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价确实有点偏低呀。”电话那端的王振华轻声叹道。最近,听到有关天地快运(TNT)收购华宇物流的询问,这位华宇物流创始人都会以类似的语气回答。
2005年12月初,正值中国物流业正式向外资开放的前夕,王振华与国际快递巨头TNT草签了一份协议,将华宇物流100%股权售予后者。
时隔一个月后,王振华很快发觉公司被贱卖了。他的参照系是,大田集团董事长王树生将旗下的快递资产套现了4亿美元。
“我对华宇的估值是20亿元人民币,但目前只有9亿元人民币。”王振华创立华宇整整10年,将亲手养大的孩子如此“送人”,有些遗憾。由于正式合同未签订,他本可以毁约重新寻找出价更高的买家,但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不会“朝三暮四”。
通过收购华宇物流在大中城市拥有的1100多个操作站点和转运中心,TNT试图藉此一改在中国经营快递物流的颓势。
与竞争对手联邦快递(FedEx)、联合包裹(UPS)和敦豪(DHL)相比,TNT在内地几乎没有一张比较成熟的网络,且业绩也远远逊色。
面对外资快递巨头们在中国竞相抢占网络资源时抛出的高价绣球,是选择卖?还是自己继续经营?国内民营快递企业老板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大田4亿美元身价之谜
联邦快递收购大田集团的快递资产,无疑在国内快递市场掀起了一阵波澜。
但联邦快递的“赎身”、TNT收购华宇的买卖,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王树生的故事并不具有标本效益。”中国货代协会的一位专家表示。
尽管王树生没有让大田集团通过上市实现自己的资本价值,但他在套现过程中同样享受了资本增值带来的快乐。他已在短短的14年之内,成功地从一位运送包裹等物品的快递企业老板,变身中国超级富豪。如果以2005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为参照系,王树生可以位列前30位之内。
王树生的财富故事让与大田有相似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心驰神往。
王树生能以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50%股份以及大田集团在中国89个地区的快递网络套现4亿美元之巨,与双方那段合作的历史不可分割。1999年,联邦快递在与原来的大通运输有限公司分手之后,选择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大田集团,合资组建了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
一个是世界500强企业,一个是刚刚起步的民营物流公司,悬殊的实力让天平的重心倾向于联邦快递。在大田联邦成立后,合资公司的管理权几乎都掌握在联邦快递手中,并独立运营国际快递业务。
纵观外资快递巨头进入中国的历史,“独资”是必然的选择。王树生亦意识到快递业所带来的利润空间,遂另立门户,开始运作国内快递部分。据称,联邦快递每年会向大田上缴合资公司的利润分成和代理费用。到2004年,大田集团的总资产也由1992年成立之初的6万元壮大到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600多倍。
彼时,王树生打算将合资公司股权卖给联邦快递的说法在业内成为公开的秘密,转让价暂定为2亿美元。即使是在2004年大田国内快递业务亏损6000万元人民币的情况,联邦快递最终也给王树生的快递资产开出4亿美元的天价。
“如果以净资产计算,大田只能卖到2亿元人民币左右。”北京一家快递企业老板分析说。他认为目前大田集团的资产作价并不能真正代表市场上的价格。
该人士称,由于大田和联邦快递合作中,每年要给大田1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利润,联邦快递一直想把大田甩开,但各持50%股权的比例成为绊脚石。“双方股权相同,等于谁也没有真正的话语权。”
联邦快递如果要回购股权,唯有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正式“离婚”。“王树生谈判的筹码能从2亿美元翻番,可能与联合包裹和中外运的那笔交易有很大关系。”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王树生在那里找到了参照系。
自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UPS出于政策限制与中外运集团合资。但双方只有一家合资公司,其他地方业务与中外运仅为代理关系。由于中外运倚重与DHL的发展,UPS为了拓展自己的网络,2004年12月2日,UPS与中外运“离婚”并单飞,宣布自己将获得在中国23个中心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掌控权。为此,UPS将支付1亿美元“赎身费”给中外运。
而TNT在购买华宇物流100%股权之前,双方没有资本或者股权上的合作。“华宇的卖价更具有参考意义。”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总表示,“王振华也不一定贱卖了华宇物流。”
外资觊觎之心
从目前数起外资并购国内物流企业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四大国际快递巨头的身影十分活跃。不论是UPS和联邦快递先后回购中方股权,还是TNT吞下华宇物流,它们在中国的角力焦点是,抢占网络资源,进而掌握上游的客户资源。
是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吸引着这些外国快递巨头们。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将达到11 972亿元人民币,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快递市场目前的规模是200亿元人民币,每年的增长在30%以上。“中国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物流就增加两个百分点,快递则增加3个百分点。” 中国货代协会国际快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新说。
在2005年12月11日——这个对外资开放物流领域的时间节点前后,并购案例经常上演,不足为奇。但并购的主角们是在离开中外运之后才得以真正施展自己的策略。
远离中外运是加速快递巨头们圈地的开始。DHL是最早将快递概念引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也是目前惟一继续保持和中外运合资的国际快递巨头。从1986年后,陆续成立的中外运敦豪,中外运-TNT、中外运-OCS和中外运北空-UPS等合资公司,随着各自战略的调整,外资们纷纷单飞或者寻找新的合资伙伴。
例如,联邦快递在与大田快递短短的6年合作后,通过并购大田集团的快递资产,获得其在中国89个地区的快递网络。同样,TNT也是故伎重演。因为自建网络,无论从时间还是成本考虑,都为下策。
“尽管物流网络本身的净资产可能不高,但通路资源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一位物流业专家说。一般而言,国际快递如果要真正成型,必须同时具备地面的配送网络、空中网络和国外网络。
“地面网络决定着空中网络。”北京宅急送配送有限公司总裁陈平直言不讳。他认为,如果没有地面网络揽货和配送,空中网络没有意义。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按照中外运集团原总裁张斌的设想,通过收购申通快递在全国分布的资产构建地面配送网络,空中入股上海航空公司和四川航空公司,国际快递业务由中外运敦豪经营。“以此完善中外运集团的战略之后,再整体出售一部分股权给DHL。”但随着张斌的离职,中外运新的战略还是未知数。
除了经营国际快递业务之外,外资大举铺网可进一步蚕食中国的国内快递业务。目前,尽管只有中外运敦豪被有关部门批准允许经营国内快递,但其他外资快递巨头绝非坐等中国政府政策。例如,一般国际快件中的国内段,基本都是由国际快递公司做的。因为交给国内快递企业做,一旦丢失,将影响整个公司的形象和信誉。
外资快递巨头在铺网的同时也着手内部的整合。据悉,快递业领导者中外运敦豪在中国价值2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进展顺利,此项投资计划使服务中心得到升级。2005年上半年,青岛、上海、苏州、合肥和厦门完成设施升级,总面积增长了140%,作业车辆增加40部,进出口快件日均处理量平均增长近一倍。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外运敦豪已在国内拥有56家分公司,其业务服务覆盖318个主要城市。中外运敦豪董事总经理吴东明表示:“近年在中国,中外运敦豪保持着每年35%-45%的业务增长,2004年业务增长更高达50%-60%。”
UPS方面亦表示,在UPS供应链解决方案集团在上海、苏州和福田设立了3个仓库和配送中心之后,UPS还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再建立20个这样的业务基地,这将使该集团在中国经营的物流中心数目超过40家。
谁是我的大买家
在外资已经可以独资的年代,民营快递企业在高价的诱惑面前,是选择卖,还是继续经营呢?
这个问题让许多民营快递老板感到苦恼。在2月16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快递业发展座谈会上,36岁的陈德军一言未发。
这位上海民营快递企业的领军人物、上海申通快递董事长本来完全有理由在与会20多家媒体记者面前,将京城4天游说的感受和盘托出,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甚至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会议期间,他甚至有一半时间离席而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场外的走廊里,等待着会议的结束。
在经历了《邮政法》修改稿第1稿到第7稿的折腾之后,这位皮肤黝黑、外表敦厚朴实的农民企业家不想在公众场合辩解更多,他在思考:如果市场环境继续恶劣下去,是不是应该将公司股权出售?到底卖给内资还是外资呢?
与王振华一样,陈德军也“羡慕”王树生活生生套现了4亿美元,打算将申通卖个好价钱。“我的网络不比他差,也能值这个价钱。”陈德军喃喃道。他深知,如果卖给内资企业,4亿美元,是天方夜谭。
但随着中外运总裁张斌2005年12月底被解职,中外运收购申通快递的草签协议被搁置起来。2005年11月中旬,有媒体披露,中外运旗下上市公司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斥资3.6亿元人民币购买申通快递51%的股权。
但从陈德军处获悉,当时打算收购的是母公司中外运集团,只是草签了协议,收购的对象涉及旗下12家公司,其中包括4家公司49%股权和8家公司26%股权。在北京游说的4天里,陈德军曾亲自到中外运集团与相关负责人谈过两次,“但依然没有明确答复。”
当时,陈德军为了所谓的“民族快递业”,毅然停止与谈得正欢的法国邮政谈判,而选择了中外运集团,但今天,他的看法有了改变。“今后我也要考虑卖给外资。”
申通快递成立于1993年,目前营业额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信函业务占六成左右。由于邮政部门的查处和罚款,导致市场环境十分恶劣。如果《邮政法》修改稿第7稿中“350克以下”由邮政专营的规定得到全国人大的通过,申通的整体业务将大面积下滑。“那时申通将严重贬值。”一位业内专家指称。另外,政府重复纳税的做法也让民营快递企业感到不满。
陈德军不得不考虑到这些暗藏着的风险。只要有比较大的投资者愿意和陈德军谈入股合作,陈便前往商洽。本刊独家获悉,国内科技企业翘楚联想集团旗下的联想投资曾和陈德军有过股权谈判上的接触。“卖给国有企业,还不如卖给外资。”一位专家称国有企业本身的公司治理存在很大的病诟,反而会拖垮民营企业。
相比陈德军,已经找到买家的王振华话语显得十分轻松:“不卖给TNT,华宇的前途很美好;卖给TNT,华宇的前途更辉煌。”王振华认为手中的华宇物流“可卖可不卖”。
据王振华透露,最初和TNT只谈出售部分股权,但考虑到未来公司增资扩股,自己缺乏资金投入,股权会被稀释得厉害,所以全盘售出。创建于1995年的华宇物流,目前正在为包括快速消费品、家电、医药领域的17万客户服务。在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公司已拥有了1100多个操作站点和转运中心,并有 12000 多名员工和3000 多辆卡车。“现在能否正式签订协议,还没有确定下来。”王振华说。
除了四大国际快递之外,法国邮政亦打算在国内收购物流网络。据称,潜在买家是嘉里大通。嘉里大通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大陆最早成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嘉里大通已经在内地所有省份设立了120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具体进展不太清楚。”嘉里大通的一位人士说。
买与不卖的交锋
“如果我要见外资了,那么宅急送就是末流公司。”北京宅急送总裁陈平表示坚决不会将股权卖给外资。这位曾经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现快递金矿的老板,一直扛着民族快递的大旗。目前宅急送、申通和顺丰号称国内民营快递三巨头。
与一些民营快递企业的想法不同的是,陈平计划将宅急送拿到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据称,宅急送聘请了安永国际会计事务所从事公司上市审计工作,JP摩根与台资倍利证券为其上市承销商。目前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章程协议的修改、财务报表的审计等上市前期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筹集2至4亿港元。”但事实上,从三年前开始喊上市,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上市时间表。
不过,陈平早已开始培养自己的资本驾驭术,2004年北京物美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陈平旗下的双臣快递公司是发起股东之一,目前物美也持有宅急送的股份。
在业务上,也开始有了新目标。自2004年起,宅急送确定了以航空快递为龙头的战略重点,开始以包机、包舱、包板、包吨等多种形式与国航、上航、南航等13家航空公司展开客机腹舱包租运输合作,开辟了100多条航线,在全国7大物流基地之间开通固定航空包机运输干线,大中城市之间开通了多条支线。现在,航空货运已占宅急送运输的60%,日处理货物达3万多件,2004年的货运量达到8.4万吨。
尽管在媒体面前一再宣称要上市,不卖给外资。但陈平依然十分关心最近“谁在和谁谈判”、“谁又想卖给谁”和“谁谈的价格是多少”等已经证实的新闻或未经证实的传闻。
他甚至乐观地认为,外资快递巨头鲸吞其竞争对手,对宅急送的业务发展反而有利。“现在跨国巨头争夺的主要是国际快递业务,对国内快递业务相对会放松些。”陈平认为至少3年后,外资才会真正掉头重视国内快递市场。
有专家认为,国内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并没有走到竞争白热化,也没有到无路可走关门的地步,“至少可以发展几年再卖个更高的价钱”。而王振华则有另一番看法,“如果外资不买我,而买了其他企业,对我来说损失了一次机会,外资并购的对象也是非常有限的。”王振华怕失去找到买家的机会。
多家民营快递企业都表示公司盈利颇丰。陈德军声称,当时和中外运谈判时保证公司每年的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人民币。“少于这个数,我不要中外运半文钱。”而宅急送总裁陈平也大谈公司的盈利状况良好。
为何盈利如此好,还要卖呢?业内专家分析,相比家电、保险和房地产行业,中国的快递物流行业显得十分稚嫩。中国快递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物流公司真正兴起于2000年左右。目前国内大小快递企业存在3万多家,仅上海就有6000多家,而美国的物流公司有9000多家,日本只有1000多家。“此时出售的时机不错,刚好跟上了外资快递巨头布网的节拍。”
“整个行业从业者的素质不高,企业做大了一点就想卖掉。”一位民营快递企业老总认为很多做快递的企业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民族快递业的发展。“见到外资就投降了。”
据悉,宝供集团董事长刘武目前也有向外资售股的意愿。成立于1994年的宝供集团是一家位于广东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全国各中心城市设立56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业务运作网络覆盖全国并向海外延伸,已为全球500强企业中50多家及国内一批大型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由于国家紧缩银根,一些民营物流企业选择售股私募资金度难关。但选择售股,对于很多民营物流企业家而言,这是一个艰难抉择。
出路殊途均未明
“把华宇卖了,你打算做什么呢?”
“还没有想好,我也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王振华答,“按照协议,我还要在华宇服务两年,才能离开。”
据悉,TNT在收购华宇的同时,设置了很多条件限制。比如,王振华要保证每年的盈利数额,9亿元人民币也是按照时段和业绩分批给的。“最后王振华能否拿到那么多现金还充满变数。”一位知情人士评价。
但即便在公司出售后存在着风险,甚至连未来自己的出路都没有想好时,一些民营快递企业也打算将公司卖掉。“当然,拿着那笔现金养老也不是坏事情。”
将旗下全部快递业务出售给联邦快递后,大田集团董事长及集团创始人王树生声称,今后大田将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国际货代、空运、海运的普货运输、仓储物流以及商品分销业务。事实上,联邦快递给王树生的4亿美元的具体步骤没有披露,包括是否其中包含债务等。
当联邦快递、UPS这些全球物流巨头一步步逼近,本土公司的出路在哪里?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陈嘉良指出,“应当专注,坚守本土优势”。作为联邦快递的第一位华人总裁,陈嘉良进入物流业逾20年,从客户主任、货运站经理一直到区域总裁。在亚太地区担任高管的年限也已超过10年。他对内地物流企业的发展颇有心得。
陈嘉良认为,本土物流经常会犯4类错误:不着重本地网络建设、没有进行有效的收购兼并拓展资源、不专著主业盲目追求大而全,服务意识薄弱。
从宅急送、申通和顺丰三大快递企业的经营特色来看,宅急送侧重包裹配送、申通侧重于商业信函、顺丰擅长内地和港澳之间的快递业务。“如果在自己的特色上做好,不要担心外资进入后会导致业务下滑。”
陈平认为,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飞机、卡车、网络、信息。每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又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我觉得民营企业具备了这一点。十年或者稍长一点的时间内,中国一定能够在自己的本土诞生自己的UPS和联邦快递”。
在政策环境上,国家九部委在2004年8月份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表明了鼓励物流企业上市的态度,中国快递业急需上市筹集资金做大做强也是事实,但事实上,本土快递的先天不足决定了上市的道路十分坎坷。
北京物资学院专家邬跃认为,“阻碍民营快递上市的主要问题是规模不够。民营快递公司很少有全国性的,区域或地方的民营快递公司只能在很小范围内做业务,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事实上,目前的市场环境也影响着快递企业的发展。例如,以经营商业信函为主的申通快递,如果《邮政法》规定垄断350克以下的信函,那么申通所经营的业务大部分属于“非法”,更何谈上市事宜。即便是地方性法规出台的查处条例,也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
据悉,由于邮政不断的查处和罚款,当时申通选择国资背景的中外运也是出于寻找一个实力的靠山,但在外资们抛出高价的绣球面前,他可能改弦易辙,“傍上外资”。