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论文选[M].北京大学.1983-0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作者简介
龚兰婷(1990-),性别:女,籍贯:浙江省义乌市,民 族:汉,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人教版)。
(作者单位: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审美能力
圣人孔子十分重视对“礼”“乐”的学习,近代蔡元培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如此,何为美育?德国作家席勒说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重要地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充分体现了美的教育对生活、对人的重要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快速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
小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处处闪烁着美丽的光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了美的信息。许多课文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篇简单的文本,而是一幅画、一首美丽的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提取文本中的“美”,进行美育教学。语文内容极为广博,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美,自然美、人情美、精神美、艺术美、语言美、风格美、结构美等等,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渴望和追求。它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才思敏捷,能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领域。只要教师能诱导学生时时体验到美,处处感受到美,悉心地鉴赏美,努力地创造美,毫无疑问,就一定会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苦读”变为“乐读”,在赏心悦目中掌握语文知识。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中应怎样让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以《桂林山水》为例:
《桂林山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参考用书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桂林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从文本中,可以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两方面: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以桂林的山水的特点为基础,如何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进行哪一种美的教育呢?
针对这问题,教师除了思考教师参考用书中指出的教学目标外,还应思索如何具体实施。围绕山水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照片地播放,实物地演示,使学生初步感受桂林之美。其次,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幻想,使学生自主感受桂林之美。只有通过如此,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进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升华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美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桂林山水》一文,体现了自然之美,还有《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由衷的赞美。又如《春》、《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等。这些课文通过描写对自然物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方面的美,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语文中除了自然之美,还有组多方面的美。如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妈媽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又如《草地夜行》一文中有舍己为人的句子:“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我掉进泥潭里了。’”在教学的时候,紧抓住老红军先后说的两句话采取比较的方法:老红军先后说了什么?如将句子位置调换可以吗?为什么?通过比较,老红军那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便屹立于学生面前。学生不仅明白老红军的高尚行为,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情操的熏陶。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个机会,指出衡量一个人美与丑的标准是看他的心灵美丑,为人类所作的贡献的大小。从而让学生体验人物的人格美。同样的《张海迪和她的妹妹》这篇课文也体现了人格之美。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些文章通过运用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的介绍科学知识,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科学之美。
总之,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各个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反过来,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的难点。语文教学改革应当有一个高标准,把语言表达美、创造美提高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使语文教育成为创造教育,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语文创造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译林出版社.2009-07.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论文选[M].北京大学.1983-0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作者简介
龚兰婷(1990-),性别:女,籍贯:浙江省义乌市,民 族:汉,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人教版)。
(作者单位: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